帳號:guest(3.138.172.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邱韻芯
作者(外文):Chiu, Yun-Hsin
論文名稱(中文):SSCD課程方案的課室實踐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國小社會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the Instruction of an SSCD Unit Plan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 Case Study o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指導教授(中文):呂秀蓮
指導教授(外文):Lu, Hsiu-Lien
口試委員(中文):林紀慧
陳盈宏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Hui
Chen, Hing-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7091513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S2課程設計系統學習歷程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System of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Designlearning experienceslearning outcom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究由S2課程設計系統所發展的「SSCD土地利用課程方案」的課室實踐於社會科之學習歷程與成果。本研究以文件分析法、訪談法、觀察法及持續比較法,共歷時兩個半月的時間來實施共五階段的單元課程。
研究中為了完整呈現每堂課的全部樣貌,透過課堂觀察、學生在素養任務的呈現、課堂活動的參與、學習單的執行與完成度、同儕之間的相互合作、學生在課堂上的轉變及教學者本身的訪談當中,以蒐集、整理加以分析學生在接受「SSCD土地利用課程方案」教學中的學習歷程及成果,藉此了解課堂觀察與訪談的結果,遂以「大事記」的方式呈現每堂課的全部樣貌,故以敘事研究的方式進行整體探究。
本研究之結論,概述如下:
1.學生能主動察覺並意識到生活周遭的環境議題
2.學生能從角色扮演中學習換位思考及了解術業有專攻
3.學生能利用所學反思家鄉因發展特產造成土地超限利用並了解守法的重要及必要性
4.學生從規劃「風景特定區」計畫中能分析家鄉土地的優劣勢及互相幫助與團隊合作
5.學生能反思自己以往對土地利用的誤解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情境問題
6.學生以真實情境來學習土地利用並能產出多元化的學習成果
This research is practiced upon a group of fifth-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t is a case study that aims at explor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SSCD Land Use Unit Plan" developed by System of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Design in social studie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continuous comparison, and it takes two and a half months to implement a total of five stages of courses. In order to fully present the whole appearances of each class in the research,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students’ presentation of literacy tasks,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execution and completion of learning sheets, mutual cooperation among peers, students’ 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 To understand the result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and present them in the form of "Chronicle of Events"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each class, so the exploration is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narrativ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Students can perceive actively and be awar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round their lives.
2. Students can learn empathy from role-playing and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specialties in the field of study.
3. Students can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reflect on the excessive use of land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products in their hometown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law-abiding.
4. Students can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hometown land and help each other and teamwork from planning the "Special Scenic Area" project.
5. Students can reflect on their past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land use and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solve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6. Students learn about land use in real situations and can produce diverse learning outcom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核心素養................................................................................................................12
第二節 S2課程設計系統...................................................................................................16
第三節 國小社會科............................................................................................................23
第四節 學習成效................................................................................................................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3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8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信效度................................................................................................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45
第一節 在「SSCD土地利用課程方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歷程….................45
第二節 在「SSCD土地利用課程方案」的教學後,學生的學習成果.......................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120
第一節 結論.....................................................................................................................120
第二節 討論.....................................................................................................................121
第三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129
附錄一 SSCD課程方案設計教案—土地利用......................................................................135
附錄二 標準評量表.................................................................................................................155
附錄三 同儕互評表.................................................................................................................156
附錄四 課堂觀察逐字稿示例.................................................................................................157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文科(2018)。教育研究法(第十八版)。台北:五南。
2. 王家通(1992)。初等教育。台北:師大。
3. 呂秀蓮(2017b)。課綱使用理論與實例:素養導向課程發展與設計入門概念。台北:大衛營。
4.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麗文文化。
6. 國立編譯館(1990)。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中正書局。
7.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9.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10. 張玉成(1998)。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問題與趨勢。教育部:學習與成長(上),396-418。
11.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心理。
12.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台北:東華。
1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14. 黃炳煌(1997)。談國小社會科新課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15.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16.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 R. Fraenkel, N. E. Wallen & H.H Hyun),台北:心理。
17. 李政賢(譯)(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原作者:J. W. Creswell & C. N. Poth)。台北:五南。
18.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19. 潘慧玲(2006)。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20.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台北:五南。
二、 期刊論文
1.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82。
2. 王保進(2016)。建立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品質文化之校務研究機制。評鑑雙月刊,60。
3. 王智琪(2018)。被你冷落的社會科,其實是發展素養及提升競爭力的大寶箱。課程與教學,16。
4.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31,1-18。
5. 史美瑤(2012)。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評鑑雙月刊》,40,39-47。
6. 朱美珍(2017)。〈從威權轉型民主-探究解嚴後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發展與變革。教科書研究,10(1),65-100。
7. 呂秀蓮(2015)。〈提升教師專業自主能力從上游師資培育使用課綱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18-122。
8. 呂秀蓮(2016a)。能力指標導向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能力:強化教師專業課程能力與信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59-65。
9. 呂秀蓮(2016b)。「師資培育二學分教育專業課程」議題的省思:國民基本教育敗壞之源與其解決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80-87。
10. 呂秀蓮(2017a)。十二年國教107課綱核心素養的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6。
11. 呂秀蓮(2019)。有效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從持久概念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季(3),121-127。
12. 呂秀蓮(2020)。S2課程設計系統:以設計思維培育中小學生的基本學力。台灣教育,722,21-27。
13. 呂秀蓮(2022)。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系統之簡介。發表於 2022 年寒假技術研習營工作坊。
14. 杜美智、游家政(1998)。國民小學教師的課程決定-社會科教師之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2。
15.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16.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5。
17.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10。
18. 吳清山(2010)。落實教育體制再造 提升組織效能。師友月刊,521,45。
19. 吳清山(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人才培育。師友月刊,539,34-39。
20. 周彥君(201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運作狀況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5(1),103-129。
21. 周珮儀、鄭明長(2011)。我們培育孩子成為全球公民嗎?-從全球教育觀對國小社會教科書的論述分析。臺灣民主季刊,8(1),1-45。
22. 周淑卿、章五奇(2018)。站在時代的轉捩點:解嚴初期國小社會科課程與教材的發展。課程與教學,21(3),91-118。
23. 周蓮清(1997)。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
24.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1-7。
25. 柯華葳(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的特色。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47-153。
26. 秦葆琦(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154-170。
27.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適應與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為例。高雄餐旅學報》,1(1),41-64。
28. 陳思玎(2017)。新竹市龍山國小:新課綱下的素養導向課程。師友月刊》,595,22-28。
29. 陳琦媛(2017)。運用Rubrics評量核心素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87-90。
30. 陳清溪(2013)。我國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12,1-24。
31.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書研究,3(1),1-40。
32. 張茂桂(2011)。多元文化與教育正義:社會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4,309-318。
33. 張慶勳(2018)。素養導向的未來師資培力。學校行政,113,11-18。
34. 程炳林、林清山(2002)。學習歷程前決策與後決策階段中行動控制的中介角色〉。教育心理學報,34(1),43-60。
35. 黃彥超(2009)。影響學生學習表現之學校與系統因素探討:以PISA 2006年之結果為例。學校行政,63,115-130。
36. 彭煥勝(2014)。教與學:一個歷史的考察。教育研究月刊,238,5-19。
37. 甄曉蘭(2001)。從課程組織的觀點檢討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與教學,4(1),1-19。
38. 廖春文(2005)。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三部曲:解凍→變革→復凍-兼論其對教師專業與學生學習之影響。臺中師院學報,19(1),73-88。
39. 廖婉雯(2019)。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自編教材之現況問題及檢核規準與方式 之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0, 107-132。
40. 蔡明學(2012)。從學習核心素養探究國際的教育政策發展之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107,111-134。
41.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1),頁203-217。
42. 蔡清田(2013)。「素養」的構念與構念重建。教育研究月刊,233,109-120。
43.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59-78。
44. 蔡清田(2014)。核心素養學理基礎與國際組究成果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8,106-120。
45. 錢富美(2008)。國小職前教師社會領域課程統整設計與教學實例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245-263。

三、 博碩士論文
1.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雪萍(2009)。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組,碩士論文。
3. 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張嘉勳(2008)。教師專業發展的九年一貫中教科書全球教育內容分析一以社會領域為主。彰化: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黃小芳(2007)。國小教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文本詮釋與教學實踐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劉怡君(2021)。教科書與S2素養課程的內涵與學習經驗研究─ 以高中國文小說課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四、研究計畫
1. 秦葆琦、王浩博(2010)。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區塊研究二整合型研究(一)子計畫四:中小學社會類課程內涵與取向之研析。台北:作者。
2. 陳伯璋、張新仁、潘慧玲、蔡清田(2006)。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子計畫三: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五、網際網路
1.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 edu.lw/9CC2/9cc_97.php。
2.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國民教育社群網。檢自:http:// 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2011/03/01
3.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檢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英文部分
1.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9.
2. Khan, S. (2013). The educational miracle of Khan Academy: tutoring classes for 200 million people, with Bill. Gates' kids study together.
3. OECD. (2018).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 Retrieved from OECD: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E2030%20Position%20Paper%20(05.04.2018 ).pdf
4. Rychen, D. S. E., & Salganik, L. H. E.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5. UNESCO.(1978).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Washington, DC:American.
6. UNESCO. (2011). Education. http://www.unesco.org/new/zh/educa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