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46.1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高偉婷
作者(外文):Kao, Wei-Ting
論文名稱(中文):數位繪圖對小學三年級學童藝術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digital graphics for learning effic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hird graders at learning arts course
指導教授(中文):邱富源
指導教授(外文):Chiu, Fu-Yuan
口試委員(中文):黃敦煌
徐立棠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Dun-Huang
Yu, Li-T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7091504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數位繪圖藝術教育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digital graphicarts educationlearning efficac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為了充實學校的數位學習內容,及提升教學的多樣性,教育部將於111年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以「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為口號,期望加強學生數位科技應用能力;同時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將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數位工具融入藝術教育的課程設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藝術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結合量化及質性分析做為研究方法。
  量化分析將採前實驗研究的單組前測-後測設計,以40位國小三年級學童作為實驗對象,在進行實驗研究課程前、後分別實施學習態度量表的前測與後測,再根據平均數值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考驗,探究學童在實驗課程後的學習態度變化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指出三年級學童在學習態度量表中六項構面的後測平均數值皆高於前測平均數值,且六項構面皆有極顯著差異,從資料上顯示,學童對於利用數位工具繪圖的藝術課程是呈現滿意且正向的學習態度。
  質性分析將透過數位工具-iPad及Apple Pencil進行數位繪圖創作,並由研究者針對學童數位創作的歷程進行記錄與探究、針對數位繪圖作品的深度分析,以及邀請藝術教育教師的共同評鑑。從歷程記錄探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未使用過的繪圖工具皆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且願意嘗試軟體中不同功能的使用,雖出現零星的數位工具使用學習困難狀況,但多數學童對於數位工具繪圖保持高度期待。而透過數位繪圖作品的呈現及藝術教師評鑑結果,顯示學生除了能透過教師的引導完成數位工具繪圖作品,且作品評鑑皆達到優秀的結果。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digital learning in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digital learning improvement pla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1. With the slogan of "Internet for every class, and tablet for students and students", it is expected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line with the 12-year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outline, the ability to make good use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various media will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kills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ools in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art education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thir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field of ar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ed the singl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the pre-harvest experimental research, taking 40 third-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s, and implementing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s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course. Then, the paired sample T-test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value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i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the post-test average values of the six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attitudes Scale for third-grad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average values, and ther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x aspects. The art of drawing lessons is about presenting satisfying and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s.
  Qualitative analysis will use digital tools - iPad and Apple Pencil to create digital drawings, and researchers will record and explore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digital cre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digital drawing works, and invite art education teachers to jointly evalu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how that students maintain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drawing tools they have not used before, and are willing to try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software. Keep your expectations high.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digital drawing works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rt teachers, it shows that students can not only complete digital tool drawing work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but also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in the evaluation of work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數位繪圖Digital Graphics 5
第二節 藝術教育Arts Education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分析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第四節 研究之課程設計 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整體課程學習預期態度之量表分析 53
第二節 學生學習歷程及作品分析 66
第三節 綜合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分 95
英文部分 101
附錄 103
附錄一 數位繪圖預期學習態度量表 103
附錄二 數位繪圖學習態度量表 105
附錄三 數位繪圖實驗課程通知單 107
附錄四 數位繪圖實驗課程內容設計 108
附錄五 數位工具使用觀察記錄 117
附錄六 數位工具繪圖觀察紀錄 125
附錄七 數位工具繪圖作品評分表 129
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階段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94,23-32。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卷,頁23-31。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28684
王振泰(2002)。崩解流動的意識王振泰創作論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4eane 
王建力(2009)。筆勢指令於筆式數位繪圖環境之操作性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g627g
王聖文。(2010)。 國小高年級學童以電腦軟體進行繪畫與設計之學習態度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w8tw8q
王鼎銘(1998)。電腦藝術對美勞教育未來發展之研究。台北:長松出版社。
王鼎銘(2000)。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51卷,頁2-8。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15658
古信鳳(2005)。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pw47ug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2卷,頁15-25。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9022996
朱延平。(2000年12月)。電腦繪畫。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877/ 
吳木喜(2005)。3D Studio Max繪圖軟體之燈光照明設定。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吳佩芬(2011)。整合後設認知及心智繪圖法為教學策略於國小五年級資訊教育課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48hab
吳佩容(2018)。Dash機器人課程對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程式語言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https://hdl.handle.net/11296/jjs8dh
吳明隆(2009)。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五南。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年4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2),頁129-145。
呂庭昀(2020)。DASH機器人課程對國小初學程式設計學童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6n3yps
呂燕卿(1986)。皮亞傑的研究:對國小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國教世紀,22:2卷頁16-20。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86020840
呂燕卿(1989)。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25:2卷,頁18-22。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89020969 
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69,11-26。
呂燕卿(199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卷頁29-38。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9012345
呂燕卿(2000)。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綱要解說。國教世紀,190卷,頁11-14。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37680 
李宜蓁(2021)。繪圖工具對國小學童之學習動機與繪畫表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ce52d5
李岱樺(2017)。兒童數位畫筆之直覺操作設計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文,台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un96m3
李思欣、趙品灃、陳貞妤(2010)。運用創造力教學進行電腦繪圖創作歷程之初探,立德學報,頁24-38。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11029808
李堅萍(1998)。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卷,頁32-37。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8030757

李堅萍、吳玉雯。(2009)畫骨或畫形?以基本幾何圖形 引導學童繪圖的造形創造力表現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2, 215-242。
沈慶衍(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林三永(2014)。觸控螢幕一點就靈。科學少年,VOL:2
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44wy9
林曼麗(1996)。談美勞科新課程標準之精神及其內涵。美育,(69),37-46。
卓益安(2021年6月)。從說課、觀課與議課,協助教師提供教學品質。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208期。
卓益安、金鈐、邱顯義(2015)。以教學反思探究一位高中資深數學教師教學用數學知識的內涵與適應。課程與教學季刊,18(4),29-56。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6,(56)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6/56-33.htm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4byvy
范宜婷(2018)。用於平板電腦之兒童電子繪圖應用程式的使用經驗研究。大同大學媒體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nj4mkq
柯華葳、曾世杰(2014)。教育改革是永遠的進行式:教改20年有感。國家要育研究院電子報(101)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101&content_no=2396
高震峰(2010)。數位學習機制與藝術教育: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初探。國教新知,57(3),2-12。
教育部(2014,11月)。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陳品妍(2019)。STEAM創客課程評量之發展-以童玩自造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h4s4z
陳佩萱(2019年1月)。美感素養與英語STEAM課程對國小學生運算思維與英語學習之影響。教育科技與學習7:1 ,頁27-54 。
陳美麗(2000)。指標式輸入設備使用效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6ecfr4
陳國泰(2018)。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08,7(12),頁124-131。
陳裕隆(2000)。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卷,頁29-35。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00011190
陳嫦娟(2019年8月)。教師專業成長三部曲「說課、觀課、議課」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97-100。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8-3/topic/17.pdf
陳榮清(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sztbv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年1月7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恬君 (1995)。電腦輔助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家,40:2=237卷頁256-265。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5004183
張恬君(2001)。運用科技表現之視覺藝術。在歷史的長廊中頻頻相-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75-83。
張春興(201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第19刷)。臺北:東華書局。
郭禎祥(1999)。廿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卷頁1-9。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ContentDetail?SysId=A99012340
郭禎祥(2000年12月)。兒童繪畫發展階段。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39/
郭詩屏(2003)。國小教師實施電腦科技融入藝術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a4348
陸雅青(2009年6月1日)。從塗鴉看治療中的危機與轉化。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卷1期 ,頁1-13。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心理出版社。
曾健評(2003)。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duprv
黃壬來(1998)。美勞課程標準評議。視覺藝術美勞教育國際學術會專輯,311-338。屏東:屏東師範學院。https://www.dsedj.gov.mo/crdc/news/art/topic02.PDF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 (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6)。
黃瓊儀(2002)。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y8fhd
黃瓊儀、李堅萍(2004)。國小學生運用電腦滑鼠繪圖與美術畫筆繪圖之線條形式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67-90。
電腦繪圖是什麼,什麼叫電腦繪畫。(2021, April 28)。多學網。https://www.knowmore.cc/a/202104/488875.html 
葉育綸(2017)。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專業發展 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jjeut
廖書霈(2011)。動畫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q4jtt
廖樞陽(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39-163
潘元石(1999)。怎樣指導兒童畫,四版。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光夏。(2012)。 開啟藝術教學的無限可能:觸控螢幕藝術(iPad Art)。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8), 33-34。
劉光夏、陳首伸、王玲玲。(2014)。 國小三年級iPad電腦繪圖學習成效之研究。 設計與環境學報,15, 33-51。
劉政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美勞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dv7z6
蔡明諺(2013)。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4ubah
盧姵綺(2019)。STEAM跨領域美感教育專題教學設計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37, 49–82。
盧姵綺、羅美蘭(2019)。從九年國民教育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美術課綱的變革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3(2),85–108。
賴榮飛(2017)。課程協作與實踐專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謝其杰(2018)。以STEM教學架構探討高職資訊科學生對機器人教學之學習態度改變。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vvpk7 
謝佩寰(2009)。國小智能障礙兒童運用電腦繪圖與傳統媒材繪畫表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c6524
謝靜儀(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9duxq
戴雯(2021)。實體與虛擬機器人對小學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y7kdm7
Aqueci, F. (2003). Ordine e trasformazione: morale, mente, discorso in Piaget. Acireale-Roma: Bonanno. ISBN 88-7796-148-1.
Bringuier, J.-C. (1980). Conversations with Jean Piaget (B.M. Gulati,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7) ISBN 0-226-07503-6.
Chapman, M. (1988). Constructive evolutio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Piaget's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6712-3.
Coady, N. (2016) & Lehmann, P, (Ed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eclectic approach, 3 edn,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Erikson, Erik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
Gattico, E. (2001). Jean Piaget. Milano: Bruno Mondadori. ISBN 88-424-9741-X.
Hoare, C.H. (2005). Erikson’s general and adult developmental revisions of Freudian thought: 「Outward, forward, upward」. 12, 19-31,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Milošević I., Živković D., Manasijević D., and Nikolić D.(2015) The effects of the intended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he use of m-learning.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 51, pp. 207–215
OECD (2020).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 Insights from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0. OECD.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the-impact-of-covid-19-on-education-insights-education-at-a-glance-2020.pdf
Pruet, P., Ang, C.S., & Deravi, F. (2016). Understanding tablet computer usage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tudents' technology experience, learning styles and attitudes. Comput. Hum. Behav., 55, 1131-1144.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4.09.063
Shelly, Gary B.; Misty E. Vermaat. (2009). Discovering Computers: Fundamentals. Cengage Learning. [3 November 2009]. ISBN 9780495806387.
Shelly, G.B., & Vermaat, M.E. (2009). Discovering Computers 2010: Living in a Digital World, Complete. ISBN-13:978-0324786453
Smith, L. (Ed.) (1992). Jean Piaget: Critical assessments (4 Vols.). London: Routledge. ISBN 0-415-0440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