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245.15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博丞
作者(外文):Tsai, Bo-Chen
論文名稱(中文):信仰/不信的兩面性:論郭松棻作品中的哲學、歷史與宗教意識
論文名稱(外文):The Duality of Belief and Disbelief: A Critique on the Philosophical,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of Guo Songfen
指導教授(中文):陳惠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i-Lin
口試委員(中文):王鈺婷
黃啟峰
口試委員(外文):Wang, Yu-Ting
Huang, Chi-F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7049504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郭松棻兩面性宗教意識自由主義
外文關鍵詞:Guo Songfendualityreligious consciousnessliberal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郭松棻歷經了一九七〇年代前期海外保釣運動及訪問中國所引發的挫敗後,經過多年沈澱,自一九八三年起不再致力於過往執著的政治及哲學批評,轉而發表多篇耐人尋味的小說創作,其間思想的延續與改變,十分值得玩味。郭松棻在政治雜文與哲學論文中,時常提及有關宗教信仰的思考與批判,而後進行小說創作時,宗教信仰元素的浮現,亦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部分。本文首先分析郭松棻的政治與哲學論文,以宗教信仰作為其中一個切入角度,並援引西方基督教二元論對早期自由主義的影響,試圖指出郭松棻哲學思想上轉變的關鍵,接著討論郭松棻文學創作中蘊含的「兩面性」特色,是如何統合、並且差異於他早年對於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意的衝突想法。本文將指出,郭松棻在文學作品中反覆呈現的兩面性辯證特色,其意不在彰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試圖跳脫出二元對立的侷限,指向一體之兩面的相互並存與交融,由此主導著救贖的可能/不可能。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of philosophical,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of Guo Songfe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uality. Following setbacks caused by the overseas "Baodiao movement" and a visit to China in the early 1970s, Guo underwent years of reflection. Starting in 1983, he shifted his focus from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critiques to thought-provoking nove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inuity and evolution of his thoughts during this transition, emphasizing the recurring theme of religious belief in his work. Analyzing Guo's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sheds light on his examina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textualizes his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by referenc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hristian dualism on early liberalism. Guo's dialectical duality in his literary works transcends binary opposition, pointing towards the coexistence and fusion of two facets within a unified whole. This perspective profoundly influe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redemption possibilities in Guo's literary oeuvre.
第壹章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幻滅、執著或並存? 3
(一)黃錦樹「倫理學的失足」說 4
(二)魏偉莉「寫作與發表的時間落差」說 5
(三)簡義明「並行不悖」說 6
三、文學轉向的路線選擇 7
四、郭松棻作品中的宗教意識 9
五、文獻回顧 12
六、章節安排 16

第貳章  保釣時期的政治介入 21
一、勃發的政治熱情與批判 21
(一)自由主義的無為 22
(二)自由主義的妥協 24
(三)近代自由主義的發展 26
二、拒絕苟且的二選一 27
三、轉身告別的依依不捨:論〈秋雨〉 31
四、小結 35

第參章  哲學時期的兩面批判 37
一、凱撒重要還是上帝重要?:西方自由主義的發源 39
二、沙特的虛無與介入 43
三、將矛頭指向卡繆 47
四、重探卡繆思想中的宗教性 49
五、從卡繆看馬克思主義 54
(一)當科學成為信仰的附庸 54
(二)蘇聯共產革命的發展 56
(三)當人躍升為神 58
六、小結 60

第肆章  從「一元」到「二元」:文學時期的二元性開展 63
一、大夢的驚醒:論〈成名〉、〈姑媽〉、〈第一課〉 64
二、理想的執著與棄守:論〈向陽〉 67
三、開裂的二元性:論〈月印〉 70
(一)分離的焦慮與重合的失敗 72
(二)前行研究的盲點 75
(三)左右派的合流與分流 78
(四)應許的欺瞞 83
(五)小結 85

第伍章  「兩面」的確立與消亡:郭松棻文學的辯證性 89
一、出走與介入:論〈奔跑的母親〉 90
(一)「既是⋯⋯又是⋯⋯」的兩面性 90
(二)對讀《白鯨記》中的執著與抽離 93
(三)回到最初的起點 95
(四)「你/我」的交融與分立:兼論〈草〉 97
(五)再次出走的意志:兼論〈機場即景〉 100
二、立志與安身:論〈雪盲〉的沙漠意象 101
三、醫師與神職人員角色的兩面性 106
(一)無法抵達的彼岸:論〈論寫作〉 107
1. 極簡而複雜的寫作 108
2. 從「寫」到「被寫」 109
3. 「醫/病」的兩面性 110
4. 科學與信仰的極限 111
5. 被忽視的吿解 113
(二)不斷傳承的兩面性:論〈驚婚〉 114
1. 牧師的罪惡感116
2. 赤岡和表哥的信仰啟蒙117
3. 僥倖的災難119
4. 負重高昇的亞樹120
5. 勇於選擇的倚虹123
(三)小結125
四、面向死亡的生產性:論〈那噠噠的腳步〉、〈今夜星光燦爛〉、〈落九花〉 126

第陸章  結論 133

參考書目 139

一、郭松棻著作(依書籍出版年代排序)
郭松棻,〈王懷與他的女人〉(以原名郭松芬發表),收於《大學時代》第10期,1958.04,頁23-24。
——,〈青石的守望〉(以筆名羅安達發表),收於《文季》第一卷第二期,1983.06,頁76-86。
——,〈母與子〉,《九十年代》172期,1984.05,頁100-104。
——,《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
——,《雙月記》(臺北:草根,2001)。
——,《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
——,〈落九花〉,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07,頁68-109。
——,《驚婚》(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
——,《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
——,《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
——,〈談談台灣的文學〉(以筆名羅龍邁發表),收於王智明等編,《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臺北:聯合文學,2018),頁28-43。

二、參考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2004)。
金恆煒,《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臺北:允晨,2017)。
高宣揚,《存在主義》(臺北:遠流,1993)。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戰爭・存在・世代精神: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2001)。
叢日云,《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新店:左岸,2004)。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0)。
顧正萍,《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Augustinus, Aurelius著,周士良譯,《懺悔錄》(新竹:仰哲,1984)。
Bateman, Anthony、Holmes, Jeremy著,樊雪梅、林玉華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心靈工坊,2017)。
Benjamin, Walter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2019)。
Berdyaev, Nikolai著,安啟念、周靖波譯,《精神王國與凱撒王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耿海英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0)。
Camus, Albert著,嚴慧瑩譯,《反抗者》(臺北:大塊,2014)。
——,嚴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臺北:大塊,2017)。
Dostoevsky, Fyodor著,臧仲倫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新北:聯經,2021)。
Flaubert, Gustave著,李健吾譯,《包法利夫人》(臺北:桂冠,1993)。
Fromm, Erich著,梁永安譯,《愛的藝術》(新北:木馬,2021)。
Gide, André著,徐麗松譯,《地糧・新糧》(臺北:麥田,2020)。
——,沈志明譯,《紀德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1)。
Hick, John著,蔡怡佳譯註,《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臺北:聯經,2013)。
Jackson, Mark著,王惟芬譯,《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臺北:臉譜,2016)。
James, William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新店:立緒,2001)。
Melville, Herman著,陳榮彬譯,《白鯨記》(新北:聯經,2019)。
Popper, Karl著,莊文瑞、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臺北:商周,2020)。
Said, Edwar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2011)。
Sartre, Jean-Paul著,周煦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2012)。
Tillich, Paul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
Waddington, Keir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一:醫療與常民》(新北:左岸文化,2014)。
Watkins, Frederick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臺北:聯經,1999)。
Wolin, Richard著,吳勇立、張亮譯,《瓦爾特・本雅明:救贖美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德威,〈冷酷異境裡的火種〉,收於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頁3-9。
白依璇,〈保釣世代、現代主義、民族想像:論郭松棻、李渝早期寫作及所處歷史脈絡〉,收於《國史館館刊》第49期,2016.09,頁65-98。
吳達芸,〈齍恨含羞的異鄉人——評郭松棻的小說世界〉,收於郭松棻,《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頁517-543。
李渝,〈編者前言〉,收於郭松棻,《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頁5-6。
林姵吟,〈創傷與欲望的救贖:留學生文學作為自造象——以郭松棻及李永平為例〉,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10,頁77-115。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收於《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03,頁80-84。
唐文標,〈「月印」評介:無邪的對視〉,收於唐文標主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85),頁269-271。
康來新,〈神學郭松棻:他者之路驚而願〉,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卷第4期,「2015第二屆全球華文作家論壇」,2015.12,頁72-77。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試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10,頁219-249。
張誦聖,〈郭松棻、〈月印〉、與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學史斷裂〉,收於洪淑苓、黃美娥主編,《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7),頁63-80。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收於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頁277-301。
陳明柔,〈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181-202。
黃衍智,〈歷史暴力與抒情的日常——論郭松棻的「詠史」〉,收於《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02,頁257-300。
黃啟峰,〈書寫歷史的空白頁——郭松棻〈落九花〉敘事技巧與意涵研究〉,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235-252。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收於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249-287。
——,〈遊魂——亡兄、孤兒、廢人〉,收於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325-343。
——,〈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10,頁9-35。
楊婕,〈隱蔽的七〇年代——郭松棻後期作品中的「保釣敘事」〉,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41期,2022.12,頁63-96。
楊凱麟,〈寫作寫作的寫作:論郭松棻的「時間—文字」〉,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50期,2021.01,頁31-54。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收於郭松棻,《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頁553-604。
劉建基,〈愛與「癱瘓/麻痺」:論郭松棻〈雪盲〉中的喬伊斯幽靈〉,收於《文化越界》第1卷第4期,2010.09,頁121-134。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01,頁33-54。
潘怡帆,〈重複或差異的「寫作」:論郭松棻的〈寫作〉與〈論寫作〉〉,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01,頁29-46。
——,〈缺席及錯置的作品:從郭松棻的〈寫作〉到〈論寫作〉〉,收於《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12,頁249-280。
鍾秩維,〈殷師的池塘:郭松棻的〈秋雨〉及其七〇年代的政治與思想轉折〉,收於《清華學報》新52卷第4期,2022.12,頁739-776。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04,頁207-240。
——,〈編者前言二:行動者的哲學基礎——郭松棻的哲學閱讀與書寫〉,收於郭松棻,《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頁7-20。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利文曄,《歷史的苦難與救贖:論郭松棻的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吳靜儀,《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韻,《郭松棻文学における日本近代作家の受容—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を例にし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湧漢,《介入與他者的獻/現身——論郭松棻小說及《哲學卷》中的倫理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鼎貳,《虛構拮抗文學史:郭松棻作品中的新面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黃小民,《郭松棻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鄧安琪,《鶴與鷺鷥的飛行——閱讀李渝與郭松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盧乙欣,《從精神分析探論郭松棻現代主義小說——以〈奔跑的母親〉、〈論寫作〉、〈今夜星光燦爛〉為例》(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鍾秩維,《抒情與本土:戰後臺灣文學的自我、共同體和世界圖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
簡義明,《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書寫郭松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五、訪談(依訪談者姓氏筆畫排序)
李怡訪談,〈昨日之路:七位留美左翼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之郭松棻部分「長期鑽研理論的郭松棻——溯本清源,辨別真偽,對馬克思主義深入探索」,收於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臺北:人間,2001),頁752-760。訪談初次刊載於1982年5月;未載明訪談日期。
廖玉蕙訪談,〈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73-87。訪談初次刊載於2003年7月;未載明訪談日期,經內文推估可能為2002年8月。
舞鶴訪談,〈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07,頁38-54。訪談時間為2004年4月初。
簡義明訪談,〈郭松棻訪談〉,收於郭松棻,《驚婚》(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頁175-243。訪談時間為2004年2月20日至2月2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