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郭松棻著作(依書籍出版年代排序) 郭松棻,〈王懷與他的女人〉(以原名郭松芬發表),收於《大學時代》第10期,1958.04,頁23-24。 ——,〈青石的守望〉(以筆名羅安達發表),收於《文季》第一卷第二期,1983.06,頁76-86。 ——,〈母與子〉,《九十年代》172期,1984.05,頁100-104。 ——,《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 ——,《雙月記》(臺北:草根,2001)。 ——,《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 ——,〈落九花〉,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07,頁68-109。 ——,《驚婚》(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 ——,《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 ——,《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 ——,〈談談台灣的文學〉(以筆名羅龍邁發表),收於王智明等編,《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臺北:聯合文學,2018),頁28-43。
二、參考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臺北:大安,2004)。 金恆煒,《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臺北:允晨,2017)。 高宣揚,《存在主義》(臺北:遠流,1993)。 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戰爭・存在・世代精神: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2001)。 叢日云,《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新店:左岸,2004)。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0)。 顧正萍,《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Augustinus, Aurelius著,周士良譯,《懺悔錄》(新竹:仰哲,1984)。 Bateman, Anthony、Holmes, Jeremy著,樊雪梅、林玉華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心靈工坊,2017)。 Benjamin, Walter著,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臺北:商周,2019)。 Berdyaev, Nikolai著,安啟念、周靖波譯,《精神王國與凱撒王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耿海英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0)。 Camus, Albert著,嚴慧瑩譯,《反抗者》(臺北:大塊,2014)。 ——,嚴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臺北:大塊,2017)。 Dostoevsky, Fyodor著,臧仲倫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新北:聯經,2021)。 Flaubert, Gustave著,李健吾譯,《包法利夫人》(臺北:桂冠,1993)。 Fromm, Erich著,梁永安譯,《愛的藝術》(新北:木馬,2021)。 Gide, André著,徐麗松譯,《地糧・新糧》(臺北:麥田,2020)。 ——,沈志明譯,《紀德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21)。 Hick, John著,蔡怡佳譯註,《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臺北:聯經,2013)。 Jackson, Mark著,王惟芬譯,《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臺北:臉譜,2016)。 James, William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新店:立緒,2001)。 Melville, Herman著,陳榮彬譯,《白鯨記》(新北:聯經,2019)。 Popper, Karl著,莊文瑞、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臺北:商周,2020)。 Said, Edwar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2011)。 Sartre, Jean-Paul著,周煦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2012)。 Tillich, Paul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 Waddington, Keir著,李尚仁譯,《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一:醫療與常民》(新北:左岸文化,2014)。 Watkins, Frederick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臺北:聯經,1999)。 Wolin, Richard著,吳勇立、張亮譯,《瓦爾特・本雅明:救贖美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三、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德威,〈冷酷異境裡的火種〉,收於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頁3-9。 白依璇,〈保釣世代、現代主義、民族想像:論郭松棻、李渝早期寫作及所處歷史脈絡〉,收於《國史館館刊》第49期,2016.09,頁65-98。 吳達芸,〈齍恨含羞的異鄉人——評郭松棻的小說世界〉,收於郭松棻,《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頁517-543。 李渝,〈編者前言〉,收於郭松棻,《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頁5-6。 林姵吟,〈創傷與欲望的救贖:留學生文學作為自造象——以郭松棻及李永平為例〉,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10,頁77-115。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收於《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03,頁80-84。 唐文標,〈「月印」評介:無邪的對視〉,收於唐文標主編,《一九八四台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85),頁269-271。 康來新,〈神學郭松棻:他者之路驚而願〉,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卷第4期,「2015第二屆全球華文作家論壇」,2015.12,頁72-77。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試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10,頁219-249。 張誦聖,〈郭松棻、〈月印〉、與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學史斷裂〉,收於洪淑苓、黃美娥主編,《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7),頁63-80。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收於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頁277-301。 陳明柔,〈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181-202。 黃衍智,〈歷史暴力與抒情的日常——論郭松棻的「詠史」〉,收於《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02,頁257-300。 黃啟峰,〈書寫歷史的空白頁——郭松棻〈落九花〉敘事技巧與意涵研究〉,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235-252。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收於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249-287。 ——,〈遊魂——亡兄、孤兒、廢人〉,收於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頁325-343。 ——,〈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10,頁9-35。 楊婕,〈隱蔽的七〇年代——郭松棻後期作品中的「保釣敘事」〉,收於《台灣文學學報》第41期,2022.12,頁63-96。 楊凱麟,〈寫作寫作的寫作:論郭松棻的「時間—文字」〉,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50期,2021.01,頁31-54。 董維良,〈小說初讀九則〉,收於郭松棻,《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頁553-604。 劉建基,〈愛與「癱瘓/麻痺」:論郭松棻〈雪盲〉中的喬伊斯幽靈〉,收於《文化越界》第1卷第4期,2010.09,頁121-134。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01,頁33-54。 潘怡帆,〈重複或差異的「寫作」:論郭松棻的〈寫作〉與〈論寫作〉〉,收於《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01,頁29-46。 ——,〈缺席及錯置的作品:從郭松棻的〈寫作〉到〈論寫作〉〉,收於《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12,頁249-280。 鍾秩維,〈殷師的池塘:郭松棻的〈秋雨〉及其七〇年代的政治與思想轉折〉,收於《清華學報》新52卷第4期,2022.12,頁739-776。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收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04,頁207-240。 ——,〈編者前言二:行動者的哲學基礎——郭松棻的哲學閱讀與書寫〉,收於郭松棻,《郭松棻文集:哲學卷》(新北:INK印刻文學,2015),頁7-20。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利文曄,《歷史的苦難與救贖:論郭松棻的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吳靜儀,《文學的寂寞單音:郭松棻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韻,《郭松棻文学における日本近代作家の受容—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を例にし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湧漢,《介入與他者的獻/現身——論郭松棻小說及《哲學卷》中的倫理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鼎貳,《虛構拮抗文學史:郭松棻作品中的新面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黃小民,《郭松棻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鄧安琪,《鶴與鷺鷥的飛行——閱讀李渝與郭松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盧乙欣,《從精神分析探論郭松棻現代主義小說——以〈奔跑的母親〉、〈論寫作〉、〈今夜星光燦爛〉為例》(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鍾秩維,《抒情與本土:戰後臺灣文學的自我、共同體和世界圖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 簡義明,《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書寫郭松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五、訪談(依訪談者姓氏筆畫排序) 李怡訪談,〈昨日之路:七位留美左翼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之郭松棻部分「長期鑽研理論的郭松棻——溯本清源,辨別真偽,對馬克思主義深入探索」,收於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臺北:人間,2001),頁752-760。訪談初次刊載於1982年5月;未載明訪談日期。 廖玉蕙訪談,〈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收於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頁73-87。訪談初次刊載於2003年7月;未載明訪談日期,經內文推估可能為2002年8月。 舞鶴訪談,〈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收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1期,2005.07,頁38-54。訪談時間為2004年4月初。 簡義明訪談,〈郭松棻訪談〉,收於郭松棻,《驚婚》(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頁175-243。訪談時間為2004年2月20日至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