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82.2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亭穎
作者(外文):Chen, Ting-Ying
論文名稱(中文):能源轉型與文蛤養殖: 雲林麥寮設置綠能發電設施之爭議
論文名稱(外文):Energy Transition and Clam Aqua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n the Installation of Green Energy Facilities in Mailiao, Yunlin
指導教授(中文):陳瑞樺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ui-Hua
口試委員(中文):林宗德
邱花妹
口試委員(外文):Lin, Tzung-De
Chiu, Hua-M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704550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能源轉型風力發電太陽光電文蛤養殖漁電共生
外文關鍵詞:Energy TransitionOnshore Wind turbineSolar PhotovoltaicClam AquacultureFishery and Electricity Symbios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自2016年蔡政府上任推動能源轉型,在全臺各地陸續爆發各種綠能衝突,而這些爭議也同樣發生在雲林麥寮。本研究以社區研究的取徑,以參與觀察、焦點訪談與資料分析為方法,探討麥寮鄉,特別是在海豐村和後安村這兩個養殖漁業重要產地設置綠能發電設施發生的現象及課題,包含:為何風機遭到地方居民反對卻能夠設置?為何養殖業者不投入「漁電共生」,反倒是將漁塭回填設置風機?又為何他們認為在養殖池內架設光電板從事養殖是不可行?本研究透過探討設置綠能發電設施的問題,揭示綠能如何影響地方社會的既有秩序,並且以地方居民與養殖業者的視角,去理解當他們面對大範圍土地被劃定為設置綠能用地時,究竟是如何設想綠能設施的進駐。

研究發現,當前由綠電業者主導大規模開發的綠能進駐方式,形成了強力且活躍的政商利益網絡,化解了設置綠能可能產生的社會衝突,是綠電得以設置的關鍵因素;其次是設置法規是否完善、基礎建設是否充分等制度因素。綠能確實提供了欲退休或轉作的養殖戶將魚塭作為其他用途的選項,然而這股合法卻不合理的力量,卻也在欲將土地租給光電業者的地主與欲繼續從事養殖的養殖戶兩類群體間形成緊張關係。此種進駐方式日後可能會產生「排擠效應」、「連帶效應」與「轉作效應」三種發展導向,進而引發與政策預期相反的結果,即綠色能源不但無法幫助沿海漁村的轉型,甚至引導養殖業者棄養轉而種電。
Since the Tsai government took office in 2016 to promote energy transformation, various green energy conflicts have erupted all over Taiwan, and these controversies have also occurred in Yunlin Mailiao. This study from the approach of community research, based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ocused interviews, and data analysis, explores the problems that occurred in Mailiao Township, especially in Haifeng Village and Hou'an Village, two important production areas of aquaculture, when green energy power facilities were set up. For example, why can the onshore wind turbine be installed when it is opposed by residents? Why don’t fishermen invest in ‘Fishery and Electricity Symbiosis’, but instead backfill the fish farm to set up wind turbines? And why do fishermen think it is impracticable to set solar panels in fish farms? By discussing the issue of setting up green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facilities, it is possible to reveal how green energy will affect the order of the existing local society and to understand how to imagine the sites of green energy facilities when residents and fishery encountered large areas of aquafarms being designated as green energy special are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large-scale developments of green energy entry paths led by green electricity operators have formed strong and active networks of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interests, resolved the social conflict of green energy installation, and it is the key factor for green electricity to be set, followed by whether the regulations are complete, and the infrastructures are sufficient. Setting Green energy facilities is the option for people who want to retire or become farmers for other purposes. However, this legitimate but unreasonable force has also created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landowners and fishermen. The kind of entry may have thre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namely ‘competitive effect’ or ‘related effect’ or ‘changed effect’ in the future. It will lead to the opposite result of the policy expectation, that is, green energy will not only fail to help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astal fishing villages but also lead fishermen to abandon breeding and turn to electricity produ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3
(一)問題脈絡:中央綠能政策的進展 3
(二)問題開端:麥寮綠能專區的劃設 6
(三)研究問題:設置綠能設施的爭議 11
第二節 文獻評述 12
(一)影響地方發展風電的因素 12
(二)既有臺灣太陽光電的研究 14
(三)小結:當前臺灣沿海漁村面臨的綠能處境 1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17
(一)分析架構 17
(二)研究方法 18
(三)田野簡介 23
第四節 預期貢獻 24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污染爭議:養殖漁業與石化工業的生產困境? 26
第一節 從旱地到漁塭:「我們這邊是風頭水尾啦!」 27
第二節 六輕進駐麥寮:「以前是農業社會,現在是工業社會了!」 28
第三節 污染疑雲攻防:「那是養殖者技術憨不憨慢的問題!」 29
第四節 養殖漁業衰落:「之前養魚的,要不去六輕,要不在路邊攤。」 34
第五節 小結:綠能設施作為漁業轉作的選擇 36
第三章 風電爭議:為什麼風力發電設施得以設置? 39
第一節 進擊的風電設施 40
第二節 間接代理頭人路徑-軟硬兼施策略 43
(一)合乎法規 43
(二)各個擊破 45
(三)地方效應:回饋爭議 46
(四)接續發展 47
第三節 直接代理頭人路徑-兩面手法策略 48
(一)組織抗議 48
(二)成立協會 49
(三)地方效應:政治危機 50
(四)接續發展 51
第四節 小結:風電作為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53
第四章 漁電共生?太陽能板與水產養殖的共存難題 55
第一節 「漁電先行區」的劃設歷程 56
第二節 什麼是「漁電共生」? 58
第三節 技術:文蛤養殖相關產業的日常實作 61
(一)養殖 62
(二)採收 69
(三)休養 75
(四)小結 79
第四節 利益:養殖利潤與光電租金的經濟衡量 80
(一)成本 81
(二)風險 82
(三)利潤 83
(四)小結 85
第五節 感知:光電板與養殖池共存的污染隱憂 85
第六節 小結:光電作為日後替代出路的可能 86
第五章 結論 91
第一節 各章回顧 91
第二節 政策建議 95
第三節 研究展望 96
(一)綠能發展的社區研究 97
(二)風力發電的比較研究 98
(三)漁電共構的個案研究 98
第四節 自我省思 99
參考文獻 102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取用
日期:2022年8月30號。
林國賢,2005,《麥寮啟航》。雲林斗六:雲林縣政府。
林鴻揚,2019,《工業污染、環境爭議與在地行動—以雲林麥寮為例》。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芹,2021,《房地產投資與管理分析—以鄰近石化工業區商用不動產為例》。
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林子倫、李宜卿,2017,〈再生能源政策在地實踐之探討:以高雄市推動屋頂型
太陽光電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2:39-80。
李桂英,2011,《養水種電發電模式之研究-以屏東地區養殖漁業為例》。高雄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彥璋,2012,《我國再生能源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屏東縣養水種電計畫為例》。
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勁萱,2019,《太陽能板底下,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農業生產—雲林發展農業綠
能設施的轉變過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正履,2019,《從地方政治觀點看雲林地面型太陽光電的發展困境》。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台北:臺大風 險政策中心。
周桂田、林子倫主編,2016,《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臺大風險政策中心。臺
北市。(2016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周桂田、張國暉主編,2017,《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臺大風險政
策中心。臺北市。(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周桂田、張國暉主編,2018,《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秀威資訊科技。
臺北市。(2018 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周桂田、張國暉等編,2019,《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
的故事》。臺北:春山出版。
柯廷諭,2022,〈麥寮養殖漁業的歷史變遷〉。頁133-188,收錄於陳瑞樺主編,《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范玫芳、林宗德等編,2014,《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新竹:
交通大學出版。
洪維志,2018,權力競逐的發電場域:台灣原住民部落能源自主在地行動之探
討。國立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寧均,2021,《轉動台灣綠能的積極公民:台灣公民電廠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涂靖昀,2016,《地方能源治理:以台南市推動家戶太陽光電為例》。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佩璇,2018,《台灣能源民主實踐初探-以「能源合作社」及「綠能屋頂全民
參與」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郭甄涵,2020,《企業社會責任與水利社會下的漁業治理-以雲林麥寮六輕共存
共榮為案例》。台北市: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旻彤,2020,《能源轉型之政策溝通困境研究-以台南七股漁電共生為例》。
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清華社會所麥寮訪調團,2017,《麥寮關鍵詞》(整合二稿)。未出版。
清華社會所麥寮訪調團,2021,《煙囪下的麥寮:石化工業區如何與地方社會互
利共生?》。未出版。
麥寮鄉民代表會,2020,《雲林縣麥寮鄉民代表會第21屆第7次臨時會議事錄》。
取用日期:2022年6月8日。
曾友嶸,2015,《臺灣能源轉型困境分析-以2008-2015年為例》。台北市:國立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萍,2015,《綠能科技與在地使用:台灣太陽光電的社會技術網絡分析》。
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瑞樺,2022,〈麥寮與六輕:雙母體的矛盾共生〉。頁69-104,收錄於陳瑞樺主編,《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陳震遠,2022,〈網絡建構與意義協商:台塑農漁業輔導計畫中的知識轉譯〉。頁189-286,收錄於陳瑞樺主編,《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陳韋辰、廖慕涵、葉信利,2021,〈推動漁電共生科技 實現綠電家園〉。《農政
與農情》,No.345,p.28~33。
楊弘任,2017,〈「養水種電」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地方政府、光電廠商與在地
農漁民〉。《臺灣人類學刊》15(2):45-96。
鄒智純,2011,《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過程與法案內容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能源局,2017,《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修正版)》。取用日期:2021
年7月23日。
經濟部能源局,2017,《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取用日期:2022年6月3日。
經濟部能源局,2019,《109年太陽光電6.5GW達標計畫(核定本)》。取用日
期:2021年7月23日。
經濟部能源局,2020,〈漁電共生環社檢核審查會議:彰化縣及雲林縣預定可優
先〉推動漁業。https://www.sfea.org.tw/upload/Changhua/1/2.pdf。取用日期:2021 年7月23日。
Arthur Jobert, Pia Laborgne, Solveig Mimler, 2007,“Local acceptance of wind energy:
Factors of success identified in French and German case studies.”Energy Policy 35.
Anders Dugstad, Kristine Grimsrud, Gorm Kipperberg, Henrik Lindhjem, Ståle Navrud,
2020,” Acceptance of wind power development and exposure – Not-in-anybody's-backyard” Energy Policy. Volume 147.
Christian Brannstrom, Nicolly Santos Leite, Anna Lavoie, Adryane Gorayeb, 2022,
“What explains the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wind energy? Exploring benefits, consultation, and livelihoods in coastal Brazil.”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Volume 83.
Hindmarsh, R.,2010, “Wind farm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Australia: A critical
analysis for policy learning.”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4):541-563.
Hindmarsh, Richard. 2010, “Wind Farm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Australia: A
Critical Analysis for Policy Learning”.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 541–563.
Leiren, Merethe D., Stine Aakre, Kristin Linnerud, Tom E. Julsrud, Maria-Rosaria Di
Nucci, and Michael Krug. 2020. "Community Acceptance of Wind Energy Developments: Experience from Wind Energy Scarce Regions in Europe" Sustainability 12, no. 5: 1754.
Maarten Wolsink, 2007, “Wind power implementation: The nature of public attitudes:
Equity and fairness instead of ‘backyard motive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1.
Miller, C. A., J. Richter, & J. O’Leary, 2015, “Socio-energy systems design: A policy
framework for energy transitions.”Energy Research and Social Science 6:29-40.
Musall, F. D. and Kuik, O. ,2011, “Local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A Case
Study from Southeast Germany.”Energy Policy 39(6):3252-3260.
Wüstenhagen, R., M. Wolsink, & M. J. Bürer ,2007, “Social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Energy Policy, 35(5), 2683- 2691.
Walter, Götz, 2014, “Determining the local acceptance of wind energy projects in
Switzerland: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attitudes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4. 78-8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