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3.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謝易伶
作者(外文):Hsieh, Yi-Ling
論文名稱(中文):在專業與勞動之間:醫院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的勞權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Between Professionalism and Labor rights: Employed Doctors in Hospitals Strive for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i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林文蘭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n-Lan
口試委員(中文):謝國雄
吳嘉苓
口試委員(外文):Shieh, Gwo-Shyong
Wu, Chia-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7045508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受僱醫師專業主義歷史事件勞動過程社會運動
外文關鍵詞:employed doctorsprofessionalismhistorical eventslabor processsocial movemen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從醫院受僱醫師的過勞職災案例出發,探討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的歷史進程。究竟從2009年與2011年的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學生的過勞職災爭議,為何能夠引起跨越醫學院、醫院的醫學生及醫師們的共鳴,讓他們起身「發聲」,促使國家介入醫院勞動體制,訂定工時管制規範?本文採取社會行動的結構性觀點,以醫師適用《勞基法》的討論作為軸線,爬梳自1984年《勞基法》實施後,醫療照顧服務業裡因勞動爭議引發的「發聲」行動。研究發現1988年至2011年為「難以撼動的結構」時期,在此時期醫院中醫師因勞動處境的不滿而展開的行動,皆以「例外化」作為處理,「發聲」難以轉動結構。在2011年至2019年,有別於九〇年代末期由外而內地討論《勞基法》擴大適用的社會情境,2009年至2011年間結構的鬆動形塑了歷史事件的條件,讓2011年由醫學生過勞爭議,轉化為由下而上延續且擴大的社會行動,從非正式的集結到勞權組織的成立。一方面,勞權組織善用資源分配為他們提供手段,轉動了過去以專業團體及醫院團體組成的政府部門研商會議,推進了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的進程。另一方面,勞權組織建立的醫療照顧服務業工會網絡,以縱橫串連的方式轉動了醫院體制內的權力結構,邁向醫療照顧服務業之工會勞權之路。
By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overworke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of doctors, who were employed in hospital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to employed doctors. Why did the disputes, which were overwork-induce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between residents and interns in 2009 and 2011, cause the resonance between medical students and employed doctors, and make them get up and appeal to the authority to intervene in the hospital labor system and legislate working hours control regulations? By adopting a structural view of social action and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to doctors as the axis, the essay reviewed the appeal campaigns, triggered by labor disputes in the healthcare service industr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r Standards Act in 1984.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during the “unbreakable knot” period, from 1988 to 2011, employed doctors launched appeal campaigns due to dissatisfaction with labor conditions. These were considered "exceptions" by the authorities and did not make any changes to the structure.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expanded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in the period was discussed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in the 1990s, which was different in the 2010s. The structure had been loosed from 2009 through 2011, giving the conditions that shaped historical events. The change let the controversy of medical student overwork in 2011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inuation and expansion of bottom-up social actions, from informal gathering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 rights organizations. On the one hand, labor rights organizations make good us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o provide them with means. It changed the government negotiating meeting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hospital groups in the past, and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to employed do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bor rights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labor unions in the medical care service industry. It has changed the power structure in the hospital system and has improved the labor rights of labor unions in the medical care service indus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現象及問題意識 1
一、 醫師的專業訓練:從無到有的工時管制 1
二、 住院醫師工時管制的推動力 6
第二節 文獻評述 11
一、 醫師過勞的研究 11
二、 台灣醫療的建構:國家-專業-市場 12
三、 過勞的職業災害 14
四、 勞動過程理論 16
五、 社會運動理論 19
第三節 研究設計 20
一、 分析架構 20
二、 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醫院裡的過勞醫師:失衡的管控與失控的勞動 26
第一節 過勞醫師:「只要沒有倒下,就不算是過勞」 27
一、 醫院醫師的過勞職災爭議 28
二、 「長期工作過重」的勞動處境 31
第二節 被國家及專業管控的勞動力市場 33
一、 從混亂到主導:台灣醫師的專業化過程 33
二、 管控訓練場所及員額 37
三、 台灣醫院產業結構的變遷:朝向市場化發展 44
第三節 醫院的「過勞」勞動體制 47
一、 金字塔式的照護團隊 49
二、 工作時間與安排 50
三、 醫師的選擇:「順服」或「出走」? 52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三章 從歧異到共識:醫院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之進程 58
第一節 難以撼動的結構:1988-2011年 59
一、 例外化的「發聲」:醫院勞動爭議與因應 59
二、 浮現:醫師適用《勞基法》的討論 63
第二節 轉捩點:從結構鬆動到轉動結構,2011-2016年 70
一、 結構鬆動:形塑歷史事件的條件 70
二、 歷史事件:過勞職災爭議引發的社會行動 74
第三節 轉動結構:從正反交鋒到形成共識,2011.04.18-2013.10.06 79
一、 正反交鋒:立場的轉向與妥協 80
二、 工時爭奪:工時參考指引的訂定 82
三、 形成共識:會議之外,會議之內 83
第四節 小結 86
一、 難以撼動的時期,1988至2011年 86
二、 歷史事件:由過勞職災爭議引發的社會行動 87
第四章 結構轉型:勞權之路朝向何方? 89
第一節 共識下的爭奪,2013-2016年 89
一、 共識下的但書:修正《醫療法》VS適用《勞基法》 89
二、 自經區爭議與太陽花運動 91
三、 從「過勞爭議」到「過勞職災」 93
四、 政權轉換:從目標2023年到《2025衛生福利部白皮書》 94
第二節 縱橫串連:醫療照顧服務業的工會網絡形成 98
一、 台灣的工會發展 98
二、 勞動體制內與外的「發聲」途徑 99
第三節 結構轉動:共識下的協商與未竟之業 102
一、 醫師適用《勞基法》的「協商」,2016-2019年 102
二、 擴大網絡:醫療照顧服務業工會的縱橫串連 109
三、 未竟之業:被排除在外的受僱醫師 111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 11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4
一、 醫院勞動體制與專業制度打造的順服機制 114
二、 在專業主義與勞動權利之間 116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19
一、 破解迷思:勞動權益是普世價值 119
二、 深化社會運動理論 119
三、 梳理勞權組織的圖像與意義 12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20
參考文獻 122
附件一 歷年醫院家數,按醫院層級(1995-2020年) 134
附件二 歷年醫療院所家數、醫師數,按權屬別分(1995-2020) 135
Patty Chou,2016,〈一個醫師過勞倒下之後...不把醫護人員納入勞基法,根本是蓄意謀殺!〉。良醫健康網,7月28日。
小吳醫師,2019,〈小吳醫師:住院醫納勞基法 受惠還是受害?〉。蘋果日報,3月15日。
王明山,1989,〈不滿病患家屬持刀毆人 院方警方處理軟弱 成大附設醫院急診處 集體罷診〉。聯合報,04月27日。
___,1989,〈成大附設醫院 病患家屬鬧事風波擴大 不滿院方低頭 醫師罷診〉。聯合晚報,04月26日。
___,1989,〈成大會商:今天不罷診 昨晚會議,接到兩通恐嚇電話〉。聯合報,04月27日。
___,1989,〈死亡病患家屬毆人鬧事 院方同意賠償 成大醫院醫師罷診抗議〉。聯合晚報,04月25日。
王嘉琦,1983,〈「軍備競賽」只為爭取勞保給付?多數醫院異常心態擾亂醫療體系教學醫院評鑑出現副作用〉。民生報,2月20日。
江俊亮,2018,〈嘉基工會團體協約 勞資關係邁入新里程〉。中央社,12月28日。
何旭初,1989,〈成醫滋擾案餘悸猶存 代表赴立院請願 促立法保障安全 教授聯誼會呼籲 公權力應予伸張〉。聯合報,04月29日。
佚名,1988,〈南門綜合醫院未加薪 廿多名護士集體罷工〉。聯合報,9月22日。
佚名,1988,〈院方調薪不追究罷工責任 南門醫院護士重返崗位〉。聯合報,9月23日。
佚名,1988,〈醫院勞動條件 如何合理化?醫療人員應受倫理規範 有權停工不談罷工〉。聯合晚報,10月26日。
佚名,1990,〈醫療過失 肇因超時工作?北市住院醫師投書 建議病家請求國家賠償〉。民生報,10月03日。
佚名,1995,〈醫療服務業可望納入勞基法 衛署與勞委會、醫界等代表達共識 另訂工作時間等勞動條件規定 保障醫護人員權益〉。聯合報,07月04日。
佚名,1996,〈醫師苦水 往腹吞〉。聯合報,03月08日。
吳妮民,2011,〈林彥廷醫師事件始末〉。人間福報,12月21日。
呂秉原,1997,〈納勞基法 醫院成本大增 醫界盼健保給付隨之調整〉。民生報,01月24日。
李文廣,1994,〈成大醫師林明堂 身價僅92萬?〉。聯合報,03月13日。
李修慧,2018,〈台大醫院工會成立後第一槍:你知道萬惡的「負時數」嗎?〉。關鍵評論網,8月4日。
周恆和,1988,〈罷工有權 病人不可不顧! 護士如要罷工 應早預告並多考量 在工作中罷工 瑞典作法值得參考〉。聯合晚報,9月22日。
周森惠,1989,〈護士罷工 病患怎麼辦 醫師公會促暫緩列入勞基法〉。聯合報,02月17日。
林進修,1997,〈醫師不必納入勞基法規範?勞委會有意彈性放寬〉。民生報,07月01日。
邵冰如,1995,〈部分服務業納入勞基法 可能指定銀行業打頭陣〉。聯合晚報,03月11日。
___,1995,〈部分服務業納入勞基法 可能指定銀行業打頭陣〉。聯合晚報,3月11日。
洪素卿,2010,〈勞團:長庚假合夥 真僱傭〉。自由時報,4月30日。
唐鎮宇,2014,〈血汗醫護 勞動部:加強勞動檢查〉。蘋果日報,6月5日。
徐國淦,1995,〈勞基法將鬆綁擴大適用 修法方向:明訂退休金計算標準不得溯及既往、開放女性夜間工作等〉。聯合晚報,03月14日。
___,1995,〈謝深山公開承諾:明年七月以前 立院如未完成修法 銀行員等 將指定適用勞基法〉。聯合報,06月29日。
張正莉,1997,〈「我們,不應該排除在勞基法外」醫師:長期值班摧殘〉。聯合報,08月06日。
張茗喧,2019,〈白袍勞動意識抬頭 住院醫師爭勞權拒血汗〉。中央社,8月29日。
___,2019,〈早年住院醫師超血汗 連續工作逾30小時不稀奇〉。中央社,3月12日。
張耀懋,1996,〈勞基法擴大適用所有勞雇關係 醫界擔心 人事費用暴增 晚上無人值班〉。民生報,10月25日。
___,1996,〈醫院經營者恐增加成本 竭力反對醫護人員:盼在保護傘下 安定工作情緒〉。民生報,07月09日。
___,1996,〈醫療業決優先納勞基法適用範圍 排除條款修法後列入 將對醫界造成衝擊 勞動條件適用限制勞委會衛生署各提版本併送政院審核〉。民生報,11月21日。
___,1997,〈退休金提撥 夜班工時限制 醫院經營 雪上加霜衛署提案爭取納入部分除外條款 期對醫院衡擊減至最低〉。民生報,03月08日。
許文映、莊仟如,2018,〈嘉基工會遊行 爭取加薪返還年資〉。中正E報,4月21日。
郭奕均,2019,〈失智醫生/救別人卻救不了自己…他過勞倒下,從此忘了妻兒〉。三立新聞,7月14日。
陳偉婷,2011,〈實習醫過勞死?家屬:制度害人〉。中央社,5月5日。
陳智華,1998,〈納入勞基法 八成五醫師贊成〉。聯合報,8月3日。
陳潔,2019,〈9月納勞基法,最血汗的住院醫師為何不領情?〉。天下雜誌,4月1日。
陶宏洋,2019,〈壓垮醫師的那一根稻草〉。聯合新聞網,9月27日。
曾伯加、賴福順,1988,〈護士荒 護士慌 罷工爭權益 南門醫院緊急應變 從寬處理〉。聯合新聞網,9月22日。
黃文記,1996,〈成醫舉辦追思會 展現人情味〉。聯合報,03月08日。
黃必成,2015,〈醫師值班32小時中風 長庚判賠181萬〉。中華日報,12月15日。
黃宗裕,1989,〈成大醫師罷診風波 武士刀揮進醫院 非現行犯? 翟宗泉斥責警方無能 指示依法偵辦〉。聯合報,04月27日。
黃驛淵,2017,〈人事行政總處放寬規定 全台逾400新進住院醫師年休不用砍半了〉。上報,12月11日。
楊珮玲,1996,〈醫療服務業 將納入勞基法 不適用的勞動工時等條款 盼排除適用〉。聯合報,11月21日。
___,1996,〈醫療保健業 能否納入勞基法? 勞委會及護理人員贊成 醫界不以為然〉。聯合報,07月09日。
葉陸裔,1989,〈罷診風波 教育部不過問 員警站岡急診處恢復作業 成大師生舉辦座談會聲援〉。聯合報,04月27日。
詹建富,1990,〈我們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值班超時待遇低市立醫院住院醫師吐苦水:經常連續工作32小時 醫療品質低落 公會決代向有關單位反映解決〉。聯合報,9月16日。
___,1997,〈納勞基法 八成醫師贊成〉。民生報,11月8日。
鄭涵文,2017,〈「專業者」也是「勞動者」,北巿醫師工會成立的社會意義〉。報導者,9月11日。
鄭涵文、楊惠君,2017,〈嘉基溫柔爭權,走出白領工會之路〉。報導者,8月22日。
鄭琪芳、王昶閔,2012,〈醫療機構醫師,改課薪資所得〉。自由時報,1月31日。
魏怡嘉,2010,〈也是過勞死? 台大名醫一不治一搶回〉。自由時報,12月25日。
魏怡嘉、王昶閔、洪素卿,2010,〈僱傭還是合夥?長庚一本怪帳 唬倒衛生署長〉。自由時報,4月30日。
中央健康保險局,1997,《84年公務衛生統計》。台北:中央健康保險局。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2017,納入勞基法前,過勞醫師無人問。http://tmal911.org/,取用日期:2020年5月1日。
司法院,2012,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0 年重勞訴字第5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2年6月1日。
司法院,2013,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2 年重勞上字第 1 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0年5月1日。
司法院,2013,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2 年勞訴字第 29 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0年5月1日。
司法院,2014,台灣臺南地方法院102年勞訴字第29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2年6月1日。
司法院,201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4 年勞訴字第 70 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0年5月1日。
司法院,2017,最高法院 106 年台上字第 15 號民事判決。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20年5月1日。
余尚儒,2014,醫師納入勞基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VcFyyAiO,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20,二年期醫師PGY簡介。https://www.jct.org.tw/cp-171-4644-c6ce4-1.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勞動部,2018,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1.aspx?id=FL089649,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勞動部,2019,醫療保健服務業僱用之住院醫師自108年9月1日起適用《勞動基準法》。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9388/,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勞動部統計資料庫,2020,就業者—按產業部門(1978-2019)。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2045&rdm=xcLtlrp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監察院,2021,調查報告:110教調0012。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17540,取用日期:2022年5月1日。
蔡琮浩,2019,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相關問題研析。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6332,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22,重要統計資料。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D529CAC4D8F8E77B&topn=23C660CAACAA159D,取用日期:2022年5月2日。
衛福部,2012,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題報導台灣健保醫療制度。https://www.mohw.gov.tw/cp-3159-24503-1.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衛福部,2013,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http://www.tua.org.tw/,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衛福部,2014,《103年教學醫院「依醫院層級別」住院醫師執勤時數資訊調查》台北:衛福部。
衛福部,2014,改善住院醫師工作條件 多管齊下已見成效。https://www.mohw.gov.tw/cp-3200-22109-1.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衛福部,2017,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https://www.mohw.gov.tw/fp-2736-8859-1.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衛福部,2019,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及工作時間指引。https://dep.mohw.gov.tw/doma/cp-2713-7808-106.html,取用日期:2020年6月1日。
一樹似杉,2014,〈習醫之道之蔡伯羌醫師過勞觀審小感〉。《醫聯副刊》。
方瑞雯等,2012,《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台北:貓頭鷹。
方震中,2015,〈急診醫師過勞〉。《台灣醫學》19(5):494-498。
毛義方等,2011,〈我國醫院員工超工時與輪班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9(2):223-246。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頁501-536,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11-71。
朱顯光,2014,〈醫師工時評鑑真相大揭密〉。《醫改電子報》122:1-3。
江東亮,2007,《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台北:巨流。
江靜楓,2001,《公私立醫院醫師薪資制度設計與醫院醫師生產力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環,2015,〈兒科醫生過勞〉。《台灣醫學》19(5):486-493。
吳基福,1980,《台灣醫師公會三十三年》。台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73-117。
李淑娟,2002,《望醫心切:張錦文與臺灣醫院的成長》。台北:允晨文化。
李壽星,2012,〈醫師以「執行業務所得」報稅之我見〉。《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6(4):11-15。
林本奚,2018,《醫師納入勞基法對地區醫院醫師人力之影響》。台北: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名哲,2011,《邊界之外、牢籠之中:科技業工程師的流動與主體建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林國明,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1:77-136。
林煜軒、廖士程、李明濱,2014,〈醫師工作壓力之文獻回顧〉。《台灣醫學》18(6):723-730。
邱羽凡,2016,《職業工會罷工權之行使與限制—比較法之觀點》。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姚景純,2013,《不示弱的肝:工程師過勞死的實驗室起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國棟,2005,《台灣醫師執業型態變遷之分析》。台南: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2001,〈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台灣社會學刊》,26:163-210。
___,2015,〈隱藏性的工作?情境管理作為男護士在女性行業中的工作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44:151-208。
___2016,〈認出、認同與應用男性身份:男護士在女人行業中的工作策略〉。《應用心理研究》65:129-196。
張苙雲,1998,〈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的求醫場所:台灣西醫的制度信任建構〉。《人文及社會學科研究彙刊》8(1):161-183。
___,1999,〈產業競爭本質的剖析:台灣醫療照顧產業生態結構的百年變遷〉。《管理資本在台灣》。頁189-226。台北:遠流。
___,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___,2014,〈醫療〉。頁331-358,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
張晉芬、陳美華編,2019,《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台北:巨流。
張晉芬、羅紀琼、洪碧蘭、邱琮琇,1998,《職業工會在全民健康保險中定位之探討(一)》。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小組自行研究計畫。
許宸嫚,2012,《醫師長工時/輪班與其個人健康及病患安全之文獻回顧》。台北: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郭彥君,2013,《醫師工作負荷與職業倦怠、憂鬱傾向、職業滿意度及醫療糾紛之關係》。台北: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輝,2016,《受僱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對醫院經營之影響》。嘉義: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延、陳秉暉,2014,〈醫療,一場遊戲一場夢〉。頁29-40,收錄於何明修、劉鈐佑編,《人間社會學:24則關於溫拿、魯蛇、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台北:群學。
陳宥任,2018,〈無產階級化的醫療專業:台灣醫師爭取勞動權益的歷史〉。頁339-362,收錄於蕭新煌編,《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台北:巨流。
陳美霞,2011,〈台灣公共衛生體系市場化與醫療化的歷史發展分析〉。《台灣社會季刊》81:3-78。
陳博紅,2013,《探討急診醫師的工作特性、職場壓力、工作滿足感,以及離職傾向》。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莉,2001,《「遊戲間」還是支配場域?─診療室的醫病互動關係》。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娟,2011,〈醫院評鑑暨教學醫院評鑑新變革〉。《中國醫訊》98:29-32。
楊銘欽、黎伊帆、魏璽倫,2007,〈教學醫院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之工作時數與相關因素之研究〉。《醫學教育》11(3):222-233。
葛謹,2010,〈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臺灣醫界》53(7):367 – 371。
劉鴻德,2008。《在醫療行政與醫學專業之間:邱仕榮及其同時代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傑,2006,《醫療企業化的歷史進程:組織變遷與醫管的制度化》。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文,2019,《職災之後:補償的意義、困境與出路》。新北:巨流。
鄭雅文、鄭峰齊,2013,《職業,病了嗎?:待修補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新北市:群學。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___,2013,《港都百工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鍾翰其,2015,〈教學醫院住院醫師工時調查報告〉。《醫療品質雜誌》9(3):8-13。
Burawoy, M.,2005[1979],《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北:群學。
Marx, K.,2017[1867],《資本論》。新北:聯經。
Ackerknecht, Erwin Heinz, 1967, Medicine at the Paris hospital 1794-1848.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rmstrong, David, 1995,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medicine.”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 17(3): 393-404.
Braverman, Harry,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NYU Press.
Burawoy, M., 1985,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London: Verso.
Denis Durand de Bousingen, 2002, “New French government solves doctors' longstanding grievances.” SCIENCE AND MEDICINE, 359(9325): 2258.
Donald W. Light, 2010, “Health-care professions, markets, and countervailing powers” pp.270-289 in Handbook of Medical Sociology, Sixth Edi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3,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London: Tavistock.
______, 2014, “The politics of healt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Foucault Studies: 113-127.
Harvey, David, 2000, “The body as an accumulation strategy.” Pp. 97-117 in Spaces of Hop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rschman, Albert O., 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schka, Wolfgang P. et al., 2011, “Burnout: a fashionable diagnosis.” Deutsches Ärzteblatt International, 108(46): 781-787.
Korczak D, Huber B., 2012, “Burn-out. Kann man es messen? [Burnout. Can it be measured?].” Bundesgesundheitsblatt Gesundheitsforschung Gesundheitsschutz, 55(2): 164‐171.
Lee, Ching Kwan, 1998,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Kinlay, J., and Arches J., 1985, “Towards the Proletarianization of Physici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15(2): 161-195.
Parsons, Talcott, 1991, The Social System. East Sussex: Psychology Press.
Reena Pattani, Peter E. Wu, and Irfan A. Dhalla, 2014, “Resident duty hours in Canad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MAJ, 186: 761-765.
Sarah I Woodrow, Christophe Segouin, Judith Armbruster, Stanley J Hamstra, Brian Hodges, 2006, “Duty Hours Refo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Canada: Is It Time to Refocus Our Attention on Education?” Academic Medicine, 81(12): 1045-1051.
Schatzki, Theodore R., 2001, “Subject, body, plac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1(4): 698-702.
Schaufeli, Wilmar B. et al., 2009, “Burnout: 35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4(3): 204-220.
Shanafelt, Tait D. et al., 2012, “Burnout and satisfaction with work-life balance among US physicians relative to the general US populatio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18): 1377-1385.
Snow, David A. and Robert D. Benfor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Volume 1): 197-217.
Starr, Paul, 2008,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 The rise of a sovereign profession and the making of a vast indus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Tilly, 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William H. Sewel, 1996, “Historical Events as Transformations of Structures: Inventing Revolution at the Bastille.” Theory and Society, 25(8): 841-8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