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1.104.3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庭萱
作者(外文):Tsai, Ting-Hsuan
論文名稱(中文):國家與獨立音樂共舞? 從製作發行補助探討台灣樂團的音樂生產過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nsemble of State and Indie Music? Exploring the Music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Taiwanese Bands Through Music Subsidies of Recording
指導教授(中文):鄭志鵬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Chih-Peng
口試委員(中文):古明君
簡妙如
口試委員(外文):Ku, Ming-Chun
Jian, Miao-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704550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獨立音樂樂團補助文化中介者發展型國家
外文關鍵詞:independent musicband subsidiescultural intermediariesdevelopmental stat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藉由樂團製作發行補助進行考察。2000年開始的樂團熱潮,隨著全球文化創意產業興起,台灣政府也以促進音樂多元和提升產業發展,展開一連串補助措施。本研究指出,國家在歷史與制度上的角色轉換,從過往對音樂的管制,至今將音樂納入經濟的脈絡,試圖引領並推廣音樂產業來成就國家經濟,進而在2007年衍生而出樂團補助。從其建制化的過程中,本文發現評審小組為國家擔任守門人來把關,過程中展現出文化使命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取捨與張力。獨立樂團順應了補助制度的各式規範,來減輕製作的經費壓力,顯現接受補助的樂團與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國家對於音樂產業的重視,樂團的職業化成為可能選項。但與此同時,樂團音樂生產因為開始追求品質與穩定產出,也出現規格化和理性化的趨勢。未來發展,值得進一步觀察。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usic subsidies of recording for bands production. In the 2000s, as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emerged an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subsidies to promote music diversity and enhance industry’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s to the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shift in the role of the state from regulating music in the past to incorporating music into the economic context in an attempt to lead and promote the music industr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led to the birth of bands subsidies in 2007. In the process of its establishment,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jury has acted as a gatekeeper for the state, demonstrating the trade-offs and tensions between cultural mission and commercial value. Independent bands have responded to the various norms of the subsidies system to reduce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f production, demonstrating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bands and the state. With the state's emphasis on the music industry,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bands has become a possible op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band music production as it begins to seek quality and consistency in music output. The development of bands in Taiwan is worthy of further observ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一、前言 1
(一)經驗現象:回顧台灣文化創意產業 2
(二)問題意識 9
二、文獻回顧 10
(一)台灣的音樂補助文化政策 10
(二)國家的角色 12
(三)文化中介者理論與概念取徑 14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16
第二章 制度面:台灣國家與音樂 19
一、從審查到開放 19
(一)戰後,控制的開始 19
(二)天羅地網的噤聲 21
(三)解嚴後的自由? 25
二、補助建制化過程 28
三、制度性規律:時限與行政規範 33
第三章 補助中介者:評審 41
一、評審何方神聖? 42
二、打開評選黑盒子 43
(一)評審過程 43
(二)篩選 45
(三)協商 48
三、補助有好有壞? 50
四、小結:文化中介者新取徑 61
第四章 補助之下獨立音樂生產模式 63
一、樂團為何/如何「做補助」? 63
(一)企劃書know how 63
(二)行政的「適應」 67
二、補助之下的唱片產製「眉角」 68
(一)經費好不好用? 68
(二)製作人提升作品層次 73
三、補助下的樂團 75
(一)對於補助的態度 75
(二)音樂決勝、人脈、認可 78
(三)樂團走向經營模式:挑戰與困境 80
四、小結 86
第五章 結論 87
一、相互依存的國家與樂團 87
二、掌握先機的守門員 88
三、音樂生產理性化與樂團職業化 89
四、預期貢獻、限制與反思 90
參考文獻 92

圖目錄
圖一、2007-2021年樂團補助案趨勢圖 3
圖二、1997-2007年實體唱片銷售金額 29

表目錄
表一、韓國與台灣文創歷程對照表 6
表二、受訪者一覽表 18
表三、2012-2021年樂團錄音補助申請件數與獲選團數 34
表四、2017-2021年樂團錄製補助評審一覽表 42
王例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 169-195。
王恩美、董文君、黃耀進,2013,〈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文化部委託研究計畫。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2017,〈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朱夢慈,2001,《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頁149-225,收錄於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編,2015,《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遠足文化。
李令儀,2014,〈文化中介者的中介與介入:出版產業創意生產的內在矛盾〉。《台灣社會學》28: 97-147。
李慈敏,2017,〈文化、文化權與藝文補助機制—以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1(3): 125-132。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河凡植,2016,〈政府角色與政企關係: 以韓國文創產業發展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4): 155-80。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台灣社會學》(10):149-170。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高雄市新聞處。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許雅淑,2019,《發展的文化轉向: 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臺灣經濟轉型中的角色》。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郭彥豪,2004,《政府扶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策略研究》。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
郭秋雯,2012,《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動向》。台北:遠流。
黃詩雯,2010,《台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楊昀儒,2016,《數位音樂時代台北獨立音樂場景與文化中介者》。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楊璨羽,2008,《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劉官維,2014,《獨立音樂是什麼: 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生產與游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潘美玲,2008,〈從經濟奇蹟到後進發展—台灣二十年來國家機器與產業發展〉。《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戴昀,2006,《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簡妙如、鄭凱同,2012,〈音樂是公民文化權的實踐:流行音樂政策的回顧與批判〉。頁185-216,收錄於劉昌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台北:巨流。
簡妙如,2013,〈台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 101-121。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oonan, Martin, 1999, Pop and the Nation-state: Towards a Theorisation”. Popular music volume 18(2): 193-207.
Foster, Pacey and Ocejo, Richard. 2015. “Brokerage, medi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p. 405-420 in Handbook of Creative Industries, edited by Jones. C., Lorenzen, M. and Sapsed, J.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uld, Roger and Fernandez, Roberto. 1989. “Structures of Mediation: A Formal Approach to Brokerage in Transaction Network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9: 89-126.
Negus, Keith. 2002.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Obstfeld, David. 2005. “Social networks, the tertius iungens orient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0: 100-130.
Simmel, Georg. 1902. “The Number of Members as Determining the Sociological form of the Group.”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158-196.
Smith Maguire, Jennifer and Julian Matthews. 2012. “Are we all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now?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context.”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5(5): 551-562.
網站資料
Allmusic。(https://www.allmusic.com)
Taiwan Beats。(https://zh.taiwanbeats.tw)
文化內容策進院。(https://taicca.tw/visions)
文化部,2016,〈強化行政資訊透明化 文化部將公開獎勵補助案審查資訊〉。(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58250.html,取用日期:2021年4月14日)。
文化部,2019,〈108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aspx?type=5,取用日期:2020年6月17日)。
文化部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
文化部法律條文。(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693.html)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https://www.bamid.gov.tw)
王冠,2019,〈K-POP創造的韓國文化價值〉,聯合報。(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3/3633292 ,取用日期:2020年8月1日)。
台灣樂團潮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bandwave2012/about/?ref=page_internal,取用日期,2020年1月11日)。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
吳尚軒,2018,〈「補助就是插管,只是讓他不死」文化部硬地音樂補助10年終訂追蹤機制〉,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456675?page=1,取用日期:2019年4月10日)。
戒嚴70週年:台灣的噤聲年代系列活動—戒嚴令下的禁歌日常。二二八事件紀念會網站。(https://www.228.org.tw/228museum_event-view.php?ID=152。取用日期:2022年4月6日。)
游伊甄,2016,〈陳綺貞條款 文化部即日起獎補助資訊透明化〉,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11-08/78885,取用日期:2021年4月14日)。
獨立公路EP01:台灣獨立音樂的演進 feat. 洪申豪、黃奕達、傷心欲絕、拍謝少年、音地大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gpciTLVSXs。 取用日期:2022年4月15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creativity/creative-industries/)
簡妙如,2019,〈不只是補助:壯大台灣流行音樂的3個方向〉,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indie-bands-grants-policy-review,取用日期:2020年7月12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