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8.115.1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盈溱
作者(外文):Lee, Ying-Chen
論文名稱(中文):明清時期烏蒙祿家土官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Wumeng Lu Chieftain in Ming Qing Periold
指導教授(中文):連瑞枝
吳國聖
指導教授(外文):Lian, Rui-Zhi
Wu, Kuo-Sheng
口試委員(中文):毛傳慧
何翠萍
口試委員(外文):Mau, Chuan-Hui
Ho, Tsui-P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704350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烏蒙祿氏彝族土官明清時期改土歸流婚姻與社會聯盟
外文關鍵詞:Wumeng LuYi chieftainMing-Qing period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 officersmarriage and social allia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旨在研究明清時期的烏蒙地方社會,並強調帝國政權與地方舊有傳統體制兩者之間的互動。過往的研究,往往將明清時的西南視為一塊被動地接受,透過漸進的模式極為順利地被納入帝國化的進程。但烏蒙一地位於四川、雲南與貴州三省交界之處,自明初帝國始設立為土府起,長久以來,當地一直是省級歸屬與土地界線相對模糊不清的邊界地帶。僅管帝國不斷想方設法地想將烏蒙納入版圖之中,但最終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將行政、軍事管理的職責全權託付給地方舊有的土酋,藉由土官世襲的方式代為協理。因此,相比於作為外來者的帝國政體而言,在地方上,以彝族土司家族為主體所組成的地方傳統勢力,反而更具有主導性。
在地方社會,烏蒙與周圍地區的彝族,透過享有相同六祖的祖源傳說,以凝聚發展成一群有著同樣認同的群體,與漢人區別。六祖傳說亦成為後世土司家族宣稱其有著神聖性、合法統治的重要依據。一方面土司家族藉由六祖的溯源,重申自身家族在地方上的領導性,另一方面,土司家族彼此間又透過聯姻網絡的建立,有效保障土司階層在地方社會上的優勢地位。
本研究強調女性在彝族研究上的重要性,以及藉由重新分析明末爆發的安奢之亂的經過與後續。尤其指出在安奢之亂以後,地方上彝族的舊有秩序被打破,烏蒙祿氏家族更是趁勢崛起,而其中,烏蒙祿家尤為善用將女兒出嫁至他家的傳統婚姻機制,以策略性地擴張自己家族在地方社會中的勢力。後到了清雍正時,帝國對烏蒙的態度有著明顯的轉變,鄂爾泰強勢推行對烏蒙的軍事征討行動,並有意識地運用介入烏蒙家族內部的叔侄衝突,有效在短時間內完成改土歸流。
This study aims to Wumeng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imperial politics and local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Previous research often regarded the Southwes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 passive acceptance,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imperialization process smoothly through a gradual model. However, Wumeng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Sichua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Since the empire was established as a prefecture in the early Ming, the locality has been a border area with relatively blurred provincial ownership and land boundaries. Although the empire has been trying to bring Wumeng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its territory, in the end, it is often unable to enter, and can only entrust the administrative and military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local chieftains.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he imperial regime of outsiders, In other words, the local traditional forces mainly composed of Yi chieftain families are more dominant.
Locally, Wumeng and the Yi people had the same ancestral legend about the Six Patriarchs, and formed a group of the same identity through develop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Han people. The legend of the Sixth Patriarch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for the origin of the chieftain family's sanctity and legal rule in the place. In the chieftain family, the ancestors of the sixth ancestor not only had their own family leadership in the local area, but also established a marriage network between the familie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local advantages of the chieftain clas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in local studies, and re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subsequent impact of the rebellion of An-she that broke out in the late-Ming. In particula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fter the rebellion of An-she, the old order of the local Yi people was broken, and the Wumeng Lu fami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to rise.Wumeng Lu expand family's influence in local society. Late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g, the attitude of the empire towards Wumeng changed significantly. Ortai strongly promoted military operations against Wumeng, and used strategic interventions to intervene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uncles and nephews within the Wumeng family. Effectively complete 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 officer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1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7
第一章 帝國視野下的烏蒙 22
第一節 帝國體制進入以前 22
第二節 明、清兩朝的省域區劃與三次變動 28
第三節 衛所配置與軍屯分布 34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二章 民族史眼中的「彝族」與「六祖」認同 45
第一節 早期彝族稱呼:人類學家與民族學家的觀察與定義 45
第二節 追溯起源:畢摩與六祖傳說文本 51
第三節 六祖與大洪水:以《六祖與四大家》與《彝族創世志》為討論 54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三章 貢馬與安奢之亂 69
第一節 與明帝國的互動:貢馬 69
第二節 安奢之亂的經過 76
第三節 小結 90
第四章 傳統下的舊體制 92
第一節 地方社會的組建機制:姑舅表親婚姻制度 92
第二節 三府之案例 99
第三節 小結 124
第五章 分裂的烏蒙 126
第一節 清初局勢 126
第二節 官方記載:烏蒙、鎮雄改土歸流之經過 128
第三節 另一種文本:野史《烏蒙祕聞》 142
第四節 小結 149
第六章 結論 151
徵引書目 155
(一)古籍史料
1. 政書典籍
(北宋)歐陽修纂,《新唐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第276冊,據景印文淵閣四庫本。
(明)朱燮元,〈水西夷漢各目投誠措置事宜疏.措置投誠把目〉,收於《明經世文編》,卷487。
(明)朱燮元,〈查明蜀省二界疏〉,收於《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卷487。
(明)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6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據清康熙五十九年朱人龍等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
(明)袁子讓,《全蜀邊域考》,收於《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方志第十三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6,據傅斯年圖書館藏本影印。
(明)郭子章,〈議處驛遞疏〉,收於《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卷419。
(明)鄒元標,〈敷陳吏治民謨懇乞及時修舉疏〉,收於《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卷446。
(明)劉文徵纂修,《滇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682冊。
(明)蕭端蒙,〈議處驛站六事疏〉,收於《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據明崇禎平露堂刻本,卷285。
(唐)樊綽,《蠻書》,收入《百部叢書集成》,新北:藝文出版社,1966,第65輯。
(清)謝聖綸纂,《滇黔志略》,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35冊。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據一史館大紅綾本影印。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據一史館大紅綾本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檔》,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2. 地方志
(民國)楊履乾、符廷銓等,《昭通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第三十六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十三年刊本影印。
(清)方桂修、胡蔚纂,《東川府志》,收於《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6冊,北京: 學苑出版社,據清乾隆二十六年原刊、光緒三十四年東川師範學堂重印本影印。
(清)查樞、孫謙纂修,《永善縣志略》,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2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據清嘉慶八年修光緒抄本影印。
(清)屠述濂纂修,《(乾隆)鎮雄州志》,傳為清乾隆五十年抄本,收入《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第一百五十七冊,北京:故宮博物院,2013,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刊本影印。
(清)陳燕、李景賢纂,《霑益州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3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清光緒十一年抄本。
(清)黄宅中修、鄒漢勛纂,《大定府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48冊,成都:巴蜀書社,2006,據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董朱英修、路元升纂,《畢節縣志》,收於《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3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據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3. 家譜、筆記與野史傳說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余若瑔著、余宏模整理,《且蘭考》,收於《且蘭考.貴州民族概略》,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1。
(清)佚名,《明季水西紀略》,收於《稀見明史籍輯存》,第十六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據民國間國立北平圖書館烏絲欄抄本影印。
(清)佚名,《烏蒙祕聞》,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35編,《滿清野史三編廿十種》,臺北:新興書局,1977,據成都昌福公司刷印本。
《水西安氏族譜》,收於《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第48卷,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據光緒年間寫本。
王明貴、王繼超譯,《六祖與四大家》,收於《六祖與四大家;勃祿尼君長譜》,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8。
王繼超搜集、隴賢君訂正,《彝族芒部(莫布)隴氏引芝堂父子連名及後續譜》,收於《彝族芒部源流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
芒部府隴氏後裔編,《芒部府隴氏詩文集》,私人出版,1997。
貴州民族學院彝文文獻研究室,《彝族創世志》(彝名《確匹恒索》,源自赫章縣媽姑鎮海子村陳執中畢摩家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1。
貴州省畢節地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編,《彝文金石圖錄.第三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隴賢君,《彝族芒部源流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
4. 民族學材料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四川及雲南昭通地區彝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彝族調查資料之二》,未刊本,1963。
方國瑜,《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四川省編輯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會調查資料選輯》,成都市 :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
江應樑,《明代雲南境內的土官與土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8。
何耀華,《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余宏模,《國際視野中的貴州人類學:余宏模彝學研究文集》,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
林耀華,《凉山彝家的巨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胡慶鈞,《凉山彝族奴隸制社會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凉山彝族奴隸制編寫組,《凉山彝族社會性質討論集》,內部參考,1977。
徐益棠,《雷波小涼山之儸民》,收於《民國時期社會調查資料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據1944年版本印。
馬長壽,《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馬長壽,《彝族古代史》,收於《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馬長壽遺著、李紹明整理,《凉山羅彝考察報告》,成都:巴蜀書社,2006)。
馬學良,《雲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馬學良,《彝族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馬曜,《馬曜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莊學本,《西康夷族調查報告》,收於中研院史語所編,《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二輯》,臺北:南天書局,1978。
莊學本,《羌戎考察記》,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7。
莊學本,《莊學本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龔蔭,《中國土司制度》,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2。
(二)近人著作
1. 中文專書
〔加〕宋怡明(Michael Szonyi)著、王果譯,《實踐的宗族》,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法〕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著、蔡玫芳譯,《從羊圈小村到地球村》,臺北:利氏文化有限公司,2005。
〔美〕James C. Scott著、李宗義譯,《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的歷史》,臺北:五南出版,2018。
〔美〕Richard White著、黃一川譯,《中間地帶:大湖區的印第安人、帝國和共和國》,北京:中信出版,2021。
〔美〕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著、曲木鐵西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光榮,《通天人之際的彝巫腊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吉克.爾達口述、劉堯漢整理,《我在神鬼之間:一個彝族祭司的自述》,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成臻銘,《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罕燕,《雲南臨滄傣族罕氏土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馬學良,《雲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陸韌,《元明時期的西南邊疆與邊疆軍政管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楊甫旺編,《彝族畢摩口述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8。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談建成、曾超等主編,《西南土地土司法治文獻選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鄭俊彬,《明代四川的民變》,新北:花木蘭文化,2012。
謝曉輝,《製造邊緣性:10-19世紀的湘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顏丙震,《明後期黔蜀毗鄰地區土司紛爭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隴承弼,《血祭烏蒙魂》,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
2. 外文專書
〔法〕多倫著、〔美〕李國慶整理,《中國禁地─多倫1906至1909年之考察》(In Forbidden China: The D’Ollone Mission 1906-1909,收於《「中國研究」外文舊籍匯刊.中國記錄》,第一輯第十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John E. Herman,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China’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1200–1700,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學位論文
石穎,《明清行政邊界變遷與「交界社會」─以四川敘永地區為中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20。
吳旋濤,〈烏撒土司與中央王朝關係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梁新偉,〈明清時期雲南府土司研究〉,昆明: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
郭朝洋,〈明代貴州土流博奕與地方社會〉,鄭州:河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
陳曉敏,〈明代的土官與土司制度〉,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
彭俊,〈掌土治民:清代雲南行政區劃及行政管理體制演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游棨文,《明末文人之領軍之研究─以朱燮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2017。
黃梅,《清代邊疆地區「漢奸」問題研究:以西南邊疆為中心》,昆明: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
顧霞,〈元明清時期滇東北彝族土司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少數民族史博士學位論文,2009。
4. 期刊論文
付春、于曉燕,〈「奢安之亂」與「沙普之亂」比較研究〉,《貴州民族研究》,28:1(貴陽,2008),頁174-181。
史繼忠,〈試論明代「水西」的政治制度〉,《貴州文史叢刊》,1984:3(貴陽,1984),頁84-91。
東人達,〈明末奢安事件的起因與作用〉,《貴州民族研究》,2005:6(貴陽,2005),頁171-177。
東人達,〈近年關於明末奢安事件的研究〉,《畢節學院學報》,1995:4(畢節,1995),頁55-57。
張新民,〈彝漢之間:濟火助征諸葛亮史迹及其忠義形象考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貴陽,2019),頁69-70。
張鵬朝,〈從畢摩世家到基督牧師〉,《今日民族》,2017:3(昆明,2017),頁52-55。
連瑞枝,〈土官與他們的女兒:帝國周邊的政治與社會聯盟〉,《臺大歷史學報》(臺北,2020),第65期,頁33-74。
黃淑莉,〈苗族、基督教與現代性:石門坎的民族學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17:1(香港,2014),頁67-112。
黃菲,〈移建文昌宮─清代雲南東川府的景觀再造與空間爭奪〉,《歷史人類學學刊》,11:1(香港,2013),頁115-141。
顏丙震、崔曉莉,〈明後期烏江流域土司承襲紛爭與土司關係〉,《昭通學院學報》,42:4(昭通,2020),頁73-75。
隴體要,〈夷族漫談〉,《雲南文獻》,第十八期(臺北,1988),頁76。
5. 論文集論文
〔日〕武內房司,〈彝族「女土官」考 : 明王朝の公認を受けた西南少数民族の女性首長たち〉,收入小浜正子編《ジェンダーの中国史》(東京:勉誠出版,2015),頁248-260。
何耀華,〈論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收於《中國西南歷史民族學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郭松義,〈清代人口流動與邊疆開發〉,收於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10-51。
(三)電子資源
Google Earth系統:https://earth.google.com/earth/d/1zZOz4on8UVQUX_9TAb0pBkgys6bWSpBm?usp=sharing。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報告(2010):http://www.stats.gov.cn。
故宮,《清代檔案檢索系統》: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index.php?act=Archive
(此全文20260816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