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9.5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林純
作者(外文):Lin, Chun
論文名稱(中文):性別、家庭與權力:清代女主人與婢女的互動
論文名稱(外文):Gender, Family and Pow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in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中文):衣若蘭
廖咸惠
指導教授(外文):Yi, Jo-lan
Liao, Hsien-Huei
口試委員(中文):連玲玲
曹淑娟
口試委員(外文):Lien, Ling-ling
Tsao, Shu-ch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704346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清代女主人婢女家庭性別階級身份權力關係
外文關鍵詞:the Qing dynastyfemale mastermaidservantfamilygenderhierarchystatuspow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利用傳統文獻與閨秀文學,從女性視角出發,探討清代女主人與婢女在家庭場域的互動。藉由女主人與婢女這一對同為女性、具有階級與身份差異、但又同處同一家庭領域且互動緊密的人際關係,分析主婢關係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與家庭的連結。一方面挖掘以往主婢研究中缺乏的女性主體性、女性經驗與女性能動性,並豐富家庭女性權力關係的面貌;另一方面感知這種主婢互動面貌與權力關係的形成過程,即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與塑造,以及個人對社會文化的回應。
清代律法、家訓和女教書構築了規範女主人和婢女生活的法律與禮教環境。受清政府嚴格維護階級界限、穩定社會秩序等政治需求驅動,和儒家性別道德規範和家庭理念等影響,女主人與婢女需遵循以父家長為權力核心的規範,在男權中心主義主導下形成了「男主人>(大於)女主人>(大於)婢女」的權力分佈格局。
本文以閨秀徐葉昭為例,針對男主人納婢一事上,闡釋其對男主人、女主人與婢女三者角色的獨到見解,包含對階級、性別與家庭倫理關係的看法:主婢權力關係中,強調婚禮正當性與女貞的重要性,提升主母管教婢女的話語權,甚至超過男主人;夫妻倫理中,妻子並非完全從夫,可以遵照賢妻助丈的倫理,勸誡丈夫不合禮的行為。徐葉昭的論述與構想雖有關懷婢女之處,但思想本質仍是遵循男性中心傳統,且要求婢女服務於主人及背後精英階層的利益與道德價值理念。
主婢日常生活圖景,呈現出主婢關係具有「女性情誼」與「女性權力關係」的一體兩面。主婢親密情誼,乃雙方意識到身份階層結構和父權中心性別體制加諸於對方的壓力,並利用自身階級和性別的資源關懷對方。如女主人對婢女的關懷與調教,婢女則協助女主人踐行妻、婦和母等家庭角色義務。主婢情誼展示了傳統視角未及或警惕的一面,展示了女性主體性與能動性對體制的反映與作用。同時,在清代警惕階級界限破防跟菁英主導意識的影響下,加上法律道德對主母權威、恩情跟忠僕形象的塑造,主婢情誼之下也透露出具備身份隔閡與身份剝削性質的權力關係。女主人教導婢女或表達情感時,表現出上層女性和女主人的威嚴和體面,和明顯的階級和親緣差距意識。而婢女受制於道德考驗、法律風險和社會性別環境施於己身的壓力,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女主人的剝削,甚至表現出過度奉獻與自我犧牲精神,體現了強烈依附於女主人的自我認同。
清代女主人與婢女的互動,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秩序之間的微妙落差,這是個體力量與社會制度之間的交涉和較量的結果。儘管女主人與婢女都有在社會體制內靈活創造獨特女性文化的一面,但是時代意識與氛圍的深遠滲透,令她們也主動或被動地對儒家傳統身份秩序與性別秩序表示認同和擁護。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in the family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ased on the relevant traditional documents and women’s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family of the master-maidservant relationship are analyzed by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who are both female and with hierarchy and status distinction, but are in the same family and interact closely. On the one hand, it excavates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female experience, female initiative and power relations that were lacking in previous studies on master-servant relationship, and enriches the features of female power relations in the fami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ower can be perceived, that is, the influence and construction by social culture on individuals, and the response of individuals to social culture.
The Qing legal code,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didactic books set up a legal and ethical environment to regulate the daily life of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Driven by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trictly maintain hierarchy boundaries and stabilize social order,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 code of gender morality and family idea,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should follow the family ethics norms in which the patriarchs ar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power. Under the dominance of patriarchy, the power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ster > (greater than) female master > (greater than) maidservant" has been formed in both legal regulations and daily life.
Xu Yezhao, a talented woman in the Qing dynasty, explains her unique opinion on the roles of male masters,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also including her perspective on hierarchy, gender and family ethics when she talks about the sexual relation between 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In terms of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maidservant. Xu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wedding and chastity and enhances the power of the female master in managing maidservants, even surpasses her husband when her husband wants to marry their maidservant. In terms of conjugal relation, the wife is not absolutely obedient to her husband, but can help her husband to correct improper behavior by complying with the ethic that a virtuous wife assists her husband. Although Xu Yezhao's discussion and conception show care for maidservants, the essence of her thought is male-centered, and in fact it requires the maidservant to serve the interests and moral values of the master and the elite class behind.
The picture of the daily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shows two aspects of the female master-maidservant relationship: "female friendship" and "female power relationship". The close friendship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is that both sides are aware of the pressure imposed on each other by the identity class institution and the patriarchy, and care for each other by using resources of their own class and gender. For example, female masters care for and educate their maidservants ang maidservants assist their female masters in fulfilling the duties of wife, housewife and mother. This friendship reveals what male and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fail to observe or are alert to, and reflects the response and function of women's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to the soci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vigilance against class boundary breaking and elite lead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because law and morality propagandize the authority and kindness of female masters and construct the image of loyal servants, pow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e of identity estrangement and identity exploitation are revealed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master-maidservant friendship. When female masters teach their maidservant or express emotions, they show the dignity, decency of the upper class women and class and kinship distinction. Due to the pressure put by law, morality and gender system, maidservants often accept being exploited by female masters actively or passively, and even show excessive dedication and spirit of self-sacrifice, which reflects the self-identity strongly attached to female mast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in the Qing dynasty reveals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the ideal order,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negotiation and contest between individual power and social system. Although both female masters and maidservants can create unique female culture flexibly in the social system, the profound penetration of time consciousness and atmosphere made them actively or passively acknowledge and support the Confucian traditional identity order and gender order.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材料方法與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清代禮法中的主婢權力關係 16
第一節 以父家長為中心:律法中的主婢權力關係 17
第二節 齊家須從婦人起:家訓女教中的主婢權力關係 22
小 結 47

第三章 清代女性視角下的夫妻主婢關係
——以閨秀徐葉昭的論述為例 48
第一節 婢女正德:徐葉昭對貞節觀的回應 50
第二節 主母權力:獨特的家庭婚姻背景與家庭倫理 58
小 結 68

第四章 主婢情誼權力關係維繫 69
第一節 生存共擔:主婢情誼的建立與維繫 71
第二節 身份權力關係的維護 88
小 結 104

第五章 結 論 106

徵引書目 112
(一)古籍史料
1.政書典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唐〕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收入:〔清〕紀昀、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83),冊672。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聖祖仁皇帝實錄》,收入:《清實錄》。
《世宗憲皇帝實錄》,收入:《清實錄》。
欽定國子監志,〔清〕李宗昉等修,《欽定禮部則例二種(影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特登額等奉敕纂,《欽定禮部則例》(清道光間刊本)。
〔清〕承啟、英傑等纂,《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隆科多等奉勅纂修,《大清會典(雍正朝)》(清雍正年間刻本)。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傅以漸,《御定內則衍義》。
〔清〕紀昀、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83)。
〔清〕愛新覺羅·玄燁欽定,〔清〕陳廷敬編撰,《日講典藏版《易經》解義 下》(北京:中國書店,2018)。
〔清〕祝慶祺等編,《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馬建石、楊育堂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傳記、文集、筆記
〔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收入: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頁229-231。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
〔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9,〈求嗣門〉,收入:〔清〕紀昀、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書館,1983),冊742。
〔明〕張居正,《〈女誡〉直解》,收入:〔明〕張居正,《張太岳先生文集》(明萬曆四十年唐國達刻本)。
〔清〕王汝玉,《梵麓山房筆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1)。
〔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甘立媃,《詠雪樓稿》(清道光二十三年,徐心田半偈齋刻本)。
〔清〕李淑儀,《疏影樓名花百詠》(清道光十三年,疏影樓刻本),收入: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冊41。
〔清〕李淑儀,《疏影樓名姝百詠 疏影樓吟草》(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清〕李顒,《四書反身録》,收入:陳俊明點校,《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清光緒五年,鴻雪樓刻巾箱本)。
〔清〕陳懋鼎,《槐樓詩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清〕周春,《耄餘詩話》(清鈔本)。
〔清〕郎葆辰,《桃花山館吟稿》(清道光十年刻本)。
〔清〕徐乃昌輯,《閨秀詞鈔:十六卷》(清宣統元年,小檀欒室刻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陳元龍,《妒律》,收入:周光培編,《清代筆記小說(30)》(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頁462-487。
〔清〕陳勤,《茹蘖閑房詩存》(道光十八年刻本)。
〔清〕梁蘭漪,《畹香樓詩稿》(清光緒二十一年,飛鴻閣書林石印本)。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清道光十一年,紅香館刻本)。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續集》(清道光十六年,紅香館刻本)。
〔清〕愛新覺羅·昭槤編,冬青校點,《嘯亭雜錄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褚人獲,《堅瓠秘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7)。
〔清〕蔡殿齊輯,《國朝閨閣詩鈔》(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清〕閥名,〈貞烈婢黃翠花傳〉,收入:〔清〕張廷華(蟲天子)編,《香艷叢書》(清宣統國學扶輪社鉛印本,1991年上海書店影印刊)。
〔清〕鄭蕙,《素心閣詩草》(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
〔清〕黎庶蕃,《椒園詩鈔》(清光緒十五年日本使署刻黎氏家集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冊709。
〔清〕慶鳳暉,《桐華閣詩集》(民國初年刊本)。
〔清〕潘素心,《不櫛吟 續刻》(清刻本)。
〔清〕潘素心,《不櫛吟續刻 不櫛吟未刻稿》(晚清抄本)。
〔清〕薛紹徽,《黛韻樓詩文集》(宣統三年刻本),收入:李雷編,《清代閨閣詩集萃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冊9。
〔清〕錢儀吉,《衎石齋記事槀》(清道光刻咸豐增修光緖錢彝甫印本)。
〔清〕竇氏,《戒婢貞奩閣集》(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方秀潔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李雷編,《清代閨閣詩集萃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 初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 二編》(合肥:黃山書社,2010)。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 三編》(合肥:黃山書社,2011)。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 四編》(合肥:黃山書社,2014)。
胡曉明、彭國忠編,《江南女性別集 五編》(合肥:黃山書社,2019)。
3.地方志
〔清〕阮本焱修,殷自芳纂,《(光緒)阜寧縣志》(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清〕李志魯纂修,《(乾隆)柘城縣志》(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清〕余麗元纂修,《(光緒)石門縣志》(清光緒五年刊本)。
〔清〕沈元泰撰,《(道光)會稽縣志稿》,(道光會稽縣志卷之鈔本)
〔清〕宗源瀚修,周學濬纂,《(同治)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清〕宗源瀚修,周學濬纂,《湖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清〕孫銘鐘修,彭齡纂,《(光緒)沔縣志》(清光緒九年刻本)。
〔民國〕朱鍚恩續纂,《海寧州志稿》(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4.族規、家訓、女教書
〔唐〕鄭氏,《女孝經》,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1·漢-唐編 宋元編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宋〕司馬光,〈居家雜儀〉,收入:〔清〕陳弘謀,《五種遺規》,〈訓俗遺規卷一〉,編入:倪文傑,韓永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精華》(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8)。
〔明〕呂坤,《閨範》,收入:〔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北京:線裝書局,2015)。
〔清〕王士俊,《閒家編》,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清代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清〕王孟箕,〈家訓·御下篇〉,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清〕王朗川,〈言行彙纂〉,收入:〔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北京:線裝書局,2015)。
〔清〕尹會一,《女鑒錄》,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8·清代編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清〕史搢臣,〈願體集〉,收入:〔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北京:線裝書局,2015),頁141—142。
〔清〕汪輝祖,《雙節堂庸訓》(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清〕唐翼修,〈人生必讀書〉,收入:〔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北京:線裝書局,2015)。
〔清〕陸圻,《新婦譜》,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6 ·清代編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訓俗遺規卷一〉,收入:倪文傑,韓永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精華》(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8)。
〔清〕陳確,《新婦譜補》,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6》(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清〕藍鼎元,《女學》,收入:樓含松主編,《中國歷代家訓集成·清代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5.族譜、年譜
〔清〕尹會一編,《尹太夫人年譜》(清乾隆十年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冊89。
〔清〕法若真編,〔清〕法輝祖校定,《黃山年略》(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冊72。
〔清〕耿文光,《蘇溪漁隠讀書譜》(清光緒耿氏叢書本)。
6.其他
中華婦女界社編輯,上海中華書局發行,《中華婦女界》,1995年,卷1,期1。
金天翮著,陳雁編校,《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二)近人著作
1.中文專書
王力堅,《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王雪萍,《16-18世紀婢女生存狀態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
王雪萍,《明代婢女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上海:中西書局,2019)。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余新忠,《中國家庭史 第四卷 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胡祥雨,《清代法律的常規化:族群與等級》(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柏樺,《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史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韋慶遠、吳奇衍、魯素,《清代奴婢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2)。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郭松義,《中國婦女通史·清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弱水,《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程郁,《宋代的仕女與庶民女性:筆記內外所見婦女生活》(鄭州:大象出版社,2020)。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
蒲堅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14,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1)。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繈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
顧燕翎、劉毓秀、王瑞香、林津如,范情,《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9)。
〔美〕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鄧京力、江湄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包筠雅(Cynthia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遷與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美〕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羅曉翔譯,《張門才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美〕盧葦菁(Weijing Lu)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日〕仁井田陞著,牟發松譯,《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滋賀秀三,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原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外文專書
Fong, Grace S, 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2016.
Mann, Susan. “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 Brides and Wives in the Mid-Qing Period”,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Rubie S. Watson and Patricia Buckley Ebre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p.205-231.
Ransmeier, Johanna. Sold People:Traffickers and Family Life in North Chin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Sommer, Matthew H.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Wolf, Margery.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學位論文
王雲慧,〈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婢女形象的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婷婷,〈清代文言小說中的婢女形象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李蓉蓉,〈明清婢女反抗與心路歷程研究——從明清小說主婢互動的視角出發〉(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
呂佩珊,〈梁蘭漪及其《畹香樓詩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周敘琪,〈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9)。
洪欣怡,〈元代漢人贅婚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琛,〈清代社會養老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7)。
康維娜,〈清代浙江閨秀文章研究〉(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頁104-116。
潘曉宇,〈清代奴僕法律制度探析——以《紅樓夢》為文本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4)。
薛名秀,〈貞節、國家與地方社會:清代節孝祠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6)。
4.論文集論文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入: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頁91-122,後收入游鑑明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李小榮,〈夫唱婦隨:明清過渡時期李元鼎和朱中楣夫妻的詩歌唱和〉,收入:曹虹、蔣寅、張宏生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頁144-160。
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導言〈婦女、性別與歷史研究〉,頁1-17。
余安邦,〈清代筆記小說中的妻與妾〉,收入: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6。
定宜莊,〈清末旗人家庭中的孀婦〉,收入:張國剛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頁 284-298。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原刊於Late Imperial China vol.15,No.1june,1994,收入: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 255-280。
熊秉真,〈書寫異性譜系:明清士人筆下的母女連繫〉,收入: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3-218。
熊秉真,〈閨情婉約:明清仕女天地中的母與女〉,收入: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 245-281。
賴惠敏,〈從清代檔案看旗人的家庭糾紛〉,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53-84。
〔日〕岸本美緒,〈明清時代の身分感覺〉,收入:森正夫等編,《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頁403-427;中譯版:〔日〕岸本美緒,〈明清時代的身分感覺〉,收入:森正夫等編,周绍泉、栾成显譯,《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頁364-386。
〔日〕岸本美緒著,〈身份感覺與性別〉,收入:小濱正子、下倉涉、佐佐木愛、高嶋航、江上幸子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入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頁211-225。
〔荷〕伊維德(Wilt Idema),〈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游鑑明、 胡纓、季家珍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2011),頁317-342。
5.期刊論文
王雪卿,〈薛紹徽的女學觀與婦女自我建構──以〈訓女詩〉十首為中心〉,《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014年,第20期,頁103-135。
王雪萍,〈明清家訓中的馭婢言論的歷史解讀〉,《史學月刊》,2007年,第3期,頁126-128。
王雪萍,〈意象與本真:明清「義婢」現象解析〉,《史學集刊》,2008年,第5期,頁34-39。
方秀潔,〈性別與傳記:清代自我委任的女性傳記作者〉,《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頁179-191。
孔令彬,〈特殊的「家人」:明清列女傳中的「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頁135-139。
朱先敏,〈才女暮年:丁善儀《雙桂軒尺牘》中的隨宦日常與戰前述聞〉,《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20年,第36期,頁59-100。
衣若蘭,〈最近臺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8年,第6期,頁175-187。
衣若蘭,〈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17年,第30期,頁167-212。
李貞德,〈最近臺灣歷史所學位論文中的性別課題——從三本中古婦女史新書談起〉,《新史學》,2010年,第21卷,第4期,頁203-237。
吳振漢,〈明代的主僕關係〉,《食貨月刊》,12:4、5(臺北,1982),頁27-43。
余安邦,〈從由媵妾心態試析《王西廂》中之紅娘〉,《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999年,第2期,頁115-149。
汪毅夫,〈赤腳婢、奶丫頭及其他——從晚清詩文看閩臺兩地的錮婢之風〉,《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5-9。
汪毅夫,〈清至民國時期福建的婢女救濟及其績效〉,《東南學術》,2008年,第6期,頁176-182。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8年,第6期,頁1-29。
胡祥雨,〈清代「家長姦家下人有夫之婦」例考論——滿、漢法律融合的一個例證〉,《法學家》,2014年,第3期,頁122-132。
耿慧玲,〈禁錮婢女碑與清代臺灣婦女地位研究〉,《朝陽學報》,2008年第13期,頁311-339。
徐泓,〈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大歷史學報》,1993年,第5期,頁167-202。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21-50。
陳其南,〈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1985年,第3卷,第1期,頁127-184。
康維娜,〈清代女作家徐葉昭傳記文管窺〉,《中國語文學》(韓國),第74輯(2017.4),頁137-151。
張新,〈清代奴婢的婚姻及其司法實踐〉,《故宮學刊》,2014年,第2期,頁274-284。
馮爾康,〈清代的家庭結構及其人際關係〉,《文史知識》,1987年,第11期,頁14-20。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05年,第13期,頁65-105。
駱新泉,〈明清女性文學新變(二)——閨秀賦婢詩詞論稿〉,《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77-81。
戴玄之,〈清代的奴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85年,第51期,頁1-28。
〔美〕盧葦菁(Weijing Lu),〈Qu Dajun and His Polygynous Relationships(屈大均和他的妻妾)〉,《明代研究》,2018年,第31期,頁81-116。
Li, Xiaorong. “Woman Writing about Women: Li Shuyi's (1817-?) Project on One Hundred Beauties in Chinese History,”NAN Nü,May,2011,13(1):52-110,pp.73.
Li, Xiao-Rong.““Singing in Dis/Harmony” in Times of Chaos: Poetic Exchange between Xu Can and Chen Zhilin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不和諧的唱和:明清之際徐燦與陳之遴的詩歌唱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9期(臺北,2011.12),頁215-254。
Romero, Mary. Sisterhood and Domestic Service: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Mistress-Maid Relationship, Humanity&Society,Volume 12,Number 4(1988),pp.318-346.
Scott, Joan Wallach.”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91:5 (December 1986), pp.1053-1075.
Zhao, Yifeng. Concubina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Study of Xing-ShiYin-Yuan zhuan, Past Imperfect,Vol.4,1995,pp.57-79.
(三)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
明清婦女著作數據庫,美國麥基爾大學及哈佛燕京圖書館合作建置: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
愛如生中國方志庫。
愛如生中國譜牒庫。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