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0.21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紫瑩
作者(外文):Wang, Zsu-Ying
論文名稱(中文):靈性意識:廬隱的唯情文學宇宙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ity : Lu Yin’s Affectionalism Literary Universe
指導教授(中文):顏健富
指導教授(外文):Guan, Kean-Fung
口試委員(中文):蔣興立
張歷君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Hsin-Li
Cheung, Lik-Kw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7041509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廬隱靈性五四非啟蒙全運動《意識光譜》
外文關鍵詞:Lu YinAffectionSpiritualityThe May Fourth Counter and Outer-EnlightenmentHolomovement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情」作為廬隱(1899-1934)文學的重要元素,與其相關的討論通常被覆蓋在廬隱悲哀文學風格的研究、五四婚戀愛情題材研究,以及綜合了文化批評的性別研究之中。對於廬隱這位以小說創作為主的作家而言,「情」取代了事件與情節,成為敘事的主要內容和推動力,「情」更是其形上思辨和宇宙意識的核心,但是「情」之本身,仍未被建構成廬隱文學研究的理論中樞。在五四的情感啟蒙語境中,「情」更延展出廬隱文學的重要面向:「靈性意識」。「情」與「意識」所涉皆為主體與本體問題,「靈性」作為一種超驗整體性則收攝了主體與本體之間的不同層次。本文即以「情」與「靈性意識」為雙重軸心,從歷史、文化、哲學、科學與意識學的角度詮釋廬隱的文學宇宙運動。

我們先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切入廬隱文學「情」的內涵。不僅五四新文化運動本身是由情感而非理性作為主要的驅動力,情感啟蒙下人生哲學和唯情論語境也與廬隱情文學互文。從廬隱的人生哲學癖中,我們發現了她對超驗整體性:「靈性」的渴望與關懷。繼而,我們自廬隱創作論中發現其以「情」為文學活動本體的中軸,也發現廬隱文學中唯情哲學的思想感覺,以及黑格爾精神哲學異化的否定物展開。我們進一步將唯情哲學、精神哲學及量子哲學以「流」的運動模式整合為「自(全)運動」框架,藉此詮釋廬隱情文學的「形上智慧」歷程。最後,我們以《意識光譜》的理論觀察廬隱在不同類型的題材中如何以「情」為動力,揚棄不同意識層次的異化和分裂,試圖通向本體的絕對和諧。

「情」為何物?「情」不僅是神經的電流化學反應,也不僅是哲學本體論的一種可能。透過廬隱文學中「情」和「靈性」的共振與擴充,我們走入連結物質與「心」的縫隙,走過非時間的辯證歷程,復返不可思議的無物之域。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Lu Yin's (1899-1934) literature, the discussions of “Affection” is usually overlaid in the study of her mournful literary style, the theme of marriage and love in May Fourth, and also covered by gender study with integrated approach of cultural criticism. For Lu Yin, a writer who mainly composes novels, “Affection” replaces events and plots, becom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driving force of her narratives. Even more, “Affection” is indeed the core of her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 and cosmic consciousness. But “Affection” itself has not yet been built as the theoretical center of Lu Yin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May Fourth's affectional enlightenment, “Affection” extend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u Yin's literature, tha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ity”. “Aff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both related to issues of subject and noumenon, while “spirituality” organizes the different levels in between as a transcendental wholeness. This thesis takes “Affec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ity” as the dual axis to interpret the movement of Lu Yin's literary univer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culture, philosophy, science and consciousness.

Let's first approach the connotation of “Affection” in Lu Yi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t only was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tself driven by emotion rather than rationality, but the context of Life-philosophy and Affectional- philosophy (wéi qíng thesis) under the emotional enlightenment was also intertextual with Lu Yin's literature. From Lu Yin's fetish of Life-philosophy, we find her concern and longing for spiritual transcendental wholeness. Then, from Lu Yin's essays of literary writing, we find that Lu Yin takes “Affection” as the axis of the ontology of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also finds the ideological feeling of the Affectional- philosophy in Lu Yin's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alienated negation of Hegel’s Spiritual philosophy. We further integrate the Affectional- philosophy, Spiritual philosophy, and Quantum philosophy into the framework, “self (holo) – movement” of rheomode, so as to interpret the “metaphysical wisdom” journey of Lu Yin’s affectional literature. At last, we use the theory of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to observe how Lu Yin takes “Affec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sublate the alienations and division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in various genres, and try leading to the absolute harmony within noumenon.

What do we mean “Affection” ? “Affection” is not only chemical reactions of the current of nerves, nor is it only a possibility of ontology. Through the resonance and expansion of “Affection” and “spirituality” in Lu Yin’s literature, we enter the gap between Matter and “Spirit”, we go through a dialectical process beyond time, return to the realm of inconceivable nothingness.
誌謝…………………………………………………………………………………….i
摘要…………………………………………………………………………………...iii
Abstract……………………………………………………………………………….iv
目次…………………………………………………………………………………...v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一、廬隱研究綜述…………………………………………………………5
二、「情」研究……………………………………………………………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一、理論視域……………………………………………………………..13
二、跨領域的語境脈絡化………………………………………………..19
第五節 研究範疇……………………………………………………………..21
第六節 章節安排……………………………………………………………..27
一、文本形成場:廬隱的「五四」「人生」…………………………..27
二、形上智慧之流:廬隱文學情的自運動……………………………..28
三、情與意識的統合:同情、悲哀、愛………………………………..28
四、結論…………………………………………………………………..29
第二章 文本形成場:廬隱的「五四」「人生」………………………………..30
第一節 前言…………………………………………………………………..30
第二節 五四型態:重返廬隱的「五四」…………………………………..31
一、 五四的「半信者」…………………………………………………..32
二、 情與死亡的重影:現代自我的誕生………………………………..41
第三節 非啟蒙型態:反啟蒙、情哲學與人生哲學………………………..45
一、 浪漫文學與非啟蒙思潮……………………………………………..45
二、 廬隱文學的非啟蒙多面體…………………………………………..51
第四節 哲學與靈性:覺醒的亞俠,變質的麗石…………………………..54
一、 悲哀的人生哲學……………………………………………………..55
二、 生而厭世:叔本華的意志哲學……………………………………..61
第五節 小結…………………………………………………………………..64
第三章 形上智慧之流:廬隱文學情的自運動…………………………………..66
第一節 前言…………………………………………………………………..66
第二節 形上智慧的自運動:情、精神、量子……………………………..67
一、「情」與量子………………………………………………………..68
二、「真情之流」的「全運動」………………………………………..73
第三節 廬隱文學創作論:同情與靈機……………………………………..77
一、 個性與同情…………………………………………………………..78
二、靈機與靈源…………………………………………………………..81
第四節 至善與否定:唯情哲學與精神哲學………………………………..84
一、 至善之流:唯情哲學………………………………………………..84
二、 純粹否定之流:精神哲學…………………………………………..90
三、 至善與否定的匯合:流動、情人、否定性………………………..94
第五節 否定見道與至善愛情………………………………………………..99
一、 否定性主體《夜的奇迹》…………………………………………..99
二、《地上樂園》的至善愛情…………………………………………105
第六節 小結…………………………………………………………………107
第四章 情與意識的統合:同情、悲哀、愛……………………………………109
第一節 前言…………………………………………………………………109
第二節 超驗之「心」:廬隱的無限主體及宇宙同情……………………110
一、 廬隱的超驗理想……………………………………………………111
二、 無限主體與超個人情感……………………………………………112
三、 靈魂出竅與高原經驗………………………………………………114
第三節 同情:自我層的超越………………………………………………116
一、同情的意識層調控…………………………………………………117
二、 敘事意識的同情冥契………………………………………………123
第四節 悲哀:陰影層的自贖………………………………………………143
一、 人格面具與陰影:自我分裂的悲哀………………………………144
二、 陰影癥候:抑鬱的《歸雁》,自焚的蛰蟲………………………146
三、 悲哀通神:啼血淚的英雄…………………………………………160
第五節 愛:神性共融………………………………………………………165
一、 愛情的超驗原力……………………………………………………166
二、「病態靈魂」的「二度降生」……………………………………171
三、愛情的宗教性與密契經驗…………………………………………179
第六節 小結…………………………………………………………………187
第五章 結論………………………………………………………………………188
引用書目……………………………………………………………………………194

表1 廬隱作品出版資訊…………………………………………………………….22
表2 福建人民出版社《廬隱全集》六卷目錄…………………………………….24
一、近人論著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北京:傑成書局,1933年。
方用,《20世紀中國哲學建構中的「情」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什麼——「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思想史1》,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______,《啟蒙是連續的嗎?》,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年。
朱謙之著,黃夏年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朱謙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卷1、卷3,2015年。
李石岑,《人生哲學》,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2年。
李歐梵著,王宏志等譯,《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茅盾,〈導言〉,《新文學大系》,臺北:業強出版社,1980年。
袁家驊,《唯情哲學》,上海:泰東圖書局,1924年。
海青,《「自殺時代」的來臨?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群體的激烈行為和價值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國恩,《走向自由之維:20世紀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陳學然編著,《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精神變調》,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年。
黃英,《現代中國女作家》,上海:北新書局,1931年。
馮黎明,《學科互涉與研究方法論革命》,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卷,1998年。
董德福,《生命哲學在中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魯迅,《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卷1,1989年。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錢虹,《廬隱選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下冊,1985年。
____,《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獨照》,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廬隱,《廬隱全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卷1-6,2014年。
〔日〕廚川白村著,羅先迪譯,〈近代之悲哀〉,《近代文學十講》,上海:學術研究會總會,上卷,1921年。
〔英〕巴格特著,柯明憲譯,《上帝的粒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
〔美〕丹尼爾.席格著,宋偉航譯,《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美〕李海燕著,修佳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美〕肯恩.威伯爾著,廖世德譯,《意識光譜》,臺中:一中心有限公司,2017年。
〔美〕威廉.詹姆斯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美〕戴維.玻姆著,洪定國、張桂權、查有梁譯,《整體性與隱纏序》,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捷〕雅羅斯拉夫.普實克著,李燕喬等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義〕卡洛.羅韋利著,楊光譯,《時間的秩序》,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
〔德〕叔本華著,陳曉南譯,〈論自殺〉,《叔本華論文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
______________,劉大悲譯,〈論根本存在的不朽性〉,《叔本華選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德〕黑格爾著,賀自昭譯,《精神現象學》,新竹:仰哲出版社,1982年。
______________,先剛譯,《精神現象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Sheldrake, Rupert. A New Science of Life: The Hypothesis of Formative Causation, London: Blond&Briggs Limited, 1981.
二、報刊文獻
小吉羅庵主,〈人身生機靈機論〉,《瀛寰瑣紀》第2卷,1872年11月。
沈澤民,〈譯文學書三問題的討論〉,《小說月報》第12卷第5號,1921年5月。
李宗武,〈性教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民國日報.覺悟》第4張,1922年5月12日。
周作人,〈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說〉,《新青年》第4卷第1號,1918年1月。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新青年》第7卷第1期,1919年12月。茅盾,〈廬隱論〉,《文學》第3卷第1號,1934年7月。
雁冰,〈近代文學的反流——愛爾蘭的新文學,續〉,《東方雜誌》第17卷第7號,1920年4月。
賀玉波,〈廬隱女士及其作品〉,《現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1931年10月。
傅庚生,〈文論神氣說與靈感〉,《東方雜誌》第42卷第1號,1946年1月。
鵷雛,〈靈機〉,《民國日報.藝文部》第3張,1916年10月4日。
蘇雪林,〈『海濱故人』的作者廬隱女士〉,《中華日報.副刊》第21卷第10期,1959年5月16日。
三、期刊論文
吳展良,〈從整體性與個體性的融合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3期,1995年8月。
______,〈晚清的「生元思想」及其非啟蒙傾向──以康有為與譚嗣同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58期,2016年12月。
林政華,〈廬隱生平事蹟與作品繫年考辨〉,《書目季刊》第24卷第2期,1990年6月。
張歷君,〈心聲與電影:論瞿秋白早期著作中的生命哲學修辭〉,《現代中國》第11輯,2008年9月。
Wang, Bo. “‘Breaking the Age of Flower Vases’: Lu Yin’s Feminist Rhetoric”, Rhetoric Review, Vol.28, No.3, 2009.
四、網路資源
吳展良,〈從整體性與個體性的融合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吳展良「勉仁現代儒學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weintu/dao-li-ben-ti-yu-shi-jie-guan/cong-zheng-ti-xing-yu-ge-ti-xing-de-rong-he-lun-zhong-guo-wen-hua-de-xian-dai-hua,檢索日期:2021年9月21日。
______,〈解構與重構中國體系的企圖:新文化運動新詮〉。吳展良「勉仁現代儒學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weintu/shi-xue/zhong-guo-jin-xian-dai-shi-shi-qi-jiang-dai-ding-gao/10jiang-zhong-guo-ti-xi-de-jie-gou-yu-zhong-gou-xin-wen-hua-yun-dong-xin-quan,檢索日期:2021年9月2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