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93.19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宜萱
作者(外文):Goh, Yie-Xien
論文名稱(中文):《搜神記》敘事篇章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Narrative Discourses of Sou Shen Chi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口試委員(中文):李貞慧
謝薇娜
口試委員(外文):Lee, Chen-Hui
Balabanova, Severina Angelov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704142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搜神記》敘事篇章史傳唐傳奇
外文關鍵詞:Sou Shen Chinarrativediscoursehistorical biographyT'ang Ch'uan Ch'i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干寶《搜神記》作為六朝志怪的代表,自《新唐書·藝文志》到魯迅《中國小說之略》以來,一直被認定為是「小說」源頭,過往討論也圍繞其乃小說源頭這一點作研究。這也是因為分辨史傳與小說的區別立足於實與虛的根本,但在後現代歷史學家的詮釋中,史傳也有虛構的成分。所以除了虛構之外,《搜神記》究竟還有什麼特質能和史傳、小說(特別是唐傳奇)區隔開。本文將《搜神記》置於中國敘事發展脈絡上,以篇章分析的方式再去重新論證《搜神記》與史傳、唐傳奇之間的「承先啟後」的關係。本文從其編撰策略入手,剖析其選錄材料的標準,劃出「敘事」篇章範圍,再對比《搜神記》前後文本中相似的故事,找出《搜神記》呈現故事方式的取向,接著針對篇章的敘事技法,找出其與史傳敘事方式的異同,最後再去與史傳、唐傳奇作扼要的比較,為前四章所得出的《搜神記》敘事特點作進一步的論證。
本文最終目的在於以篇章結構的方式具體呈現出:在中國敘事發展脈絡上,《搜神記》對於史傳的繼承和和對唐傳奇的啟發。《搜神記》在史傳或其他文本收集了散落各地的各類異聞異事,時而以權威史官式的口吻講述,時而又以故事的方式集中展示了各樣「異事」的經過。敘事技法上也繼承了史傳的敘事方式。但《搜神記》的敘事篇章也止步於完整「異事」的來龍去脈,即使有故事人物的形象刻畫,也是為了「異事」所服務。唐傳奇則在這個根本上再去豐富「異事」的細節,乃至於逐步加重對人物的塑造,內容呈現上也趨於愈加複雜,逐步架構出「異世界」的面貌。
As a benchmark of the Chih Kuai novels in the Six Dynasties, Sou Shen Chi by Kan Pao has alway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origin of “Novel” since the Hsin T'ang Shu to Lu Xun’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and the past research has also focused on this discussion. This is also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rical biographies and novels, which is distinguished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 however the post-modern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there is also fiction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 Therefore, apart from its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fictional, this thesis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Sou Shen Chi that can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historical biographie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novels (especially T'ang Ch'uan Ch'i). In this thesis, Sou Shen Chi is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s used to redefine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 Shen Chi and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 as well as T'ang Ch'uan Ch'i.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compilation strategies of Sou Shen Chi, following the analysis of its criteria on selecting materials to be compiled in it, hence delineating the range of the "narrative" discourses among those materials. After that,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similar stories in Sou Shen Chi to get the preference of the ways on how the stories were presented in Sou Shen Chi.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he discourses, this thesis further find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narrative modes between Sou Shen Chi and historical biographies. Finally, this thesis makes a concise comparison among Sou Shen Chi, historical biographies and T'ang Ch'uan Ch'i to further prove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u Shen Chi which have been inferred in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esent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structures of historical biographies, which had been inherited by Sou Shen Chi, while the latter further inspired T'ang Ch'uan Ch'i. Sou Shen Chi compiles all kinds of bizarre legends and stories from historical biographies and also other texts, while the contents are presented in two manners, either the narrator told the story in the manner of an authoritative historian, or focusing on the narration of all kinds of “extraordinary phenomena” through the storytelling process. Most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Sou Shen Chi are inherited from historical biographies. However, the narrative discourses of the Sou Shen Chi only concern about what happened in a complete story, but lack o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tory backgrounds.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of T'ang Ch'uan Ch'i further enriched the details of the “extraordinary phenomena” on this basis, and eve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nts tended to become more complex, gradually construct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搜神記》文本 3
二、《搜神記》文體 5
三、《搜神記》敘事 9
四、《搜神記》敘事篇章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一、篇章劃分 15
二、比較標準——篇章結構 18
三、論文框架 34
第二章 編撰策略 36
第一節「非敘事」類篇章 37
一、 〈管輅〉 37
二、 〈雌雞化雄〉 39
三、 〈無顏帢〉 42
第二節 「敘事」類篇章 44
一、 〈李少翁〉 44
二、 〈長水縣〉 48
三、 〈魏更羸〉 49
四、 〈東海孝婦〉 52
五、 〈到伯夷〉 54
第三節 小結 57
第三章 與前後文本的結構比較 61
第一節 短篇敘事篇章 61
一、干書前可見 61
二、干書前、同時或在後可見 66
三、干書同時或在後可見 69
第二節 中短篇敘事篇章 74
一、干書前可見 74
二、干書前、同時或在後可見 85
三、干書同時或在後可見 91
第三節 小結 97
第四章 敘事技法 103
第一節 敘述者與敘事視角 103
第二節 全知敘事 107
一、 背景段、結局段與回應段 107
二、 進展段 111
三、 視角流動 119
第三節 限知敘事 129
一、 敘述自限 129
二、 人物口述 132
第三節 小結 138
第五章 與史傳、唐傳奇初步比較 140
第一節 與史傳比較 140
第二節 與唐傳奇比較 142
一、《搜神記》與唐傳奇「輔句」比較 143
二、《搜神記》與唐傳奇「輔助句」比較 154
第三節 小結 162
第六章 結語 165
參考文獻 169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2.(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4.(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6年。
5.(漢)劉安撰、(漢)許慎注,《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初編》中第425~428冊,景上海涵芬樓藏景鈔北宋本,本書二一卷。
6.(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7.(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晉)干寶撰、汪紹楹校註,《搜神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
9.(晉)張華原著、祝鴻傑譯註,《博物志全譯》,貴州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年。
11.(晉)傅玄撰,《傅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12.(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13.(南齊)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14.(唐)劉知幾,《史通》,合肥市:黃山書社, 2008年。
15.(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6.(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7.(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
18.(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撰,《正統道藏》第十八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9.(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刊宋本左傳註疏附校勘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20.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21.劉文典撰,《淮南子》,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22.魯迅,《古小說鉤沈》《列異傳》,香港:新藝出版社,1967年。

專書
1.[美]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尹福佺著,《中古雜傳研究》,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
3.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5.吳啟主著,《漢語構件語篇學》,長沙市:嶽麓書社,2001年。
6.李作霖著,《魏晉至宋元敘事思想》,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7.李劍國,《中國小說通史:先唐卷》,北京市: 高等教育,2007年。
8.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9.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張先亮,《漢語句式在篇章中的適用性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11.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 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2007年。
1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13.羅鋼著,《敘事學導論》,雲南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論文
1.尹策, 〈傳承与新變:論六朝志怪小說的「自覺」〉,《青海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頁154-159。
2.王秀林, 〈「史有詩心」——歷史性敘事與文學性敘事的分別〉,《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50-58。
3.王煒,丁凡, 〈《搜神記》類別歸屬的調整與古代小說觀念的嬗變〉,《華中師範法學學報》,2020年3月第2期,頁98-105。
4.李小平, 〈「果然」的成詞過程及用法初探〉,《東方論壇》,2007年第1期,頁75-78。
5.李偉昉〈六朝志怪小說敘事藝術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06年3月,頁85-90。
6.周昌梅, 〈小說應「小」:中國傳統小說觀念的考察——從《搜神記》和《世說新語》的文體異同入手〉,《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頁49-52。
7.周俊勛, 〈《搜神記》(二十卷本)語料構成及價值〉,《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第3期,頁82-85。
8.林沙歐〈從「記事」到「采事」論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視角〉,《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57期,2010年1期,頁62-64。
9.胡曉燕, 〈論敘事語篇中的信息結構及焦點結構〉,《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96-103。
10.高禎霙, 〈封禪與德治─讀《史記·封禪書》〉,《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報》第40期,2020年8月,頁55-72。
11.康韻梅, 〈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1期,2004年11月,頁179-222。
12.陳文新,〈論漢魏六朝筆記小說的敘事風范〉,《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3月,頁180-184。
13.陳世昀,〈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異」的敘述〉,《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卷2期,2019年10月,頁235-270。
14.陳福濱,〈《論衡》〉,《哲學與文化》第18期,1991年12月,頁1131-1133。
15.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6期,頁55-74。

學位論文
1.李權弟,《《風俗通義》的編撰及其文獻價值》,安徽大學,2014年5月。
2.孫寧,《敘事視野下的,《搜神記》研究》,西寧市:青海師範大學,2010年。
3.張亞南,《《搜神記》研究——論,《搜神記》的敘事學、文學題材與民俗學價值》,濟南市:山東大學,2005年。
4.張曉英,《語氣副詞「果然」的多角度分析》,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2014年。
5.劉冬,《料定類語氣副詞研究》,上海市:上海師範大學,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