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5.209.11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杜清藍
作者(外文):Do, Thi Thanh Lam
論文名稱(中文):語料庫為本的現代漢語「所V 的N」構式分析及其教學建議
論文名稱(外文):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uo V de N” in Moder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指導教授(中文):李明懿
信世昌
指導教授(外文):Li, Ming-Yi
Hsin, Shih-Chang
口試委員(中文):陳俊光
陳淑芬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學號:107004422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所」字結構構式語義角色動詞特性語體
外文關鍵詞:“Suo” structureconstructionsemantic roleverb characteristicregist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所」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高頻的詞,「所」字結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法現象。本論文透過觀察「所+V+的+N」構式中的動詞及其論元,進一步了解其語法、語義和語用特性,從而運用到華語教學中。
本論文從國家教育研究院華語文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ndarin, 簡稱COCT)抽取「所+V+的+N」構式的口語語料書面語語料各2000筆,針對此4000筆語料之內部結構及其語體表現進行分析。
關於「所+V+的+N」構式的內部結構,「所+V+的+N」構式的最普遍的形式是「所+V+的+N」,另外三個突出的結構變體包括「所+V+的」、「所+V+N」以及「所+V+之+N」。在「所+V+的+N」構式中動詞選擇以及物動詞為主(98.45%),其中又以及物動作動詞最多(74.075%),及物狀態動詞次之(16.625%),及物變化動詞排第三位(7.75%),而不及物動詞只佔1.35%。在「所+V+的+N」構式中的名詞語義角色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受事類,包括:受事、結果、對象、係事等論元角色,其次是外圍論元,包括:場所、範圍、方式、材料;最少見的是施事類,包括施事、主事、感事等。
關於「所+V+的+N」之語體表現,「所+V+的+N」構式頻繁出現在書面語體、演講體、專題談話體而極少出現在日常言談體。「所+V+的+N」構式在口語跟書面語中的表現相對穩定,沒有很大的差別。在各種變體中,「所+V+之+N」、「所+V+N」是兩個最具有書面色彩的變體。「所+V+的+N」構式在書面語中,動詞的補語跟名詞的指定詞、數量詞很少同時出現,而有兩者二擇一的趨向。
最後,本論文根據所得的研究結果評析台灣現行的四部華語教材,並提出「所+V+的+N」的功能、結構和用法的呈現及教學方法之建議。
“Suo” is one of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In this thesis, by observing the verbs and their arguments in the “suo+V+de+N” pattern,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ir grammatic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y them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This study comprises 2000 spoken data and 2000 written data from 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ndarin (COCT)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It maintains that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the “suo+V+de+N” pattern is “suo+V+de+N”, and the other three prominent structural variants include “suo+V+de” “suo+V+N” and “suo+V+zhi+N”. In the “suo+V+de+N” pattern, transitive verb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98.45%), of which transitive action verbs are most common (74.075%), transitive state verbs are the second frequently used (16.625%), and transitive process verbs are ranked third (7.75%). Intransitive verbs are accounted for 1.35%.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emantic roles, that appeared in the “suo+V+de+N” pattern, is the patient type, including patient, result, target, and relative. The second category is external arguments, including location, range, manner, and material. The rarest category is the agent type, including agent, theme, and sentiment.
Regarding the registers of “suo+V+de+N”, “suo+V+de+N” frequently appears in written language, formal speeches and interviews, but rarely in daily life conversations.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o+V+de+N” pattern’s structures i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Among the variants, “suo+V+zhi+N” and “suo+V+N” are the two most significant written variants. When the pattern appears in written language, the verbs’ complements and the determiners or the quantifiers of nouns rarely appear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choose one of those eith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four current Chinese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usage of “suo+V+de+N” and a simple lesson plan for it.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術語解釋 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有關「所」字結構的研究 7
一、「所」的詞類 7
二、「所」字結構的構式研究 9
三、「所」的功能 12
四、 何時用「所」 13
第二節 動詞分類 15
第三節 構式與語義角色 21
第四節 語體差異對語法研究的意義 27
一、語體的定義 27
二、語體的分類 28
三、語體差異對語法研究的意義 31
第五節 有關「所」字結構的教學之研究 34
第六節 小結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語料來源 38
第二節 語料的選取 39
第三節 語料分析方式 46
一、構式分析 46
二、動詞分類 48
三、「所+V+的+N」構式「N」的語義角色之分析 49
第四節 教材文本分析方式 51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所+V+的+N」構式的構式特性 53
一、「所+V+的+N」構式的各種構式變體 53
二、「所+V+的+N」構式中的動詞分析 59
三、「所+V+的+N」構式中「N」的語義角色 62
四、小結 70
第二節 「所+V+的+N」的語體特徵 72
一、「所+V+的+N」構式在口語跟書面語中的分布 72
二、「所+V+的+N」構式中書面色彩濃厚的構式變體 73
三、「所+V+的+N」構式中動詞的修飾語跟名詞的修飾語之間的選擇 79
四、小結 80
第五章 教學應用 83
第一節 現行華語教材中「所+V+的+N」構式的呈現 83
一、《新版實用視聽華語4》 84
二、《遠東生活華語Book III》 85
三、《當代中文課程4》 87
四、《今日台灣:中級漢語課程》 89
第二節 綜合評析與建議 91
第三節 「所+V+的+N」構式的教學語法建議 93
一、功能 93
二、結構 93
三、用法 96
第四節 教案設計 98
第六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01
第二節 論文限制與展望 104
一、從篇章和信息結構的角度探索「所+V+的+N」構式 104
二、語體分類的限制 105
三、語料庫的限制 105
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現代漢語語體分類總表(王維成,1987) 111
附錄二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詞類標記集 113
中文文獻
方梅(2007)。〈語體動因對句法的塑造〉。《修辭學習》,2007年第6期。
方梅(2018)。《浮現語法:基於漢語口語和書面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44)(1985年再版)。《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 : 商務印書館。
王維成(1987)。〈現代漢語語體的分類問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頁97-102。
史坤(2014)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所」字結構邊界及功能識別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安浩、郭文娟(2014)。〈不同語體下的「故」字用法考察〉。《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2期。
朱軍、盧芸蓉(2013)。〈語體與語法的關係:制約與變量〉。《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年7月第11卷第4期。
朱德熙(1982) 。《語法講義》。北京: 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3)。 〈自指和轉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頁16-31。
朱德熙(1987)。〈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對像是什麼? 〉。《中國語文》,1987年第4 期。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文明(1994)。〈語體是言語的鳳格類型— 兼與劉大為先生商榷〉。《修辭學習》,1994年第六期,頁1-3。
李熙宗(2005)。〈關於語體的定義問題〉。《復旦學報》(社會學科版),2005年第3期,頁176-186。
杜文霞(2005)。〈「把」字句在不同語體中的分佈、結構、語用差異考察〉,《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一期。
周國光(2011)。《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秋汛(2019)基於HSK動態作文語料庫「所」字的漢語教學研究。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姚振武(1998)。〈個別性指稱與「所」字結構〉。《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
施春宏(2019)。〈語體何以作為語法〉。《當代修辭學》,2019年第6期。
胡明揚(1993)。〈語體和語法〉。《漢語學習》,1993年第2期。
孫德金(2012)。《現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江勝(2017)。〈論焦點標記「所」〉。《語言研究》,2017年10月第37卷第4期。
袁暉、李熙宗(2005)。《漢語語體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毓林(2002)。〈論元角色的層級關係和語義特徵〉。《世界漢語教學》 2002年第3期。
袁毓林(2007)。〈語義角色的精細等級及其在信息處理中的應用〉。《中文信息學報》,第21卷第4期。
袁毓林(2010)。《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夢瑩(2017)。〈基於HSK 語料庫的韓國留學生習得“所”字結構的偏誤分析〉。《北方文學》,2017年第11期。
馬慶株(2004)。《漢語動詞和動詞型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台北:正中書局。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臺灣華語文語料庫-華語文教與學的必備工具》。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崔應賢(2002)。《現代漢語定語的語序認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伯江(2012)。〈以語法解釋為目的的語體研究〉。《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6期。
張伯江、方梅(1996)。 《漢語功能語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張志英, 匡臘英(2003)。〈從配價角度看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現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第28卷。
陳宇萱(2014)語料庫為本之現代漢語口語及書面語體多面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陶紅印(1999)。〈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第一卷1999年第三期,頁15-24。
陶紅印、劉婭瓊(2010)。〈從語體差異到語法差異——以自然會話與影視對白中的把字句、被動結構、光桿動詞句、否定反問句為例〉。《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1期。
陸儉明(1983)。《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樹銘和張曉紅(2009)。〈簡談助詞「所」的用法〉。《語言文學修辭》,2009年10月,頁150-151。
詞庫小組(1995)。《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內容與說明》。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
馮勝利(2006)。《漢語書面用語初編》。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2010)。〈論語體的機制及其語法屬性〉。《中國語文》,2010年第5期。
馮勝利(2012)。〈語體語法:“形式- 功能對應律”的語言探索〉,《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6期,頁3-12。
馮勝利(2018)。《漢語語體語法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施春宏(2018)。《漢語語體語法新探》。上海:中西書局。
黃漢君(2010)客語給予句與目的句在構式語法中的連結關係。日本中国語学会第60回全国大会。 Yokohama, Japan. November 頁13-14。
黃綺婷(2019)「所+VP+的」結構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Book III》。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熊仲儒、郭立萍(2016)。〈所字短語的句法分析〉。《語言科學》,2016年第15卷第5期。
管春林(2008)。〈語法化研究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以「所」字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9月第6卷第5期。
趙元任(1979)(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大為(1994)。〈語體是言語行為的類型〉。《修辭學習》,1994年第三期。
劉玉環(2005)。〈「所」字結構的幾種誤用〉。《語文學刊》,2005年第6期。
潘文(2003)。〈存現句在不同語體中的差異〉。《修辭學習》,2003年第六期,頁7-9。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鄧守信(2018)。《當代中文語法點全集》。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6)。《當代中文課程》(四)。台北:聯經。
鄧守信、孫珞(2004)。《今日台灣:中級漢語課程》。台北: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鄧盾(2009)。〈現代漢語「所」及「所」字結構的重新審視與定性〉。《漢語學習》,2009年4月第2期。
鄧英樹、張姜知(2013)。〈「所」與「所」字短語析疑〉。《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5期。
余求真(2010)。〈語義角色清單〉。《名古屋外国語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2010年2月,113-121。
謝成名(2008)多項定語中結構中「的」自音線規律考察。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謝慈(2010)「所」字語法化與詞彙話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嚴慈(1983)。〈現代漢語裡的「所字結構」〉。《貴陽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年第4期。
嚴慈(1995)。〈「A為N所D」也是判斷句式〉。《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3期。
英文文獻
Adele E. Goldberg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th Levin (1993).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rles J. Fillmore (1968). The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 R. T. Harms (Eds.),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pp. 1-88).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avid Dowty (1991).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 Vol. 67, No. 3. (Sep., 1991), pp. 547-619.
Douglas Biber (1995).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wai Chui (2018). The NCCU Corpus of Spoken Taiwan Mandarin. https://spokentaiwanmandarin.nccu.edu.tw.
Lynn M. Berk (1999). English Syntax-From Word to Discour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and Carter (1994).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Harlow: Longman.
Yu-Fang Wang (2006).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Chinese Discourse.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 4.1, 49-88.
詞庫小組(2015)。 Semantic Roles and Semantic Role Labeling。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