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198.10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湘筠
作者(外文):Huang,Xiang-Yun
論文名稱(中文):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age of a Western Artist in the Taiwanese Society: on Chinese Publications and Exhibition of Van Gogh, 1980-2010
指導教授(中文):張琳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Lin
口試委員(中文):賴雯淑
余季音
口試委員(外文):Lai, Wen-Shu
Yu, Chi-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學號:106593501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梵谷文化工業阿多諾藝術家形象傳記展覽西洋藝術史
外文關鍵詞:Van GoghCultural IndustryAdornothe image of the artistbiographyexhibitionWestern Art Hist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西洋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聞名世界,在台灣社會中也備受推崇,他的形象(例如:忠於藝術創作、生前不被理解、貧窮不改其志…)到底是如何建立的?為何一名西方的藝術家在一個異國的環境中,會受到歡迎?甚至被譽為「典範」?筆者以(繁體)中文世界影響力深遠的兩本著作:余光中譯作《梵谷傳》(1957年首版,但以2009年的改版最受歡迎)、和蔣勳著作《破解梵谷》(2007年首版),作為分析對象;輔以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整理出這兩本著作所塑造的藝術家形象,以及之後的大展如何以這樣的形象當作基礎,推廣文化性的消費。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對於文本進行縝密的閱讀、整理、詮釋、分析。分析工具則為阿多諾(Theodor L. W. Adorno, 1903-1969)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本研究發現,具深厚文學與美學背景的余光中與蔣勳,著作中強調梵谷的道德成就,宣傳藝術家的德行,讓梵谷這個主題在國內成為足以陶冶性情的「精英文化」;但是之後的大展,則將此精英文化推向「大眾文化」。此外,梵谷在台灣被出版社和報章雜誌形象化的過程,亦達到阿多諾所謂的「文化控制」,甚至造成「文化主體性轉移」的現象。有鑑於此,本研究主張,對於媒體傳播有關「藝術」及其相關的主題,讀者大眾應更審慎看待,避免窄化理解與思考,形成阿多諾所謂的「假個體主義」。
Artist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is famous in the world. He is also celebrated in Taiwan. How had his image as an artist been constructed? For example, he was (portrayed as) very committed to art but misunderstood by others, and that poverty did not stop him from becoming an artist. Why is the Western artist so welcome and even taken as a ‘paradigm’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I used two books publish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n Van Gogh as case study. First, Yu, Guang-zhong's translation of Irving Stone’s Lust for Life (first published in 1957, with the 2009 revision being the most well-circulated). Second, Chiang, Hsun's Van Gogh Rediscovered by Chiang Hsun (2007). While analyzing the two publications, I also examined a 2009 blockbuster exhibition on Van Gogh to formulate how the image of the artist had been created. In addition, I also discovered how such an image was used by the exhibi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consump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here is "content analysis. " I will read, organize, interpret, and analyze the text carefully. The analytical tool i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ndustry” by Theodor Adorno (1903-1969)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This study found that both Yu, Guang-zhong and Chiang, Hsun have profound literary and aesthetic backgrounds, so that they emphasized Van Gogh's “moral” achievement and promoted his “virtues”, making the artist a paradigm of "elite culture" that could cultivate one’s temperament. This study also argued that the later exhibition exploited that “elite culture” and produced a "popular culture" out of it. Additionally, this thesis discovered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in which publishers and publications shaped the image of Van Gogh, they also achieved what Adorno called "cultural control" and "transfer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advocates that readers should take a more cautious approach to any art-related subjects broadcast by the media in order to avoid the narrowing down of one’s thinking and what Adorno calls "pseudo-individualism."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使用……………………………………5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關於梵谷的中文專書……………………………………9
第二節 關於梵谷的碩士論文……………………………………13
第三節 阿多諾文化工業理論文獻回顧…………………………15
第三章 余光中譯作《梵谷傳》…………………………………………19
第一節 書名討論兼談作者與譯者之連結………………………19
第二節 余光中多版序跋之分析討論……………………………22
第三節 譯作出版時的時代譯文背景……………………………27
第四節 章、節標題營造「貼近梵谷生命歷程」的感覺………30
小結………………………………………………………………36
第四章 蔣勳著作《破解梵谷》…………………………………………38
第一節 書名、序文以及融入藝術史知識的寫作方式…………38
第二節 蔣勳對梵谷作品之獨特個人式詮釋……………………42
第三節 蔣勳破解出的梵谷形象以及此形象對國內社會的意義…44
第四節 《梵谷傳》與《破解梵谷》中的「梵谷」形象比較……49
小結…………………………………………………………………52

第五章 「燃燒的靈魂 梵谷展」相關論述分析……………………………54
第一節 館方的展覽型錄、與聯合報系的報導文字,兩類論述之比較…54
第二節 看過此展的台灣藝術家眼中的梵谷………………………56
小結…………………………………………………………………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1
參考文獻 …………………………………………………………………63
Irving Stone作,余光中譯,《梵谷傳》,九歌,2009
Irving Stone作,余光中譯,《梵谷傳》,大地,1978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2005
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作,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商周,台北市,2008
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牛津大學,2020)
丁寧,《西方美術史的十五堂課》(台中:五南圖書,2007)
方秀雲,〈關於梵谷的迷思/為什麼是耳朵?〉,聯合報副刊,2010.1.21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王富徵編,《梵谷》,光復書局,1996
王櫻臻,〈國際美術特展對視覺美感體驗之分析研究─梵谷特展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10
朱元鴻,〈文化工業 —— 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遠流,台北,2000
何文玲、 陳俊宏,<形式主義藝術批評之探析>,視覺藝術論壇 (1期),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研究所,2006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中山人文學報,19期,2004
何政廣,《梵谷-瘋狂的天才畫家》,藝術家,1996
余光中,〈為梵谷召魂〉,聯合報副刊,2019.12.12
李宜修,《台灣當代藝術社會發展1980-2000》,台灣商業印書館,2011
李治國,〈太平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印象派畫家的賞析初探-以梵谷、雷若瓦、莫內的油畫代表作為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2013
汪伊珊,〈梵谷藝術應用於2D動畫之創作〉,碩士論文,銘傳大學,2011
卓之玉,〈從畫家的自畫像分析梵谷、林布蘭的心理狀況及創作表現技法〉,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2016
林純如, 〈如何審視藝術?以阿多諾與班雅明「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 4期,2008年7月1日
邱均平、鄒菲,〈關於內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期,2004年
洪嫆絢,<文化工業下的台灣電影音樂之發展現況與政治經濟分析(1980~2005)>,2006
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奧托‧庫爾茨(Otto Kurz)著,孫藝譯,《藝術家的形象:傳奇、神話與魔力》,南京譯林,2018
泰歐‧梅登多普、歐克耶‧斐黑斯特、庫勒穆勒美術館,《燃燒的靈魂-梵谷》,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
張苙雲,〈文化工業 ——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 〉,台灣產業研究 MOOK 3,《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台北:遠流,2000 年 12 月
張婉渝,〈梵谷技法應用於高職美甲彩繪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13
張晴文、黃怡珮採訪整理,〈台灣藝術家談梵谷〉,《藝術家》415期,2009
張嘉倫,〈以余譯《梵谷傳》為例論白話文語法的歐化問題〉,碩士論文,東海大學,1993
曹連宜,〈不安的現代靈魂-梵谷、孟克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南成功大學,2016
莫佳樺,〈博物館特展觀眾消費決策研究─以「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商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9
許綵倫,〈由梵谷作品探討隱喻在西方繪畫中之情感與形式〉,碩士論文,大葉大學,2015
陳小芃,〈從消費文化觀點看廣告中藝術影像之呈現:以荷蘭銀行梵谷精神篇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5
陳依琳,〈余光中譯《梵谷傳》之藝術翻譯方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2016
陳宛瑜,〈背負著十字架的Dionysus-梵谷及其對時代與社會的納叛〉,碩士論文,輔仁大學,2012
陳炎生,〈博物館與媒體合作行銷超級特展之模式與效益─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梵谷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1
陳敏慧,〈台灣博物館策展發展與生態之研究-以「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與「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
陳惠玉,〈奧維槍聲百年疑雲〉,《雄獅美術》230期,1990年4月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左岸文化,2004
陳學明,《文化工業》,揚智文化,2005,台北市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 8期 (2000 / 08 / 01) , 頁5 – 頁42
黃佩欣,〈梵谷藝術風格運用於人體彩繪設計上之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17
黃雅淳、李文琪,〈天道思想對古代文人傷感情調之影響初探〉,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8
黃嘉勝主編,《藝術概論》,五南圖書,2010
楊深耕,〈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
趙若淇,〈譯者之思-余光中教授翻譯《梵谷傳》之重譯探討〉,碩士論文,輔仁大學,2014
蔡育穎,〈梵谷意象應用於複合媒材甲片設計之創作〉,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2019
蔣勳,《破解梵谷》,天下遠見,2009
鄭治桂、張素雯等著,《360∘看見梵谷》,原點,2009
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2013
賴雯淑、許雯婷,〈詮釋取徑之藝術研究方法〉,《藝術教育研究 》22期 (2011 . 12 .01) , 頁109-145
謝佳娟,〈根茲巴羅風景畫研究的變遷及其意義---一個藝術學史的考察〉,《新史學》二十七卷二期,2016年6月
謝雅文等人譯,Derek Fell作,《燃燒的愛情-梵谷的生死與愛戀》,聯經,2009
顏君妮,〈梵谷的書信與繪畫世界的建構〉,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2013
顏義勇,《西洋藝術史》,新形象出版,1992
譚賽羅娜,〈以梵谷作品為例探討視覺思維在兒童繪畫與鑒賞教學中的運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8
Wu, Chin-tao. Privatizing Culture: Corporate Ar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1980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3)
財政部網站(臺灣銀行新聞稿),〈臺灣銀行與富蘭克林投顧共同舉辦「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臺銀財富管理貴賓暨溫馨公益之夜〉,2010年3月16日,http://www.mof.gov.tw/webarchive/20150420/www.mof.gov.tw/ct2abc.html?xItem=56200&ctNode=407 (2019年1月8日)
MBA智庫百科〈法蘭克福學派〉
https://wiki.mbalib.com/zh-tw/%E6%B3%95%E5%85%B0%E5%85%8B%E7%A6%8F%E5%AD%A6%E6%B4%BE (2020年8月30日)
〈九歌出版-梵谷傳〉,https://www.chiuko.com.tw/product/%e6%a2%b5%e8%b0%b7%e5%82%b3/ ,2020.09.31(2020年6月1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2019年11月25日)
〈維基百科-天下文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4%B8%8B%E6%96%87%E5%8C%96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哲理與人文〉,黃兆漢,灼見名家,2021,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4%b8%ad%e5%9c%8b%e5%82%b3%e7%b5%b1%e7%b9%aa%e7%95%ab%e4%b8%ad%e7%9a%84%e5%93%b2%e7%90%86%e8%88%87%e4%ba%ba%e6%96%87/(2019年8月20日)
〈論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陳慶坤,http://enews.open2u.com.tw/~noupd/book_up/3312/18414.pdf ,(2020年11月20日)
〈博客來《母親的肖像:推動藝術搖籃的手》作者介紹〉,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0493 ,(2021年7月17日)
〈臺灣銀行與富蘭克林投顧共同舉辦 「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臺銀財富管理貴賓暨溫馨公益之夜〉,臺灣銀行新聞稿,財政部網站,(2010年3月16日)
<文化工業的啟蒙與欺騙>,王枝燦,http://www3.nccu.edu.tw/~yfko/page3-2004-2-10.htm ,(2020年12月1日)
大紀元新聞網,〈荷銀台灣經驗 輸向全球〉,2005年2月11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2/11/n809333.htm (2019年1月8日)
《人間福報》電子報,郭士榛撰,〈華人第一次 梵谷最完整個展〉,2009年9月2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42779 (2019年1月8日)
苗栗縣政府網,〈「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梵谷歡樂之旅」,2010年1月6日,http://www.nanchuang.gov.tw/cht/newsview_snyc.php?menuID=862&forewordID=97859&secureChk=46aad1d263862659c3091e774 (2019年1月8日)
TVBS NEWS,張娜娟、駱恩宏撰稿,〈燃燒的靈魂梵谷展 參觀人數破20萬〉,2015年2月5日,https://news.tvbs.com.tw/entry/81638(2019年1月6日)
《今周刊》網站,江煒琦撰,〈荷銀梵谷卡名利雙收〉,2001年9月6日, (2019年1月6)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cwgv.com.tw/books/details/BCT012 ,(2020年12月1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