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王道寬(2017年11月28日)。臺灣南投縣草屯農田泥巴戰【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kjgift.com.tw/wtk/6389.html 王慧萍(2010)。國小一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單元設計及成效之行動研究-以臺中縣大元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左美雯(2018)。幼兒平面繪畫與黏土捏塑作品之藝術表現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宏鎰、林秋燕(200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轉換測驗上的表現。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57-74。 李進福(2005)。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周曉琪譯(2014)。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臺北市:時報。 孟瑛如(2013)。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陳明終、簡吟文、呂秋蓮(2015)。普通教師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模式之探討:以台灣北部地區國小為例。特教論壇, 19,116-130。 孟瑛如、謝瓊慧(2010)。國小過動症學生之藥物治療調查研究。特教論壇,9,47-62。 孟瑛如、謝瓊慧(2012)。國小ADHD出現率、鑑定、藥物治療與教養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5,1-36。 孟瑛如、謝瓊慧、陳季翎(2013)。國小階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4,40-56。 孟瑛如、簡吟文(2014)。從DSM-5的改變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2-27。 孟瑛如、簡吟文(2016)。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談注意力訓練(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陳虹君(2016)。學前至九年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篩選量表(K-9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Scales)。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陳虹君、張品穎、周文聿(2014)。電腦化注意力診斷測驗(Computerized Attent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臺北市,心理。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7)。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坤輝(2012)。正向行為支持對國小自閉症不專注行為處理之成效(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宜親、李冠慧等(2011)。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2(3),517-542。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林麗真(2003)。華德福教育理念融入教學之實例探討陶藝教學的實務案例。載於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主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15),新竹市。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 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侯禎塘(2002)。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四),67-117。 徐德成(2001)。玩泥巴的小手:漫遊幼兒的黏土創作世界。臺中市:四季。 徐瓊珠(2006)。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書合瑩(2019)。繪本閱讀活動介入對發展遲緩幼兒注意力表現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製(201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3)。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張祖勵(2006)。國小高年級創造思考陶藝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曹瑞蘭(2008)。自我管理策略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課堂專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梁良(2005)。創意讓孩子脫穎而出:從遊戲中激發孩子的九大智能。新北市:咖啡田文化。 許芷菀、徐庭蘭(2007)。團體黏土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不專注行為改變之個案研究。藝術學報,83,237-259。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8-11。 陳冠吟(2016)。陶土捏塑活動對幼兒美感教育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苗栗縣。 陳顗文(2016)。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陶藝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陸雅青(2014)。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曾念生、徐翊健、高廉程、張杰、葉大全、黃郁絜、黃鈺蘋、鄒長志、趙培竣、劉佑閿(譯)(2018)。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原著出版年:2013) 鈕文英、吳裕益(2018)。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新北市:心理。 黃兆伸(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黃牡丹(2010)。藝術教育中黏土教學方案對發展遲緩幼兒注意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葉品陽、陳彰惠、吳景寬、粘晶菁(2014)。使用大腦神經科學協助教師改善單純注意力缺乏兒童的學習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31,13-21。 劉佩樺(2016)。黏土創作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蔡方婷(2015)。身體活動介入對學齡前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在動作、認知、注意力以及社會行為表現的影響:系列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蔡昆瀛、黃牡丹、陳予荷、羅璧倫、潘玉琪(2010)。搓搓揉揉玩黏土 : 特殊需求幼兒的黏土教學。臺北市 : 臺北市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蔣馨儀(2013)。黏土課程教學設計促進兒童觸覺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子琴(2016)。陶藝活動對發展遲緩幼兒精細動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苗栗縣。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蕭瑞玲、孟瑛如(2016)。注意力交響樂:運用音樂活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心理。 謝金龍(2009)。融合教育情境中注意力缺陷障礙學生的教學策略。特教園丁,24(3),27-34。 二、英文文獻 Alexandre, J. L., Lange, A.-M., Bilenberg, N., Gorrissen, A. M., Søbye, N., & Lambek, R. (2018). The ADHD rating scale- IV preschool version: Factor structur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standardization in a Danish community sample.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78, 125-135. Amato-Zech, N. A., Hoff, K. E. & Doepke, K. J. (2006). Increasing on-task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Extension of self-monitoring strateg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3(2), 211-22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200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linical workbook (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Brown, T. E. (2008). ADHD comorbidities: Handbook for ADHD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2nd ed.). Arlington, TX: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Cepeda, N. J., Cepeda, M. L., & Kramer, A. F. (2000). Task switching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8(3), 213-226. Curchack-Lichtin, J. T., Chacko, A., & Halperin, J. M. (2014). Changes in ADHD Symptom Endorsement: Preschool to school ag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2(6), 993-1004. Ellison-Wright, I., Ellison-Wright, Z., & Bullmore, E. (2008).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dentified by meta-analysis. BMC Psychiatry, 8, 51. doi: 10.1186/1471-244X-8-51 Exner, C. E. (2000). Development of hand skills. In Case-Smith, T. J., Allen, A. S.& Pratt, P. N. (Eds.), Occupation Therapy for Child (289-328). St. Louis: Mosby. Gau, S. S., Chong, M. Y., Chen, T. H., & Cheng, A. T. (2005). A 3-year panel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2, 1344-1350. Harpin, V. A. (2005). The effect of ADHD on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their family, and community from preschool to adult life.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0(suppl 1), i2-i7. Lavigne, J. V., LeBailly, S. A., Hopkins, J., Gouze, K. R., & Binns, H. J. (2009). The prevalence of ADHD, OD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4-year-old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8, 315-328. Lerner, J. W. & Johns, B. H. (2012).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s (12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Rajwan, E., Chacko, A., & Moeller, M. (2012).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 ADHD: State of th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3, 520–526. Schirrmacher, R. (1993).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Shaw, M., Hodgkins, P., Caci, H., Young, S., Kahle, J., Woods, A. G., & Arnold, L. E.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long-term outcome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ffects of treatment and non-treatment. BMC medicine, 10(1), 99. Sonuga-Barke, E. J., Daley, D., Thompson, M., Laver-Bradbury, C., & Weeks, A. (2001). Parent-based therapies for preschool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a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0(4), 402-408. Valera, E. M., Faraone, S. V., Murray, K. E., & Seidman, L. J. (2007). Meta-analysis of structural imaging findings in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61(12), 1361-1369. doi: 10.1016/j.biopsych. 2006.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