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62.1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顏涵
作者(外文):Yan,Han.
論文名稱(中文):幼兒園族語班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Program of Preschool
指導教授(中文):曹亞倫
指導教授(外文):Tsao, Ya-Lun
口試委員(中文):許孟勤
謝明芳
口試委員(外文):Hsu, Meng-Chin
Hsieh, Ming-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學號:106292507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文化課程設計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法族語課程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curriculum design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preschoolindigenous language progra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幼兒園族語班文化課程進行探討及分析,瞭解原住民學習環境佈置與課程規劃原則,以及文化課程中教師自我專業成長情形。本研究採以質性研究法之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一公立幼兒園之族語班教師,並通過原住民族語中級認證。資料蒐集以族語課程觀察與族語教師個別訪談為主,並以文件分析為輔。
研究之歷程結果發現可由(一)學習環境規劃佈置原則;(二)文化課程規劃;(三)文化課程中的教師成長三方面窺知如下:
(一)學習環境規劃布置原則
進行文化課程時,教師將學習環境佈置融入文化元素,有助於提高幼兒對於族群文化的認識外,更可藉由各學習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入,提高幼兒對於族群文化的認同。
(二)文化課程規劃
教師依照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經驗規劃文化課程,能促進幼兒的學習表現和多元文化觀點的培養,提升幼兒的族語學習成效;同時,透過教師正面態度和引導,也更有助於幼兒發展文化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文化課程的規劃與社區活動結合,也有助於幼兒對於社區與文化的認同,同時也影響家長對於文化的認同,使父母角色成為教師透過文化課程發展幼兒文化認同的關鍵。
(三)文化課程中的教師成長
透過多元進修管道除可有助於教師文化專業知識提升外,教師更可進一步藉由與家長、社區的合作,促進多元文化的實踐,並在對於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上,實踐多元文化態度。


最後,針對以上研究發現語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實務者、政府施政與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setting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iculum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utilizing a case study method that centers on teachers from an indigenous language class in the preschool who have attained intermediate certification in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Data collection primarily involves observing language classes, conducting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teachers, and supplementing the findings with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process revealed that insights into the study can be obtained from three aspect as (1) principle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setup, (2) cultural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3) teacher growth within the cultural curriculum.
Firstly, incorporating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during cultur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not only enhances children's awareness of ethnic cultures but also fosters a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the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elements in various learning areas.
Secondly, when planning cultural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backgrounds, it can promote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and cultivate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thnic language learning for young learners. Moreover, through the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 and guidance, children'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Additionally,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curriculum planning with community activities, a stronger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fostered among children. this integr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parents' cultural identity, making them vital partn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s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cultural curriculum activities.
Lastly, teacher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ir cultural expertise but also further promote multicultural practices by collaborating with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through vari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nnels. This collaborative approach fost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one's own culture while embracing a diverse multicultural attitude. It creates a rich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benefits both teachers and young learners in their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ppreci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之探討………………………………………………………………5
第二節 課程中的文化認同…………………………………………………………………11
第三節 幼教師專業成長………………………………………………………………………15
第四節 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之相關研究……………………………………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2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3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4
第五節 研究信校度………………………………………………………………………………35
第六節 研究倫理……………………………………………………………………………………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7
第一節 文化課程的環境佈置……………………………………………………………37
第二節 文化課程的規劃………………………………………………………………………42
第三節 文化課程中的教師成長………………………………………………………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結論……………………………………………………………………………………………53
第二節 建議……………………………………………………………………………………………57
參考文獻……………………………………………………………………………………………………59
中文………………………………………………………………………………………………………………59
英文………………………………………………………………………………………………………………64
附錄一 訪談大綱……………………………………………………………………………………66
附錄二 教師同意書………………………………………………………………………………67
附錄三 觀察紀錄表………………………………………………………………………………68


表目錄
表2-1 多元文化課程的相關研究發現與建議………………………………18
表2-2 多元文化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研究發現與建議……………24
表3-1 族語班作息表………………………………………………………………………………33
表3-2資料分類代碼與範例……………………………………………………………………34


圖目錄
圖2-1 BENNETT的多元文化課程概念原則…………………………………11
圖2-2 總綱、六大領域與六大核心素養的關係圖……………………13
圖2-3 幼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14
圖3-1 研究架構圖……………………………………………………………………………………29
圖3-2 研究流程圖……………………………………………………………………………………31
圖3-3 族語班教室平面配置圖……………………………………………………………33
圖4-1-1 教室的鬆散素材區佈置著阿美族的圖騰……………………37
圖4-1-2 教室的美勞區佈置著阿美族的圖騰………………………………37
圖4-1-3 教室的木門佈置著阿美族的圖騰……………………………………38
圖4-1-4 教室的牆壁繪畫著阿美族的孩子
穿著傳統服飾及家屋……………………………………………………………39
圖4-1-5 教室的窗戶佈置著老師與幼兒一同製作的頭飾騰…39
圖4-1-6 教室的屏風佈置著老師與幼兒一同製作的情人袋…39
圖4-1-7 教室的工作櫃有幼兒在族語班的號碼,
以及放置餐具及水壺的位置都有族語…………………………40
圖4-1-8 教室的清潔區上有阿美族的族語……………………………………40
圖4-1-9 語文區有族語老師母親親手編織的色筆桶…………………41
圖4-1-10 美勞區的巧手織布機…………………………………………………………41
圖4-1-11 親子共學活動一同使用麻繩製作水壺背帶………………47
圖4-1-12 老幼共學活動一同使用毛線製作帽子…………………………47


中文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第十七版)。臺北市:五南。
內政部移民署(2020)。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案證件分。臺北市: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0 月12 日。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4,11-74。
王雅玄(2010)。多元文化特色的學校改革:建構與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97,1-24。
王心怡、張梅鳳、危正華、余采玲、劉昭志、謝丞韋(2017)。學校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策略
─以原住民文化課程發展為例。教育脈動,11。
王千倖(2013)。教師多元文化教育專業發展之可能途徑。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9,37-69。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最新統計指標。臺北市: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15 日。取自:https://www1.stat.gov.tw/point.asp?index=9
行政院(2020)。族群。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15 日。引自網站: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2820610c-e97f-4d33-aa1e-e7b15222e45a
吉娃思巴萬(2002)。原住民歷史文化教育。載於施正鋒等所主編,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頁1-21)。臺北市:前衛。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呂秀蓮(2017)。課綱使用的理論與實例: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入門概念。新竹市:大衛營。
何祥如、謝國斌(2015)。多元文化主義在大學課堂教學之應用。國際文化研究,11(2),1-27。
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增訂新版)。台北市:前衛。
李台元(2017)。從多元文化到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脈動,12。
李育維(2018)。多元文化課程對提升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研究-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設計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家宜(2016)。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12(2),47–76。
吳瓊洳(2011)。促進對東南亞新移民族群態度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課程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2),157-188。
宋學文、黎寶文(2006)。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501-540。
林清江(1985)。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J. Dewey著。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臺北市:五南。
林佳陽(2018)。多元文化課程融入國小籃球隊訓練之行動研究。私立靜宜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周梅雀(2009)。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張耀宗等主編,幼兒多元文化教育(頁8-4~8-30)。臺中市:華格納。
周宣辰(2016)。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張耀宗等主編,幼兒多元文化教育(頁7-4~7-31)。臺中市:華格納。
周佩諭(2005)。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之設計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佩諭(2009)。幼兒多元文化教育實踐之初探,幼兒教育,296,22-36。
周佩諭(2010)。幼兒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之個案研究-原住民教育與新移民教育的焦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佩諭(2012)。幼稚園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原住民主題為例。馬偕學報,10,63-93。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26。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市:麗文。
凃素菱(2017)。階級議題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一段從發現到愛的生命述/數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客家委員會(2017)。105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5日。引自網站: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37585/File_73865.pdf
客家委員會(2018)。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新北市:客家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8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3&PageID=20914
客家委員會(2019)。客語沉浸式教學推動實施計畫案。新北市:客家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28 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3&PageID=41292
洪蓉徽、莊智棻(譯)(2008)。Gordon ,A. M., & Browne, K. W.著。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7年)
洪麗卿(2016)。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洪麗卿、劉美慧(2017)。美國華盛頓州一所小學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1),43-86。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原住民族語向下紮根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正式啟動。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taitung.gov.tw/Personnel/News_Content.aspxn=E4FA0485B2A5071E&sms=E13057BB37942D3F&s=696423A5EC98B72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09年原住民族語言推動組織暨瀕危語言復振補助計畫(第 6 版)。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8日。取自:https://www.ipb.ntpc.gov.tw/uploadfiles/annex/20200508110259_6.pdf
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2013)。族語復振推廣影片第七集。台北市: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28 日。取自:http://ilrdc.tw/data/video/p7.php?lang=amis
陳育含(譯)(2010)。Steinar Kvale著。訪談研究法(Doing interviews)。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彩慧(2015)。學前融合班中實施多元文化課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幼兒教育碩士班,未出版,台東市。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陳儒晰(2017)。幼兒教師對文化回應教學的教學實踐與專業省思。中華管理發展評論,6(2),37-57。
陳萩紋(2017)。「x+y=∞」:性別議題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潁如(2011)。共有體驗多元文化課程對青少年學生生命價值之影響─「賽德克‧巴萊」部落教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徐墡妮(2017)。與ㄞˋ同行-以特殊教育議題入班宣導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郭李宗文(2009)。原住民地區幼兒在地文化教學初探。論文發表於崑山科技大學舉辦之「2009年幼兒師資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南市。
張秀雄(2003)。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5(2),37-60。
張舒涵(2015)。西方族群意識之探討-以臺灣個案分析為例,發展與前瞻學報,7,79-93。
張耀宗(2006)。幼兒園所的多元文化實踐,幼兒保育學刊,4,107-122。
張耀宗、林乃馨(譯)(2007)。Derman-Sparks & the A.B.C Task Force著。幼兒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見取向。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1989)
張耀宗(2016)。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理論基礎,載於張耀宗等主編,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第二版) (頁1-20)。臺中市:華格納。
曹永強(譯)(1990)。Klaus Krippendorff著。內容分析﹕方法學入門(Content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3)。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教育部照護新住民子女。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22 日。取自:https://www.k12ea.gov.tw/Tw/Epaper/Detail?id=6a20ded6-679b-4477-9e7a-8ca392872de2&eid=a2b9d1ad-7dc6-46ab-a27a-8f60c57a632e

教育部(2015)。新住民子女教育發展五年中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5 年至 109 年)。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0 月13 日。取自: 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514b5ef3-6e63-4a9d-8b32-37253d4fe664/doc/%E6%96%B0%E4%BD%8F%E6%B0%91%E5%AD%90%E5%A5%B3%E6%95%99%E8%82%B2%E7%99%BC%E5%B1%95%E4%BA%94%E5%B9%B4%E4%B8%AD%E7%A8%8B%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閩南語沉浸式教學從幼兒園做起。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2 月28 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362BFFE0B038A7D
教育部(2019)。107學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0 月12 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7.pdf
教育部(2020)。原住民族教育。臺北市: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10 月12 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黃光雄、蔡清田(2018)。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第六版)。臺北市:五南。
黃郁婷、葉嘉瑜(2014)。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與新移民女性家長親師互動之研究。學校行政,93,16-35。
黃郁庭(2017)。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15)。新移民教育課程政策的侷限與突破。高等教育,10(2),1-15。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立。
曾素秋(2011)。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師資生多元文化素養影響之研究。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7(1),111-150。
游美惠(2016)。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基礎,載於劉美慧等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頁39-56)。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瓊惠(2008)。多元文化課程中幼兒呈現之文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董 奇、申繼亮(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臺灣東華。
董慧琴(2014)。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市。
廖鳳瑞(譯)(1987)。Katz, L. G.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台北市:信誼。(原著出版於1977)
廖鳳瑞(譯)(2002)。Katz, L. G.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臺北市:信誼。
蔡明賢(2014)。解嚴前後台灣母語運動的發起。中興史學,16,33-68。
劉美慧(201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4),56-63。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譚光鼎等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頁1-37)。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美慧(2016)。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於劉美慧等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頁193-222)。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院。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師大書院: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初版)。台北市:心理。
賴宛靖(2015)。多元文化文本在綜合高中英文課程之教學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50,91-103。
賴誠斌、陳俞君(2015)。「出走回家」:多元文化下幼教師讀寫教學之敘說與反思。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第三輯,171-196。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台灣教育,626,17-24。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譚凱銘(2017)。族群議題融入國小客語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
Banks, James.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201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Banks, 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8th ed)(pp.3-2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anks, James. A. (2016).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Banks, 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9th ed)(pp.155-163).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nnett, C. I (2007).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Evers, A. T., Kreijns, K., & Van der Heijden, B. I. J. M.(2016). The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to meas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work.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38(2), 162-178.
Gollnick, D. M. & Chin, P. C. (199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4th edition). New York: Merrill.
Grant, C.A.& Sletter, C. E. (1996).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ew York: Merrill.
Grant, C.A. (2015). Multiculturalis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selected works of Carl A. Grant. New York: Routledge.
Hilda Hernandez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teacher's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New York:Merrill.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 (2016).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4th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Ramsey, P. G. (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diverse world: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mons, H.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in Practice. SAGE, London.
Sonia Nieto & Patty Bode (2010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school reform, Sonia Nieto (Ed.), Language, Culture, and Teaching:Crit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pp.66-8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onia Nieto & Patty Bode (2010b). 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sociopolitical context, Sonia Nieto (Ed.), Language, Culture, and Teaching:Crit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pp.38-65).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podek, Bernard & Saracho, Olivia N. (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 Teaching children ages three to eight. Boston: Allyn & Bacon.
UNESCO (2001).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ral Diversity. UNESCO Publishing, Paris:Author. Retrieved October 6, 2020 from the World WideWeb: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LT/pdf/5_Cultural_Diversity_EN.pdf
United Nations (2007).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October 6, 202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indigenouspeoples/wp-content/uploads/sites/19/2018/11/UNDRIP_E_web.pdf
UNESCO (2019). Migration, displacement and education: Building bridges, not walls;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youth report, 2019. UNESCO Publishing, Paris:Author. Retrieved October 6, 202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9/migration
Vold, E. B. (2003). Young children affirmation of differences: Curriculum that is mult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In J. P. Isenberg & M. R. Jalongo (Eds.), Major trends and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llenges, controversies, and insights (2nd ed.) (pp. 30-46).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haley, K. & Swadener, E. B.(199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infact and toddler setting. Childhood Education, 66(4),238-240.
William A. Howe & Penelope L. Lisi (2017). Becoming a multicultural educator:Developing awareness, gaining skills, and taking action. (2nd ed.). Los Angeles:Sage
Yin, R. K. (2017). Case stud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Design and methods (6th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此全文20280731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