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29.6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張令芸
作者(外文):Chang, Ling-Yun
論文名稱(中文):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論文名稱(外文):Fact or Fiction in Li Qiao's“The Cycle of Curse”
指導教授(中文):王惠珍
指導教授(外文):Wang, Hui-Chen
口試委員(中文):陳萬益
陳芷凡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an-Yi
Chen, chi-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0614150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李喬咒之環小說非虛構寫作理論虛構紀實
外文關鍵詞:Li Qiao"The Cycle of Curse"novelNon-fiction writing theoryFictionReal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畢生勤於筆耕的李喬(1934-),著作等身,創作數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在台灣文壇亦是一位極具影響的文學實踐者。其創作文類形式多變,以長、短篇小說、文化論述為主,小說之外更涵括散文、評論、雜文、戲劇、詩、資料等。
2000年,因兩屆國策顧問的經歷開啟了李喬另一精彩的人生篇章,因此,筆者將針對李喬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生命流變、台灣文壇主流發展與台灣政壇發生事件作為對照,探討晚期的李喬是如何有意將歷史的、現實的、恐懼、盼望等等,以有別以往的「虛構」(fiction)之藝術技巧藉由小說形式呈現出來。
本文以「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為題,將觀察時間聚焦於2000年至2008年前後,台灣政治歷史上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施明德號召紅衫軍倒扁事件的時間點,以對應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的選材安排與其目光軌跡的視域與觀點,嘗試以近年在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非虛構寫作理論,透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視角,探究在虛構的小說架構下,作者如何以藝術形式將真實的台灣歷史事件於文本故事中開展,並與之大眾讀者對話。藉此釐清其創作歷程與其生命史的關聯性,洞悉其題材選擇的意義,以及作家與台灣政治歷史事件的連結,提供一種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全新視角。
Li Qiao(1934-), who has been diligent in writing all his life, is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writers in writing, and is also an influential literary practitioner i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world. His creative genres are varied, mainly long and short stories, and cultural discourses. In addition to novels, he also includes essays, reviews, dramas, poems, and materials.
In 2000, the experience of two terms national policy advisers opened another wonderful chapter of Li Qiao's life. Therefore, the author will compare the life changes of Li Qiao'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of Taiwan's literary circles and the events in Taiwan's political circles to discuss. How did Li Qiao intentionally present historical, realistic, fear, hope, etc. in the form of novels with artistic technique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fiction".
This thesis is titled "On the Fiction and Realism of Li Qiao's "The Cycle of Curse", focusing on the observation time from 2000 to 2008, when the first party alternation occurred in Taiwan's political history, and Shi Mingde called the Red Shirt Army to try to overthrow Chen Shui-bian's regime. Corresponding to Li Qiao's "The Cycle of Curse"'s fictional and documentary material selection arrangement and the vision and perspective of his eyes. Trying to use the non-fiction writing theory that has gradually become popular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news, explore how Li Qiao develops the real Taiwan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form of ar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fictional novel in the book, and dialogues with the public readers.
In this way, we can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creative process and his life history, gain insight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subject selec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aiwan's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vents, providing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for interpreting literary work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一、李喬作品相關研究 ……………………………………………12
(一) 六、七0年代-李喬文學初期20年 ……………………12
(二) 八、九0年代-李喬中年文學轉型期 ……………………14
(三) 二十世紀迄今-李喬文學晚期風格 ………………………15
二、非虛構寫作理論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0
第四節 章節架構 ………………………………………………………22
第二章 李喬晚期作品與《咒之環》文本分析 ………………23
第一節 李喬生平與創作 ………………………………………………23
一、李喬前、中期生命觀和文學觀 ………………………………23
(一) 年少成長 ……………………………………………………23
(二) 寫作鍛鍊 ……………………………………………………24
二、李喬中、晚期的文化論述與文學實踐 ………………………25
(一) 台北都會的十年 ……………………………………………26
(二) 來自跨域的肯定 ……………………………………………28
(三) 宗教思考的轉折 ……………………………………………28
三、2000年後的政治經驗 …………………………………………32
四、《咒之環》創作立場與視角 ……………………………………33
第二節《咒之環》的內容主題 …………………………………………45
一、詛咒之因-模糊不清的自我身分認同 ………………………46
二、解咒之法-建構台灣主體性 …………………………………47
(一) 建立台灣人的文化認同 …………………………………48
1.文化革新,凝聚文化認同 …………………………………50
2.彀除中國文化遺毒,剷除惡媒體 …………………………50
(二) 建構「新的土地認同觀」 …………………………………53
1.神學觀點而來的新土地認同 ………………………………54
2.環保鄉土、情感回歸的新根源 ……………………………57
3.植物意象與大地生養 ………………………………………59
第三章《咒之環》中的非虛構寫作 ………………………………63
第一節 非虛構寫作在台灣 ………………………………………………63
一、非虛構寫作之發展 ………………………………………………63
(一) 1950年代美國新新聞 ………………………………………64
(二) 20世紀的創造性非虛構 ……………………………………65
(三) 70年代台灣報導文學 ………………………………………66
(四) 台灣非虛構寫作之觀察 ……………………………………68
二、非虛構寫作之要義 ………………………………………………71
(一) 真實 …………………………………………………………71
(二) 側重主體感悟 ………………………………………………73
(三) 社會使命 ……………………………………………………74
第二節 以非虛構寫作中之新聞特寫手法分析李喬《咒之環》 ………76
一、特寫寫作 …………………………………………………………77
二、文本中特寫分析 …………………………………………………79
(一) 時間性區分 …………………………………………………79
(二) 特寫視角 ……………………………………………………80
(三) 特寫形式和多重特寫 ………………………………………81
(四) 場景特寫和定場鏡頭 ………………………………………81
(五) 人物特寫 ……………………………………………………83
第三節 以非虛構寫作中之文學要件分析李喬《咒之環》 ……………86
一、設置戲劇性的場景 ………………………………………………88
二、充分記錄對白 ……………………………………………………90
三、注重記錄情形的細節 ……………………………………………92
四、觀察的角度(著眼點)多元化 …………………………………95
五、內心獨白以及合成人物的性格 …………………………………99
第四章 結論 ………………………………………………………103
參考資料 ……………………………………………………………115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譯文部分依出版日期排列)
石麗東,《當代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書局,1994.10)。
吳盛國,《清代開墾臺灣的客家重要人物:廣東省大埔縣張達京家族族譜之研究》,(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3.10)。
李喬,《小說入門》(新北:大安出版有限公司,1996)。
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1.03)。
李喬,《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12)。
李喬,《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台獨筆記》(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6.05)。
李喬,《李喬文化評論選粹-文化心燈》(台北市:望春風出版社,2000)。
李喬,《李喬文學文化論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7.04)。
李喬,《咒之環》(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7)。
李喬,《思想、想法、留言》(台中市:台灣李喬文學協會,2019.06)。
李喬,《格理弗Long Stay台灣》(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0.05)。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縣: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9)。
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市:草根出版社,1996)。
李喬文化評論選粹,《文化心燈》(高雄市:春暉出版社出版社,2016.05)。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1999.10)。
林文龍,《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02.12)。
林慶文〈從「苦諦」到「苦難神學」-李喬(1934~)〉,《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台北市:威秀資訊出版,2019.12.06)。
姚榮松、鄭瑞明,《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市:師大台灣所、台南市: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2007.12)。
張駿德,《新聞傳播實務研究》(台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7)。
張鐵志,《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02)。
程大學編,〈西螺三姓械鬥〉,《西螺鎮志》,(雲林:西螺鄉公所,1999)。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史,199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0. 10)。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10)。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4)。
彭瑞金,《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李喬》(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03)。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
廖瑞銘主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六冊》(台北:丹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7)。
管一仲、彭翰,《新聞學Q&A》(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05)。
鄭貞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錢震,《新聞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3)。
Rene & Wellek,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雪莉·艾利斯著,刁克利譯(簡體書),《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1.01)。
傑克·哈特著(簡體書),《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07)。
馬克莫克雷,王宇光譯,《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寫好一個故事》(中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10)。
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市:東華出版社,2018.01)。
Jack Hartnell著,謝汝萱譯,《敘事弧:普立茲獎評審教你寫出叫好又叫座的採訪報導》(新北市: 新樂園出版社,2018.01)。
William Zinsser著,劉泗翰譯,《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台北市: 臉譜書房,2018.05)。
威廉.金瑟著,劉泗翰譯,《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台北市:臉譜書房,2018.05)。
何偉《中國三部曲》共四冊,分別為《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奇石》。何偉,吳美真、盧秋瑩、賴芳譯《消逝中的中國: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盒裝經典珍藏版(全四冊)》(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2020.04)。
John McPhee著,劉泗翰譯,《第四版草稿:普立茲獎得主的非虛構寫作獨門技藝,從蒐集題材、彰顯主題、布局架構、採訪技巧、自我懷疑到增刪裁減,定稿前的8大寫作鍛鍊》(台北市: 麥田出版社名,2021.01)。
琳達.席格/約翰.瑞尼,戴榕儀譯《超實用對白寫作攻略: 你的角色不能廢話連篇! 好萊塢頂尖編劇顧問的12堂大師寫作課》(台北市:創意市集出版社,2021.02)。
勞倫斯.萊特,王道還譯《十月終結戰》(台北市:新經典文化出版社,2021.06)。
古斯塔夫.莫卡杜,黃政淵譯《鏡頭的語言:情緒、象徵、潛文本,電影影像的56種敘事能力》(新北市: 大家出版出版有限公司,2022.04)。
二、 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期刊論文
〈與我周旋寧做我〉,《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卷》, (苗栗:苗縣文化中心,1999)。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卷5 (2001),頁136-147。
李永熾,〈脫出「咒之環」〉,《文學臺灣》卷期76 (2010.10),頁306-311。
李喬,〈「歷史素材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第246期(1996.04),頁54。
李喬,〈戰後台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第16卷,第5期(2000.10),頁30。
林文軒,〈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8期(2008.08),頁63-65。
柯品文,〈關於「非虛構 / 虛構」的文學技藝:回看作品中「生命史 / 身分性別 / 城鄉 記憶」的多元並置/ 身分性別 / 城鄉 記憶」〉,《臺灣出版與閱讀》,第4期 (2020.12),頁146-155。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 番王)初考〉,《台灣風物》第 42 卷,第 4 期,(1992.12),頁188。
高信疆,〈永恆與博大-台灣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收於李利國著,《時空的筆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頁253-276。
張永楨,〈清代濁水溪中游漢「番」勢力的消長與漢人社會的建立〉,《臺灣文獻》第62卷第2期,(2011.6),頁31-64。
張孝慧、邱榮舉,〈臺灣客家文學與宗教-以鍾肇政、杜潘芳格、李喬為例〉,客家委員會計畫編號105-10-04,執行機構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105)。
陳品皓,〈從沉默螺旋觀點探討民眾對紅衫軍事件之態度〉,《復興崗學報》,第102期(2012.12),頁151-157。
陳惠齡,〈故事與解釋-論李喬短篇小說中遊戲性與開放性的寫本符碼〉,《文與哲》,第11期,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12),頁513-544。
彭瑞金,〈不斷翻新自己的文學家-李喬〉,《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第17期(2017.03),頁47-52。
彭瑞金,〈招魂、散靈、二○一二-序李喬《散靈堂傳奇》〉,《文學臺灣》,第85期(2013.01),頁55-60。
彭瑞金,〈為臺灣解咒-《V與身體》的解讀〉,《文學臺灣》,第90期(2014.04),頁105-136。
彭瑞金,〈試解李喬《咒之環》之結〉,《文學臺灣》,第80期(2011.10),頁288-299。
楊逵,〈報告文學を募る(十枚程度メ切每月五日)〉,《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4期(1937),無頁碼。
楊雅儒,〈咒詛、養生、安魂-論李喬「幽情三部曲」斯土/斯民之裂解/和解歷程〉,《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11),頁331-355。
楊照,〈空前絕後的「非虛構長篇小說」-重讀卡波提《冷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6期(2009.2),頁182-185。
楊翠,〈台灣還有救嗎?-論李喬晚期小說的核心母題〉,《文史台灣學報》,第12期(2018.09.01),頁41-79。
趙剛,〈希望之苗:反思反貪倒扁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4期,(2006.12),頁219-265。
劉佳薇,〈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Party Identification, Media Choice,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Red-Shirts Political Movement〉,《政治學報》,第58期,(2014.12),頁101-126。
潘怡帆,〈見證,或文學的任務〉,《中國現代文學》,第39卷 (2021.06.20),頁7-24。
蔡尚志,〈台灣文學走進總統府-李喬在紀念月會演說〉,《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1),頁125-126。
蔡造珉,論李喬《咒之環》的創作意念與寫作手法,《遠東通識學報》,第7卷,第1期 (2013.01),頁143-164。
賴松輝,〈詛咒、反抗、救贖:從《咒之環》論李喬的文化論述及神學思想〉,《文史臺灣學報》卷期8 (2014.06),頁165-201。
(二) 學術論文
王瓊慧,〈李喬小說人物分析-以《慈悲劍-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李喬集》為主〉(屏東市: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
吳紹淳,〈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黨支持傾向的關係-兼顧社會總體因素的跨層次探討〉(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慧貞,〈李喬短篇小說主題思想與象徵藝術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2004)。
李秀玲,〈李喬《晴天無恨-白蛇新傳》生命觀探析〉(台南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曉青,《媒體建構反貪腐倒扁運動之語藝視野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台北市: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采燕,〈雲霧深處期盼曙光 - 從《格理弗Long Stay台灣》、《咒之環》看李喬文學的「晚期風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0.01)。
袁麗雲,〈李喬短篇小說的情感與形式美學研究〉(新竹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2013年)。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台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張桓溢,〈現實的摹創與中介:論台灣非虛構寫作的翻譯、實踐與理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9年)。
陳郁仁,〈2006年倒扁紅衫軍運動的媒體策略〉(台北市: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小民,〈歷史的謊言‧鄉土的真實-李喬小說創作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2011年)。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2年)。
蔡寬義,〈反抗來自生活,為生活而反抗—李喬短篇小說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7)。
鄭雅文,〈李喬短篇小說研究〉(台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4年)。
三、 報紙與電子媒體文章 (依檢索日期先後順序排列)
葛紅兵、許道軍主編,〈大學創意寫作文學寫作篇:非虛構寫作的五個要件―寫作課〉,《文學報》,2017.09.12。
〈或者是,我們共同的錯謬-小說家李喬談新作《咒之環》〉,《自由副刊電子報:書與人》,(來源: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423465,檢索日期:2021.08)。
黃文倩〈虛構/非虛構討論-「非虛構」的深度如何可能〉,《壹讀·文化·文藝批評》,(來源: https://read01.com/PM8DG5y.html#.YYEw355BzL8,檢索日期:2021.10)。
富察〈讀懂中國,何以要讀何偉(Peter Hessler)?〉,《博客來 OKAPI 閱讀生活誌》,(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6624,檢索日期:2021.10.6)。
〈非虛構寫作比理論更能回應當下複雜豐富的現實〉,《澎湃新聞》 (來源:由 https://kknews.cc/culture/5r3prpl.html,檢索日期:2021.10.10)。
〈我們這一代:二年級作家之五:李喬/悠然向黃昏〉,《聯合報網站》,(來源:https://one19810109.blogspot.com/2017/02/5_27.html,檢索日期:2021.10.10)。
〈李喬〉,《文化部台灣知識的骨幹-台灣大百科全書》,(來源: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5,檢索日期:2021.10.14)。
〈李喬【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得獎作家〉,《2021台灣文學獎》,(來源: 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4&pid=830,檢索日期: 2021.10.14)。
〈2013年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得獎感言〉,《台灣文學獎》,(來源: 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4&pid=830,檢索日期: 2021.10.18)。
《台灣李喬文學協會》, (來源:https://www.facebook/台灣李喬文學協會-319965858519204,檢索日期:2021.10.18)。
《李喬台灣》, (來源: https://sites.google.com/view/leechiao/%E9%A6%96%E9%A0%81,檢索日期: 2021.10.18)。
〈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1960年-1980年)〉,《https://www.wikiwand.com/ 台灣文學史#/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1960年-1980年)》,(來源:網址,檢索日期:2021.10.19)。
〈「評書青鳥」用文學技巧講真實故事-非虛構寫作〉,《閱讀最前線》, (來源:https://news.readmoo.com/2019/06/04/190604-non-fiction/,檢索日期:2021.10.20)。
〈也遭國民黨線民監控14年 臺灣國寶作家李喬書寫壓迫 學界盼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台灣英文新聞》,(來源: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318409?fbclid=IwAR1-oUfKkmOlNq06Xpeg9FqUpWOJ7LD7m1AYgPq0JJXVuN9SO_xOTxJW7eQ,檢索日期:2021.10.20)。
〈新新聞主義〉,《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新聞主義,檢索日期:2021.10.21)。
蘇碩斌、莊瑞琳、富察〈座談紀錄─非虛構寫作在臺灣意味著什麼?〉,《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來源:https://ohsir.tw/632/,檢索日期:2021.10.28)。
阿潑、黃恩霖、毛奇、沈眠《現場》被現實地穿透過-非虛構寫作:從田野到成書、編輯與作者的對話〉,《openbook閱讀誌》,(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577,檢索日期:2021.11.1)。
梁鴻〈非虛構寫作的“故事”〉,《微文庫:創意寫作坊》,(來源:https://www.gushiciku.cn/dc_tw/107571536,檢索日期:2021.11.2)。
張慧瑜〈非虛構寫作比理論更能回應當下複雜豐富的現實〉,《澎湃新聞》,(來源:網址,檢索日期:2021.11.1)。
張旭成〈倒扁紅衫軍 AIT 立場回顧〉,《雜誌生活網》,(來源: 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product_id=2683&issue_id=2706&article_id=13932,檢索日期:2021.12)。
〈公共知識份子〉,《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85%B1%E7%9F%A5%E8%AF%86%E5%88%86%E5%AD%90,檢索日期: 2021.12)。
黃伯和〈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淺嚐人生》,(來源http://cjcupekho.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21.12.21)。
劉曼肅、陳逸凡〈心靈的尋索,文學的旨趣:文學大師的信仰對話—李喬與宋澤萊〉,《台灣教會公報》,(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檢索日期: 2021.12.21)。
林淇瀁,〈以小說介入歷史與政治的李喬〉,《文訊》387期,(2018.1),頁30-34。轉引自《林淇瀁臉書》,(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notes/817003789116057/,檢索日期:2021.12.30)。
〈向陽 (詩人)〉,《維基百科》,(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向陽詩人,檢索日期:2021.12.30)。
〈巴宰語〉,《維基百科》,(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宰語#族語與族群發展,檢索日期:2021.12.31)。
〈山芹菜〉,〈農特產介紹〉,《南投縣鹿谷鄉官網》,(來源:https://www.lugu.gov.tw/Activities/ActivitiesDetail/6IVph3gh-137I-gQc2-crVn-0003wbnEUQqA,檢索日期:2022.1.3)。
〈烏鈕草〉,(來源: http://kplant.biodiv.tw/%E9%BE%8D%E8%91%B5/%E9%BE%8D%E8%91%B5.htm,檢索日期:2022.1.3)。
〈山芹菜〉,《醫學百科》,(來源:http://cht.a-hospital.com/w/山芹,檢索日期:2022.1.3)。
〈福菜〉,《維基百科》,(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福菜,檢索日期:2022.1.3)。
〈地瓜葉不是地瓜的葉?外國人霧煞煞〉,〈今日新聞〉,《雅虎新聞》,(來源: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9C%B0%E7%93%9C%E8%91%89%E4%B8%8D%E6%98%AF%E5%9C%B0%E7%93%9C%E7%9A%84%E8%91%89-%E5%A4%96%E5%9C%8B%E4%BA%BA%E9%9C%A7%E7%85%9E%E7%85%9E-091333656.htm刊登日期2021.9.2,檢索日期:2022.1.4)。
〈仙草〉,〈認識仙草〉,《關西鎮農會》,(來源: https://www.kuanhsi.org.tw/grass_jelly.php,檢索日期:2022.1.4)。
〈魚腥草〉,《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1%BC%E8%85%A5%E8%8D%89,檢索日期:2022.1.4)。
〈番薯葉〉,〈農業知識入口網〉,《農委會》,(來源: https://kmweb.coa.gov.tw/knowledge_view.php?id=1214,檢索日期:2022.1.4)。
〈鴨公青〉,《醫學百科》,(來源: http://cht.a-hospital.com/w/%E9%B8%AD%E5%85%AC%E9%9D%92,檢索日期:2022.1.4)。
〈台灣主體性〉,《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4%B8%BB%E9%AB%94%E6%80%A7,檢索日期:2022.1.10)。
〈你知道文化是什麼意思嗎?來看看專家學者怎麼說〉,《kk新聞》,(來源:https://kknews.cc/zh-tw/culture/kbpykr8.html,檢索日期:2022.1.18)。
蘇碩斌、盛浩偉、張鐵志,〈尋找我們的烏托邦系列講座:非虛構寫作的道標―談新新聞與非虛構的可能性〉,《青鳥書店》,(來源: https://medium.com/,檢索日期: 2022.02.12)。
何偉,《博客來》,(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檢索日期: 2022.02.13)。
何偉,《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來源: https://www.bookrep.com.tw/,檢索日期: 2022.02.13)。
歐逸文,《博客來》,(來源: https://www.bookrep.com.tw/,檢索日期: 2022.02.13)。
《教育部全國社區社區大學教育資源網》,(來源: https://cc.moe.edu.tw/course,檢索日期:2022.2.20),檢索日期:2022.02.13)。
張耀仁,〈台灣「報導文學」的風潮〉,《壹讀》,(來源:https://read01.com/zh-tw/xmnARk. html#.YhntvehBzL8,檢索日期:2022.02.13)。
〈台灣文學〉,《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檢索日期:2022.02.15)。
〈Creative Nonfiction〉,《創意非小說基金會》,(來源: https://creativenonfiction-org.translate.goog/about-the-creative-nonfiction-foundation/?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檢索日期:2022.02.15)。
〈非虛構作品〉,《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非虛構作品,檢索日期:2022.2.20)。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來源:https://www.ncafroc.org.tw,檢索日期:2022.2.20)。
李志德,〈在媒體速食化的年代,談「非虛構寫作」〉,《卓越新聞電子報》,(來源:https://www.feja.org.tw/62459,檢索日期:2022.2.20)。
《大學校園課程資訊網》,(來源: https://ucourse-tvc.yuntech.edu.tw/非虛構,檢索日期:2022.2.20)。
〈非虛構寫作先驅湯姆·沃爾夫走了,連同那驚世駭俗的新聞實驗時代〉,《環球日報》,(來源https://kknews.cc/world/bam32yn.htm,檢索日期:2022.2.21)。
〈王樹增:非虛構文學寫作 需要有使命擔當〉,《海口網》,(來源https://read01.com/kQP6Ny.html#.YiwGPHpBzL8,檢索日期:2022.2.27)。
周茉,〈非虛構寫作:我們為什麼如此渴望真實?〉,《中國作家網》,(來源https://kknews.cc/culture/kle9p4r.html,檢索日期:2022.2.27)。
湯瑪斯・伍爾夫(或譯為湯姆・沃爾夫)《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9%AF%E7%91%AA%E6%96%AF%C2%B7%E4%BC%8D%E7%88%BE%E5%A4%AB,檢索日期:2022.2.28)。
〈非虛構寫作先驅湯姆·沃爾夫走了,連同那驚世駭俗的新聞實驗時代〉,《環球日報》,(來源https://kknews.cc/world/bam32yn.html,檢索日期:2022.2.28)。
〈小說體的新聞寫作「並非虛構」〉,《中國社會科學網》,(來源htt ps://read01.com/xD7jjy2.html,檢索日期:2022.2.28)。
Patrisse Cullors, asha bandele,《When They Call You a Terrorist: A Black Lives Matter Memoir, Asha Bendele & Patrisse Cullors》,中文書名翻譯為《當他們稱你為恐怖分子時―黑人的命也是命回憶錄》,(來源https://www-tbd-community.translate.goog/en/a/22-non-fiction-books-might-help-us-make-sense-world?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檢索日期:2022.3.5)。
〈湯姆沃爾夫傳記〉,《Chicago Public Library》,(來源https://www-chipublib-org.translate.goog/tom-wolfe-biography/?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檢索日期:2022.3.10)。
蘇碩斌、富察〈非虛構寫作在中文世界的前世今生〉,《重大歷史案件調查辦公室》,(來源: https://ohsir.tw/746/,檢索日期: 2022.03.12)。
〈霧社事件讓他魂牽夢縈-鄧相揚〉,《你的公共電視》,(來源http://web.pts.org.tw/~web01/wind/p5_5.htm,檢索日期:2022.3.14)。
〈小托馬斯·肯納利·沃爾夫〉(來源https://biography-yourdictionary-com.translate.goog/thomas-kennerly-wolfe-jr?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檢索日期:2022.3.14)。
〈政略婚姻下的族群融合及花崗一郎、花崗二郎的同化-《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讀後感〉,《Chicago Public Library》,(來源https://medium.com/dingdingview,檢索日期:2022.3.15)。
〈意識流文學〉,《維基百科》,(來源: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8F%E8%AF%86%E6%B5%81%E6%96%87%E5%AD%A6,檢索日期:2022.03.17)。
〈電影製作教學-5 種定場鏡頭拍攝手法,完美塑造故事情節〉,《shutterstock》,(來源:網址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blog/filmmakers-guide-establishing-shot,檢索日期:2022.04.10)。
〈具有「電影感」的3種攝影鏡位—大特寫、大遠景與七分身鏡頭〉,《DC Film school》,(來源:網址https://dcfilmschool.com,檢索日期:2022.04.10)。
〈中途島戰役〉,《百度百科》,(來源:網址https://baike.baidu.hk/item/中途島戰役/1028,檢索日期:2022.04.10)。
姚螢,〈埔裡社紀略〉,《東槎紀略》,(1957.11)頁34-35,見鍾幼蘭,〈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來源: https://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dmp/2000/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1998b/nYULAN/nYULAN.htm,檢索日期:2022.6.5)。
從南水沙連古道盜墾的「郭百年事件」,(來源:濁水溪文華記憶庫https://crc.culture.tw/ChoshuiRiver/zh-tw/%E5%9C%B0%E5%9C%96/511053,檢索日期:2022.6.5)。
黃素真,〈清代番屯政策與鹿谷鄉清水溝溪下游的區域性〉,《地理研究》第44期(2006.5),頁59-87。(來源:http://www.geo.ntnu.edu.tw/files/paper/206_201a1215.pdf,檢索日期:2022.6.5)。
張子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103.12),頁472-473。(來源:臺灣記憶-姚瑩《東槎紀略》,頁34-35,臺灣文獻叢刊,民46.11。(來源:https://tm.ncl.edu.tw/,檢索日期:2022.6.5)。
〈埔里社的郭百年事件〉,資料引用: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來源: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https://tm.ncl.edu.tw/,檢索日期:2022.6.6)。
國家文化資產網網站(來源: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40206000003,檢索日期:2022.6.6)。
《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 台灣知識的骨幹》,(來源: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615,檢索日期:2022.6.10)。
台中文化資產處,(來源: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4&pid=71,檢索日期:2022.6.10)。
〈第三章岸裡社的土地開發與漢化遷移〉,頁55。(來源: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553/6/56008106.pdf,檢索日期:2022.06.20)。
主持人:陳彥斌、黃恩,葫蘆墩圳與原住民的割地換水,〈台中心故事〉,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播出日期:2020.05.30,(來源: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54556,檢索日期:2022.06.2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