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47.20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江惠瑜
作者(外文):Chiang, Hui-Yu.
論文名稱(中文):從創作中傾聽生命的復原力之自我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Listening to the Self-narrative of Life's Resilience from Creation
指導教授(中文):曾文志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Wen-Chih
口試委員(中文):簡宏江
吳怡珍
口試委員(外文):Chien, Hung-Chiang
Wu, Yi-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6097517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職場冷暴力正念藝術療癒復原力
外文關鍵詞:cold 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mindfulness,art therapyresil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輔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進行的主要目的有三:一為,瞭解職場挫折與冷暴力對研究者造成的影響;二為,研究正念融入藝術創作歷程對研究者的療癒經驗;三為,分析正念融入藝術創作及回饋社會的歷程對研究者生命意義的轉化。
在沒有目的投入工作的自己,經歷了「心靈的死亡」。忘了好好傾聽與照顧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忘了好好愛自己,導致身、心、靈幾乎失衡的狀態,連給出去的愛都是沒有力量的。在職場上釋出的善意,不是被刻意忽略就是被惡意扭曲;以及在傳統華人及原生家庭所教導「以和為貴」,「吃虧就是占便宜」等觀念的影響下,自己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每一次失落的撞擊,都讓自己的情緒陷落在黑暗之中,沒有出口,常容易有「自動化」的想法,也因此造成許多夫妻問題、親子問題,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滿腔熱血的自己和失落無助的自己不斷地在拉扯,更因此,讓自己在討好與失落的迴圈裡不斷的轉呀轉,轉不出痛苦的感受。這些都讓自己覺得自己更自卑,情緒沒有出口的憋屈,讓自己覺得沒有人懂自己,更不配擁有愛。
人若被看見了、被欣賞了,就擁有了美好的資源經驗(黃士鈞,2012)。透過研究,研究者深切體悟,這個看見與欣賞,可以是自己給予自己。在遇見敘事治療與找回自己熱愛並遺忘許久的繪畫創作,和將正念及進一步深入接觸的阿德勒學說融入創作與生活之中,並藉此從記憶裡,重新看待事件帶給自己的影響與其意義,也藉著創作的作品與自已對話,從中擁抱自己,看見自己的我能感,給自己鼓勵,賦予自己勇氣改變及學著找到自己的復原力,做到自我疼惜,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並藉著此研究,更了解自己及與從前在職場冷暴力下的自己和解。
雖然,冷暴力依然存在,身心安頓後的研究者,不再徬徨無助,可以重新投入更有意義的工作範疇,如帶領讀書會、帶領親師諮詢成長團體及參與生命教育種子培訓,更有系統地將生命教育融入藝文課程等。也藉此,用更正向的力量及感恩的心學習活在當下。希冀研究歷程中的發現與覺察反思、建議,能提供跟自己有類似遭遇或有興趣進一步研究藝術療癒的果效及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者參考探究。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elf-narration and art healing in "narrative inquiry". There are three main purposes for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 First of all, we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workplace frustration and cold violence on the author. Secondly, we want to study when mindfulnes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art creation process, what healing experience will the author encounter. The third and final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eaning of life for the author when mindfulness is put into the art creation process.
Working for no purpose makes one experienced the "death of the soul." He/she forgot to listen to and to take care of the true self deep inside his/her mind. Moreover, He/she also forgot to sincerely love himself/herself. As a result, the body, the mind, and the spirit are all almost out of balance. Even the love given out is powerless. In the workplace, the goodwill that shown to others is either deliberately ignored or maliciously distorted. Due to the concept and philosophy of "valuing harmony" and "acquiring loss is taking advantage"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native families would implant into the youngers’ mind, he/she can only choose to tolerate any injustice and unfairness. However, every time when one suffers miserably, his/her emotion falls into the darkness, and finds no exit. Whenever this occurs, he/she often has the idea of "automation". This cause problems between the husband and the wife as well as the parents and the children, and he/she cannot even feel the self-worth and is constantly stucked between the zeal and helplessness. As a result, one is always in the endless cycle of trying to please others and feeling lost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finding a way out of such a painful process. All of these makes one feel more inferior, think no one understands him/her, and is not worthy of being loved.
A person would have a wonderful resource of experiences if he/she are seen and praised (Huang Shijun, 2012). Through research, the author deeply realized that being seen and praised can be obtained by oneself. After knowing the narrative treatment and finds again his/her passion for painting creation, which is his/her beloved and yet forgotten for a long time, the author integrates the positive thought and the Adler’s psychology doctrine into creation and life. With these memories, he/she can re-examine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vents to him/her. Moreover, through the works created, he/she also communicates with himself/herself, embraces himself/herself, finds his/her sense of self, encourages and gives himself/herself the strength to change, learns to find his/her own recovery, cherish himself/herself, and accepts himself/herself as he/she is. Particularly, with this research,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onself and reconcile oneself with the former-self who was under the cold violence that happened in the workplace.
Despite the fact that cold violence still exists, the author who has settled dow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s no longer helpless and can devote himself/herself into more meaningful works. This includes leading reading clubs and parent-teacher consultation growth groups, taking a part in life education seed training, and integrating life education into arts and literature courses in a systematic manner. In this way, the author learns to live gratefully with more positive power and attitud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藝術療癒相關內涵------------------------ 9
第二節 敘說相關內涵與療癒價值-------------------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2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2
第三節 研究資料--------------------------------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倫理----------------------- 25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26
第四章 故事研究文本---------------------------- 27
第一節 工作上的苦中作樂------------------------ 27
第二節 職場冷暴力的創傷對家庭和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 56
第三節 原生家庭------------------------------- 75
第五章 療癒與成長------------------------------ 93
第一節 遍「辛」變「心」------------------------ 94
第二節 在創作療癒中成長------------------------ 121
第三節 辨「欣」釆「新」------------------------ 12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3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及限制-------------------------- 150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轉變-------------------------- 153
後記 ----------------------------------------157
參考文獻 ----------------------------------------159
附錄 ----------------------------------------167
附錄一 游泳課點心------------------------------ 167
附錄二 幸福生日卡------------------------------ 168
附錄三 展場及作品------------------------------ 169
附錄四 清大澤空間申請歷程----------------------- 171
附錄五 澤空間展覽師長朋友回饋------------------- 184
附錄六 文化局展覽朋友回饋----------------------- 185
附錄七 小團輔活動設計與成果--------------------- 186
附錄八 阿德勒親職成長團體方案設計--------------- 190

圖目錄
圖1 教師節祝福卡片-微風徐徐,2017(水彩,105mm148mm)---- 3
圖2 問題內化與外化的不同 17
圖3 系列一:小書-面具到底是誰戴著,2017(水彩,105mm148mm)28
圖4 系列一:小書-指謫與批判,2017(水彩,105mm148mm)--- 28
圖5 籃球練習牆彩繪,2007(油漆,900cm250cm)----- 32
圖6 系列一:小書-逃避或面對,2017(水彩,105mm148mm)---- 39
圖7 系列:隨筆-不知所措,2017(水彩,136mm98mm)----------47
圖8 系列一:小書-韌性,2017(水彩,105mm148mm)---------- 52
圖9 系列一:小書-一日浮生,2017(水彩,105mm148mm)------ 56
圖10 阿德勒出生序星座圖,2016(色鉛筆/粉彩筆,297mm210mm) 73
圖11 系列二:生活小品-懷念的滋味,2018(水彩,105mm148mm) 74
圖12 系列二:生活小品-懷念的味道-梔子花,2018(水彩,105mm148mm)83
圖13 系列二:生活小品-懷念的味道-左手香,2019(水彩,105mm148mm)83
圖14 系列一:小書-初衷,2018(水彩,105mm148mm)--------- 93
圖15 系列一:小書-充滿挑戰,2018(水彩/色鉛筆,105mm148mm)93
圖16 系列一:小書-打開心門,2018(水彩,105mm148mm)----- 93
圖 17 輔導是什麼,2013(彩色筆,原圖為297mm210mm)------- 98
圖18 系列一:小書-嘻嘻鬧鬧,2017(水彩/色鉛筆,125mm180mm)99
圖19 隨筆-薰衣草森林一隅,2017(水彩,68mm198mm)-------- 101
圖20 隨筆-蛇窯一隅,2017(水彩,68mm198mm)------------- 101
圖21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覺察與看見,2018(水彩,125mm180mm)101
圖22圖23 Happiness is,2017(鉛筆/水彩,99mm105mm)----- 102
圖24圖25 學生創作舉例:Happiness is,2017(鉛筆,99mm105mm)102
圖26圖27圖28 系列三:幸福早午餐,2018(水彩,135mm195mm) 103
圖29圖30圖31 系列三:幸福早午餐,2018(水彩,125mm180mm) 104
圖32圖33圖34 系列三:家訪-家長的愛心,2018(水彩,125mm180mm)104
圖35圖36 系列三:家訪-家長的愛心,2018(水彩,125mm180mm)104
圖37圖38 系列四:游泳課點心,2017(水彩,125mm180mm)---- 105
圖39圖40 系列四:游泳課點心,2017(水彩,125mm180mm)---- 105
圖41圖42圖43 系列五:幸福生日卡,2018(色鉛筆/色棉紙,125mm180mm)106
圖44圖45 小感動生肖,2018(水性水泥漆、陶瓷素坯)---------- 107
圖46圖47圖48 系列六:娘家爸媽的愛,2018(水彩,125mm180mm)108
圖49 系列六:娘家爸媽的愛-鳳梨,2018(水彩,125mm230mm)---108
圖 50圖 51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魯冰花,2018(水彩,68mm98mm/150mm160mm)-------------------------------- 109
圖52圖53 系列七:酢漿草/台灣樹蘭,2017(色鉛筆/水彩,125mm180mm)109
圖54圖55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享受/甜蜜,2018(色鉛筆,125mm180mm)109
圖56圖57圖58 系列七:綻放/破土而出/迎向陽光,2018(水彩,125mm180mm)110
圖59圖 60圖 61 系列七:蝶豆花/油桐花/洛神種子2018(色鉛筆/水彩,125mm180mm)-------------------------------------------110
圖 62圖 63圖 64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戀上鳶尾花,2018(水彩,130mm195mm) --------------------------------------------------------111
圖65圖66 系列七:戀上鳶尾花/百子蓮,2019/2018(水彩/粉彩,125mm180mm)111
圖67圖68 系列七:馬櫻丹(未打稿),2018(水彩,135mm190mm)112
圖69圖70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阿勃勒/依偎,2018(水彩,125mm180mm)112
圖71圖72系 列七:孕育希望-雞蛋花,2018(水彩/色鉛筆,125mm180mm)113
圖73圖74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月桃/月桃種子,2019(水彩,125mm180mm)113
圖75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自由-蒲公英,2018(水彩,125mm180mm)114
圖76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懷念的滋味-家傳粽香,2018(水彩,125mm180mm) ------------------------------------------------------------114
圖77圖78 系列七:生活中的感動-甜蜜,2018(水彩,105mm105mm/125mm180mm) ------------------------------------------------------------114
圖79圖80 系列七:甜點水果塔/月餅,2018(水彩/色鉛筆,125mm180mm)115
圖81圖82 系列八:節日卡片-月圓人團圓/生日祝福,2017(水彩,148mm105mm
------------------------------------------------------------115
圖83 系列八:節日卡片-吉祥如意,2019(色鉛筆/水彩,125mm180mm)115
圖84圖85 系列八:節日卡片-諸事吉祥,2019(色鉛筆/水彩,125mm180mm)116
圖86 系列八:節日卡片-聖誕快樂,2018(色鉛筆/水彩,150mm150mm)116
圖87圖88 系列九:和諧粉彩準師培訓仿作作品-1-2,2018(粉彩,150mm150mm) ------------------------------------------------------------116
圖89圖90 系列九:和諧粉彩正指導師培訓仿作作品,2018(粉彩,150mm150mm) ------------------------------------------------------------117
圖91 系列九:直覺心陀羅創作作品,2019(粉彩,150mm150mm)--117
圖92圖93 系列九:結晶之花師訓/導師師訓創作作品,2019(粉彩,150mm150mm) 117
圖94圖95圖96圖97圖98圖99 系列十:禪繞畫,2018(奇異筆,98mm105mm) 117
圖100 系列十一:來自恩師的鼓勵-猶豫的貓,2018(色鉛筆,125mm180mm)118
圖101 系列十一:鼓勵-慈濟小卡,2017(色鉛筆,148mm105mm)--119
圖102 系列十一:生日卡,2019(水彩/粉彩,148mm105mm)------119
圖103 系列十一:橡實,2019(水彩/色鉛筆,125mm180mm)------119
圖104 系列十一:橡實,2019(水彩,125mm180mm)------------ 119
圖105 系列一:小書-品嘗幸福,2018(水彩,105mm148mm)------121
圖 106 創作歷程建構圖-------------------------------------122
圖 107 寬恕迴圈 -----------------------------------------122
圖108 系列:自製手抄紙-小團輔祝福小卡,2020(水彩,105mm148mm)127
圖109 系列九:結晶之花-希望與重生,2019(粉彩,150mm150mm)--131
圖110 藝術療癒歷程序曲 ---------------------------------133
圖111 情緒變化三角 ---------------------------------134
圖 112 自卑感與情緒歷程 ---------------------------------134
圖113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心情隨筆-矛盾,2017(水彩,130mm195mm)135
圖114 小芽自我療癒轉變歷程 -------------------------136
圖115 阿德勒學派的療癒的歷程 -------------------------136
圖116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生活實踐-黃金葛,2017(水彩,105mm148mm)137
圖117 系列一:小書-和解,2018(水彩,105mm148mm) ---------138
圖118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用愛擁抱自己,2018(水彩,105mm148mm)138
圖119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充滿希望,2018(水彩,105mm148mm)138
圖120 系列十二:生活小品-曼陀羅,2015(粉彩,原作353mm500mm)138
圖121 小芽生命意義轉化歷程 -------------------------140
圖122 系列一:小書-初衷,2019(水彩,105mm148mm) ---------156
圖123 系列一:小書-堅定守護,2019(水彩,105mm148mm)------156
圖124圖125 天氣晴朗,2018(水彩,105mm148mm)-------------156
圖126 強韌的生命力,2019(水彩,105mm148mm)--------------156
圖127 澤空間畫展邀請卡------------------------------------177
圖128 文化局畫展邀請卡------------------------------------179
圖 129---------------------------------------------------192

表目錄
表1 資料呈現範例說明---------------------------------------24


王秀絨(2016)。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洪葉。
Cathy A.Malchiodi(2012)。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朱惠瓊譯;初版)。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6)。
Pat B. Allen(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江孟蓉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江學瀅(2000)。用藝術與潛意識對話-藝術治療。文化視窗,23,10-21。
考拉小巫(2021)。其實你很好。方舟文化。
艾爾文(2020)。在不完美的生活裡,找到完整的自己。三采。
何長珠、廖俊裕、陳麗娟、陳怡廷、賴慧峰、張美雪、李維靈、吳芝儀、陳惠敏、李映嫺、廖珩安、李貞惠、游金潾、郭毓仁、陳敏芳(2017)。表達性藝術治療15講:悲傷諮商之良藥(三版)。五南。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權峰(2016)。心境,決定你的處境:與自己和解,為情緒解套,從此擁有好心情。臺北市︰高寶國際。
Desmond M. Tutu, Mpho A. Tutu(2014)。寬恕:為自己療傷止痛的四段歷程(祁怡瑋譯)。啟示。(原著出版年:2014)。
吳明富(2010)。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與兒童工作的省思。國教新知,57(3),117-130。
吳明富、周子涵、黃俊勇、姚力元、周大為、林正寰、陳奕宇、黃俊勇、王蓉瑄(2019)。從相遇到療癒:自我觀照的藝術療癒。張老師文化。
Laury Rappaport(2018)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吳明富、陳雪均、江佳芸譯)。心理。
吳明富、黃傳永(2013) 。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張老師文化。
吳青璉(2017)。疾病是心念的投射。志華文化。
吳若權(2003)。創造自己的價值。方智。
吳姵瑩(2017)。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的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遠流。
Alfred Adler(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吳書榆譯)。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2015)。
Shane J. Lopez,Jennifer Teramoto Pedrotti,C. R. Snyder(2016)。正向心理學: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務探討(初版)(吳煒聲譯)。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5)。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藝術治療在安寧病房的故事。張老師文化。
呂素貞、黃子瑜(2020)。我要知道我是誰:一個藝術治療的故事。清涼音文化。
李介文(2018)。反芻思考:揭開負面情緒的真面目,重拾面對困境的勇氣。平安文化。
Arun Gandhi(2019)。甘地教我的情商課(初版)(李康莉譯)。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7)。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4)。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方智。
周志建(2016)。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方智。
周志建(2020)。情緒治療:走出創傷,BEST療育法的諮商實作。方智。
Brené Brown(2013)。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周育慈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林君潔(2014)。以繪畫及敘事做為班級輔導之行動研究。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4,109-122。
林育陞(2019)。東方與西方結合治療方式:正念藝術治療。諮商與輔導,407,5-8。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運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Alice·Miller(2015)。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林硯芬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4)。
林煜軒(2019)。職場冷暴力。寶瓶文化。
金樹人(2014)。如是深戲:觀 ∙ 諮商 ∙ 美學。張老師文化。
Hermam, J.(2004)。從創傷到復原。(施宏達、陳文琪譯)。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Brené Brown(2013)。脆弱的力量(洪慧芳譯)。馬可孛羅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Leah Guzman(2020)。修復情緒的100個練習(洪慈敏譯)。奇點出版。(原著出版年:2020)。
Martin E. P. Seligman(2009)。真實的快樂(洪蘭譯)。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學研究,56,19-53。
Jon Kabat-Zinn(2013)。正念療癒力(增訂版)(胡君梅譯)。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張老師文化。
Lindsay C. Gibson(2016)。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范瑞玟譯)。小樹文化。(原著出版年;2015)。
竹慶本樂仁波切(2019)。好好鬧情緒:把「好煩人」的情緒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第二版)。(哲也譯)。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6)。
留佩萱(2019)。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遠流。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學研究,16,23-69。
一行禪師(2016)。一行禪師談正念工作的奇蹟(張仕娟譯)。橡樹林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張曼娟(2020)。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張英熙(2013)。看見孩子的亮點。張老師文化。
許瑞云,鄭先安(2020)。心念自癒力:突破中醫、西醫的心療法。遠見天下文化。
Alice·Morgan(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0)。
岩井俊憲(2017)。圖解阿德勒心理學:拋開過去,人生從此與眾不同:給想用阿德勒心理學改變人生的你(陳聖怡譯)。邦聯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心理。
Cathy A. Malchiodi(主編)(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沈亦錡、呂煦宗、林川文、林冠伶、林純如、周怡君、侯宜君、許玫倩、陳美伊、張梅地、彭婉芳、葉玫、鍾珮琪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Judith Aron Rubin(主編)(2019)。藝術治療取向大全:理論與技術(三版)(陸雅青、陳美伊、蔡汶芳、呂煦宗、許玫倩、謝湘蓁、周宜君、張梅地、吳亭君譯)。心理。(原著出版年:1987/2001/2016)。
彭唯芳(2014)。以舞動超越婚變傷痛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傅志豪(2014)。運用藝術治療理念於美術課:三位國中老師的課程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教育碩士班。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節: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歷程解析。張老師。
曾文志(2007)。大一學生歷經創傷事件與復原力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2),317-334。
黃士鈞(2012)。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方智。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寶瓶文化。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心靈工坊。
黃錦墩(201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張老師。
黃芷筠(2016)。復原力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 233-235。
Alfred Adler(1989)。自卑與超越(黃光國譯)。志文。(原著出版年:1931)。
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73-85。
楊淑貞(2014)。敘事取向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理論探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2),31-45。
楊淑貞(2016)。正念藝術治療工作轉化經驗初探:以新手諮商師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楊惠伃(2014)。困境與重生-罹癌慢性病患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溫美玉(2016)。教室裡的阿德勒:人生三角柱裡的處世智慧。親子天下。
葉鳴和(2018)。50+5的意外人生-一個新手華德福老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
Bob Stahl, Ph.D、Elisha Goldstein, Ph.D.(2012)。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初版)(雷淑雲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Julia,Yang, Alan Milliren, Mark Blagan(2010)。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David Brooks(2016)。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廖建容、郭貞伶譯)。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5)。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劉軒(2021)。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三采文化。
金惠男(2016)。什麼時候,你才要過自己的人生?一位精神科醫師,從捆綁的呼吸中找回自我(蔡佩君譯)。商周。(原著出版年:2014)。
蔡康永(2018)。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如何。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癒之旅。心靈工坊。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遠流。
Irvin D. Yalom(2018)。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鄧伯宸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7)。
Viktor E. Frankl(2002)。意義的呼喚(鄭納無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5)。
一行禪師(2015)。不思量的藝術:一行禪師教你以靜的力量安度紛擾與不安(賴隆彥(譯)。商周。(原著出版年:2015)。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2017)。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韓絜光譯)。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6)。
簡怡仁、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Bob Stahl, Ph.D.、Elisha Goldstein, Ph.D.(2015)。冷暴力。(顧淑馨譯)。商周。(原著出版年:1998,2003)。
Ackerman, J. (1992).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increase self-esteem of an incarcerated pedophile.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30(4), 143-150.
Shovlin, K. J. (1999). Discovering a Narrative Voice Through Play and Art Therapy: A Case Study. Guidance & Counseling, 14(4),7-12.
小檔案/2688專案。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16959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https://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what_is_art_therapy/。
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https://www.tsap.org.tw/school/40-school/certification-course.html
社團法人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
https://www.happinessvillage.org/service/elementary_service/54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W00000005141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
https://www.mindfulness.com.tw/blog-detail/
羅怡君(2017)。被霸凌的孩子,一定擁有令人羨慕的東西。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780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