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4.232.4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許婷惠
作者(外文):Hsu, Ting-Hui
論文名稱(中文):運用AMAZE教學模組提升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s of the Eighth Graders by Applying AMAZE Modules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中文):郭芳容
楊榮蘭
口試委員(外文):Kuo, Fang-Rong
Yang, Rong-L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609351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6
中文關鍵詞:AMAZE教學模組英語教學英語學習興趣
外文關鍵詞:AMAZE teaching moduleEnglish teaching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教學卓越方案中的AMAZE教學模組融入八年級英語教學,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研究者以翰林版國中英語第三冊為教材,對德惠高中附設國中部8年1班的43位學生,進行兩個循環三次的教學活動行動研究。
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札記、訪談記錄、同儕教師領域對話記錄等,取得質性研究資料。同時,根據英語學習興趣量表,蒐集量化資料。最後,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與討論。研究結論如下:
一、透過備課、方案計畫、教學設計與實施、省思與修正之循環歷程,研究者不斷地修正教學活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最後提出AMAZE模組強化版。
二、AMAZE模組強化版可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而以學生為中心的分組討論活動,可讓英語課堂變得更有趣,也能讓學生願意在課堂之外延續英語的學習加強自我英語能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一些具體建議,提供給國中英語教師、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study explores ways to enhance the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eighth grade students by using the AMAZE Modules. My research material was mainly from the Hanlin English Book Three. Three teaching plans were designed in two cycle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43 students in class 801, attending the Tehui High School from October 2018 to January 2019.
The researcher made detailed observations, wrote reflective journals, interviewed the students, held weekly meetings with peers, and amended difficulties as they arose.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obtain all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these. The research subjects filled out questionnaires stating their interest levels while using this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obtain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ccording to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MAZE module method of teaching integrated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es. This involved, preparing lessons, making lesson plans, designing courses, implementing lesson plans, reflecting and amending. The researcher constantly solved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arose while teaching, and finally proposed an enhanced version of the AMAZE module.
2. The enhanced version of the AMAZE module promoted enthusiasm among the students, includ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ctivities. Discussion activities based around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gave the students a greater desire to speak as well as their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the teacher. It increased their resolve to research English further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hese are provid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
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學卓越之探究 11
第二節 教學模組之探究 31
第三節 教學創新之探究 36
第四節 學習興趣之探究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行動方案規劃 5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6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5
第五節 研究效度與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3
第一節 AMAZE教學之分析與討論 83
第二節 英語學習興趣之分析與討論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3
壹、中文部分 163
貳、英文部分 169
附錄 171
附錄一 生涯教育議題融入 171
附錄二 家庭教育議題融入 177
附錄三 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 190
附錄四 學生英語學習背景調查表 200
附錄五 量表同意書 201
附錄六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 202
附錄七 課堂教學觀察記錄 203
附錄八 教師教學省思札記 204
附錄九 訪談大綱 205
附錄十 同儕教師觀察記錄 206

壹、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2006)。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臺北市:商周。
方永泉(2000)。興趣論。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78/?index=1。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金國(2016)。重視教學細節以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為例。師友月刊,587,43-47。
王勝忠(2010)。英語雙峰現象解決之道。師友月刊,516,75-7。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42-44。
向永樂(2016)。鳳西國中補救教學全國績優教學團隊得獎心得分享。中等教育,67(3),85-88。
江嘉杰(201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之個案研究-以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明隆(2017)。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2年04月15日)。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呂文郁(2016)。分組合作學習樂。師友月刊,586,57 - 60
呂美珠(2014)。情境學習與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興趣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英速魔法學院闊瀨校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呂晶晶(2008)。從M型社會談臺灣教育之社會正義。學校行政,57,90-109。
李佩穎(2011)。以多元智能教學模組進行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桂枝(2013)。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組對國小學童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雪鳳(2008)。教學有創意,學習有樂趣。南投文教,27,26-29。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周新富(2016)。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心茹(2014)。臺北市國中導師人際溝通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含諭(2017)。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87-190。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元智大學。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佩璇、李俊湖、詹惠雪(2018)。差異化教學。新北市:心理。
林信榕(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培訓與實踐歷程研究。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報,2(1),34-44。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8-123。
林裕豐、游瑩如、楊美珠、秦義雯、陳曼青、姜振田(2016)。從高瞻計畫到教卓團隊金質獎談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實作課程-校園植物生態文創。中等教育,67(1),137-159。
林慧菁(2013年08月23日)。英語教學概論-臺灣大學圖書館*公開取用電子書。國立台灣大學。取自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Academia/102082701/20130827.pdf
凃保民、林玲巧(2017)。CD與DVD 情境輔助教學對提升國中生英語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康大學報,7,99-119。
姜菁華(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創新教學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施佑賢(2014)。彰化縣國中英語教師班級經營類型與學生學習興趣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慧穎(2014)。I See You-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國小視障資源班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佩煖(2011)。國中教學卓越獎獲獎團隊學習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立漢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世忠(2015)。教學原理統整、應用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張民杰(2017)。案例法與班級經營之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玉成(2003)。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如莉、陳淑美(2011)。創意教師的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75,83-103。
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許月貴、林正昌(2003)。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編號:RRPG9112-0850),未出版。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2。
張映芬(2017)。探索學習興趣的世界。科學發展,539,27-29。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
張德銳、吳明芳(2000)。營造親師生三贏局面的班級經營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3(2),33-46。
張錦弘(2018年03月01日)。李家同嘆:學測英文作文逾萬人零分 全國無動於衷。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5/3006674。
梁育維、陳芳慶(2015)。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中等教育,66(2),100-125。
郭志富、王智立、杜佳憲、劉昭男、林閔翔(2007)。語文領域創意教學之探究。陳清溪(主編)。第107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pta_700_386182_27025.pdf。
陳文心(1992)。布魯納[ Jerome S. Bruner ] 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157-162。
陳文典(2001)。教學模組。取自http://163.19.76.123/school/data/pub/200805011024261.pdf
陳玟潔(2009)。高中英文興趣、成就表現與學習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建志(201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兼論理念學校與教學卓越獎之助益。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3),69-106。
陳宸如(2004)。多元評量的內涵與發展趨勢。理論與實務,43(4),P5 – 9。
陳嘉彌(1997)。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陳翠霞(2011)。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法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陳雙財(200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盈琇(2018)。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38-142。
黃美惠(2012)。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鴻博(1999)。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科學教育,9,35-53。
黃鴻博(2004)。從國教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現職小學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葉彥宏(2015)。圖解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劉祥通(2003)。九年一貫數學教學模組的開發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21-S-415-002),未出版。
劉祥通、黃國勳(2003)。實踐小學因數教學模組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3),235-256。
鄭景鴻(2018)。國小英語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蕭佳純、涂志賢(2011)。教師創意教學衡量中共同方法變異問題之探討。測驗學刊,59(4),609-639。
謝加欣(2017)。運用讀者劇場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口說能力與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鍾莉娜(2016)。城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二所國中教學卓越團隊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闕湘芸(2018)。偏鄉學校金質教學卓越團隊文化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顏美音(2017)。新北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臺北市。
魏忠香(2017)。兒童美語教學創新與發展之研究-以A美語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ergmann, J., & Sams, 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rainer, S., & Dearlove, D. (2013). Thinkers 50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thinking to take your business to the next level. New York, NY: McGraw-Hill Education.
Drucker, P. F. (201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ondon, England: Taylor & Francis Ltd.
Goldschmid, B., & Goldschmid, M. L. (1972). Modular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61158)
Hidi, S., & Renninger, K. A. (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 111-127.
Larsen-Freeman, D., & Anderson, M. (2011).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M., & Gilson, J. (1997). Interest and anxiety in mathematic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12116)
Renninger, K. A., Hidi, S., & Krapp, A. (Eds.). (1992).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14). Approach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ssell, J. D. (1974). Modular instruction: A guide to the design, selection,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dular materia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89343)
Schraw, G., Flowerday, T., & Lehman, S. (2001). Increas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211-224.
Tidd, J., Bessant, J., & Keith, P. (2005).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Warwick, D. (1987). The modular curriculum. Oxford,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Winograd, P., & Hare, V.C. (1988). Direct i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 nature of teacher explanation. In C.E. Weinstein, E. T. Goetz, & P.A. Alexander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 121-139).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