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52.14.240.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何若俞
作者(外文):Ho, Ruo-Yu
論文名稱(中文):偏鄉數位學伴計畫推動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以傑出帶班教師角度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Predicament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An Example of Excellent Instructors
指導教授(中文):林志成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中文):邱富源
何高志
口試委員(外文):Chiu, Fu-Yuan
Ho, Gao-Z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6093509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偏鄉數位學伴計畫傑出帶班教師
外文關鍵詞:rural town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Programexcellent instructo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以傑出帶班教師角度分析探究偏鄉數位學伴計畫推動的困境與解決策略,以2018年(最新年度)得獎之全臺灣以及離島的數位學伴傑出帶班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一、 偏鄉數位學伴計畫推動面臨五大層面的困境;第一,學生層面的困境:學生返家作業完成度差、學生參加人數變動較大、學生上課狀態不能專心、學生家庭因素影響出席;第二,帶班教師層面的困境:偏鄉小校人力不足;第三,大學層面的困境:大學伴小學伴之磨合不易、大學伴教材不符合學生需求;第四,計畫本身層面的困境:調整學年制為學期;第五,系統層面的困境:系統設備不易即時修復。
二、 偏鄉數位學伴計畫推動的五大層面策略;第一,「學生層面」之策略:建立群組即時溝通、制定班級上課規範、家長溝通理解互信、即時陪伴課後檢討;第二,「帶班教師層面」之策略:自願長久執行為第一考量;第三,「大學」層面之策略:積極反饋大學伴、大學伴教育訓練;第四,「計畫本身」層面之策略:調整計畫期程;第五,「系統端」層面之策略:教導學生障礙排解、定期更新軟體設備、資訊人員即時支援、大學伴遠端控制、明訂獎懲規範、雙管齊下增強好行為、嚴懲不貸處罰壞表現。
三、 偏鄉數位學伴計畫推動主要包括三大成效:第一,學習興趣提升;第二,溝通表達提升;第三,打開學生眼界、拓展寬廣視野。
四、 傑出帶班教師提供之其他策略:傳承帶班理念、傑出教師甄選檔案典範轉移、提升學生能力素養、制訂班級獎勵措施、建立數位學伴支持系統。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大學、國小行政單位、帶班教師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edicaments and solution strategy on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program by Excellent Instructors. The research object includes the winner of 2018 (the latest year)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Excellent Instructors Taiwanese and outer island teachers.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ing.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Five aspects of predicaments: students, teachers, university, the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Program, and the equipments.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did not concentrate in class or finish their homework; they did not attend the class continuously due to their family situation so that the numbers of class fluctuated. In the aspect of teachers, there were not enough teacher who could help during the program in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In the aspect of the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prepared did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ldren. Moreover, it was not easy for a university student to accompany a primary school child. In the aspect of the program, the duration of the progrma is changed from an academic year to a semester. In the aspect of the equipment, the system is not easy to repair immediately.
2. There are stratigies to the five aspects of predicments. First, the students- aspect, set class rules and estabilsh a learning group for instant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build the mutual trust to parents and provide the companionship and after- school review after class. Second, the teachers- aspect, the will of long-term volunteering i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Third, the university- aspect, positive feedback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university partners and the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should be trained ahead. Forth, the program- aspect, the period of the program needs modification. Fifth, the equipment-aspect, the strategies are teaching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regularly updating the software, and getting the instant technical support. Furthermore, the remote control by the Colledge students and the rewarding system could enhence the students’ good behaviors.
3. Three effectiveness of partial school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Program are the esca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the improved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the eye-opener for the students.
4. Other strategies offered by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Firstly, pass the concept and methods of class management and the outstanding teaching models on to future participants. Secondly, improve th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Last but not least, offer some incentives in class and establish a Digital Learning Partner support system.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unit of primary school, and room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我國數位學伴發展與困境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數位學伴計畫困境解決策略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班級經營及數位學伴帶班教師帶班策略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9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數位學伴現況之整體分析 57
第二節 數位學伴經營困境差異分析 58
第三節 數位學伴經營策略差異分析 68
第四節 訪談結果暨綜合分析與討論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5
壹、中文部分 135
貳、英文部分 139
附錄 141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4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52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暨大綱 157
附錄四 訪談大綱及擬蒐集資料重點分析表 160

壹、中文部分
王雅芳、呂慈涵(2012)。數位學伴計畫-「偕同」概念與機制。載於國立臺南大學、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舉辦之「弱勢學童數位課業輔導新興議題」工作坊手冊(頁53-56),屏東縣。
尹紹北后(2018)。運用電子繪本提升國小四年級泰雅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及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兆祥(2011)。班級經營探討。雲林國教,57,1-9。
吳易儒(2012)。弱勢教育政策在學校執行之研究─以新北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俊平(2009)。苗栗縣小型國小行政困境與教師參與行政之情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
吳清基(2009)。學校行政領導的哲學與實務。第117期國民小學校長儲訓班儲訓實錄,193-196。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 tach/28/pta_647_4091187_64207.pdf
呂培川(2014)。103年度導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講授綱要,彰化縣。
呂慈涵(2009)。為偏鄉學童量身打造的「家教老師」─淺談「教育部97-98偏鄉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北縣教育,67,84-86。
呂慈涵、林宏彥(2008)。偏鄉中小學遠距課業輔導執行模式與策略--以輔仁大學遠距課輔實施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呂慧珍(2005)。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臺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宋曜廷(2012)。數位學習研究方法。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月碧、何榮桂(2011)。透過網際網路縮減數位落差─以數位學伴為例。臺灣教育期刊,670,2-11。
李珮芬(2017)。線上自學「均一教育平臺」:科技人打造臺灣「可汗教室」。天下雜誌,6,14-16。
沈俊毅(譯)(2007)。遠距離教學與學習(原作者: Simonson, M. S, Smaldino, M. Albright & S. Zvacek)。臺北市:心理。
林俊閎(2007)。服務學習融入師資培育以線上課輔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市。
林鎮賢(2010)。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君紅(2015)。以教學科技中介學習模式探究數位學伴課輔成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麗娟、呂慈涵(2017)。偏鄉教師行動教學經驗與挑戰。圖資與檔案學刊,9,71-96。
林和春(2018)。教師班級經營應加強重視的議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6),83-86。
林素娟、邱靜宜、紀藶珊、葉佩君、吳俊憲(201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的推行困境與人員素質提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4。
林淑媛(2016)。訂班規,先了解自己的style。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664
周新富(2016)。班級經營。臺中市:五南。
吳清山(2000)。班級經營。新北市:心理。
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薛常泮(2017)。應用「PaGamO遊戲學習平臺」對補救教學學生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及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國小五年級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翁子岳(2011)。偏遠地區國小實施網路課業輔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孫宇嫻(2016)。國小課後照顧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國立暨南大學(2008)。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取自http://www.cc.ncnu.edu.tw/pop/nasc/top01. 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曉筠(2016)。偏鄉國小學童學習視野之調查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與策略。臺中市:五南。
張美華(2018)。數位多媒體及行動學習應用於偏遠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民杰(2012)。班級經營─學說 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吳明芳(2010)。營造親師生三贏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33-46
教育部(2010)。2010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教育部(2015)。九年一貫課程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莊富源(2010)。肯認差異:多元化化主義的弱勢教育意涵。研習資訊雙月刊,276,3-8。
郭奇梧(2012)。資訊設備對自然與生活課程教學效果之探討-苗栗縣國小三年級動物的身體和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市:雙葉。
楊雅妃(2012)。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方蘭(2007)。新竹縣資訊種子學校資訊教育之推動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28-41。
賴珮君(2016)。偏鄉國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困境分析與職務意向之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偏鄉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靜如(2017)。臺北市國小攜手班數學補救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蔡旻樺(2018)。高雄市偏鄉國小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蔡珮琪(2017)。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補救教學方案」行政支持與教師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市。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親子天下(2016年4月8日)。創造師生雙贏,掌握班級經營黃金期【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107-%E5%89%B5%E9%80%A0%E5%B8%AB%E7%94%9F%E9%9B%99%E8%B4%8F%EF%BC%8C%E6%8E%8C%E6%8F%A1%E7%8F%AD%E7%B4%9A%E7%B6%93%E7%87%9F%E9%BB%83%E9%87%91%E6%9C%9F/?utm_source=parenting.mobile&utm_medium=ETU&utm_campaign=extend_article&eturec=1&eturec=1&ercamp=extend_article_m
謝金青(2016)。班級經營─理論知能與實務技巧。臺南市:黃金學堂。
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2001)。班級經營─科技整合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國章(2011)。應用認知負荷理論於資訊融入教學多媒體設計之分析-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子教科書」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44-61。
蘇瓊如(2012)。偏鄉學校實施數位學伴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貳、英文部分
Bruner, I.(1997). Accelerated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Cas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accelerated school netw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4761).
Bosch, K.(2006). Plann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 five-step process to creat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Bossidy, L., & Charan, R. (2002).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Howe, A. C.(1996).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ncepts within a Vygotskian Framework. Science Education, 80(1), 35-51.
Hord, S. M.(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Lieberman, A., and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The start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Nixon, J., Martin, J., Mckeown, P., & Ranson, S.(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ein, E. H. (1985/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