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137.15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劉馥遠
作者(外文):Liu, Fu-Yuan.
論文名稱(中文):臺灣南部地區學生在家自學實施現況之 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situation of homeschooling in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謝傳崇
指導教授(外文):Hsien, Chuan-Chung
口試委員(中文):顏國樑
蔡金田
口試委員(外文):Yen, Kuo-Liang
CAI, JIN-TI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6091602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在家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適性教育
外文關鍵詞:homeschoolingnon-school mod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daptiv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取向,先以文件分析法蒐集資料,依據文件的題目列出訪談大綱,依據訪談大綱進行專家效度的修改,再針對全臺灣各個縣市的承辦人及承辦人推薦的兩位家長共17人進行訪談,最後依訪談的內容進行分析及討論。
研究發現南部家長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設計」及「學習環境」方面,彈性的安排實施方式。「課程設計」層面是以學生為主體,除了學校課本以外,父母親會依照學生的多元需求、興趣尋找社區或共學團體之資源,彈性規劃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環境」層面,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擴展至日常生活資源與教學結合,讓學生的學習環境多元發展。
家長選擇在家自學實施他的理念與目的並非一蹴可幾,在學生學習各方面上都要以客觀之方式配合相關人員,才能使在家自學更完善。



關鍵字:在家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適性教育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orientation. It first collects data by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lists the interview outlin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of the document, and revise the expert validity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outline, and then recommends it to the contractors and contractors of all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aiwan. The two parents conducted interviews and final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The study found that Southern parents flexibly arranged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terms of "course desig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urse Design" level is based on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 textbooks, parents will flexibly plan their learning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divers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to find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or the group.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level is centered on the student's life and exten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daily life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o tha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students is diversified.
Parents choose to implement their own ideas and purposes at home. It is not a trivial matter. I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ll parties must cooperate with relevant personnel in an objective way to make self-study at home more perfe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在家自學的意義與法源發展 15
第二節 在家自學的選擇動機 23
第三節 在家自學的實施 29
第四節 在家自學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二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4
第三節 研究結果信實度 4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9
第一節 臺灣在家自學的選擇動機之分析 49
第二節 臺灣在家自學之實施 63
第三節 臺灣在家自學之困境與解決之道 7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82
壹、中文............82
貳、英文............87





圖次
表2-1專家效度名單 43
表2-2研究資料編碼 45

壹、 中文 部分
丁亞雯 (2012) 。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推動核心─臺北市的策略
與行動。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63 (1) ,183 -187 。
方慧琴 (2002 )。臺 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 北市實施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立
師範學院,臺北。
方慧琴( 2005 )。 在家自行教育的萌芽與紮根)。 在家自行教育的萌芽與紮根師友月刊, 師友月刊, 454 ,13 -17 。 王文科( 1999 )課程與教學論 。臺北:五南。
王如哲( 王如哲( 2017 )。 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 從國際觀點剖析實驗教育的發展趨勢臺灣教育, 臺灣教育, 704 ,12 -18 。
王志菁 (199 9)。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 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論美國 在家自學 在家自學 ,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 ,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
會主編,社變遷中的教育機均等 會主編,社變遷中的教育機均等 會主編,社變遷中的教育機均等 。 臺北,揚志文化。
臺北,揚志文化王志菁 (2009 )。家長教育權、 在家自學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比較教育學刊 比較教育學刊
66 ,45 -80 。
王真麗( 2005 )。實施 )。實施 在家自學 之個案研究 —以一位美國華人家長為例。 屏東師
院學報, 院學報, 22 ,41 -77 。
申素平 (2008) 。在家自學 的法理分析 -从我国 在家自學 第一案说起。 中國教育
學刊 ,183 ,28 -30 。
任恩儀(2016)。「自學教育」出天才? 「自學教育」出天才? ─談美國的自學制度 談美國的自學制度 。取自
https://reurl.cc/0jzGY
李雅卿( 2001 )。體制內的另類 )。體制內的另類 -多元下的堅持。 教育研究 ,92 ,22 -29 。
李雅卿( 李雅卿( 2005 )。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 他山之石-國際「在家自學研討會」的觀察與心得師友月刊 ,
454 ,20 -22 。
何福田 (1997 )。我看 在家自學 。國教天地, 國教天地, 121 ,1-3。
吳清山 (2003 )。 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
育, 45 ,18-26 。
83
吳靖國( 吳靖國( 2010 )。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 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 ,2,20 -34 。
吳清山( 2012 )。 在家自學 與自主學習。 師友月刊, 544544 ,41 -46 。
吳清山、林天佑 (1997 )。 在家自行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 ,16,8-10 。
吳瓊洳 (2006 )。 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法令的內容分析臺東大學 教育臺東大學
教育報, 17 ,133 -154 。
吳瓊洳 (2006) 。從 在家自學 的實施論學校教育省思與作為。 教育研究月刊, 教育研究月刊,
150 ,97 -112 。
吳清山( 吳清山( 2015 )。「實驗教育三法」 )。「實驗教育三法」 )。「實驗教育三法」 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 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 教育研究月刊 教育研究月刊 ,258 ,
42 -58 。
沈姍( 1998 )。 自家長教育選擇權看機會均等)。 自家長教育選擇權看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 21 ,8-
10 。
沈姍( 2003 )。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發展與爭議北縣教育, 北縣教育, 45 ,41 -44 。
周俊良 (2005 )。高雄縣實施非學校型態驗教育之 高雄縣實施非學校型態驗教育之 在家自學 在家自學 初探, 7(1),33-
53 。 林天祐( 1998 )。 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與策略)。 在家自行教育的理念與策略國教新知, 國教新知, 46 (1),93 -100 。
林生傳( 2000 )。 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新教學理論與策略 -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 教學與後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 教學與後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
教學與後教學 。臺 北:五南。 北:五南。
林佩璇( 2000 )。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所 )。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所
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 質的研究方法 。高雄 。高雄 :麗文。
林生傳( 2003 )。 教育研究法 :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 。臺北 :心理。
林湘蓁、張美雲( 林湘蓁、張美雲( 林湘蓁、張美雲( 林湘蓁、張美雲( 2013 )。 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台中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10 ,93 -94 。
林純真( 2018 )。 實驗教育三法鬆綁體制後,在家自學的趨勢)。 實驗教育三法鬆綁體制後,在家自學的趨勢臺灣教育評 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 論月刊, 7(1),96 -102 。
洪志欣( 2001 )。論父母 )。論父母 在家自學 權-- 美國教育法制對我之啟示。 教育政策論 教育政策論
84
壇, 4(1),195 -205205 。
張芬 (2001 )。臺北與美國 在家自學 家長意識形態比較。 初等教育學刊, 10 ,
57-88 。 張碧如 張碧如 張碧如 ( 2006200620062006)。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五南張碧如 (2014) 。在家自學 評鑑之檢討。 另類教育 ,3,001 -022 。
張益勤( 張益勤( 2014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擇校世代」來臨:實驗教育法三讀通過,華德福另類學習將
進入公校體制。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
cle.action?id=5062231&page=2。
郭添財( 2015 )。 臺灣教育的另類思考 臺灣教育的另類思考 —實驗教育三法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取自 http://www.npf.org.tw/3/14656
張裕程( 2017 )。 開啟臺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 開啟臺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臺灣教育評 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 論月刊, 6(1) ,154 154-157 。
張佳琳 (2018 )。 譯者序)。 譯者序美國在家教育學生人數逐年成長。取自
http://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ii/nonpublic/index.htm
唐光華( 2016 )。多元化的台灣在家自學教育模式 )。多元化的台灣在家自學教育模式 -實驗教育個案週課表比較
分析。 國家教育研究院脈動電子期刊 國家教育研究院脈動電子期刊 國家教育研究院脈動電子期刊 ,5,1‒6。
許素梅 (2003 )。臺北縣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在家自學 實施二年之我見。 北縣
教育 ,45 ,頁 27 -39 。 陳淑英 (2006 )。論父母 。論父母 。論父母 在家自學 權-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在規範。 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在規範。 學校行政, 學校行政, 42 , 9-89 。
陳侶安( 陳侶安( 2015 )。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 「翻轉教育」新思維─探討美國、日本台灣之變舞蹈
教育 ,13 ,145 -158 。 陳美冶 (2016 )。爲什麽更多美國父母選擇讓 爲什麽更多美國父母選擇讓 學生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 。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9/3/n8263783.htm
陳怡光、張瀞文( 2017 )。選擇自學,必備 )。選擇自學,必備 4要點。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29 ,132 ‒133 。
85
陳美如與郭昭佑(2019)。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活化教學個案研究:學會學習
的系統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22(1),39~70。
梧桐留學 (2017) 。美國教育界的奇葩:在家自學居然也能上藤校! 美國教育界的奇葩:在家自學居然也能上藤校! 美國教育界的奇葩:在家自學居然也能上藤校! 取自
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oogbv3m.html
教育部 (2018 )。實驗教育報告 。 臺北市:教育部。 臺北市:教育部教育部( 教育部( 2018 )。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施條例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施條例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施條例 。台北市: 。台北市: 。台北市: 教育部。
莊凱博( 2018 )。親師合作:教養 )。親師合作:教養 學生 的任務。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7(3),
104 ‒106 。 萬國隆 (2004) 。 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7 (4) , 17 -23 。 黃政傑 (1998 )。課程設計 。臺北 :東華
楊振昇( 2018 )。 我國實驗教育的施與前瞻)。 我國實驗教育的施與前瞻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7(1),
1‒7。
溫明麗( 2018 )。實驗教育真能引導走出新篇章? )。實驗教育真能引導走出新篇章?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
7(1), 18 ‒24 。
薛曉華( 薛曉華( 2002 )。譯者序載於 )。譯者序載於 )。譯者序載於 )。譯者序載於 )。譯者序載於 R. E. Koetzsch(著), (著), 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 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 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
學校在美國的實踐 學校在美國的實踐 (The parents' guide to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臺北市:
高等教育。
趙忠民 (2009 )。美國 在家自學 現象剖析。 外國中小學教育, 外國中小學教育, 198 ,50 -53 。
劉春榮 (2000 )。在家自學 的困境與展望。 的困境與展望。 臺北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 臺北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 臺北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小。 臺北市 :
教育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新輝 (199 9)。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 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 初等教育學報 ,10 ,389 -415 。
廖小鳳( 2017 )。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的兩難 )。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的兩難 ―― 以公民科為例。
86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6(3), 71 ‒73 。
賴玲、蔡至欣 (2009 )。在家自學者網路論壇
資訊行爲初探:以讀經教育爲例。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6 (3), 403 403-436 。
87
貳、西文 部分
Alex, N. K. (1994). Home schooling and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2460).
Anonymous. (2002). Innovation programs and homeschool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Roper Review, 24(4), 184-185.
Alberici, A. & Rienzo, P.D. (2014). Learning to learn for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 R. D. Crick; C. Stringher;K. Ren (Eds.). Learning to lear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pp.87-104). New York, NY: Routledge.
Andersen, E. (2016). Learning to Lear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The March Issue. Retrieved from https://hbr.org/2016/03/learning-to-learn.
Bond, T. (2004). Ethical guidelines for researching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4(2), 10-19.
Boone, J. (2000). Home school Alumni. Path of Learning: Options for Families & Communities.3, 25-30.
Butler, S. (2000). The H word: Home schooling. Gifted Child Today, 23(5), 44-50.
Bauman, Z. (2001). 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lery, E. (1988). Home schooling: The meaning that the home-schooled child assidns to experience.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8(1), 1-13.
Coleman, J. S. (199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rick, R. D. (2009). Pedagogical challenges for personalization : integrating the personal and the public through context-driven enquiry. The Curriculum Journal, 20 (3), 185-189.
Crick, R. D. (2014). Learning to learn: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 In R.D. Crick, C. Stringher, K. Ren, (Eds.). Learning to lear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pp.66-86). NewYork, NY: Routledge.
Crick, R.D., Shafi, A. A. , Huang, S. & Goldspink, C. (2015). Developing Resilient Agency in Learn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earning Power’.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63(2), 121-160.
Davis, A. (2011). Evolution of homeschooling. Distance Learning, 8(2), 29-35.
Dobson, L. (2002). The ultimate book of homeschooling ideas: 500+ fun and creative
88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kids ages 3-12. Three Rivers Press, New York, New York.
Friedman, M.(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len, J. V., & Pitman, M. A. (1991).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ood, T. L., Braden, J. S. (2000). The great school debate: Choice, vouchers, and
charter. New Jersey : Mahwah
Guterson, D. (1988). Family matters: Why homeschooling makes
sens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adderman, M. (2002). Trends and issues: School choice. Eugene, OR: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Oregon. Retrieved from http://eric.uoregon.edu/trends_issues/choice/index.html
Halinen, I. (2016). 面對未來的教育。芬蘭國家委員會 課綱主席際年面對未來的教育。芬蘭國家委員會 課綱主席際年面對未來的教育。芬蘭國家委員會 課綱主席際年面對未來的教育。芬蘭國家委員會 課綱主席際年演講, 臺 北市,陳 北市,陳 北市,陳 北市,陳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雅惠、張瀞文整理,親子天下。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2363-
Halinen, I., & Holappa, A. (2013). Curricular balance based on dialogue, cooperation and trust- The case of Finland. In W. Kuiper & J. Berkvens (Eds.), Balancing Curriculum Regulation and Freedom across Europe(pp39-62). Enschede, the Netherland: SLO.
Hoskins, B., & Crick, R. D. (2010). Competences for learning to learn and active citizenship: Different currencies or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5, 121- 137. J. Van Galen & Pitman (1991). Home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Jeub, C. (1997). Why parents choose home schooling? Education Leadership, 52(1), 50-52.
Kalantzis, M. , & Cope, B. (2016). Learning by design. Champaign, IL: Common Ground Publishing LLC.
Klicka, C. J. (1998). The right to home school: A guide to the law on parents’ rights in Education.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learner outcome.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77/0013124588021001003 Leithwood, K. A. (1982). Continuation of a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4(1), pp. 52-
89
64.
Lines, P.M.(1987).Home instruction: The size and growth of the movement. In J. Van
Galen & Pitman (Eds.),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pp. 9-41). Norwood, NJ: Ablex.
Linsenbach, S. (2003). The everything homeschooling book. Massachusetts: Adams
Media Corporation.
Mahan, B. M, Ware, & B. J. (1987). University of Dayton: 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 proje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Matherly, C. (2000). Exploring nature from the inside out: Homeschooling opportunities at informal-learning facilities, Tennessee, Legacy, 11(4), 14-20. Mayberry, M. (1995). Conflict and social determinism: The privatization of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Meeting, Chicago.
Mayberry. M., Knowledge. J. G., Ray. B., & Marlow, S.(1995). Homeschooling
parents as educators. New York: Cow in Press
McKeachie, W. J., & Svinicki, M. (Eds.). (2006).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eighan, R. (1995). Home-based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s. Educational Review, 47(3),275-287.
Muncy, J. (1994). Understanding Christian homeschoolers. Retrieved on July 29, 2018 from http://www.teleport.com/~williams/muncyjim.html.
Pawlas, G. E. (2001). Cleaning the air about home school. Kappa Delta Pi Record, 37(2), 63-66.
Petrie, F. E. (1992). Home education and the local author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verpool University, U.K.
Philip D. Patterson and Lorraine Tullis (2007). Guidelines for Providing Homebound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1(2), 29-33.
Pike, B (1992). Why I teach my children at home. Phi Delta Kappan,73(7), 564-565.
Pinar, W.F., 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90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NY: PETER LANG.
Pomerantz, M. (2006). Mothers' Mastery-Oriented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Homework: Implications for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with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98
n1, p99-111.
Princiotta, D., Belilc, S. , & Champion, C. (2006).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200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public school superintendents toward the benefits of home- schooling. Master's Project, 9 of 13
Ray, B. D. (1988). Home school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ay, B. D. (2002). Customization through homeschool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e88eL
Ray, B. D. (2015). An overview of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San Francisco, CA: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Rivero, L. (2002). Progressive digression: Home schooling for self-actualization. Roper Review, 24(4), 197-202.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Robert, L. H. (1999).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home schoolers a case study.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Rossi, P. H., & Freeman, H. E. (2004).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7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Rubin, B.C. (2003). On different tracks: Students living detracking reform at a diverse urban high school. In B.C. Rubin& E.M. Silva (Eds.), Critical Voice in school reform(pp.31-55).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Rupp, R. (2000). Home learning year by year.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San Diego Virtual School (2017). Future Trend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https://medium.com/@SanDiegoVirtualSchool/future-trends-of-alternativeeduc
91
Sliwka, A. (2008). The contribution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CERI (Ed.), Innovat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innovate. Paris: OECD.
Taylor, J. W. (1986). Self-concept in home-schooling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rews University, Berrien Springs, M1.University of Dayton. ERIC Document No. ED286624.
Tanya Sawhney, T.,(2018). Homeschooling: A Growing Trend in American Education.
Retrievedfromhttp://clairemonttimes.com/2018/04/06/homeschooling-a-growing-trend-in- american-education/
Van Galen& M. A. Pitman (1991). (Eds.).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Norwood, NJ: Ablex. Van Galen, J.A. (1987). Home Schooling in Context. A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Rep. No. ED28432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Webb, s. (2011). Elective: home education. UK. London: Tretham Books.
Whitehead, J. W., & Bird, W. R. (1984). Home educ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liberties.IL: Crossway Book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