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順福 (2003)。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秀鳳、張孟君(2018)。誘發性影片細節對學習的影響。設計學研究,21(1),1-17。
田麗珠、邱垂昌、廖錦文(2018)。結合多媒體與概念圖教材設計對認知學習效果之研究:以認知負荷為中介變項。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1),95-126。
田芳華(2012)。學習風格淺介【新聞群組】。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163
田美雲(2015)。「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介紹【線上論壇】。取自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nid=300
江佳宣(2018)。國中數學科翻轉教學實施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家慧(2019)。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對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周長與面積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淑芬(2016)。探討視覺表徵形式和教材內容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和認知負荷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恒嘉 (2010)。運用 K12 數位學校資訊融入國中生物教學之研究 -以「人體消化與循環系統」單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莉欽(2002)。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4),441-455。
吳曉青(2016)。Google Classroom 融入 5E 模式對學生的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吳伊帆(2009)。多媒體文字訊息設計與學習者控制撥放模式對學習成效、使用時間及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均一教育平台(2017)。均一影響力【線上論壇】。取自http://blog-junyiacademy.org/%E5%9D%87%E4%B8%80%E5%BD%B1%E9%9F%BF%E5%8A%9B/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莉臻(2017)。PaGamo 遊戲融入六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宗翰(2010)。網路輔助教學平臺應用於國小學童社會科學習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凃金堂(2012)。應用認知負荷理論的數學解題教學實驗。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227-256。
香港教育城(2018)。Edpuzzle製作互動式教學影片【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hkedcity.net/goelearning/resource/57232fbb9034438a70010000
徐易稜(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高榮志(2012)。認真遊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及電腦自我效能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明慧(2008)。施行WebQuest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曉莉(2017)。Google Classroom開放所有人使用,線上開課、上課更方便【新聞群組】。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3751
陳密桃(2003)。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刊,21,29-51。
陳藝康(2010)。多媒體教學情景對學生認知負荷量、學習表現影響。澳門大學。
陳明鈺、歐陽誾(2017)。資訊科技融入5E探究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血液循環系統」為例。教育學誌,38,125-176。
孫憶明(2017)。數位學習進入多元發展期,你需要知道的 16 個趨勢【新聞群組】。取自:http://technews.tw/2017/05/26/sixteen-trends-about-digital-learning-you-should-know
教育部(2014)。補救教學【線上論壇】。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A3%9C%E6%95%91%E6%95%99%E5%AD%B8
教育部(2015)。21世紀關鍵能力 5C世界咖啡館暢談資訊教育十年總藍圖啟航【新聞群組】。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686&topical_sn=896&page=0
教育部(2016)。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掀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浪潮【新聞群組】。取自http://epaper.edu.tw/old/topical.aspx?period_num=550&topical_sn=767&page=0
張奕華、張奕財、湯志民、顧大雄、劉世閔、張子超(2014)。數位學習:實務應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e-Learning。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張梅鳳(2004)。資訊融入生物科教學之教材製作與教學策略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 張裕程(2017)。新移民子女對國民小學運用數位線上學習融入補救教學之知覺與認同度之探究。學校行政,108,119-136。
張珮箐(2009)。不同學習風格國中生使用動畫或圖片融入網路學習「遺傳」單元之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家瑜(2016)。程式設計課程中圖文教學策略對認知負荷與學業情緒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張碧玲(2018)。探討視覺表徵形式、教材特性對國小學生科學學習成就、概念理解和認知負荷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郭璟諭(2003)。媒體組合方式與認知型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郭怡君(2016)。國中自然科影片融入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之影響。淡江大學,新北市
郭學政(2017)。問題導向學習策略融入翻轉教室對於國中生媒體近用影響之研究。 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丙成(2018)。數位時代善用教育科技弭平城鄉資源落差【線上論壇】。取自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3215917
黃一泓、虞翔(2014)。不同範例與解題組合對初學者在學習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5(4),497-515。
黃馨誼、陳又菁(2013)。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KC2013第九屆知識社群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黃齡儀(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中生學習高三生物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課程單元的學習成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麗衡(2015)。結合學習風格與不同引導策略情境任務式電子書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單元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黃鍾毅(2017)。EDpuzzle 線上免費製作翻轉教學影片,可互動問答與重點複習【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playpcesor.com/2017/09/edpuzzle.htm
楊采璇、呂秉修、王子華(2007)。不同學習風格國小學童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之學習成效研究。「TANET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楊宗穎 (2014)。知識類別與學習風格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海洋樣貌與運動」數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雄市。
潘奕叡、吳明隆等(2016)。翻轉教室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賴玲玲、林姝吟(2016)。數位學習平臺可用性研究。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3(4),35-49。
蔡舜宏(2017)。Kahoot對不同學習風格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鍾昌宏、王國華(2015)。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66(2),69-87。
羅旭君(2017)。應用眼動追蹤技術探討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國小高年級數學科認知負荷與學習策略之探究---以展開圖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蘇俊吉(2007)。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西文部分 Brünken, R., Plass, J. L., & Leutner, D. (2003). Direct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 53–61.
Br¨unken, R., Seufert, T., and Paas, P., (2010). Measuring cognitive load. In J. L. Plass, R. Moreno, and R. Brünken (Eds.), Cognitive Load Theory (pp.181–202).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belhar, M., Hesson, K., & Lopez, J. (2017). Creative, techological and engag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Techniques, 92(5), 8-9.
Edpuzzle(2019). About us[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edpuzzle.com/about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lb, D. A., Boyatzis, R. E., & Mainemelis, C. (2001).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1(8), 227-247.
Karaca, C., & Ocak, M. (2017). Effect of flipped learning on cognitive load: 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Digital Age (JOLTIDA), 2(1), 20-27
Mollica, A.(2014, Sep). Transform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with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Teach,13-13,2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 21st Century Skills: How can you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new Global Economy?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site/educeri21st/40756908.pdf
Paas, F. G. (1992).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attaining transfer of problem-solving skill in statistics: A cognitive-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29-434
Reeves, J., Karp, J., Mendez, G., Veloso, E., McDermott, M., Borror, J., & Capo, B.(2018).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n online course framework. Distance Learning, 15(1), 41-50.
Sams, A. J. & Aglio, J. (2016). The second act of flipping. School Administrator, 73(11), 20-26.
Smith, B. & Mader, J. (2015). Did they really read it? The Science Teacher, 82(9), 8.
Sweller, J.,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Pass, F.(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97.
Sweller, J. (2010).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2), 123-138.
Zabolotnyi, V., Slobodianiuk, I., & Myslitska, N. (2018). Didactic possibilities of the use of web-based technologies during learning process of physics in humanitarian clas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Tools, 65(3), 5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