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220.20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潘禕凌
作者(外文):Pan, Yi-Ling
論文名稱(中文):Edpuzzle平臺融入生物科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the Effectness of Edpuzzle on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指導教授(中文):王子華
指導教授(外文):Wang, Tzu-Hua
口試委員(中文):周金城
蔣佳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學號:106091510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Edpuzzle學習風格認知負荷
外文關鍵詞:Edpuzzlelearning stylecognitive loa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隨著網路的普及,數位學習平臺崛起,教與學的型態因而有了更大的轉變;傳統多以圖片為主的生物科教學,如今教師可利用網路平臺製作不同呈現形式的影片,進行翻轉教學;然而,使用不同類型及互動模式的影片,對於學生認知負荷及學習歷程的影響,以及教學型態的轉變對於不同學習風格者所造成的差異,在生物科的教學中,較少進行進一步探究;因此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Edpuzzle為數位學習平台,利用四種不同呈現方式的影片,分別為葉綠體3D動畫〈有答題互動〉、葉綠體3D動畫〈無答題互動〉、課本圖片+文字〈有答題互動〉及課本圖片+文字〈無答題互動〉,探討對於光合作用學習的影響,以及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學習成就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影片內容過於頻繁的加入答題互動,將會降低學習者的注意力,因此增加其認知負荷量,進而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導致以葉綠體3D動畫為光合作用影片類型且加入答題互動的教學媒材,學習者在生物科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的分數,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Edpuzzle平臺的學習歷程發現,Edpuzzle平臺問答測驗的成績雖然與生物科學習測驗後測分數無明顯相關,但加入答題互動卻能使學生對於課本片+文字的影片提升注意力,以降低認知負荷,較能了解植物行光合作用真正的目的;而調適者和分散者的學生,其學習成就在觀看葉綠體3D動畫〈無問答互動〉的組別顯著大於觀看葉綠體3D動畫〈有答題互動〉的組別,顯示生物科教師使用光合作用影片教學時,建議使用具象化的影片,並適當的加入答題互動,使學習風格為調適者和分散者的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rise of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s has led to a great change in the styl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raditionally, the majority of biology teaching is pictures-based, now teachers can use the online platform to make different presentations of films in the flipping teaching. However, the impac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interactions films on the cognitive load and the learning styles are less further exploration on Biology teaching. This i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using four different types films to explore the effectness of Edpuzzle on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with the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We find that if the film is too frequent to inserting questions, which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crease cognitive loa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dpuzzle, we find that the scores of Edpuzzle Q&A test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cores of the Biology achievement test. However, the inserting questions in the film can increas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duce conitive load on the video of textbook images. The Biology achievement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group watching the chloroplast 3D animation (no inserting questions) than in the group watching the chloroplast 3D animation (inserting questions) on the Diverger and Accommodator.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the visualized Photosynthesis films with appropriate inserting questions that can help Diverger and Accommodator to learn effectively.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數位學習平臺 6
第二節 Edpuzzle 平臺 8
第三節 Kolb學習風格理論 11
第四節 認知負荷理論 14
第五節 相關文獻研究分析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4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方法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不同呈現方式影片對於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 38
第二節 不同呈現方式影片對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成就之影響 47
第三節 不同呈現方式影片對於學生認知負荷的影響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未來建議 59

參考文獻 60
附錄 6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順福 (2003)。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秀鳳、張孟君(2018)。誘發性影片細節對學習的影響。設計學研究,21(1),1-17。

田麗珠、邱垂昌、廖錦文(2018)。結合多媒體與概念圖教材設計對認知學習效果之研究:以認知負荷為中介變項。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0(1),95-126。

田芳華(2012)。學習風格淺介【新聞群組】。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163

田美雲(2015)。「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介紹【線上論壇】。取自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nid=300

江佳宣(2018)。國中數學科翻轉教學實施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家慧(2019)。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對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周長與面積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淑芬(2016)。探討視覺表徵形式和教材內容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和認知負荷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恒嘉 (2010)。運用 K12 數位學校資訊融入國中生物教學之研究 -以「人體消化與循環系統」單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莉欽(2002)。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4),441-455。

吳曉青(2016)。Google Classroom 融入 5E 模式對學生的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吳伊帆(2009)。多媒體文字訊息設計與學習者控制撥放模式對學習成效、使用時間及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均一教育平台(2017)。均一影響力【線上論壇】。取自http://blog-junyiacademy.org/%E5%9D%87%E4%B8%80%E5%BD%B1%E9%9F%BF%E5%8A%9B/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莉臻(2017)。PaGamo 遊戲融入六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宗翰(2010)。網路輔助教學平臺應用於國小學童社會科學習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凃金堂(2012)。應用認知負荷理論的數學解題教學實驗。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227-256。

香港教育城(2018)。Edpuzzle製作互動式教學影片【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hkedcity.net/goelearning/resource/57232fbb9034438a70010000

徐易稜(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高榮志(2012)。認真遊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及電腦自我效能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明慧(2008)。施行WebQuest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曉莉(2017)。Google Classroom開放所有人使用,線上開課、上課更方便【新聞群組】。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3751

陳密桃(2003)。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學刊,21,29-51。

陳藝康(2010)。多媒體教學情景對學生認知負荷量、學習表現影響。澳門大學。

陳明鈺、歐陽誾(2017)。資訊科技融入5E探究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血液循環系統」為例。教育學誌,38,125-176。

孫憶明(2017)。數位學習進入多元發展期,你需要知道的 16 個趨勢【新聞群組】。取自:http://technews.tw/2017/05/26/sixteen-trends-about-digital-learning-you-should-know

教育部(2014)。補救教學【線上論壇】。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8%A3%9C%E6%95%91%E6%95%99%E5%AD%B8

教育部(2015)。21世紀關鍵能力 5C世界咖啡館暢談資訊教育十年總藍圖啟航【新聞群組】。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686&topical_sn=896&page=0

教育部(2016)。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掀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浪潮【新聞群組】。取自http://epaper.edu.tw/old/topical.aspx?period_num=550&topical_sn=767&page=0

張奕華、張奕財、湯志民、顧大雄、劉世閔、張子超(2014)。數位學習:實務應用: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e-Learning。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張梅鳳(2004)。資訊融入生物科教學之教材製作與教學策略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
張裕程(2017)。新移民子女對國民小學運用數位線上學習融入補救教學之知覺與認同度之探究。學校行政,108,119-136。

張珮箐(2009)。不同學習風格國中生使用動畫或圖片融入網路學習「遺傳」單元之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家瑜(2016)。程式設計課程中圖文教學策略對認知負荷與學業情緒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張碧玲(2018)。探討視覺表徵形式、教材特性對國小學生科學學習成就、概念理解和認知負荷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郭璟諭(2003)。媒體組合方式與認知型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郭怡君(2016)。國中自然科影片融入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之影響。淡江大學,新北市

郭學政(2017)。問題導向學習策略融入翻轉教室對於國中生媒體近用影響之研究。 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丙成(2018)。數位時代善用教育科技弭平城鄉資源落差【線上論壇】。取自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3215917

黃一泓、虞翔(2014)。不同範例與解題組合對初學者在學習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5(4),497-515。

黃馨誼、陳又菁(2013)。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KC2013第九屆知識社群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黃齡儀(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中生學習高三生物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課程單元的學習成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麗衡(2015)。結合學習風格與不同引導策略情境任務式電子書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單元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黃鍾毅(2017)。EDpuzzle 線上免費製作翻轉教學影片,可互動問答與重點複習【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playpcesor.com/2017/09/edpuzzle.htm

楊采璇、呂秉修、王子華(2007)。不同學習風格國小學童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環境之學習成效研究。「TANET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楊宗穎 (2014)。知識類別與學習風格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海洋樣貌與運動」數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雄市。

潘奕叡、吳明隆等(2016)。翻轉教室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賴玲玲、林姝吟(2016)。數位學習平臺可用性研究。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3(4),35-49。

蔡舜宏(2017)。Kahoot對不同學習風格國中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鍾昌宏、王國華(2015)。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66(2),69-87。

羅旭君(2017)。應用眼動追蹤技術探討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國小高年級數學科認知負荷與學習策略之探究---以展開圖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蘇俊吉(2007)。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中原大學,桃園市。

西文部分
Brünken, R., Plass, J. L., & Leutner, D. (2003). Direct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 53–61.

Br¨unken, R., Seufert, T., and Paas, P., (2010). Measuring cognitive load. In J. L. Plass, R. Moreno, and R. Brünken (Eds.), Cognitive Load Theory (pp.181–202).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belhar, M., Hesson, K., & Lopez, J. (2017). Creative, techological and engaging classroom activities. Techniques, 92(5), 8-9.

Edpuzzle(2019). About us[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edpuzzle.com/about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lb, D. A., Boyatzis, R. E., & Mainemelis, C. (2001).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Perspectives on thin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styles, 1(8), 227-247.

Karaca, C., & Ocak, M. (2017). Effect of flipped learning on cognitive load: 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Digital Age (JOLTIDA), 2(1), 20-27

Mollica, A.(2014, Sep). Transform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with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Teach,13-13,2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 21st Century Skills: How can you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new Global Economy?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site/educeri21st/40756908.pdf

Paas, F. G. (1992).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attaining transfer of problem-solving skill in statistics: A cognitive-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29-434

Reeves, J., Karp, J., Mendez, G., Veloso, E., McDermott, M., Borror, J., & Capo, B.(2018).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n online course framework. Distance Learning, 15(1), 41-50.

Sams, A. J. & Aglio, J. (2016). The second act of flipping. School Administrator, 73(11), 20-26.

Smith, B. & Mader, J. (2015). Did they really read it? The Science Teacher, 82(9), 8.

Sweller, J.,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Pass, F.(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97.

Sweller, J. (2010).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2), 123-138.

Zabolotnyi, V., Slobodianiuk, I., & Myslitska, N. (2018). Didactic possibilities of the use of web-based technologies during learning process of physics in humanitarian clas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Tools, 65(3), 53-6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