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51.1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吳俊賢
作者(外文):Wu,Jyun-Sian
論文名稱(中文):論胡淑雯小說中的「倖存敘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urvival Narrative in Hu Shuwen’s Work
指導教授(中文):謝世宗
指導教授(外文):Shie, Shr-tzung Elliott
口試委員(中文):李癸雲
李淑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6049505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胡淑雯創傷敘事性別書寫
外文關鍵詞:Hu Shuwengender writingtrauma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將以小說家胡淑雯的小說創作作為探討對象,探討他反覆運用了那些敘事要素作為其書寫特徵,並以此延伸探討他如何將相互作用的生命脈絡與創傷經驗,尤其是「性別」與「權力」對「女性身份認同」的影響,加以整合並納入為筆下角色的主要啟蒙歷程。並再結合胡淑雯個人的社會實踐經驗及心理學中的「敘事治療」理論,提出「倖存敘事」這個概念的觀察、意義與可能的實踐。
本文將先概述胡淑雯的創作特質與關懷、並透過創傷研究的發展,指出「創傷」經驗對人的影響,接著探討政治、時間、空間,三個基本的敘事要素,在胡淑雯的小說書寫中具備的特徵,及如何交織成複雜的身份認同結構。
  接著討論胡淑雯筆下反覆刻劃的「女性成長經驗」,如何在被「性化」的創傷經驗中,面臨身份的剝奪與毀損。並在此為核心反覆書寫出的「從啟蒙到倖存」的敘事歷程中,形塑出女性角色別於男性的身份認同,甚至以此賦予自我主體意識。
  以及列舉了胡淑雯在其他短篇小說中,與其參與的「38號樹洞」展覽,如何廣泛運用了此框架。最後總結:「倖存敘事」如何作為一個切入性別與創傷書寫的視野,並對照心理學家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提出的「敘事實踐」概念,為「倖存敘事」提供擴充與實踐的探索。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novels of novelist Hu Shuwen as the subject of exploration, investigating the narrative elements she repeatedly employs as her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It will further explore how she integrates and examines various interconnected life contexts and traumatic experiences,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power" on "female identity recognition." This integration will be analyzed by incorporating the main enlightenment experiences of the characters in her works.
The paper will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Hu Shuwen's creative traits and concer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rauma studies, it will indicate the impact of "traumatic" experiences on individuals. It will then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s, time, and space in Hu Shuwen's novel writing and how these aspects influence complex identity recognition.
The paper will then delve into the repeatedly portrayed "female growth experiences" in Hu Shuwen's novels, exploring how in the "genderized" traumatic experiences, identity is deprived. The central narrative process, repeatedly written from "enlightenment to survival," will shape the uniqueness of female characters' identity recognition, even endowing them with self-agency.
Finally, examples from Hu Shuwen's other short stories and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Tree Hole 38" exhibition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she extensively applies this framework. In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how "survivor narrative" serves as an approach to gender and trauma writing. A comparison with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practice" proposed by psychologist Michael White is made, providing an expanded perspective for the "survivor narrativ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脈絡、方法 10
一、研究脈絡 10
二、研究方法 17
第四節 研究範疇跟章節架構 21
一、研究範疇 21
二、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敘事與身份建構的纏繞 25
第一節 政治的敘事:「故事」如何敘述 26
一、「不穩定」的敘事目標 26
二、被差異化的敘事句法 28
第二節 時間的敘事:秩序的錯置 30
一、時間的分隔如何串聯「存在」 30
二、時間的重合如何「獨立」存在 37
第三節 空間的敘事,權力的嵌入 40
第三章 「以創傷為身份啟蒙」的倖存敘事 46
第一節 面對「創傷的性化」所產生的「性化的身份」 48
第二節 化用創傷來作為啟蒙的歷程 53
第三節 以「倖存」重塑的主體 61
第四章 「倖存敘事」的重複運作與展開 68
第一節 「女性」生命意識的辨別與脫出──〈墮胎者〉 69
第二節 身份位階的界線與暴力──〈浮血貓〉 75
第三節 「侵犯」的吸納與反抗──〈字母會F虛構〉、〈字母會Z零〉 82
第四節 「倖存」敘事的見證與建構 88
第五章 結論 96
參考書目(依首字筆畫排序) 100

一、文本: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2006)。
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臺北;印刻,2011)。
胡淑雯等,《字母會A未來》,(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B巴洛克》,(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C獨身》,(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D差異》,(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E事件》,(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F虛構》,(新北:衛城,2017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G系譜學》,(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H偶然》,(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I無人稱》,(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J賭局》,(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K卡夫卡》,(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L逃逸線》,(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M死亡》,(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N游牧》,(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O作品》,(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P摺曲》,(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Q任意一個》,(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R重複》,(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S精神分裂》,(新北:衛城,2018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T時間》,(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U單義性》,(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V虛擬》,(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W沃林格》,(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X未知》,(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Y眠》,(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 Z 零》,(臺北:春山,2020 年)。
胡淑雯等,《字母會 Letter vol.5》,(新北:衛城,2018 年)。
衛城出版編輯部 編《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臺北;衛城出版,2018)。

二、專書:
邱貴芬等,《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 11: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後殖民主義》(臺北;文建會,2010)。
翁振盛等,《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 9:敘事學/風格學》(臺北;文建會,2010)。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2006)。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修訂版)(臺北;麥田文化,2008)。
梅家玲主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
黃素菲,《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臺北;心靈工坊,2018)。
楊佳嫻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增訂版)(臺北市;二魚文化,2013)。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説、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臺北;貓頭鷹出版,2020)。

三、翻譯文獻: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北;群學,2008)。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著,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8)。
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著,劉思潔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新北:大家出版,2017 )。
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著,施宏達等譯,《從創傷到復原:性侵與家暴倖存者的絕望與重生》(新北;左岸,2018)。
凱特‧曼恩(Kate Manne)著,巫靜文譯,《厭女的資格》(臺北;麥田出版,2021)。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著,丁凡譯《敘事治療的實踐──與麥克持續對話》(臺北市:張老師,2012)。
麥克‧懷特著,黃孟嬌譯《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臺北市;張老師,2018)。
彼得‧沃克(Pete Walker)著,陳思含譯,《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臺北市;柿子文化,2020)。
羅珊‧蓋伊(Roxane Gay)著,婁美蓮譯,《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臺北;木馬文化,2017)。

四、期刊論文: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9),頁133-150。
辛佩青,〈卑賤作祟/邃─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階級、記憶與身體之議題〉《輔大中研所學刊》20期 (2008. 10. 01),頁185-201。
李淑君,〈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台灣文學學報》第36期(2020.06),頁53-92。
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文化研究9期》(2009.06.01),頁5-44。
陳秀玲,〈傷口在說話:論胡淑雯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5月,第12屆,頁318-341。
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卷1&2期,(2004 .06.01),頁117-146。
蔣興立,〈論胡淑雯小說〈浮血貓〉中的空間與權力〉,《國文學報・高師 大》,10期,2009.06,頁257-276。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 .03),頁113-179。
羅紫瑄,〈論胡淑雯〈浮血貓〉和〈墮胎者〉女性成長歷程中的「啟悟」〉,《文學前瞻》19期(2019.07.01),頁77-90。

五、學位論文:
沈沛緗,〈從屈從到協商——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暴力敘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張以昕,〈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秀玲,〈後二二八世代療傷進行式: 台灣小說的「創傷記憶」與「代際傳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陳楷瑾,〈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
黃敦揚,〈遊蕩在界線叢生之中:臺灣當代小說中的主體認識與重建〉(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
蔡佩家,〈《太陽的血是黑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女性創傷敘事〉(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 )。
賴芸騫,〈新世紀台灣女性作家創傷書寫研究─以鍾文音、郝譽翔、胡淑雯為例〉(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六、雜誌及書評
石曉楓,〈那些說得出與說不出的抵抗──關於胡淑雯《哀豔是童年》〉,《文訊》256期(2007.02),頁102-103。
紀大偉,〈資本主義:一個愛的故事——讀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印刻文學》第96期(2011.8),頁60-63。
徐譽誠採訪,〈胡淑雯──太陽的血可以是黑的〉,《聯合文學》第 326 期(2011.12),頁42-45。
張紓昀,〈以童言童語談人生的十二個她─讀《哀豔是童年》〉,人本教育札記 340期(2017.10),頁96-97。
張耀仁,〈更細緻,更底層——訪胡淑雯〉,《明道文藝》390期(2008.09),頁51-54)。
張耀仁:〈跨越界線之謎—訪胡淑雯〉,《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2卷8期(2006 .04),頁124-137。季季,〈書評:從廢墟中雕出的《臺北人》變體—評介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文訊》第315期(2012.02),頁112-1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