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王嵩山 (2005),〈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頁15-22,收錄於王嵩山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平烈浩 (2010),《樂生保留運動之影像實踐-以「樂生劫運」為例談影像資料庫的建置與詮釋》。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興中 (2012),〈書寫台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台灣人權學刊》,第一卷第三期,頁205-219。 江欣怡 (2018),《建構主體敘事:樂生文物典藏小組的策展實踐》,2018年12月1日-2日,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 朱慕涵 (2008),《學生社會運動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青年樂生聯盟推動「保留樂生療養院」議題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芷芸 (2010),《鬥陣挺樂生!?青年樂生聯盟與台灣人權促進會團體關係之演變》。台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有容 (2009),〈台灣經濟與人權發展之辯證關係—以漢生病病患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2期(夏季號),169-210頁。 李尚仁 (2000),〈種族、性別與疾病:十九世紀英國醫學論痲瘋病與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論文。 李明炫 (2008),《Web2.0下的社會運動:以樂生保留運動為例》。台北: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如 (2010),《居於樂生院:從隔離醫療空間到一個安老的家》。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樺 (2016),《樂生療養院保存問題在國小高關懷課程之運用》。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倚如 (2010),《歷史空間之保存—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台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意凌 (2016),〈疾病因果網絡的重新組構及病人的雙重消失:DDS如何成為臺灣漢生病治療藥物〉。《科技、醫療與社會》23:17-76。 范燕秋 (2008),〈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分的建構: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會史〉,《臺灣史研究》15(4):87-120。 范燕秋 (2009)〈臺灣的美援醫療、防癩政策變動與患者人權問題,1945 至 1960 年代〉,《臺灣史研究》16卷4期 :115-160。 陳尹暐 (2006),《公益原則與財富最大化: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論樂生療養院抗爭事件》。台北: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郭文華 (2012),〈邊緣之外的「天棄之民」:漢生病與樂生療養院〉,收錄於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台北:玉山社。 陳佳利 (2010),〈身障者之再現與發聲 論「樂生博物故事館」之展示建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287-319。 陳孟秀 (2011),《論漢生病患之憲法權利保障─以樂生療養院原院保留爭議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陳瑤華 (2015),《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許志雄 (2016),《人權論:現代與近代的交會》。台北:元照出版。 許程富 (2014),《再現樂生院─ 從報導文學到口述歷史》。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七期,97-110頁。 畢恆達 (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第八期,55-147頁。 陳馥瑋 (2003),《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勝涵 (2015),《誰來做組織:青年樂生聯盟的組織歷程(2004-2014)》。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馨文 (2007),《當「我們」同在一起——參與樂生反迫遷抗爭歷程的實踐與反思》。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鑫隆 (2010),〈從戰後日本漢生病政策變革看臺灣漢生病患的人權問題〉,收入范燕秋編,《東亞近代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95-138。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張蒼松 (2005),《解放天刑:追求真理的仁者紀事》。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游政韋 (2012),《情感中介的公共性:樂生社區行動的身分政治與互動倫理》。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虹靈 (2015),〈台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 歷史制度論觀點〉,《台灣社會學》,29:1-42。 黃詠光 (2007),《樂生故事—樂生院拆遷抗爭中的敘事、主體與抵抗政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慧瑛 (2008),《議題催化與議題回應策略研究:樂生療養院拆遷議題之文本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世璋 (2014),〈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寶藏巖〉。《博物館學季刊》,28(1):35-71。 潘佩君 (2006),《樂生療養院院民面對搬遷政策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集成 (2004),《樂生療養院志》。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鄭靚勤 (2011),《製作歷史、製作博物館:樂生保留運動中的博物館學》。台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澤君 (2007),《全球視野看痲瘋隔離制度與台灣樂生院運動-戰後62年樂生院人權侵害調查與近年立法及保存運動抗爭紀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 (2010),《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薛化元 (2013),《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人權發展--以台灣人權雜誌系列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執行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鐘聖雄 (2007),《樂生願—台灣漢生病患的家園保衛戰》。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Cresswell, Tim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Goffman, Erving 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及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台北:群學。 Lohmann, Georg 著,徐向、劉明譯(2015),《論人權》。江蘇:譯林出版社。 Halbwachs, Maurice 編,畢然、郭金華譯,2002 (1992),《論集體記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Nora, Pierre 編,戴麗娟譯(2012),《記憶所繫之處》(第一冊)。台北:行人出版社。
(二)外文文獻 Arthur W. Frank.1995. The Wounded Storyteller: Body, Illness, and Eth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lume, L., Voigt, S.. 2007.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human rights. Kyklos, 60(4), 509-538. Carman, John. 2002. 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Foucault, Michel. 1967/1986.“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Vol. 16, No. 1, Spring, pp.22-27. Harrison, Rodney. 2010. What is Heritage?. Pp. 5-42 in Harrison (ed.)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arrison, Rodney. 2013. Late-Modernity and the Heritage Boom. Pp.68-94 in Heritage: Critical Approach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leinman, Arthur. 1995. “What is Specific to Biomedicine?” Writing at the Margin: Discourse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1-40. Rivard, R. 1985. Ecomuseums in Quebec. Museum International 37, 4(1985), 202–205. Smith, Laurajane. 2006. Uses of Heritage, Abing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amuel, Raphael. 1994. Theatres of Memory: Volume 1, Past and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Schwartz B. 1990.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 See Middleton & Edwards 1990, pp. 81-107. Hewison, Robert. 1987. The Heritage Industry: 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 London, Methuen. Wright, Patrick. 1985. On Living in an Old Country: The National Past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London and New Yokr, Verso. Olick, Jeffrey K. and Robbins, Joyce. 1998. Social Memory Studies: From”Collective Memory” 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4 (1998), pp. 105-140. Annual Reviews. Zelizer B. 1995. Reading the past against the grain: the shape of memory studies. Crit. Stud. Mass. Commun. 12(June):214-39 ハンセン病・国家賠償請求訴訟を支援する会 編(2002),《ハンセン病問題これまでとこれから》。東京:日本評論社。 国立療養所研究会 編(1975),《国立療養所史(らい編)》。東京:厚生省医務局国立療養所課。 加藤卯吉(1935),《台灣預防衛生概觀》。
(三)其他資料 院民口述資料,樂生訪調隊/文物典藏小組成員共同訪談。 衛生福利部 (2016),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取用自:https://goo.gl/uks6pn。取用日 期:2018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