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4.69.8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徐渙鈞
作者(外文):Hsu, Huan-Chun
論文名稱(中文):試論北宋晚期士人書寫南唐歷史的取徑與作法──以馬令《南唐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Pattern and Strategies of Writing the Southern Tang History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A Case Study of Nantang Shu of Ma Ling
指導教授(中文):李卓穎
指導教授(外文):Li, Cho-ying
口試委員(中文):陳雯怡
李宗翰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en-yi
Lee, Tsong 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6043501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馬令《南唐書》歐陽修《新五代史》書寫取徑體例敘述
外文關鍵詞:Nantang Shu of Ma LingXin Wudai shi of Ou-yang Hsiuhistorical discoursegenre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馬令《南唐書》為例,探索北宋晚期士人書寫南唐歷史的取徑與作法。本文將指出下列三點,第一,在北宋對於不具正統朝代的歷史有一套「書寫取徑」,馬令是在這個取徑下提出新的理解方式,為南唐挪動出書寫空間,並解決了既有取徑所具有的問題。第二,北宋對於南唐的地位認知,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馬令的《南唐書》作為北宋最後一本南唐史籍,更是通過命名方式、獨創體例、與全書的結構安排,隱諱地將南唐抬升至接近正統的地位。第三,馬令在《南唐書》中有意呈現出對南唐的開國與繼任君主有別於《新五代史》的不同解讀方式,展現出南唐在僭偽之外更多值得記載的地方。藉由上述三者,環繞在作者如何為南唐挪出空間、如何定位南唐、與如何重新書寫南唐歷史的討論,將可更靠近馬令如何撰寫《南唐書》這個大課題。
The thesis aims to elaborate on Ma Ling’s 馬令 (f. 1105) efforts to legitimate the status of the Southern Tang by examining his understudied work, Nantang shu 南唐書 (Book of Southern Tang). As the last extant historical work on the Southern Tang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Ma Ling’s Nantang shu has pal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ame-title work written by the great Southern Song poet Lu You 陸游 (1125-1210). Although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outhern Tang have foregrounded Northern Song authors’ intentions to write about the Southern Tang and their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Ma Ling and his Nantang shu remain nearly intact due to the lack of auto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its author. To deal with such a work, this thesis follows the recent trend in the studies on middle-perio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o situate Nantang shu in the Northern Song historical discourse on the Southern Tang in order to identif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uthor’s intentionality. Chapter One shows that Ma Ling, facing the established discourse about Southern Tang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eveloped his own pattern of writing, which allowed him to revise the existing principles to identify legitimate dynasti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make a space for 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Tang. Chapter Two focuses on Ma Ling’s redefinition of the shu 書genre, through which he distinguished the Southern Tang from other pseudo political authorities and raised the status of the kingdom to reach its climax among the Northern Song historical writings. Chapter Three compares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regarding the Southern Tang founder Li Bian 李昪 (889-942) and his successor Li Jing 李璟 (916-961) in Ma Ling’s Natang shu and the “Hereditary House of Southern Tang” in New History of Five Dynasties 新五代史, based on which Ma Ling constructed his own narrative. The comparison reveals Ma Ling’s distinct way to comprehend the kingdom’s history by celebrating Li Bian’s foresights and his long-term plans for the kingdom and by identifying Li Jing’s inability to know his subordinates as the cause of the decline of the Southern Tang. Concluding with a reflection on how one engages with the dominant historical discourse to pave the way for one’s own narrative, the thesis thus displays a new approach to texts lacking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2
三、章節安排 12
第一章、不具正統朝代的「書寫取徑」 14
一、馬令「書寫取徑」的起點與緣起 16
二、馬令「書寫取徑」的呈現與意義 23
三、與北宋初年「書寫取徑」的比較 29
第二章、定位南唐 34
一、創造「書」體 35
二、《南唐書》與傳統史書的比較 44
三、《南唐書》與北宋既有南唐史籍比較 55
第三章、敘事辨析 66
一、先王之法的確立 66
二、先王之法的背離 72
三、先王之法的復歸與失敗 78
結論 84
徵引書目 86
一、傳統文獻

不著編者,《宋文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王昶,《金石萃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清嘉慶十年(1805)刻同治錢寶傳等補修本影印。
王通撰,《元經》,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據景印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
王通撰,阮逸注,秦躍宇點校,《中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二版》,臺北市:臺灣商務,2009。
司馬光撰,李之亮箋注,《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8。
司馬光纂修,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祁撰,《景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點校,《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馬令撰,李建國校點,《南唐書》,收入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第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陸游撰,《南唐書》,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明萬曆胡震亨校刊秘冊彙函本影印。
程俱撰、張富祥校證,《麟台故事殘本》,收入《麟台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知幾撰,《史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居士集》,收入《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衛湜撰,《禮記集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鄭文寶撰,張劍光校點,《江表志》,收入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編,《五代史書彙編》,第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鄭文寶撰,張劍光校點,《南唐近事》,收入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編,《五代史書彙編》,第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蘇頌撰,王同策、管成學、顏中其等點校,《蘇文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二、近人論著

Davis, Richard L., “Images of the South in Ouyang Xiu’s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Five Dynasties.” 收入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史學與文獻(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頁97-162。
Davis, Richard L..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Five Dynast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Ebrey, Patricia. Emperor Huizo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Li, Cho-ying (李卓穎). “A Failed Peripheral Hegemonic State with a Limited Mandate of Heaven: Politico-Historical Reflections of a Survivor of the Southern Tang.” 《清華學報》,48:2(新竹,2018.6),頁243-285。
Sung, Chia-fu (宋家復). “An Ambivalent Historian: Ouyang Xiu and His New Histories.” T’ong Pao 102:4-5 (November 2016): 358-406.
Sung, Chia-fu (宋家復). “Between Tortoise and Mirror: Historian and Historiography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元志立,〈南唐士人黨爭研究〉,《文史博覽(理論)》,2015:1(長沙,2015),頁16-19。
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王永平,〈略論南唐烈祖李昪〉,《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2(揚州,1988),頁148-154。
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王德毅,〈宋代史家的五代史學〉,收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1907-2007》,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22-38。
王賡武著,黃啟江譯,〈《舊五代史》及五代時期的歷史撰寫〉,《食貨月刊》,8:5(臺北,1978.8),頁41-51。
王聯台,〈南唐的外交關係〉,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
平先榮,〈宋代士人之三國正統觀研究──以宋代史論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歷史學˙歷史理論及史學史碩士論文,2012。
田玉英,〈南唐由盛轉衰原因探析—以李璟一朝樞密使活動為切入點〉,《學術探索》,2008:1(昆明,2008),頁85-89。
任爽,〈南唐黨爭試探〉,《求是月刊》,1985:5(哈爾濱,1985),頁79-85。
任爽,《南唐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伊沛霞著,韓華譯,《宋徽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朱仲玉,〈論馬令《南唐書》〉,收入張舜徽主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頁177-182。
朱愛華,〈《晉書˙載記》初探〉,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
何劍明,〈南唐國黨爭與唐宋之交的社會轉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蘇州,2005.11),頁95-99。
何劍明,《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國史論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宋立民,《宋代史官制度研究》,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宋鼎立,〈讀《晉書˙載記》〉,《史學史研究》,1983:4(北京,1983),頁38-40+22。
李云根、曹鵬程,〈龍袞《江南野史》考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9:7(樂山,2014.7),頁75-78。
李全德,〈試評《南唐國史》〉,《北大史學》(北京,2001),頁373-380。
李卓穎,〈身分認同之轉變與歷史書寫──以南唐舊臣鄭文寶為例〉,《新史學》,30:2(臺北,2019.6),頁61-109。
李卓穎,〈從委諸天命到追究責任—南唐舊臣入宋之後的歷史認知與書寫〉,《漢學研究》,38:2(臺北,2020.6),頁133-170。
李峰,《北宋史學思想流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李紹平,〈路振與《九國志》〉,《史學史研究》,1984:3(北京,1984),頁28-32。
杜文玉,〈南唐黨爭評述──與任爽同志商榷〉,《渭南師專學報(綜合版)》,1991:1(渭南,1991),頁54-61。
杜文玉,《南唐史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肖剛,〈《江南野史》研究〉,廣州:廣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臺大歷史學報》,6(臺北,1979),頁17-43。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臺大歷史學報》,7(臺北,1980.12),頁1-30。
岳毅平,〈《九國志》叢考〉,《文獻》,1999:2(北京,1999.4),頁112-120。
林時民,《劉之幾史通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祁承業,〈《東觀漢記》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
邵張彬,〈略論南唐皇位繼承制度〉,《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37:1(玉林,2016),頁85-88。
姚萍,〈陳彭年及其《江南別錄》〉,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9。
胡克森,〈從《元經》看王通北魏正統的確立依據──兼評孝文帝的門閥制度重建〉,《史林》,2018:1(上海,2018),頁50-65+219。
倉修良、陳仰光,〈《新五代史》編修獻疑〉,《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太原,1985),頁84-93。
孫先文,〈《舊五代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4。
高峰,〈南唐黨爭與文人心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4(南京,2010.12),頁15-18。
張明華,《《新五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剛,〈宋人南唐史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碩士論文,2010。
張剛、孫萬潔,〈馬令《南唐書》評述〉,《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9:4(南寧,2009.4),頁135-136。
張荷群,〈論馬令《南唐書》〉,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第17輯,四川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頁139-149。
張連生,〈略談《新唐書˙地理志》的體例缺陷〉,收入向燕南、李峰編,《新舊唐書與新舊五代史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頁309-315。
張歷憑、雷近芳,〈《四庫全書》所收南唐史著比較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3(信陽,1994.9),頁46-48+4。
張興武,〈南唐黨爭:唐宋黨爭史發展的中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漳州,2002),頁68-74。
畢琳琳,〈鄭文寶及所著南唐二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光崇,〈第一部《南唐書》的作者胡恢其人〉,《史學史研究》,1986:3(北京,1986),頁13-17。
陳尚君,〈《釣磯立談》作者考〉,收入陳尚君,《貞石詮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頁324-326。
陳尚君,〈清輯《舊五代史》評議〉,收入向燕南、李峰編,《新舊唐書與新舊五代史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頁287-304。
陳明銶著,張榮芳譯,〈《資治通鑑》的史學(上)〉,《食貨月刊》,12:4-5(臺北,1982.8),頁44-58。
陳明銶著,張榮芳譯,〈《資治通鑑》的史學(下)〉,《食貨月刊》,12:6(臺北,1982.9),頁19-27。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收入陳弱水、王汎森主編,《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06-123。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
陳學霖,〈大宋「國號」與「德運」論辯述議〉,收入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市:東大出版,1993,頁1-57。
陳學霖,〈歐陽修〈正統論〉新釋〉,收入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市:東大出版,1993),頁125-174。
陳曉瑩,〈《江南錄》:先天不足的「千古書信」〉,《史學集刊》,2014:2(吉林,2014),頁51-57。
陳曉瑩,《晚近的歷史記憶:兩宋的五代十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單遠慕,〈薛居正和他的《舊五代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新鄉,1990),頁42-46。
彭小平,〈路振史學著作述略〉,《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4(湘潭,1992.10),頁49-51+90。
黃北祥、高學欽,〈南唐的統一構想與實踐〉,《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寧德,2008),頁41-45。
黃庭碩,《南國多秀士: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9。
楊小平,〈兩宋時期《三國志》的史學研究〉,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25輯(四川省: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頁152-166。
楊恒平,〈三家《南唐書》傳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6(長春,2007.11),頁57-61。
楊娟娟,〈南唐黨爭中的文人心態轉變論略〉,《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漳州,2006),頁51-56。
楊聯陞,〈二十四史名稱試解〉,收入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市:聯經出版,1983,頁341-349。
葛世萱,〈王通與道統──王通學在宋代地位之變化及時代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鄒勁風,〈現存有關南唐的文字史籍研究〉,《江海學刊》,1998:2(南京,1998),頁136-140。
鄒勁風,《南唐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雷近芳、郭建淮,〈今存南唐史著論略〉,《佛山大學學報》,13:1(佛山,1995),頁80-84。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九龍:學津出版社,1976。
趙軍光,〈南唐中主李璟的治國之路〉,濟南: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
趙悅,〈以父之名──論〈景靈西宮記〉的文本特色與其成因〉,《新史學》,31:4(臺北,2020.12),頁203-250。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3。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收入劉浦江,《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61-87。
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收入劉浦江,《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35-60。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曉明,〈龍君章考〉,《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15:7(廣州,2001.7),頁26-28。
蔡東洲,〈宋儒的魏蜀正偽論爭與改修《三國志》之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5(南充,1993),頁104-110。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行事述略〉,《學術月刊》,1983:12(上海:1983),頁55-62。
燕永成,〈龍袞和他的《江南野史》〉,《贛南師院學報》,1994:4(赣州,1994),頁77-79。
薛平拴,〈南唐史研究的新成果──評杜文玉新著《南唐史略》〉,《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7:1(渭南,2002),頁93-94。
鍾永興,〈王通儒學思想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韓兆琦、吳鶯,〈歐陽修《新五代史》簡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北京,1992),頁68-77。
點校本《舊五代史》修訂組,〈點校本舊五代史修訂前言〉,收入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頁1-13。
簡彥姈,〈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5(臺北,2012),頁67-83。
羅威,〈《九國志》的版本及學術價值〉,《長沙大學學報》,21:4(長沙,2007.7),頁158-159。
嚴耕望,〈《資治通鑑》的史料價值〉,《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1(香港,1992),頁33-43。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

三、網路資料

書目:不著編者,《馬氏宗譜(宜興縣)》,https://jiapu.library.sh.cn/#/jiapu:STJP007403, 擷取時間:2022年11月27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