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12.25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金沛芯
作者(外文):Chin, Pei-Hsin
論文名稱(中文):傳奇上海,志異臺灣:論陳定山渡臺後的文化事業
論文名稱(外文):Legend of Shanghai, Strange Tales of Taiwan:Chen, Ding-shan's Cultural Undertakings After Immigrating to Taiwan
指導教授(中文):楊佳嫻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ia-Hsien
口試委員(中文):羅仕龍
趙家琦
口試委員(外文):Lo, Shih-Lung
Chao, Chia-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604150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3
中文關鍵詞:陳定山陳小蝶海派上海記憶遺民戰後臺灣外省人
外文關鍵詞:Chen, Ding-shanChen, Xiao-dieshanghai styleMemories of Shanghaiadherents of a former dynastysurvivors of a great upheaval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Mainland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陳定山(1896-1989)本名蘧,字小蝶。生於清末書香世家,民國時期以「陳小蝶」之名聞於上海文壇,追隨父親陳蝶仙(1879-1940)的腳步,由傳統文人變成上海商業大亨。他非凡的民國閱歷以及高度的文化資本,實屬於1949年國府遷臺移民潮中的沒落貴族。本論文以陳定山為個案,探悉四九國變後,高階外省人在臺灣的文化事業。主要分為三部分論述:首先,勾勒陳定山(小蝶)1948年渡臺前的生命史。其次,論述陳定山渡臺後的文化生涯與文學主張。最終,以陳定山的兩大舊體書寫:「春申」系列與「留臺」系列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探悉上海遺老陳定山的渡臺文化事業。陳定山筆下的上海與臺灣成為一個交織生成的文學、文化空間,他所形構的上海符碼亦影響著臺灣後輩作家,成為臺灣上海學的先驅。由「春申」到「留臺」的書寫歷程,也反映渡臺遺老在大時動盪動下,欲將文化存留臺灣的心境與實踐。總而言之,陳定山個案是補足臺灣文學史中與民國上海文化交涉上的重要板塊。
Chen, Ding-shan's(1896-1989)original name is Que, also called Xiao-die. He was born in a scholarly fami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famous in Shanghai literary circles as "Chen, Xiao-die". He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his father, Chen, Die-xian(1879-1940), from a traditional literati to a Shanghai business tycoon. Due to his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his high cultural capital, he indeed belonged to the declining aristocracy in the tide of immigration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to Taiwan in 1949. This paper takes Chen, Ding-shan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of high-ranking mainlander in Taiwan after 1949.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outline the life history of Chen, Ding-shan(Xiao-die)before crossing the stage in 1948. Secondly, it discusses Chen, Ding-shan's cultural career and literary proposition after immigrating to Taiwan. Finally, take Chen, Ding-shan's two classical works "Chun Shen"(ancient name of Shanghai)series and "Stay in Taiwan" ser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areer of Chen, Ding-shan, the survivor of Shangha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nghai and Taiwan in Chen, Ding-shan's writings have become an intertwined literary and cultural space. The Shanghai code he formed also influenced the younger Taiwanese writers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Shanghai Studies in Taiwan. The writing process from "Chun Shen" to "Stay in Taiwan" also reflects the mentality and practice of the surviving elder who immigrated to Taiwan in the turbulent times and want to preserve the classical culture in Taiwan. To sum up, Chen, Ding-shan's c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cultural negotiation with Shangha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4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5
第六節 章節安排與說明 17
第二章 陳定山其人其事 19
第一節 傳統文人的現代轉型:陳蝶仙、陳小蝶父子 19
一、晚清江南書香世家 19
二、富先進思想的傳統文人 21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童年見聞 22
四、陳氏一家的滬上賣文生涯到「家庭工業社」的成立 24
第二節 十里洋場貴公子 27
一、海上商業鉅子、經營「蝶來飯店」、購置地皮建「蝶墅」園林 28
二、文人交遊圈:鴛鴦蝴蝶派、上海報人與「狼虎會」 31
三、上海影劇界贊助者:電影編劇、戲迷票友 34
四、江南名士:書畫家、中日交流中的「蝶野」、古畫收藏鑑定家 36
第三節 抗日戰爭到渡海來臺 40
一、投身「抗日後援會」、「家庭工業社」遷廠大後方 40
二、雙親逝世、歸葬「桃源嶺」 42
三、更名「定山」以紀念抗戰殉難者 45
四、1948年渡臺前後 46
第三章 陳定山渡臺後的文化生涯 51
第一節 從上海小報進入臺灣大報 51
一、臺灣報刊寫手 51
二、黨國文化界名人 56
三、「外省人的苦悶」 61
第二節 陳定山的反共文藝行動 64
一、受中共迫害的親友 64
二、臺灣的「自由中國」與反共離散華人 68
三、對抗文革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72
第三節 陳定山的南渡遺民情懷 78
一、遺民情懷下的隱士哲學 78
二、江浙文化與南社遺緒 83
三、江南才子的臺灣行旅 86
第四章 「春申」系列與「留臺」系列書寫 90
第一節 在臺灣回顧上海文化:《春申舊聞》、《春申續聞》 90
一、「春申舊聞」的連載、出版與暢銷 90
二、民國遺老的軼聞掌故體 92
三、「上海傳奇」再現臺灣 94
四、《春申續聞》裡的「對岸」文化人 99
第二節 海派文人的在地化:《留臺新語》與「留臺新語」專欄 103
一、以《聊齋》筆法記生平異事 104
二、《留臺新語》的主題內容概述 105
三、臺灣的《世說新語》──「留臺新語」專欄 119
第三節 從「春申」到「留臺」:舊體文類的回歸與翻新 121
一、「春申」系列:海派風格與故都憶往 121
二、「留臺」系列:舊體文類的翻新 123
三、陳定山的「新」與「舊」 124
四、結論:當代文學譜系外的異數 127
第五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40
論文附錄
附表一:陳定山(小蝶)家族樹 155
附表二:陳定山(小蝶)家族親戚一覽表 155
附件三:陳定山(小蝶)生平年表 157
附表四:陳定山(小蝶)「渡臺前(1896-1948)」人際交游一覽表 162
附表五:陳定山「臺灣時期(1948-1989)」人際交游一覽表 195
附表六:陳定山雜誌文章列表 212
附表七:陳定山著作出版年表 251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柳士鎮、劉開驊譯注,《世說新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唐〕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孟元老,鄧之誠注,楊家駱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3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專論
大橋式羽,《胡雪巖外傳》,臺北:義美聯合電子商務公司,2010年。
方元珍,〈《聊齋志異》尚奇風格論〉,《發皇華語‧涵泳文學──第一屆華語文暨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20日,頁51-52。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1971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7年。
朱一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沈以正編,《美術家年譜》,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年。
李廣均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楠,《晚晴民國時期上海小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林文月,《遙遠》,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年。
,《午後書房》,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
范伯群、芮和師,《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侯如綺,《雙鄉之間──臺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
秦邵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夏志清著,丁福祥譯,〈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389-403。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袁進,《鴛鴦蝴蝶派》,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符立中,《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臺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陳蝶仙,《淚珠緣(中國古代孤本小說 第二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6年。
陳定山,《春申舊聞》,臺北:晨光月刊出版社,1954年。
,《春申舊聞・續集》,臺北:晨光月刊出版社1955年。
,《春申舊聞》全集,臺北:晨光月刊出版社,1964年。
,《春申續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6年。
原著、蔡登山主編,《春申舊聞──老上海的風華往事》,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6年。
原著、蔡登山主編,《春申續聞──老上海的風華往事》,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6年。
,《黃山》,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
,《西湖》,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
,《黃金世界》,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年。
,《龍爭虎鬥》,臺北:晨光月刊出版社,1967年。
,《一代人豪》,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年。
,《五十年代》四冊,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63年。
,《蝶夢花酣》五冊,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6年。
,《留臺新語》,臺北:晨光月刊出版社,1967年。
,《留臺新語》,新北:龍文出版社,2011年。
,《陳定山談藝錄》,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21年。
,《陳定山文存》,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21年。
陳巨來著、孫君輝編,《安持人物瑣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
陳欽忠,《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子善,《上海的美麗時光》,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即其外》,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
張永久,《鴛鴦蝴蝶派文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章詒和,《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黃心村,《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黃智陽,〈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的書法政策與影響〉,《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出版,2011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20年。
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蔡登山,《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簡明海,《五四意識在臺灣》,臺北:開源書局,2019年。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我看鴛鴦蝴蝶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二)期刊論文
王慧,〈也談《女子世界》──以陳蝶仙及其家人為中心〉,《學術交流》第12期,2013年12月。
王慶華,〈論「筆記體小說」之基本文體觀念〉,《浙江學刊》第3期,2011年。
,〈古代文類體系中「筆記」之內涵指稱──兼論近現代「筆記小說」概念的起源與推演〉,《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
王飈,〈再論南社〉,《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10年。
王德威,〈千年華胥之夢──董啟章,孟元老,「夢華體」敍事〉,《中國文學學報》第2期,2011年12月1日。
等,《白先勇《臺北人》五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收入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20卷》第18卷第4期,2021年12月。
仲向平、陳欽周,〈陳蝶仙與陳小蝶舊居〉,《文化交流》第3期,2013年3月15日。
伊永文,〈以《東京夢華錄》為中心的「夢華體」文學〉,《求是學刊》第36卷第1期,2009年。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史學與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李斌、曹燕寧,〈陳小蝶與早期中國電影〉,《電影藝術》第3期,2010年5月。
李國明,〈剪不斷,理還亂──南社與鴛鴦蝴蝶派關係初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2009年4月。
李知灝,〈戰後渡臺文人周棄子的遺民想像與文化思維〉,《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2018年12月。
吳淑瑛,〈博物館展覽與國族、文化的想像──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1935-1936)」為例的觀察〉,《近代中國》157期,2004年6月。
林怡婷,〈嬌怯柔弱或不讓鬚眉?中華書局《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中的女性形象〉,《編譯論叢》第9卷第2期,2016年9月。
陳欽忠,〈學者書法家典範──于大成書學論述〉,《書畫藝術學刊》第13期,2012年12月。
陳昱文,〈香港方物中的香港意識:試論香港早期自然導向文學《香港方物志》〉,《華文文學與文化》第4期,2015年4月4日。
張春田,〈抒情傳統與現代情感政治──南社文學文化重探〉,《清華學報》43卷第4期,2013年12月。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5年6月。
莊宜文,〈移民經歷和遺民情懷的託寓──戰後臺灣外省族群作家作品中的「桃花源記」〉,《成大中文學報》第50期,2015年9月。
許毓良,〈戰後初期《旅行雜誌》介紹的南臺灣印象(1945~1950)〉,《高雄文獻 》1卷1期 ,2011年6月。
黃心村,〈從醬園弄到鹿港:詹周氏殺夫的跨國演繹〉,《臺灣文學學報》第18期,2011年6月。
,〈舊文新語話春申──陳定山的上海與臺北〉,《臺灣文學學報》第24期,2014年6月。
黃錦珠,〈新時代的閨秀作家:陳小翠其人其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3期,2019年6月。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2015年。
黃雅歆,〈以林文月〈上海故宅〉、〈灣江路憶往〉、〈迷園〉窺散文創作之互文策略──並論空間記憶與身分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5期,2019年6月。
湯哲聲,〈鴛鴦蝴蝶派:吳地文學的一次現代化集體轉身〉,《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年11月。
萬青力,〈美術家、企業家陳小蝶,定山(1897-1989):民國時期上海書壇研究之一〉,《美術研究》第1期,2002年1月2日。
鄭文惠,〈地理政治學:溥心畬臺灣風物之文化敘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3期,2013年2月。
蔡建鑫,〈再論後遺民〉,《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9期,2016年2月1日。
劉文君,〈「後遺民」的焦慮與慾望──論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0期,2015年4月。
(三)碩博士論文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一種綜合的文化、文學考察》,河南: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林怡婷,《清末民初翻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以《八十日環遊記》、《三千年豔尸記》、《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季宵瑤,《「鴛鴦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網路》,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奇聰,《彭醇士書法藝術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守智,《陳定山書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12年。
姚蔓嬪,《戰後臺灣古典詩發展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惠文,《戰後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書寫》,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慧華,《鍾肇政小說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年。
張韡忻,《戒嚴臺灣的世界想像:《自由談》研究(1950-197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毓如,《乘著日常生活的列車前進──以戰後二十年間的《暢流》半月刊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閔亮,《翻譯、文學操縱與文化身份的塑造》,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雷雅淳,《明清之際世說體對《世說新語》的繼承與轉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董志穎,《陳蝶仙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賴信宏,《《聊齋誌異》主體意識的呈顯與構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三、報刊文獻
(一)報紙
《小日報》第2版,1935年7月29日。
《新生報》1954年2月20日、3月20日。
〈上海市政府訓令〉,《上海市政府公報》第142期,1934年。
〈商標法規研究委會昨開二次會,陳小蝶主席議決兩案〉,《上海商報》第1版,1934年9月13日。
〈陳小蝶變產救國標賣杭州蝶墅移購公債〉,《立報》第3版,1937年10月24日。
〈陳小蝶之一摑〉,《社會日報》第2版,1938年8月18日星期四。
〈杭州通志陳小蝶主持〉,《立報》第2版,1946年5月27日。
〈康樂製藥廠〉廣告,《金剛鑽》第1版,1935年5月24日。
〈李祖夔昨晨抵滬〉,《時事新報》第2版,民國14年(1925)2月5日。
〈李祖夔交還縣印〉,《時事新報》第1版,民國14年(1925)10月28日。
(以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毛,《社會日報》第2版,1935年8月5日。
古廠,〈洋場才子點將錄〉,《奮報》第4版,1940年9月27日。
冰史,〈惲鐵樵與陳小蝶〉,《社會日報》第2版,1935年8月8日。
卓呆,〈陳小蝶東游吟興〉,《晶報》第3版,1936年6月7日。
波若,〈陳小蝶西湖營旅舍〉,《時代日報》第2版,1934年3月26日。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卷二,1917年1月1日。
庭,《小日報》第3版,1929年12月27日。
徐來,〈蝶來參觀記〉,《社會日報》,1934年4月11日。
狼虎書記,〈狼虎會食單〉,《半月》3版,第1卷第1號,1921年12月20日。
陳小蝶,〈蝶墅自序五十二韻〉,《金剛畫報》復刊13,1939年。
陳定山,〈中華副刊・「春申」暫別〉,《中華日報》第6版,民國四十三年(1954)五月廿七日。
萍,〈陳小蝶送許大使詩〉,《晶報》第3版,1937年7月20日。
貓庵,〈陳小蝶藝事日進〉,《金剛鑽》第4版,1937年7月17日。
鍾肇政,〈關於「馬黑坡風雲」〉(下),《臺灣新生報》第10版,1972年1月14日。
鏘鏘,〈略記陳定山先生〉,《聯合報・聯合報副刊》第5版,1956年10月5日。
(二)雜誌刊物
〈電影・從編劇至放映〉,《良友》第103期,1935年。
〈上海的小型報文化座談會〉,《雜誌》第11卷第6期,1943年。
〈上海的秋光・小引〉,《旅行雜誌》23卷9期,1949年9月15日。
〈《春申舊聞》出版預約〉,《暢流》第10卷第6期,1954年11月01日。
自由談編輯委員,《自由談》第5卷第7期,1954年7月1日。
,〈恭祝總統華誕──本誌陳獻兩項意見〉,《自由談》第7卷第11期,1956年11月1日。
,〈電影之葉〉,《自由談》第9卷第1期,1958年1月1日。
自由談同人,〈新年寄書讀者〉,《自由談》第13卷第1期,1962年1月1日。
(以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友琴,〈1966:學生打老師的革命〉,《二十一世紀》第30期,1995年8 月。
李永中,〈為「葉公超家族的雅集傳統」一文中的質疑與補充〉,《傳記文學》第98卷第1期,2006年7月。
杜雲之,〈溥心畬的晚年生活──溥心畬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大成》第1期,1973年12月1日。
阮毅成,〈民主地・談自由〉,《自由談》第5卷第4期,1954年4月1日。
,〈從臺灣看香港〉,《自由談》第9卷第12期,1958年12月1日。
易君左,〈為暢流作家畫像〉,《暢流》第2卷第8期,1950年12月1日。
唐紹華,〈「新月社」與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傳記文學》第71卷第4期,1997年10月。
陳小蝶攝,〈周瘦鵑幽澗聽水圖〉,《紫蘭花片》第10期,1923年。
,〈「柳暗花明」編劇餘談〉,《電影月報》第2期,1928年。
,〈康樂素與生理之關係〉,《禮拜六》第596期,1935年。
,〈抗敵後援委員會感言〉,《周報》第1卷第3期,1937年。
,〈國際藝展書畫真偽表〉,《綢繆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
,〈參觀日月潭水位〉,《旅行雜誌》第23卷7月號,1949年7月15日。
陳定山,〈燈暈的憧憬〉,《自由談》第1卷第5期,1950年8月5日。
,〈拋書夢為兒〉,《自由談》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1日。
,〈回首西冷風雨亭〉,《暢流》第3卷第9期,1951年6月16日。
,〈臘鼓催年〉,《暢流》第7卷第1期,1953年2月16日。
,〈義奴傳〉,《晨光》第1卷第5期,1953年7月1日。
,〈霧社櫻花〉,《自由談》第3卷第7-12期,1952年7-12月。
,〈宜昌守歲記〉,《暢流》第4卷第10期,1952年1月1日。
,〈昆明的吃〉,《自由談》第3卷第6期,1952年6月1日。
,〈金華三洞記〉,《暢流》第2卷第8期,1950年12月1日。
,〈五四以前的文化運動〉,《自由亞洲》第17期,1951年5月4 日。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上)──國貨之隱者〉,《晨光》第1卷第1期,1953年3月1日。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中)──提倡手工業與原料自給〉,《晨光》第1卷第2期,1953年4月1日。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下一)──抗日戰爭的大無畏精神〉,《晨光》第1卷第3期,1953年5月1日。
,〈我的父親天虛我生(下二)──風木餘哀〉,《晨光》第1卷第4期,1953年6月1日。
,〈桃源嶺十年祭〉,《暢流》第2卷第9期,1950年12月16日。
,〈湖上秋懷──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暢流》第6卷第4期,1952年10月1日。
,〈湖上散記〉,《自由談》第4卷第5期,1953年5月1日。
,〈日本人的茶道〉,《暢流》第4卷第2期,1951年9月1日。
,〈京都之憶〉,《暢流》第7卷第6期,1953年5月1日。
,〈懷家鄉談過年的吃〉,《暢流》第35卷第1期,1967年2月16日。
,〈年景什談〉,《中央月刊》第1卷第4期,1969年2月。
,〈寫作五十年的文字價值〉,《中國一周》第1006期,1969年8月4日。
,〈養雞場在臺北──貴族式的里昂〉,《自由中國》第2卷第12期,1950年6月16日。
,〈圜矩書屋的藏書〉,《晨光》第1卷第2期,1953年4月1日。
,〈五上黃山〉,《暢流》第1卷第1期,1950年2月16日。
,〈回憶湖莊舊主人〉,《自由談》第11卷第6期,1960年6月1日。
,〈東陽八詠與西湖十景〉,《海風》第3卷第6期,1958年6月1日。
,〈殘雪西風幾斷橋〉,《海風》第2卷第1期,1957年1月1日。
,〈鐵路國劇社所演出的兩齣戲〉,《暢流》第2卷第6期,1950年11月1日。
,〈池上於今有鳳毛〉,《晨光》第8卷第7期,1960年9月1日。
,〈今天我要哭〉,《暢流》第14卷第9期,1956年12月16日。
,〈冬日雜詩記事〉,《晨光》第12卷第10期,1964年12月1日。
,〈翠吟樓遺集序〉,《暢流》第45卷第4期,1972年4月1日。
,〈寄大妹(詩)〉,《晨光》第7卷第3期,1959年5月1日。
,〈定山近詞〉,《暢流》第45卷第6期,1972年5月1日。
,〈燈塔〉,《暢流》第2卷第5期,1950年10月16日。
,〈人生自古誰無死〉,《暢流》第3卷第5期,1951年4月16日。
,〈大好湖山〉,《自由談》第2卷第8期,1951年8月1日。
,〈臺灣第一文獻──記沈光文遺詩〉,《自由談》第1卷第2期,1950年5月15日。
,〈黃石齋先生殉國始末〉,《自由談》第1卷第4期,1950年7月15日。
,〈明魯王監國史略〉,《暢流》第2卷第7期,1950年11月16日。
,〈記周端孝血疏貼黃〉,《暢流》第2卷第10期,1951年1月1日。
,〈集文紀趣〉,《暢流》第41卷第8期,1970年6月1日。
,〈山居雜記〉,《自由談》第7卷第3期,1956年3月1日。
,〈臺灣六月無炎夏〉,《暢流》第4卷第1期,1951年8月16日。
,〈南游三記〉,《自由談》第8卷第8期,1957年8月1日。
,〈惆悵山中一夕緣──太魯閣記游十四首〉,《自由談》第16卷第1期,1965年1月1日。
,〈合歡山冰雪晶瑩〉,《自由談》第14卷第3期,1963年3月1日。
,〈蕭齋夜話〉,《晨光》第7卷第8期,1959年10月1日。
,〈民國以來畫人感逝錄〉,《藝海雜誌》第2卷第3期,1978年1月。
,〈倪雲林〉,《暢流》第1卷第10期,1950年7月1日。
,〈中國歷史和小說的勢力〉,《暢流》第3卷第6期,1951年5月1日。
,〈歷代畫家的民族觀念〉,《文藝創作》第37期,1954年5月1日。
,〈陶淵明醉鄉新記〉,《自由談》第5卷第1期,1954年1月1日。
,〈不盡長江滾滾來(上)〉,《暢流》第21卷第6期,1960年5月1日。
,〈美的上海〉,《中國一周》第261期,1955年4月25日。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暢流》第1卷第8期,1950年6月1日。
,〈欠債的藝術〉,《暢流》第1卷第11期,1950年7月15日。
,〈臺北的亂〉,《晨光》第12卷第2期,1964年4月1日。
,〈華津記夢〉,《暢流》第48卷第6期,1973年11月1日。
,〈新世說〉,《大人》第36期,1973年4月15日。
,〈留臺新語〉,《暢流》第56卷第1期,1977年8月16日。
,〈留臺新語〉,《暢流》第56卷第3期,1977年9月16日。
,〈留臺新語〉,《暢流》第56卷第4期,1977年10月1日。
,〈四十年畫壇感舊〉,《暢流》第47卷第1期,1973年2月16日。
,〈亡室張嫻君墓誌〉,《大成》第48期,1977年11月1日。
,〈永和隨筆〉,《書畫家》第2卷第6期,1979年1月1日。
,〈永和隨筆〉,《書畫家》第3卷第5期,1979年6月1日。
,〈來臺國劇藝人菁華錄〉,《自由談》第17卷第11期,1966年11月1日。
,〈國劇可以稱平劇嗎?〉,《中國地方自治》第15卷第10期,1963年2月。
,〈克言畫介〉,《藝術家》第36號,1978年5月。
、阮毅成等,〈自由談五週年小型紀念會座談──外省人的苦悶〉,《自由談》6卷4期,1955年4月1日。
受訪問、淩祖綿記錄,〈定公七發〉,《書畫家》2卷5期,1978年12月1日。
陳小翠,〈半生之回顧〉,《宇宙風》62期,1938年3月。
陳克言,〈我的二叔〉,《暢流》第22卷第9期,1960年12月16日。
張穀年,〈我識定山:從小蝶──蝶野──定山到蕭齋〉,《暢流》第5卷第11期,1952年7月16日。
張嫻君,〈《定山論畫七種》書後〉,《大成》第48期,1977年11月1日。
張禮豪〈江南才子陳定山──書畫功深價有待〉,《典藏美術》第191期,2008年8月。
章君穀,〈杜月笙傳〉,《傳記文學》第13卷第6期,1968年12月。
曾永莉整理,〈訪陳定山談陳蝶仙〉,《聯合文學》第1卷第6期,1985年4月。
馮世欣,〈關於章含之與康克林〉,《傳記文學》第55卷第6期,1989年10月22日。
熊宜敬,〈小蝶翩翩舞塵世定山嶙嶙隱蕭齋:陳定山一生行誼〉,《典藏古美術》第109期,2001年10月。
,〈才氣縱橫陳定山〉,《典藏古美術》第191期,2008年8月。
裴毅然,〈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6年2 月。
瘦鵑,〈二蝶古裝記〉,《上海畫報》第272期,1927年。
蔣君章,〈倉聖明智大學的回憶〉,《傳記文學》第9卷第6期,1966年12月。
羅敦偉,〈藝文復興聖地的展望──旅臺詩鈔序〉,《暢流》第7卷第1期,1953年2月16日。
四、網路資料
(一)電子資源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影像系統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https://db.nmtl.gov.tw/Site4/s3/advance,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香港文學資料庫,https://hklit.lib.cuhk.edu.hk/,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電影「落馬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4D6e8axFA&t=2277s,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二)網路文章/電子書
再見中國!反共義士投奔自由血淚史,https://wreadit.com/@wwwpeoplenewstw/post/82816,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京劇名伶顧正秋過世 府:文藝界損失,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608220324.aspx,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胡雪巖外傳,http://open-lit.com/book.php?bid=401,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陳定山別記,http://78we.com/index.php/724536625/blog/1390655396,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傅月庵:《春申舊聞》定公見多識廣,新版好翻好讀……, https://showwe.tw/news/news.aspx?n=1064 ,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無敵牌牙粉,1918,http://www.fdvc.sh.cn/dataproductinfo/0/1619.html,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中國的本土工藝主義:化妝品帝國建立中的本土創新以及外來科技,1900到1940 /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Local Innovation and Translated Technologies in the Making of a Cosmetics Empire, 1900-1940,https://cup.columbia.edu/book/vernacular-industrialism-in-china/9780231193481?fbclid=IwAR2LMRf4mVMtGIPTQYd059pwoX3rbd5k6jOoPPyLYJvoMlQL8eDnRCaUZvg,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臺北人」中的尹雪艷是誰? 「說不完的白先勇」揭密,https://udn.com/news/story/12660/5942560?fbclid=IwAR3-VfQMB22bWNeMRXl1Sp9LPq50mJCGIr-HrfkSePG7_88E5DnxBo6Rhjc,瀏覽日期:2022年6月16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