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76.4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韻如
作者(外文):Chen, Yun-Ju
論文名稱(中文):漂流與突圍──廖鴻基海洋書寫意識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rift and Breakthrough: Research on Liao Hung-chi’s Consciousness of Maritime Writing
指導教授(中文):羅仕龍
指導教授(外文):Lo, Shih-Lung
口試委員(中文):陳惠齡
蔣興立
鍾秩維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e-lin
Chiang, Hsin-Li
Chung, Chih-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6041508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廖鴻基海洋文學海洋書寫海洋教育
外文關鍵詞:Liao Hung-chimaritime literaturemaritime writingmarin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臺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其生活與著作皆不離海洋。在其每部作品中,皆可見其海洋哲思。不只是海與陸,離與返、寬廣與狹仄、小與大、遠與近、水面與水下、深淺浮沉,以至於山、岸與河口,都有其繁複辯證。而人與海洋生物、群己之間甚至是父女關係,都在海洋中獲得新的視野與相處。

本文以「人」與「海」的關係為軸心發散,從空間、彼我以及文類與策略等面向深入討論。「漂流」與「突圍」,是廖鴻基的書寫中頻頻出現的語彙,「漂流」是心靈意識,也是其書寫中恆常出現的議題與元素;「突圍」則是海洋原鄉帶給他的動能與結果,也是梳理廖鴻基幾十本作品後可發現其逐漸推進的幾項書寫特色。「圍」,過去是人世帶給他的羈絆囿限,海洋的誘引使其入海,突破陸地生活的圍困;雖然海上船舶亦具囿限性,卻也因為海洋,使其突破對於海洋的單一視角,由近而遠、由海面而海下、再由海返陸,看見並記錄海洋的繽紛,並賦予船舶更多象徵性與積極意義。而就其書寫文類及策略來說,可看出廖鴻基近年作品的開展與嘗試,無論是海洋文學選集、長篇小說或海洋寓言,又或是海洋書寫與海洋教育的並行。持續的行動與書寫,為臺灣海洋文學譜寫更深廣的題材與風貌,亦打造出一處極具其獨特風格的無域之海。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Taiwanese fisherman writer, Liao Hung-chi, is closely related to oceans. In each of his writings, a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ocean can be seen. Not only are the ocean and the land, departure and arrival, width and narrowness, largeness and smallness, remoteness and nearness, underwaterness and abovewaterness, depth and surface verified, but also mountains, riversides and estuaries are so as wel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marine live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and fathers and daughters can gain new perspectives and engagement in oceans.

The thesis centers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oceans,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space, others and individuals, genres and strategies. The two terms “drift” and “breakthrough” frequently appear in Liao’s writing. “Drift” is consciousness of his mind and the issue and element shown in his writing. “Breakthrough” is the motivation and result which the ocean brings him. Readers can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 by reading more than ten of his works. “Enclosement” is the limitation that the whole world brought him and then the ocean saves him from breaking through the difficulty which the land caused. Even though boats in the ocean includes limitation as well, he breaks the single perspective to the ocean just because of the ocean. From the nearness to the remoteness, from the abovewaterness to underwaterness, and from the ocean back to the land, Liao records the colorfulness of the ocean and endows boats with symbolic and positive meanings. As for genres and strategies, no matter in maritime literature collocations, full-length novels, marine fables, maritime writing as well as marine education, readers can see the development and attempt in his recent works. With continuous action and writing, Liao’s writing composes various motifs and styles for Taiwanese maritime literature, and further creates his own unique, stylish and endless ocean.
標題頁
論文授權書
指導教授推薦書
考試委員審定書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目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疇、方法與架構………………………3
    一、研究範疇……………………………………………………3
    二、研究方法……………………………………………………4
    三、研究架構……………………………………………………5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8
    一、以廖鴻基為主題………………………………………8
      (一)單篇論文………………………………………8
      (二)學位論文………………………………………10
    二、以文類為主題:自然書寫、海洋文學、新/後鄉土與生命倫理…11
      (一)專書…………………………………………………11
      (二)單篇論文………………………………………13
      (三)學位論文………………………………………14
    三、其他視角………………………………………………………15
  第四節 詞語釋義………………………………………………………16
    一、何謂漂流………………………………………………………16
    二、何謂突圍………………………………………………………18
    三、何謂意識………………………………………………………19
  第五節 關於廖鴻基…………………………………………………20
第二章 深淺浮沉間……………………………………………………………23
  第一節 船舶空間………………………………………………………24
    一、甲板一方………………………………………………………24
      (一)漂流監獄:封閉與延展的雙重性…………………………24
      (二)水面上下:入海的生命契機與視角……………………27
    二、意志出航…………………………………………………………30
      (一)人船一體:海上家園與自我意志的展現……………………30
      (二)國土延伸:遠航觀察與拚勢的台灣精神……………………33
    小結…………………………………………………………………………35
  第二節 邊界離返………………………………………………………………37
    一、山海島城………………………………………………………………38
      (一)尋找島嶼:山海船魚人的圓融共構…………………………38
      (二)山海小城:駁詰之所在、能量之所在………………………42
    二、從海洋到海洋…………………………………………………………46
      (一)家在海邊:邊緣或主體?盡頭或出口?……………………46
      (二)無岸之海:海洋覺知、行動與書寫…………………………48
    小結…………………………………………………………………………52
  第三節 虛實之間………………………………………………………………53
    一、夢境書寫:由夢境到造夢、由欲望到展望…………………………53
    二、聲音書寫:海洋國的語言再現及人海共鳴的隱喻…………………59
    小結…………………………………………………………………………63
  第四節 結語……………………………………………………………………64

第三章 彼我之間……………………………………………………………………67
  第一節 自我與祂:神鬼意識…………………………………………………68
    一、漁人信仰………………………………………………………………68
      (一)海上徵兆:信仰中顯現的海洋力量…………………………68
      (二)船身儀式:儀式文化的記錄者………………………………69
      (三)屍魂鬼魅:漂流與歸家意念的連結想像……………………70
      (四)神靈信仰:由觀察記錄到寓言再造…………………………71
    二、人神之間………………………………………………………………73
      (一)神性書寫:精神探求之路……………………………………73
      (二)神性與消解神性:膨脹的人類與感知的弱化………………74
    小結…………………………………………………………………………76
  第二節 自我與牠:動物敘事…………………………………………………77
    一、鯨靈想像………………………………………………………………78
      (一)鏡射意義:人類中心視角的反思……………………………78
      (二)童心意識:喚醒童真與自然動能的象徵……………………81
      (三)海神信差:引渡之途的雙向性………………………………83
    二、其他生物………………………………………………………………87
      (一)界面與認同:意志展現與生命追尋…………………………87
      (二)從海鮮到海洋:海洋文化觀中的海洋自覺…………………89
      (三)海陸之間:人、魚生態共構的想像…………………………90
    小結…………………………………………………………………………91
  第三節 自我與他:海上男兒…………………………………………………92
    一、海人群相………………………………………………………………92
      (一)討海本色:海人的共性與殊異………………………………93
      (二)漁船與愚傳:從漁人到漁業文化的建構……………………95
    二、船上社會………………………………………………………………96
      (一)同舟情誼:船舶上的情誼與親情補償………………………97
      (二)海上王國:階級角力與男性氣質的形塑……………………98
    小結…………………………………………………………………………100
  第四節 自我與她:筆下女性…………………………………………………101
    一、女性與海………………………………………………………………101
      (一)母體與女體:凝視海洋的雙重視角…………………………102
      (二)船上女性:陽剛空間中的性別思考與想像…………………104
    二、親情書寫………………………………………………………………107
      (一)母親與阿嬤:生命記憶與家族書寫的可能性………………107
      (二)女兒:因海隔絕、因海和解…………………………………110
    小結…………………………………………………………………………112
  第五節 結語……………………………………………………………………113

第四章 海洋書寫行伍………………………………………………………………115
  第一節 書寫策略與文類………………………………………………………116
    一、散文、小說與寓言……………………………………………………116
      (一)散文:知識與抒情的兼容/迴環式的書寫特色……………116
      (二)小說:半自傳色彩/從性格到志趣、從個體到集體………122
      (二)寓言:海洋思維的書寫形式/島嶼圖景的再造……………125
    二、海洋文學選:由選集看台灣海洋文學的觀點與開展………………128
    小結…………………………………………………………………………133
  第二節 形構海洋………………………………………………………………135
    一、海洋書寫的共性………………………………………………………136
      (一)變形之島:形構島嶼的途徑與意識…………………………136
      (二)黑潮書寫:由黑潮浮現的身世定位…………………………145
      (三)海洋的複調:消解與創造……………………………………149
    二、海洋書寫的殊異………………………………………………………153
      (一)東年與廖鴻基…………………………………………………153
      (二)呂則之與廖鴻基………………………………………………156
      (三)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158
      (四)王家祥與廖鴻基………………………………………………160
      (五)吳明益與廖鴻基………………………………………………163
      (六)女性海洋書寫與廖鴻基………………………………………166
    小結…………………………………………………………………………171
  第三節 結語……………………………………………………………………172
               
第五章 結論…………………………………………………………………………175
  第一節 成果展現………………………………………………………………175
  第二節 研究展望………………………………………………………………180

參考文獻………………………………………………………………………………183
  一、中文…………………………………………………………………………183
  二、外文…………………………………………………………………………194

附錄……………………………………………………………………………………196
  附錄一:廖鴻基著作列表………………………………………………………196
  附錄二:海洋文學選集列表……………………………………………………201
  附錄三:海洋作家簡介…………………………………………………………207
一、 中文

(一)廖鴻基著作(依出版年月先後排列)

1.個人

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
廖鴻基,《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年6月)。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中:晨星,1997年6月)。
廖鴻基,《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年4月)。
廖鴻基,《來自深海》(台中:晨星,1999年2月)。
廖鴻基,《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2000年10月)。
廖鴻基,《海洋遊俠》(新北:成陽,2001年10月)。
廖鴻基,《台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3月)。
廖鴻基,《漂島:一趟遠航記述》(新北:印刻,2003年12月)。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台中:晨星,2005年3月)。
廖鴻基,《腳跡船痕》(新北:印刻,2006年4月)。
廖鴻基,《海天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10月)。
廖鴻基,《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6月)。
廖鴻基,《後山鯨書》(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2月)。
廖鴻基,《南方以南》(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9月)。
廖鴻基,《飛魚‧百合》(台北:有鹿文化,2010年1月)。
廖鴻基,《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7月)。
廖鴻基,《回到沿海》(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2月)。
廖鴻基,《大島小島》(台北:有鹿文化,2015年5月)。
廖鴻基,《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台北:有鹿文化,2016年7月)。
廖鴻基,《黑潮漂流》(台北:有鹿文化,2018年5月)。
廖鴻基,《十六歲的海洋課》(台北:蔚藍文化,2019年7月)。
廖鴻基,《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台北:有鹿文化,2019年7月)。
廖鴻基,《23.97的海洋哲思課》(台北:幼獅文化,2020年11月)。
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台北:聯經,2022年1月)。

2.集體

廖鴻基等著,《臺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
廖鴻基編著,《划向大海,找到自己:2009、2010年獨木舟環島紀實》(新北:東村,2012年9月)。
廖鴻基主編,《地球的心跳──自然生態散文集》(台北:幼獅文化,2013年6月)。
廖鴻基主編,《海洋的心聲──海洋散文集》(台北:幼獅文化,2013年11月)。
廖鴻基編著,《沒有掌聲的討海人》(新北:遠景,2019年12月)。
廖鴻基編著,《北方海岸的漁村故事》(新北:遠景,2021年7月)。

(二)其他作家作品(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家祥

王家祥,《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1992年12月)。
王家祥,《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1996年4月)。
王家祥,《山與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
王家祥,《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年10月)。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1997年11月)。
王家祥,《海中鬼影──鰓人》(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王家祥,《深藍》(台北:九歌,2000年10月)。
王家祥,《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4月)。

2.呂則之

呂則之,《海煙》(台北:自立晚報,1983年4月)。
呂則之,《荒地》(台北:自立晚報,1984年9月)。
呂則之,《雷雨》(台北:聯經,1988年4月)。
呂則之,《憨神的秋天》(台北:草根,1997年5月)。
呂則之,《浪潮細語》(台北:歷史智庫,2008年8月)。
呂則之,《父親的航道》(台北:草根,2011年4月)。
呂則之,《風中誓願》(台北:允晨,2013年4月)。
呂則之,《悠悠瘋狗天》(台北:允晨,2014年9月)。
呂則之,《哭泣船》(台北:允晨,2016年4月)。


3.吳明益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台北:二魚,2007年6月)。
吳明益,《蝶道》(台北:二魚,2010年3月)。
吳明益,《迷蝶誌》(新北:夏日,2010年8月)。
吳明益、吳晟主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1月)。
吳明益,《複眼人》(台北:新經典,2016年6月)。
吳明益,《苦雨之地》(台北:新經典,2019年1月)。
吳明益、張卉君、陳冠榮,《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台北:網路與書,2019年9月)。

4.東年

東年,《大火》(台北:聯經,1979年9月)。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2月)。
東年,《再會福爾摩莎》(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6月)。
東年,《初旅》(台北:麥田,1999年4月)。
東年,《愛的饗宴》(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1月)。
東年,《給福爾摩莎寫信》(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1月)
東年,《愚人國》(台北:聯合文學,2013年7月)。
東年,《美好時光》(台北:聯合文學,2014年5月)。
東年,《黑潮》(台北:聯合文學,2016年7月)

5.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1999年4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7月)。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新北:印刻,2007年7月)。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新北:印刻,2009年8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4月)。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台北:聯經,2012年8月)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台北:聯經,2014年9月)。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新北:印刻,2015年7月)。
夏曼‧藍波安,《大海之眼》(新北:印刻,2018年10月)。
夏曼‧藍波安,《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新北:印刻,2021年12月)。


6.張卉君

張卉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台北:網路與書,2016年11月)。
張卉君,《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黑潮、攝影、歲時曆》(台北:小貓流,2017年11月)。
張卉君、劉崇鳳,《女子山海》(台北:大塊文化,2020年12月)。

7.曾玲

曾玲,《一個台灣女孩的航海日記》(台北:方智,1997年6月)。
曾玲,《小迷糊闖海關》(台北:大田,1998年7月)。
曾玲,《乘瘋破浪》(台北:大田,2000年12月)。

(三)專著

1.中文(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海洋詩選編委會,《中國海洋詩選》(高雄: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85年)。
世界文學編委會,《旅行文學》(台北:聯經,2015年12月)。
王溢嘉,《夜間風景:夢》(新北:野鵝,1996年3月)。
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北:晨星,2006年11月)。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1月)。
吳瑪悧、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主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台北:北市美術館,2019年9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夏日,2012年1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台北:夏日,2012年1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台北:夏日,2012年1月)。
林燿德編,《藍種籽:中國現代海洋散文選》(台北:號角,1987年7月)。
林燿德編,《海事:中國現代海洋小說選》(台北:號角,1987年7月)。
林燿德編,《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中國現代海洋詩選》(台北:號角,1987年7月)。
林崇德等主編,《心理學大辭典(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崇德等主編,《心理學大辭典(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柳秀英、蔣忠益、黃志盛、楊淑雅、余蕙靜、陳韋詮編著,《海洋文學讀本》(台北:新學林,2013年7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9月)。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7月)。
唐克龍,《中國現當代文學動物敘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新北:立緒,2011年1月)。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2001年9月)。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0年4月)。
陳慕真、簡弘毅,《航向浩瀚──台灣海洋文學特展展覽圖錄》(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6年11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2003年7月)。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9月)。
黃宗潔,《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台北:文津,2011年8月)。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台中:晨星,2013年3月)。
黃嘉俊,《島與鯨。海洋之子。──〈男人與他的海〉拍攝紀實》,(台北:如何,2020年4月)。
賈福相編,《人與海:台灣海洋環境》(台北:聯經,1998年6月)。
楊雅惠、施懿琳、王小琳、王建國,《臺灣海洋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9月)。
瞇,《沒用的東西》(台北:黑眼睛文化,2015年10月)。
廖鴻基、許榮哲等,《漫畫與文學的火花》(台北:幼獅文化,2016年1月)。
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鄭明俐,《現代散文》(台北:三民,2009年10月)。
蔡振興主編,《生態文學概論》(台北:書林,2013年7月)。
賴芳伶,《文學詮釋新視野》(台北:里仁,2014年11月)。
薛好薰,《海田父女》(台北:寶瓶文化,2011年8月)。
謝玉玲,《空間與意象的交融:海洋文學研究論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7月)。
謝玉玲、劉向仁、許秦蓁、張長臺編著,《臺灣現代海洋文選》(台北:三民,2010年9月)。
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台北:玉山社,2017年7月)。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10月)。

2.譯著(依編著者姓名字母序排列)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黃中憲譯,《地圖之外》(台北:臉譜,2016年3月)。
德瑞克‧沃克特(Derek A. Walcott),奚密編譯,《德瑞克‧沃克特詩選:海的聖像學》(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年9月)。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2009年10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5年3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蓋文‧法蘭西斯(Gavin Francis)著,林金源譯,《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新北:木馬文化,2020年10月)。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許綺玲譯,《空間物種》(Espèces d'espaces),(台北:麥田,2019年1月)。
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著,陳榮彬譯,《白鯨記》(新北:聯經,2019年7月)。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國立編譯館主譯,《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台北:麥田,2015年8月)。
約翰‧邁克(John Mack)著,馮延群、陳淑英譯,《海洋──一部文化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12月)。
凱倫‧布裏克森(KarenBlixen)著,林樺主編/譯,《七個奇幻的故事》(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
馬克‧歐傑(Marc Augé)著,陳文瑤譯,《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台北:田園城市,2017年2月)。
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著,張艾弓譯,《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新北:桂冠,2000年12月)。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4年4月)。
彼德‧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著,王惟芬譯,《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台北:紅樹林,2017年9月)。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書林,2008年9月)。
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著,方淑惠、余佳玲譯,《大藍海洋》(台北:柿子,2017年9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江灝譯,《神話學》(台北:麥田,2019年9月)。
R.W.康奈爾(R.W.Connell)著, 柳莉、張文霞等譯,《男性氣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李強譯,《第二性》(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5月)。
史帝芬‧卡拉漢(Steven Callahan),姬健梅譯,《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蘇珊‧凱西(Susan Casey)著,陳重強譯,《海豚:人類在水下的一面鏡子》(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年6月)。
托馬斯‧馬卡卡羅(Tommaso Maccacaro)、克勞迪奧‧M‧達達里( Claudio M. Tartari)著,尹松苑譯,《空間簡史》(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年1月)。
崔斯坦‧古力(Tristan Gooley)著,簡萱靚譯,《水的導讀》(台北:行人文化,2018年5月)
威廉‧沃克‧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著,吳雙姣編譯,《意識心理學》(台北:城邦印書館,2018年8月)。
大隅清治著,張麗瓊譯,《鯨豚博物學:海洋中的鯨豚劇場》(台北:大樹文化,2000年3月20日)。
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新北:立緒,2006年4月)。
段義孚著,徐文寧譯,《無邊的恐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寺山修司,張秋明譯,《寺山修司少女詩集》(台北:大田,2020年4月)。

(四) 學位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碩論

伍寒榆《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何蕙雯《航海與守護──論廖鴻基的海洋書寫》(海大海洋文化所碩士學位論文,2020)。
吳建宏《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林宗德,《消弭海陸的界限──論廖鴻基作品中海洋文化的思想體系與美學實踐》(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姵勻,《神話與空間:廖鴻基海洋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謝慧靜,《女性海洋文學作品之家的意義研究──以〈一個台灣女孩的航海日記〉、〈海邊〉、〈黑潮洶湧〉為探討對象》(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2.博論

李友煌,《主體浮現:台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錦德,《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葉連鵬,《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楊政源,《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五)單篇論文(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薇棻,〈從書寫治療淺談部落格之網路書寫〉,《台灣心理諮商季刊》第2卷第2期(2010 年6月),頁1-10。
王國安,〈論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海洋書寫的差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6:4期(2012年12月),頁26-45。
吳旻旻,〈「海/岸」觀點:論台灣海洋散文的發展性與特質〉,《海洋文化學刊》(2005年12月),頁117-146。
余淑瑛,〈一座《漂島》──論廖鴻基的海洋追尋〉,《海洋文化學刊》第二十期(2016年6月),頁85-114。
林美容,〈父系社會的女神──媽祖〉,《人籟論辨月刊》(2005年5月),頁118-125。
林芳儀,〈達悟族與海的連結──訪《大海之眼作者夏曼‧藍波安》〉,《臺灣文學館通訊》第71期(2021年6月),頁10-17。
唐克龍,〈當代生態文學中的動物敘事與生命意識的興起〉,《湖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05-109。
黃志盛,〈廖鴻基筆下的海洋民俗〉,《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八期(2014年3月),頁149-169。
陳柏言,〈以心靈丈量島嶼──訪廖鴻基〉,《文訊》第356期(2015年6月),頁39-44。
葉連鵬,〈討海人求「生」記:台灣漁民文學速寫〉,《聯合文學》324期(2011年10月),頁54-57。
廖鴻基、龔卓軍,〈溯‧生命原鄉──與大海的子民廖鴻基對話〉,《張老師月刊》第242期(1998年2月),頁108-113。
劉建華、朱雙一,〈「海──陸」一體生態整體觀中的台灣海洋書寫──以吳明益《複眼人》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4 年4月),頁117-124。
蔣忠益、黃志盛、柳秀英、楊淑雅,〈台灣現代海洋小說「船舶」書寫初探〉,《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七期(2013年3月),頁163-179。
蔡秀枝,〈廖鴻基《討海人》中的民間信仰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第五期(2008年12月),頁99-135。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4年6月),頁1-26。
蕭義玲,〈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02年6月),頁173-195。
蕭義玲,〈流動視域,詩性之海:廖鴻基「討海人」寫作中的歸家之路〉,《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十四期(2009年12月),頁165-196。
蕭義玲,〈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五十二期(2012年10月),頁133-179。
蕭義玲,〈那一場永不落幕的黑潮漁撈大戲──廖鴻基《回到沿海》中的時間、身體與記憶〉,《南華大學文學系文學新鑰》第十六期(2012年12月),頁151-193。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月),頁35-52。
鍾燕,〈走向海洋的生態批評〉,《綠葉雜誌》05期(2012年5月),頁48-50。

(六)單篇文章(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家祥,〈黑潮〉,《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年6月10日)。
林文義,〈深海藏鯨:老友眼中的東年〉,《聯合文學》346期(2013年8月1日)。
東年,〈我在上個世紀的寫作〉,《聯合文學》346期(2013年8月)。
東年,〈雨: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文學台灣》119期(2021年7月)。
張卉君,〈海,腹中書〉,《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2021年8月)。
編輯部,〈稿約〉,《海洋生活》創刊號(1954年12月)。

(七)網路資料 (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個人

王威智,〈我們的島與海──廖鴻基談《大島小島》〉,《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15年7月8日)。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895994 
2021年8月26日更新
王菡,〈夏曼‧藍波安,翻譯海洋的男人〉,《端傳媒》(2015年8月25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26-culture-literature/ 
2021年8月31日更新
王家祥,〈都蘭海岸的冥想健行〉,《台灣文學網‧文學地景‧遇見作家》。https://tln.nmtl.gov.tw/ch/M12/nmtl_w1_m12_s1_c_1.aspx?sid=101 
2021年9月23日更新
李勇達,〈「啊,原來是這樣的一座島。」──專訪廖鴻基《大島小島》〉,BIOS monthly (2015年6月23日)。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6144 2020年6月19日更新
李依庭,〈人類世,是危機或轉機?〉,《科學月刊》(2019年6月2日)。
  https://www.scimonth.com.tw/tw/article/show.aspx?num=29&cat=8&page=1 2021年2月15日更新
邱奕嵩,〈第41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廖鴻基專訪〉,《吳三連獎基金會網站》。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winners41/b01/ 
2021年8月28日更新
嵐濤,〈大海洋詩刊徵稿說明〉,《大海洋詩刊社團網頁》(2017年7月7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14560715264898/posts/868479726539662/
  2021年8月29日更新
陳文發,〈「書寫者,看見」拯救靈魂的旅程〉,《中華日報新聞網》(2016年4月24日)。http://cdns.com.tw/news.php?n_id=6&nc_id=89801 
2021年6月22日更新
張卉君,〈我的彩色生活專欄:海藍〉,《伊日誌》(2021年10月28日)。
https://zine.yiri.com.tw/%E5%93%81%E7%89%8C%E4%BC%81%E5%8A%83/%E3%80%90%E6%88%91%E7%9A%84%E5%BD%A9%E8%89%B2%E7%94%9F%E6%B4%BB%E5%B0%88%E6%AC%84%E3%80%91%E6%B5%B7%E8%97%8D-%E2%94%80%E2%94%80-%E5%BC%B5%E5%8D%89%E5%90%9B/ 2022年2月3日更新
梁心愉,〈專訪吳明益:我以為我走遠了!〉,《報導者網站》(2016年8月9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u-mingyi-interview 2022年1月2日更新
葉柏均,〈吳明益與石岱崙談複眼的生成、漂流與視野:關於小說《複眼人》創作與翻譯聽講筆記〉,《紐約未完成網誌》(2013年10月23日)。http://theatrenianote.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3.html 
2021年8月31日更新
黃宗潔,〈什麼是家族書寫?〉,《Taiwan Literature Award for Migrants since 2014》(2016年3月18日)。https://tlamsince2014.wordpress.com/2016/03/18/1103/ 2021年2月19日更新
廖鴻基,〈處理〉,《廖鴻基臉書》(2017年5月14日)。
https://www.facebook.com/olbeepapa1111/photos/a.918386434884087/1410878832301509/ 2021年2月19日更新
廖鴻基,〈山海花蓮〉,《聯合報‧聯副創作》(2019年10月4日)。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4084171 2021年2月19日更新
蕭秀琴,〈漂流的島嶼──廖鴻基〉,《蘋果新聞網》(2019年8月21日)。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90821/L4EG7HVLDXB4WHELQOEB4IYCXI/ 2021年8月27日更新

2.組織

全國法規資料庫‧海洋基本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90064 
2021年9月23日更新
允晨文化網站‧《風中誓願》新書發表會記實(2013年4月11日)。http://asianculture.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036&Rcg=40977
  2022年1月2日更新
科博館網站:《拍岸鯨奇:當鯨豚與人相遇》特展https://web2.nmns.edu.tw/Exhibits/108/MeetTheCetacea/ 
2021年2月16日更新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9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結果」https://www.ncafroc.org.tw/news_detail.html?id=53419 
2021年8月27日更新
海洋委員會網站https://www.oac.gov.tw/ch/home.jsp?id=36&parentpath=0,4,35 2020年6月12日更新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293568/?index=4 2021年9月1日更新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0851&searchkey=%E5%BE%90%E5%AE%97%E6%BD%94 2021年8月27日更新


3.影音

王聰威主持、廖鴻基受訪,〈整艘船都是戲!《最後的海上獵人》與自己的對決〉,《聯經書房》(2022年1月12日)。https://player.soundon.fm/p/b67bed70-a344-465c-8e7c-74df177a768f 
2022年2月3日更新
陳映伶、蔣靜君主持,張卉君受訪,〈人與海的距離‧女人與海〉,《中央廣播電臺》(2022年1月15日)。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130227 2022年2月3日更新
廖鴻基,〈《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集資計畫──專訪主角廖鴻基〉,《OturnFilms》(2019年11月22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XtJSJvHp8 2022年1月7日更新

二、外文(依著者姓名字母序排列)

(一)單篇論著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Utopias and Heterotopias” Architecture /Mouvement/ Continuité (1984) (“Des Espace Autres,” March 1967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ay Miskowiec):1-9

Tsai, Emily Shu-Hui. “Creative Immanence, Affects and Cetacean Imagination: A Deleuzian Reading of Hung-Chi Liao’s Ocean Writing.” Tamkang Review 44.2(2014): 97-121

(二)學位論文

Yang, Ming-Tu. “From Love of Nature to Frugal Lifestyles: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 of Taiwan Since 1981,” PH. D. Dissertation,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2001.

(三)網路資料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ttps://dictionary.apa.org/oceanic-feeling 2020年6月21日更新
Dr Pieter van der Merwe. ”Ask a grown-up: why are boats called she?”, The Guardian(2014年2月1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4/feb/01/ask-grown-up-boats-called-she 2021年2月18日更新
Medical Daily, What Dreams Mean And What They Say About You, Based On Science(2014年12月17日)。https://www.medicaldaily.com/what-dreams-mean-and-what-they-say-about-you-based-science-314558 2021年2月21日更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