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9.229.8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育憬
作者(外文):Lee, Yu-Ching
論文名稱(中文):「實」類副詞的歷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the Adverb “Shi” and the Compounds of “Shi”
指導教授(中文):劉承慧
張麗麗
指導教授(外文):Liu, Cheng-Hui
Chang, Li-Li
口試委員(中文):郭維茹
巫雪如
口試委員(外文):Kuo, Wei-Ju
Wu, Hsueh-J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6041506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語氣副詞虛化詞匯化主觀化語用學正/負極性
外文關鍵詞:Mood AdverbsGrammaticalizationLexicalizationSubjectivisationPragmaticsPositive/Negative Polar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收藏:0
本文主題是「實」類副詞的歷史演變。本文以「實」和「實」類複合詞為探討對象,探究從「實」到「實」類複合詞的發展過程,藉由歷史語料的追蹤,梳理其虛化和詞匯化過程,並說明其語法功能和特色。本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實」的歷史發展,藉由副詞虛化、主觀化的理論探討「實」的歷史發展。第二部分是「實」類複合詞的詞匯化,依序探究「其實、實在、委實、著實、確實」等詞的詞匯化過程。第三部分是「實」類副詞的特性討論,藉由語義、語用功能和極性偏向等理論探討「實」類副詞的特性比較。本文在前人的理論架構下,先探究副詞「實」的歷史變遷,再納入「實」類複合詞的詞匯化,了解「實」類副詞在歷史中的發展脈絡,望能管窺此類副詞在漢語句法體系中的作用及地位。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he history of adverbs “Shi” and the compounds composed of “Shi”. This article takes “Shi” and its compound words as the main object,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of them. With historical corpora and data,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 “Shi” and its compounds, and explains their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featur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hi”, including semantic extension, grammatical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mood adverbs, and subjectivis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lexicalization of compounds of “Shi”, such as “Qishi, Shizai, Weishi, Zuoshi, Queshi, Shishishang, and Shijishang”.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pounds, through theories of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positive/negative polarity.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findings of past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hopes to mak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adverb “Shi” and its compound words, and then analyzes the main function and status of them in Chinese syntactic system.
摘要
謝辭
第壹章 緒論..........................1
第貳章 文獻回顧.......................5
第參章 「實」的歷史發展...............22
第肆章 「實」類複合詞的歷史發展........64
第伍章 「實」類副詞的特性討論.........98
第陸章 結論..........................138
參考文獻..............................144
一、資料庫與工具書
《漢語大詞典》線上檢索版:http://www.ivantsoi.com/hydcd/。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cgi-bin/kiwi/akiwi/kiwi.sh。
中央研究院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middle/。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early/。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asbc.iis.sinica.edu.tw/。
批踢踢語料庫:http://lopen.linguistics.ntu.edu.tw/pttcorp/concordance。
王守謙,《戰國策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沈玉成譯,《左傳譯文》,北京:中華書局,1997。
黃永堂譯注,《國語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黃坤堯、鄧仕樑編,《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繆文遠、羅永蓮、繆偉譯注,《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2007。
二、傳統文獻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康熙字典》,臺北:中華書局,2010。
王引之,《經傳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阮 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
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3。
董增齡,《國語正義》,成都:巴蜀書社,1985。
三、近人論著
尹洪波,《否定詞與副詞共現的句法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
方 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5,北京:2000,頁459-480。
方清明,〈論漢語敘實性語用標記「實際上」〉,《語言教學與研究》,4,北京:2013,頁91-99。
王 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王 力著,郭錫良編,《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王力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王 江,〈篇章關聯副詞「其實」的語義和語用特徵〉,《漢語學習》,2,延吉:2005,頁33-38。
王忠玲,〈轉折復句語義分類的新嘗試〉,《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武漢:2015,頁101-104。
王葉萍,《主觀化對句法限制的消解》,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外語研究》,4,北京:2000,頁8-14。
史金生,〈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1,北京:2003,頁17-30。
白雁南,〈淺談《世說新語》語氣副詞的特點和發展──兼與《孟子》比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增訂本)》,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石毓智、徐杰,〈漢語史上疑問形式的類型學轉變及其機制──焦點標記「是」的產生及其影響〉,《中國語文》,5,北京:2001,頁454-465、480。
朱 城,〈先秦時期代詞「其」作主語考察〉,《語言研究》,4,北京:2003,頁36-41。
朱冠明,〈副詞「其實」的形成〉,《語言研究》,1,北京:2002,頁32-37。
何樂士,〈《左傳》《史記》名詞作狀語的比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武漢:1997,頁43-48。
何樂士,《漢語語法史斷代專書比較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吳志雲,〈「其實」句與「但是」句的語義、語用認知分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吳佳樺,〈「事實上」和「基本上」的篇章功能〉,《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臺中:2017,頁55-76。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外語教學與研究》,1,北京:2004,頁18-24。
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吳曜任,《國語「真是」與「實在是」的強調功能及詞匯化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巫雪如,〈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看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清華中文學報》,2,新竹:2008,頁161-197。
李 杰,《現代漢語狀語的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8。
李 萍,〈論魏晉南北朝人稱代詞「之」和「其」的變化〉,《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上海:2002,頁110-115。
李向梅,《《三國志》裴注副詞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勁榮,〈「實在」句的語義格局與句法制約〉,《世界漢語教學》,80.2,北京:2007,頁40-52。
李勁榮,〈再論「實在」的語法意義〉,《通化師範學院學報》,11,通化:2018,頁14-20。
李思旭,〈從詞匯化、語法化看話語標記的形成——兼談話語標記的來源問題〉,《世界漢語教學》,3,北京:2012,頁322-337。
李素英,〈也談語氣副詞「其實」的形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1,安慶:2012,頁12-42。
李素英,《中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李寶貴,〈隱性否定的語用分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大連:2002,頁86-88。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33.4,北京:2001,頁269-275。
沈家煊,《不對稱與標記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谷 峰,《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周 密,〈「實在」與「確實」——基於語料庫的比較研究〉,《長治學院學報》,8,長治:2016,頁86-88。
邱 玲,《副詞「確實」和「實在」的多角度辨析》,湖南: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邵敬敏,〈主觀性的類型與主觀化的途徑〉,《漢語學報》,4,北京:2017,頁2-9、95。
姚曉霞,《朱子語類》語氣副詞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洪 波,《漢語歷史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洪 波,〈兼指代詞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能〉,《古漢語研究》,1,北京:1991,頁35-43。
洪柳文,〈「其實」的詞匯化〉,《淄博師專學報》,3,淄博:2017,頁41-44。
胡文彬,《「抽象名詞+上」的附綴化現象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重光雨青,〈「其實」與「実は」的對應關係:以文脈展開功能為主〉,《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2,新北:2012,頁85-113。
唐 斌,〈話語標記語「其實」及其英譯的語用功能探析〉,《外語與外語教學》,北京:2007,頁16-18。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祝東平,〈也談「其實」釋義〉,《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4,長春:2005,頁83-85。
袁毓林,〈動詞內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和溢出條件〉,《中國語文》,2,北京:2012,頁101-113。
馬春燕,〈也談「其實」的語義和功能〉,收入《第八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頁142-152。
崔 蕊,〈「其實」的主觀性和主觀化〉,《語言科學》,5,北京:2008,頁502-512。
張 洋,《語氣副詞研究綜述》,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張 斌、范開泰,《漢語歷史語法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張 艷,〈談副詞「實在」的語法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4,南昌:2008,頁60-64。
張水香,〈「其實」的否定語義研究〉,《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北京:2008,頁38-39。
張水香,《「其實」的篇章功能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水香、盛新華,〈「其實」句與「但是」句的語義、語用認知分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6,唐山:2007,頁48-51。
張振亞,〈「實在」的語義結構及其句法限制──兼與李勁榮先生商榷〉,《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淮北:2013,頁22-26。
張莉萍,〈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的語用分析──以語料庫中的「其實」一詞論述〉,《台灣華語教學研究(TJ-CSL)》,11.2,臺北:2015,頁9-30。
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
張曉鳳,〈副詞「其實」的產生發展與虛化機制〉,《研究生論壇》,1,北京:2011,頁74-77。
張麗麗,〈漢語轉折詞演變綜論〉,《歷史語言學研究》,13,北京:2019,頁315-337。
曹開建,〈「其實」的詞匯化和語法化〉,《語言本體研究》,6,北京:2017,頁37-39。
梅 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
許 娟,〈「其實」的語義和功能考察〉,《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3,暨南:2002,頁56-61。
郭燕明,《「其實」類語氣副詞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9。
陳 穎,《話語標記「其實」的多角度分析》,黄石:湖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陳海生,《《史記》副詞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陳益娟,〈語氣副詞「確實」和「著實」的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陳霞村,《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陸 雨,《語氣副詞「確實」的多角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頁48-51。
黄易青,〈先秦虛詞「實」「維」「伊」「繄」的用法及其詞源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北京:2016,頁57-67。
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湯廷池,〈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 1,臺北:2000,頁199-219。
賀 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5,北京:1992,頁59-66。
馮勝利,〈漢語雙音化的歷史來源〉,《現代中國語研究》,1,東京:2000,頁123-138。
黃長媛,《《左傳》副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
黃翠芬,〈談語用學的「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以《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3,臺中:2007,頁51-68。
楊永龍,〈確認與強調:「實」的主觀意義和語用功能〉,《當代修辭學》,4,北京:2018,頁53-63。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楊榮祥,〈現代漢語副詞次類及其特征描寫〉,《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湛江:1999,頁78-86。
楊榮祥,〈試論幾個常見副詞詞尾的來源及其發展演變〉,收入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頁400-416。
楊榮祥,〈漢語副詞形成芻議〉,《語言學論叢》,23,北京:2001,頁99-121。
楊榮祥,〈論漢語史上的「副詞并用」〉,《中國語文》,4,北京:2004,頁343-350、384。
葛金龍,〈漢語的否定極性副詞〉,《漢語學習》,1,北京:2012,頁46-52。
董秀芳,〈論句法結構的詞匯化〉,《語言研究》,3,北京:2002,頁56-65。
董秀芳,〈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世界漢語教學》,1,北京:2007,頁50-61、3。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4,天津:1987,頁208-227。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編著,《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廖秋忠,〈《語用學的原則》介紹〉,《國外語言學》,4,北京:1986,頁155-158、182。
齊春紅,《語氣副詞與句末語氣助詞的共現規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劉小寧,《情態副詞「誠/實」、「必/定」、「容/許」的歷時演變》,延邊: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劉正光,〈主觀化對句法限制的消解〉,《外語教學與研究》,3,北京:2011,頁335-349、479。
劉 芊,《中古漢語有標轉折復句研究》,蘇州: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劉伊念,〈副詞「其實」的語法化程度及走向〉,《雲南師範大學學報》,6,昆明:2012,頁40-45。
劉承慧,〈中文書面長句子的造句方式〉,收入李雄溪、田小彬、許子濱主編,《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頁207-221。
劉承慧,〈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4,新竹:2000,頁143-186。
劉承慧,〈先秦動詞類型及詞性轉化──從Croft「因果鏈」假設談起〉,《語言學論叢》,34,臺北:2006a,頁76-97。
劉承慧,〈先秦漢語的受事主語句和被動句〉,《語言暨語言學》,7.4,臺北:2006b,頁825-861。
劉承慧,〈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1,臺北:1998,頁75-101。
劉承慧,〈試論漢語複合化的起源及早期發展〉,《清華學報》,32.2,新竹:2002,頁469-493。
劉金枝,《語氣副詞「確實」的語義及篇章功能分析》,上海2017,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北京:1995,頁161-169。
潘曉軍,〈從新興虛詞到話語標記——「事實上」與「實際上」的固化歷程探微〉,《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阜陽:2016,頁50-53。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蔣紹愚、曹廣順主編,《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鄭麗婭,〈「其實」的語法化〉,《語文學刊》,8,呼和浩特:2011,頁13-14。
謝佳玲,〈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21.1,臺北:2006,頁45-63。
魏 紅,〈「的確/確實」的主觀化與語法化──兼義「的確」與「確實」的差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8.3,昆明:2010,頁46-51。
魏培泉,《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語言暨語言學》專刊甲種之六,臺北:2004。
羅 琴,〈「其實」在三個話語平面上的分佈及其語用價值〉,《語文學刊》,9,呼和浩特:2015,頁42-44。
羅基勇,〈論漢語詞義演變中的「相因生義」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武漢:1985,頁71-75。
羅喻方,《語料庫詞彙研究語氣副詞真的實在的確確實使用辨析與教學建議》,台北: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9。
譚方方,〈廣義轉折關系的語義新分類與句法驗證:以漢英語為例〉,《外語教學與研究》,5,武漢:2014,頁678-800。
蘆 軍,《先秦漢語名詞用作狀語及其發展》,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蘇以文,〈語用學的發展與展望〉,《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臺北:2010,頁128-135。
Agnes, Jäger. “Anything is Nothing is Something on The Diachrony of Polarity Types of Indefinites,” Natural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8, Berlin/Heidelberg: 2010, pp, 787-822.
Bellert, Irena. “On Semantic and Distributional Properties of Sentential Adverbs,” Linguistic Inquiry, 8, MA.: 1997, pp. 337-351.
Doris, Penka. Negative indefini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Ernst, Thomas. “Speaker-oriented adverbs,” Natural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7, Berlin/ Heidelberg: 2009, pp. 497-544.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L.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pp. 41-58.
Henny Klein. “Polarity sensitivity and collocational restrictions of adverbs of degree,” in Jack Hoeksema et al. (eds.), Perspectives on Negation and Polarity Items: Linguistik Aktuell Linguistics Toda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pp. 223-236.
Brinton, Laurel J.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83.
Lyons, John. Semantics, vol.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Sperber, 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1995[1986].
Ton van der Wouden. Negative Contexts: Collocation, Polarity and Multiple Nega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7.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and Richard B. Dasher .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Grammaticalization,” in Silvia Luraghi and Vit Bubenik (eds.), Bloomsbury Compan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Lonfon: 2013, pp.271-28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