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86.13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蔡幸芳
作者(外文):Tsai, Shing-Fang
論文名稱(中文):交際文化內容研究-以《當代中文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ve culture in the Textbook ”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
指導教授(中文):吳貞慧
指導教授(外文):Wu, Chen-Huei
口試委員(中文):齊婉先
鄂貞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學號:10600461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華語文化教學交際文化當代中文課程教材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of Chinese culturecommunicative culture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可從實際教學中窺探其中之緊密關係,研究者希望藉由此研究,了解學生對於什麼「交際文化」有興趣且在臺灣生活能實際運用。本文將以《當代中文課程》為研究基礎,並將不同學者對於交際文化項目的定義做修改和劃分,最後得出的交際文化項目分類為:委婉語、稱謂語、敬謙語、量詞、顏色詞、見面語、道歉語、感謝語、文化語。並以此劃分標準為《當代中文課程》一到六冊做分類、統計及分析。除了內容分析,也製作交際文化項目問卷,藉此瞭解學習者對於交際文化項目的「興趣」與「需求」。
經由教材內容分析後,可以計算出第一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0%、「稱謂語」30%、「敬謙語」18%、「量詞」22%、「顏色詞」0%、「見面語」18%、「道歉語」4%、「感謝語」2%、「文化語」6%;第二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0%、「稱謂語」10.8%、「敬謙語」16.2%、「量詞」43.2%、「顏色詞」2.7%、「見面語」0%、「道歉語」0%、「感謝語」2.7%、「文化語」24.3%;第三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0%、「稱謂語」29.2%、「敬謙語」0%、「量詞」12.5%、「顏色詞」0%、「見面語」4.2%、「道歉語」4.2%、「感謝語」0%、「文化語」50%;第四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0%、「稱謂語」32.5%、「敬謙語」2.4%、「量詞」7.2%、「顏色詞」2.4%、「見面語」0%、「道歉語」0%、「感謝語」0%、「文化語」55.4%;第五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0%、「稱謂語」11.3%、「敬謙語」0%、「量詞」0%、「顏色詞」9.7%、「見面語」0%、「道歉語」0%、「感謝語」0%、「文化語」79%;第六冊的各文化交際項目比例為「委婉語」1.1%、「稱謂語」13.2%、「敬謙語」4.4%、「量詞」4.4%、「顏色詞」1.1%、「見面語」0%、「道歉語」0%、「感謝語」2%、「文化語」73.3%。
經由問卷調查,華語學習者對各交際文化項目「興趣」之排名順位第一位為「文化語」、第二位為「見面語」、第三位為「委婉語」、第四位為「顏色詞」、第五位為「感謝語」、第六位為「敬謙語」、第七位為「道歉語」、第八位為「量詞」、第九位為「稱謂語」。而華語學習者對各交際文化項目「需求」排名順位第一位為「見面語」、第二位為「感謝語」、第三位為「敬謙語」、第四位為「道歉語」、第五位為「稱謂語」、第六位為「量詞」、第七位為「委婉語」、第八位為「顏色詞」及「文化語」。
將教材內容分析結果與問卷結果交叉比對後,可以得出第一、二冊應置入影響交際溝通的文化項目,如「量詞」、「見面語」、「道歉語」與「感謝語」,第三四冊應置入帶有文化元素或是不了解可能會冒犯他人的文化項目,如「委婉語」、「敬謙語」、「顏色詞」、「文化語」及「稱謂語」,第五六冊可以著重置入於常見於書面語的「文化語」,或者是以其他八種交際文化項目為基礎上,帶入更為正式的用法。希望藉此研究給教材編寫者一些教材編寫方向,以提高學習者對於文化交際項目的學習興趣及成效。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 be closely observed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Researchers aim to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ve culture" that students in Taiwan are interested in and can actually apply in their daily liv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extbook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involves modifying and categorizing different scholars' definitions of communicative culture topics. The final clas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culture topics includes euphemisms, honorifics, humble language, measure words, color words, greeting expressions, apology expressions, 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and cultural language. Using this classification as a standard, the study categorizes, analyzes, and statistically examines the content of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extbooks 1 to 6. In addition to content analysis, a questionnaire on communicative culture topics is also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learners' interests and needs regarding these topics.
After conducting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s, the proportions of variou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in Book 1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0%, honorifics 30%, respectful words 8%, measure words 22%, color words 0%, greeting words18%, apologetic words 4%, appreciative words 2%, and cultural language 6%. In Book 2, the proportio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0%, honorifics 10.8%, respectful words 16.2%, measure words 43.2%, color words 2.7%, greeting words 0%, apologetic words 0%, appreciative words 2.7%, and cultural language 24.3%. For Book 3, the proportio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0%, honorifics 29.2%, respectful words 0%, measure words 12.5%, color words 0%, greeting words 4.2%, apologetic words 4.2%, appreciative words 0%, and cultural language 50%. In Book 4, the proportio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0%, honorifics 32.5%, respectful words 2.4%, measure words 7.2%, color words 2.4%, greeting words 0%, apologetic words 0%, appreciative words 0%, and cultural language 55.4%. In Book 5, the proportio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0%, honorifics 11.3%, respectful words 0%, measure words 0%, color words 9.7%, greeting words 0%, apologetic words 0%, appreciative words 0%, and cultural language 79%. Lastly, in Book 6, the proportio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are as follows: taboo words 1.1%, honorifics 13.2%, respectful words 4.4%, measure words 4.4%, color words 1.1%, greeting words 0%, apologetic words 0%, appreciative words 2%, and cultural language 73.3%.
Based on the cross-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and questionnaire findings, it is recommended to incorporate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that influ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Books 1 and 2, such as "measure words," "greeting words," " apologetic words," and "appreciative words." Books 3 and 4 should include cultural elements or cultural topics that may cause offense if not understood, such as "taboo words," "respectful words," "color words," "cultural language," and "honorifics." Books 5 and 6 can focus on incorporating "cultural language" commonly used in written language or introducing more formal usage based on the other eight communicative culture topics.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guidance to textbook developers in order to enhance learners' interest and effectiveness in learning cultural communicative topics.
目錄
謝辭.............i
摘要.............ii
Abstract........iv
目錄.............vi
表目錄...........ix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5
第四節 章節安排..........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9
第二節 交際文化............11
一、 交際文化的定義.....11
二、 華語教學及第二外語中的交際文化.16
三、 交際文化的分類項目..20
第三節 華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研究流程..........44
第二節 交際文化詞彙定義標準..44
第三節 教材內容分析方法.....47
第四節 問卷調查方法.........48
第四章 教材與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51
第一節 教材內容分析.........51
第二節 問卷結果與分析........72
第三節 教材分析與問卷結果比較..78
第五章 結論................83
第一節 研究結果.............84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研究限制.....92
參考文獻...96
文獻......96
網路資源..103
教材.....105
附錄.....105
附錄一 華語學習者交際文化興趣及需求問卷.....106
附錄二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項目分類表.....108
附錄三 《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項目分類表.....112
附錄四 《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項目分類表.....113
附錄五 《當代中文課程》第四冊項目分類表.....117
附錄六 《當代中文課程》第五冊項目分類表.....121
附錄七 《當代中文課程》第六冊項目分類表.....123
附錄八 華語學習者國籍與之「需求」排名表.....128
附錄九 華語學習者國籍與之「興趣」排名表.....132
表目錄
表格一-1《當代中文課程》等級對照表………………………………………6
表四-1《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51
表四-2《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53
表四-3《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56
表四-4《當代中文課程》第四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58
表四-5《當代中文課程》第五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62
表四-6《當代中文課程》第六冊交際文化分佈和比例……………………65
表四-7華語學習者根據「興趣」,將交際項目從一排至九……………72
表四-8各交際文化項目「興趣」排序之加權比重分數…………………73
表四-9華語學習者根據「需求」,將交際項目從一排至九……………73
表四-10各交際文化項目「需求」排序之加權比重分數…………………74
表四-11各冊交際文化比例總表……………………………………………78

圖目錄
圖四-1 交際文化項目次數曲線圖………………………………………70
圖四-2 交際文化項目百分比曲線圖……………………………………71
文獻

大導寺慎吾、黃光國(2009)。台日內團體謙虛行為之差異。中華心理學刊,51(3),341–358。
王珩(2012)。華語問候語的文化背景與其跨文化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9.2,33- 58 。
王珩 (2016)。華語交際文化與其教學之實踐。語文教育論壇,7。
王昱翔 (2016)。中級華語文教材中的交際文化內容分析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和《遠東生活華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言教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臺中。
方麗娜(2009)。華人社會與文化。新北:正中書局。
方麗娜(2010)。對外華語文化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全球教育的視角。中原華語文學報,6,101–123。
李泉(2007)。對外漢語教材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朱榮智(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
朱我芯(2013)。 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 得為.導向。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多媒體英語學會翻譯(2007)。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高雄:和遠圖書資訊出版社。
朱金華(1999)。英語委婉語新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18。
朱德熙(2007)。語法講義 (初版)。商務。
曲衛國&陳流芳(2001)。上海話間接感謝言語行為研究。暨南大學華語文學院。
曲衛國&陳流芳(1999)。 〈論傳統的中國禮貌原則〉。《學術月刊》。7,33-41。
李潤新(1994)。論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文化與交際,58-71。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12)。對外漢語教材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29。
李麗娜(2004)。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研究。湖北社會科學,9,93-95。
李麗娜(2004)。漢語感謝言語行為分析及其教學探討。暨南大學,廣州市。
宋靜(2012)。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詞語教學(專業學文論文)。遼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瀋陽市。
呂必松(1990)。關於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4-13。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世界漢語教學,(3),113-124。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頁206~219。
邢志群(2013)。對外漢語教學法。臺北市: 文鶴。
束定芳(2000年9月第1版)。《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宋先紅&梁丹陽 (2011)。對不起和不好意思辨析。語文學刊, 6,7-8。
吳明清(2004)。知變、應變、求變:課程改革能力與教師專業化的初步架構。台灣教育。
孟子敏(1992)。交際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5-110。
林吟屏(2011)。華語綜合性教材文化能力內容之現況與分析-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及《遠東生活華語》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季羨林(1995)。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中國文化研究,10,1-6。
林國立(1996)。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因素體系──研制文化大綱之我見,《語言教學與研究》。
周思源主編(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6-28。
周中天&張莉萍(2007)。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之建立。發表於「東亞教育評鑑論壇:新興議題及挑戰」國際會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屈承熹(2006)。從句法結構到功能與篇章:對外漢語語法的循序教學。對外漢 語研究,2,頁1~17。
邱湘雲 (2007)。委婉語在台灣語言及台灣文學中的表現。《第四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邱湘雲(2012)。華語與客家話委婉語的比較研究。研究與創新,13,19–20。
邱美雅(2009)。華語成語教材研析-以文藻外語學院華語中心成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易蘭、文舉(2013)。漢語道歉語的語用研究。海外英語,2,248-249。
周維妮(2014)。俗語的由來。孔學與人生, 69,53–55。
風笑天(1994)。方法論背景中的問卷調查法。社會學研究,3,13–18。
胡文仲、高一虹(1997)。外語教學與文化。 湖南:湖南教育。
朗文編輯部(2004)。朗文當代大辭典(英漢雙解) (初版.)。朗文。
真島淳(2020)。融入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之初級華語教學實踐-以課堂情境會話活動為例。華語學刊,28期,9 – 49。
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臺北:新學林。
徐漢昌(2016)。華語作橋跨文化-對外華語教學跨文議題的幾點思考。應華學報,17,17–36。
張金蘭 (2010)。5C理論在華語文教學的應用。中原華語文學報,(第五期),71–90。
張占一(1983)。談談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166- 194。
張占一(1984)。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
張占一(1990)。試議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語言教學與研究,3,15-32。
張占一&畢繼萬(1991)。如何理解和揭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語言教學與研究,4,113-123。
張英(1994)。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5,46-50。
張英(2004)。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 - 兼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等級大綱建設。漢語學習,1,53-59。
張育雯(2004)。詞彙分級研究。載於柯華葳主編,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臺北:遠流出版社。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張莉萍(2012)。對應於歐洲共同架構的華語詞彙量。華語文教學研究,9(2),頁77~96。
教育部(2016)。「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 八年計畫(102-109)」 。
陳光磊(1992)。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語言教學與研究,3,19-29。
陳光磊(1992)。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語言教學與研究,3,19-30。
陳秀香。(2003)。日語敬語誤用之研究。
陳羿如&何萬順(2020)。華語分類詞的界定與教學上的分級。華文世界,
126,19–34。
陳梅影(2016)。臺灣男、女學生於請求、拒絕和道歉行為的道歉語分析。中原華語文學報,17,1–28。
陳敬佳(2022)。從道歉語與感謝語的語境特徵看隱含性看隱含性話語表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華語文教學學系,碩士論文。
梅立崇(1994)。試談陳述性文化知識和陳述性文化知識。漢語學習,1,49-52。
曹煒(2005)。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7(2), 62–69。
曾守得 (2008)。英語語言與文化教學的五個課題。英語文暨口筆譯學集刊,2,13–22。
游士德(2018)。華語教材成語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3(2),86–112。
舒兆民(2008)。華語文教學講義 (第一版)。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雅英(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新學林。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麗君(2009)。漢語基本顏色詞的詞義演變分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5(5),54-57。
馮輝 (2005)。中介語和跨文化交際研究。 語文與國際研究, 2,67–96。
彭妮絲 (2016)。CFL 學生華語文文化認知與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47(2),17–37。
葉德明(1995)。華語文常用詞彙頻率等及統整研究。行政院國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葉德明(1995)。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趙賢州(1989)。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1,76-83。
趙賢州(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3,31-39。
趙賢州(199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混論文選,頁590~604。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略論。世界漢語教學,2,頁54~61。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珣(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世界漢語教學,1,58-67。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2006)。幾個國外英語教材評估體系的理論分析-兼談對中國大學英語教材評估的啟示。外語教學,3,頁39~45。
劉月華(2006)。中文教材的課文和語法。姚道中等編,中文教材與教學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魯健驥(1990)。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2-101。
蔡蓉芝&舒兆民 (2017)。華語文教材編寫實務 (第一版)。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雅薰&林振興&藍玉如(2008)。華語文教材規劃與教學模式技術報告。經濟 部工業局資策會研究專案報告。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市: 文鶴。
鄧守信(2006)。語法項目的分級與排序。收入孫德金主編,對外漢語語法及語法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樂奕(2005)。道歉言語行為中請求策略的使用。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19),113-116。
賴恩萱(2020)。《當代中文課程》中文化詞語之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言教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臺中。
謝宗先(1994)。淺析委婉語-兼談禁忌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羅青松(2006)。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兼談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的作用與影響。世界漢語教學,1,127-128。
羅常培 (2009)。語言與文化 (1st ed.)。 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曰國(1992)。禮貌、語用與文化。外語教學研究,4,10–17。
Brown, P., and Levinson, P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sworth,A.(1995).Choosing your coursebook.Heinemann.
Cheng, Lisa L., and Rint Sysbesma. (1998). Yi-wan tang, yi-ge tang: Classified and massifiers.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8.3: 385-412.
Cheng, Lisa L., and Rint Sysbesma. (1999). Bare and not-so-bare nouns and the structure of NP. Linguistic Inquiry, 30.4: 509-542.
Duranti, A. 1997. Universal and culture-specific properties of greetings.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1: 63-97.
Davis, L. (2001)。中西文化之鑒。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Hall, E. T.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 & Co.
Kumar, R. (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 (潘中道, Trans.)。臺北市:學富文化。
Kramsch, C. (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Stern H. H. (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ylor, E. burnett. (1871). Primitive Culture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 Stefani L. A.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跨文化交際 3rd edition.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網路資源

人能弘道 (2018)。《易經》六十四卦之賁卦。每日頭條-文化.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2e3lg89.html。
中國「謙詞」與「敬詞」知多少(2020年10月23日)。看中國vision.。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0/10/20/373496.html
代京瑞 & 吳秋紅 (2022年12月11日)。漢語顏色詞修辭色彩的認知解讀。《語文學刊》雜誌。https://www.zznews.com/com/yuwenxuekan/news/itemid-152544.html
安妮˙梅雷迪斯(2021年9月27日)。100個最常用的漢語量詞及其用法。言CLI。https://studycli.org/zh-CN/learn-chinese/chinese-measure-words/#Measure_words_in_Chinese
吳柏軒(2019年10月28日)。〈臺美關係再提升 美國防部來台首設華語教育中心〉。《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959670
兵馬俑冰蛋(2022年4月8日)。成語的由來。https://www.163.com/dy/article/H4E1B87A0543UY83.html
美國國家領航計畫臺灣中心,建立華語教育國際化的全球夥伴關係。
https://ssur.cc/CVkmd7aef
陳育晟(2021年八月)。〈老外瘋學「臺式華語」!疫情間學生數不減反升,跟美中交惡有關?〉。《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7914?utm_campaign=fb_cw-social-daily-210831-5117914&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_cw
許維寧(2022年8月4日)。〈教育部10年境外生統計 陸生數暴跌近九成、僅剩4293人〉。《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511744
問卷調查法。MBA智庫 百科。https://wiki.mbalib.com/zh-tw/%E9%97%AE%E5%8D%B7%E8%B0%83%E6%9F%A5%E6%B3%95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2336
第一章 成語教學。http://library.binus.ac.id。
臺美共同宣布正式啟動臺美教育倡議
https://subsite.mofa.gov.tw/idia/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FEE1D302B3A9740F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當代中文課程 – 各冊程度對應、生詞量及語法量。
https://mtc.ntnu.edu.tw/upload_files/resource/download/Contemporary-Chinese/181220.pdf
ACTFL語文能力大綱2012版。http://www.actfl.org/publicatoins/guidelines-and-manuals/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2012/chinese
Kns, H. (2019年7月3日)。 心理 vs 語言:語言決定論(一)。Medium。 https://ssur.cc/chhPV6UzJ
The CEFR Levels.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https://www.coe.int/en/web/common-european-framework-reference-languages/level-descriptions

教材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