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黃芳玫(2011) “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 《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42(1), 1-37。 朝元照雄(2008) “工業化的發展機制與台灣經驗”, 發表於《東亞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劉進慶/凃照彥教授紀念研討會》 陳劍虹(2013) “臺灣近年薪資成長停滯原因探討及改善對策”, 《經濟研究》, 13 (2), 109-140。 陳香如與郭哲瑋(2014) “台灣薪資停滯之可能原因與解決方式”, 《經濟年鑑》, 2014, 32-39。 張雯玲(2011) “臺灣高等教育過量教育與就業現象研究”, 《經營管理學刊》, 6(5), 1-30。 陳紹倫(2010) “高等教育擴張對大學畢業生薪資生產力之影響”, 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健全與林嘉慧(2017) “跨越臺灣薪資停滯的四座大山”, 《經濟前瞻》, 171, 13-21。 杜英儀(2011) “高等教育擴張與大學青年的失業問題”, 《經濟前瞻》, 137, 40-44。 湯志民(2003) “台灣高等教育擴張與整併之探析”, 《「卓越與效能--二十一世紀兩岸高等教育發展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3, 283-330。 楊濟華(2016) “學歷通膨:高等教育擴張與學歷貶值之關係-以臺灣、日本韓國為分析對象”,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效詩(2005) “人力資本增加與資質篩選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影響之差異”, 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博棟(2014) “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前後學校與生師數變化之研究”, 《中國地方自治》, 67(10), 5-36。 林宜樺(2014) “從資源分配觀點論高等教育擴張現象對文憑價值的影響”,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2(3), 23-31。 劉秀曦與黃家凱(2011) “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畢業生人力運用之研究”,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7(3), 153-179。 林佳慧(2008) “高等教育就業養成與第一份薪資之關聯性:符合人力資本論或篩選理論?”,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朝斌(2009)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以賽局模型進行理論分析”,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4(2), 107-133。 廖茂榮(2003) “教育投資與薪資所得之實證模型驗證”, 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弘華與田芳華與劉亦修(2008) “高等教育數量開放政策對大學畢業生收入的影響:傳訊理論之調適與應用”, 《教育政策論壇》, 11(1), 79-105。 林彥伶(2017) “高等教育擴張的所得衝擊:擴張時點前後的就業世代比較”, 《高等教育》, 12(2), 041-078。 黃芳玫(2011) “臺灣人力資本與薪資不均之研究”, 《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42(1), 1-37。 邱貴秋(2013) “高等教育不同科系背景對畢業工作起薪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玟潔(2012) “高等教育擴張之不同學校薪資報酬差異”,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奕琦與李鈞元(2003) “臺灣如何衡量人力資本:理論與台灣實證”, 《經濟論文叢刊》, 31(1), 51-85。 林大森(2013) “檢視大學畢業生薪資取得之決定因素:人力資本論與訊號理論的對話”, 《教育政策論壇》, 16(1), 01-37。 李靜洵(2009) “台灣的教育報酬率-兼論高教擴張之影響”,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儒(2014) “2000至2012年間台灣各級教育報酬率之估計並兼論台灣高等教育學院別教育報酬之差異”,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姿君(1993) “教育投資與薪資報酬-人力資本理論之應用”,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明義與王文音, “台灣半世紀以來快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省思”, 《財團法人經濟資訊推廣中心》, http://www.tedc.org.tw/sol/handout13.pdf。 勞委會(1995) “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 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主計處(2011)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9次修訂)”,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2011/03。 主計處(2006)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8次修訂)”,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2006/05。 主計處(2001)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7次修訂)”,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2001/01。 教育部(2017) “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 (2017年版)”, 教育部編印, 2017/08。
英文部份: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second). NEW York: McGraw-HillBook Company.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Spence, A. M. (1974).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Sewell, W. H & Shah, V. P. (1967). Socioeconomic status, intelligence, and the atti-tude of higher education.Sociology of Education. 40(1), 1-23. OECD (2012).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