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8.197.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怡茵
作者(外文):Wang, Yi-Yin
論文名稱(中文):奇幻、新歷史敘事與女性意識——以蔡素芬《藍屋子》和鍾文音《想你到大海》為探討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antasy, New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 An Analysis of Tsai Su-Fen's "Blue House" and Chung Wen-Yin's " Missing You Until the Sea"
指導教授(中文):王鈺婷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u-Ting
口試委員(中文):楊佳嫻
李欣倫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ia-Hsien
Li, Hsin-L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05141506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奇幻小說新歷史小說女性意識藍屋子想你到大海
外文關鍵詞:Fantasy fictionNew historical fictionFemale consciousnessBlue HouseMissing You until the Se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蔡素芬與鍾文音兩位女性作家生於同個世代,同為九○年代從報紙文學獎崛起,同樣就讀淡江大學,以及相繼在前後三年內完成的小說創作中,對於台灣四百多年的歷史,不約而同的選擇關注了十九世紀末的淡水,同時也採用多重敘事,呈現女性為主體的書寫方式,兩人透過文本想傳遞的理念有何異同?當文學想像進入真實的歷史敘事時,透過時空場域的轉移、多元的女性敘事角度,能否打破傳統歷史小說的書寫框架,呈現出女性獨有的新歷史小說觀點?
本論文將透過蔡素芬《藍屋子》與鍾文音《想你到大海》兩文本的爬梳與比較,從文本的敘事結構分析其奇幻性與後現代敘事手法,及由此深入了解文本中的古物文化意涵,還有於此衍伸出的人性欲望,接著再從外在地方空間的歷史與族群想像做一比較,進而從女性為書寫主體的層面探討作者想傳遞的女性意識。
兩位女性作家透過文學與歷史的虛實交錯,以不同的方式轉譯故事,從人性在迷失的欲望中,重新反思時間的流動與空間存在的本質。藉由多元的文化觀點,跨越族群與性別的框架,聚焦於歷史小說中所呈現出獨有的女性史觀,期能為女作家在台灣文學中的新歷史小說書寫領域,詮釋出更豐富的面貌。
Tsai Su-fen and Chung Wen-yin, two female writers born in the same generation, both rose to prominence in the 1990s through newspaper literary awards and studied at Tamkang University. In their novels completed within three years of each other, they independently chose to focus on Tamsui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 significant period in Taiwan's 400-year history, while employing multiple narratives centered around female protagonists. 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ir ideologies?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imagination into real historical narratives, along with the shifting of time and space and diverse femal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novels and offer a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 novels "Blue House" by Tsai Su-fen and "Missing You Until the Sea" by Chung Wen-yin. Through examining the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the texts, the paper will explore their fantastical elements and post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as well as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ancient objects in the texts, as well as the human desires that emerge from them. Furthermore, a comparison will be made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ethnic imaginings of external places and space, and from there, the paper will delve into the women's consciousness that the authors intended to convey as the writing subjects.
Through the intertwining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se two female writers interpret stories in different ways. They use human desires in a state of confusion to reflect on the nature of the flow of time and the existence of space. Utilizing diverse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y go beyond the confines of ethnicity and gender, focusing on the unique femal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presented in historical nove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field of historical novel writing by female author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revealing a more enriching portrayal.
摘要
誌謝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概要 19
第二章 《藍屋子》與《想你到大海》的奇幻與後現代敘事研究 22
第一節 穿越時空的奇幻敘事 22
第二節 後現代敘事技巧分析 32
第三節 小結 42
第三章 《藍屋子》與《想你到大海》的古物文化、人性探討與女性意識觀 44
第一節 古物的情感與文化 44
第二節 人物的價值信念與女性意識觀 52
第三節 人性的欲望書寫與探討 62
第四節 小結 67
第四章 北臺灣的歷史書寫與文化想像 69
第一節 北臺灣的地方歷史書寫 70
第二節 北臺灣的現代社會議題 74
第三節 對族群的歷史文化想像 77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85

一、 文本
蔡素芬:《六分之一劇》(台北:希代出版,1989年)。
蔡素芬:《告別孤寂》(台北:晨星出版,1992年)。
蔡素芬:《台北車站》(台南:台南縣政府,2000年)。
蔡素芬:《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北:聯經出版,2002年)。
蔡素芬:《海邊》(台北:九歌出版,2012年)。
蔡素芬:《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台北:九歌出版,2016年)。
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聯經出版,1994年)。
蔡素芬:《姐妹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6年)。
蔡素芬:《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蔡素芬:《燭光盛宴》(台北:九歌出版,2009年)。
蔡素芬:《星星都在說話》(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
蔡素芬:《逃離之後》(中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2015年)。
蔡素芬:《藍屋子》(台北:聯經出版,2021年)。
鍾文音:《一天兩個人》,(台北:探索出版,1998年)。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出版,1998年)。
鍾文音:《從今而後》,(台北:大田出版,2000年)。
鍾文音:《過去》,(台北:大田出版,2001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出版,2003年)。
鍾文音:《愛別離》,(台北:大田出版,2004年)。
鍾文音:《豔歌行》,(台北:大田出版,2006年)。
鍾文音:《慈悲情人》,(台北:大田出版,2009年)。
鍾文音:《短歌行》,(台北:大田出版,2010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大田出版,2011年)。
鍾文音:《捨不得不見妳》,(台北:大田出版,2017年)。
鍾文音:《凡人女神》,(台北:馬可孛羅出版,2018年)。
鍾文音:《想你到大海》,(台北:大田出版,2018年)。
鍾文音:《溝》,(台北:大田出版,2020年)。
鍾文音:《別送》,(台北:麥田出版,2021年)。
鍾文音:《命中注定誰是你》,(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22年)。
二、專書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Lacan》,(台北:生智出版,1997年) 。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志文化,2002年)。
汪亞明等:《後現代學科與理論》(台北:柯樂印刷,1997年)。
林肇豊:《2018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9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的聒噪》(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邱貴芬、陳建忠、應鳳凰、劉亮雅、張誦聖:《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孟悅、羅鋼:《物質文化讀本》,(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柯思仁,陳樂:《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台北:五南出版,2021年) 。
夏祖焯:《近代外國文學思潮》(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7年)。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年)。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錄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歐宗智:《透視悲歡人生——小說評論與賞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2006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
David Lodge 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北:木馬文化,2006年) 。
Edward Morgan Forster、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新北:商周出版,2009年) 。
Frieda Fordham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出版,1990年) 。
Sigmund Freud著、周林譯:《精神分析導論演講》,(台北:華成圖書出版,2003年) 。
Tim Cresswell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2021年) 。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包恆新:〈善良人性的互動展示 評蔡素芬《鹽田兒女》〉,《文訊》第115期(1995年5月)。
李欣倫:〈感官地圖、肉身廢墟:讀鍾文音《愛別離》、《慈悲情人》中的身體感知敘事〉,《台灣文學研究》第3期(2012年12月)。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的國際新聞傳播與管制〉,《文史台灣學報》第6期(2013年6月)。
洪淑苓:〈夢與歌 蔡素芬《橄欖樹》評介〉,《文訊別冊》第152期(1998年6月)。
林韋婷:〈蔡素芬筆下的城市台北—以《台北車站》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2期(2017年8月)。
邱貴芬:〈戰後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發展概況〉,《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8期(2008年2月)。
陳瑤玲:〈海的記憶與地景 蔡素芬《海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9期(2013年11月)。
黃錦珠:〈人生的長度與愛情的深度——讀蔡素芬《星星都在說話》〉,《文訊》第347期(2014年9月)。
黃儀冠:〈穿越荒野的女聲:台灣女性文學綜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23期(2017年7月)。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
張琬貽:〈流動的家園,幽魅的城市——試析鍾文音《在河左岸》的家族史書寫及空間架構〉,發表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舉辦的「疆界/將屆:第一屆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
楊翠:〈三個五年級女生的自傳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𡠄〉,收入會議論文集《後殖民的東亞在地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兼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臺灣文獻季刊第61卷第3期》,(2010年9月)。
賴婉蓉:〈論蔡素芬《鹽田兒女》中的女性情愛經驗及其對台灣文學領域的拓展〉,《台灣人文》第十卷(2005年12月)。
劉亮雅:〈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第39卷第2期(2010年6月)。
謝玉玲:〈性別、景致與家國—簡媜與蔡素芬的海洋探析〉,《海洋文化學刊》第23期 (2017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王智立:〈奇幻小說中空間穿梭的遊戲性〉(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與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文卿:〈蔡素芬小說之女性人物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韋婷:《蔡素芬小說論:時代變遷下的人物、城鄉與歷史》(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吳莉瑩:〈鍾文音作品研究1998-2008〉(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姚珮苓:〈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台中:台中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立軒:《台灣奇幻小說之探源與發展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徐惠玲:〈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的《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台北:台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紫華:〈鍾文音作品中自我追尋與重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怡瓊:〈鍾文音《島嶼三部曲》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盈宏:〈鍾文音母女書寫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怡芬:《蔡素芬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郭貞吟:《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之女性書寫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張麗蓉:〈鍾文音《在河左岸》研究〉(屏東: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淑棉:〈掙脫禁錮的女聲/身: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志帆:〈八、九〇年代臺北城市「生活空間」文學書寫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楊淨如:〈女性自主權利的發聲——以蔡素芬《鹽田兒女》和《燭光盛宴》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詹佳和:〈海洋書寫中的海洋觀點形塑:以異托邦概念探討〉(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廖玉玲:〈華麗盛宴下的蒼涼歷史——蔡素芬《燭光盛宴》女性書寫〉(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蔡明倫:〈蔡素芬《燭光盛宴》之女性意識與國族認同研究〉(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劉怡秀:〈余華長篇小說中的欲望書寫〉(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謝慧靜:〈女性海洋文學之家的意義研究——以《一個台灣女孩的航海日記》、《海邊》、《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為探討對象〉(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7年)。
四、報章雜誌
李奭學:〈唐山過台灣〉,《聯合報》D3版(2009年11月7日)。
邱貴芬:〈琢墨「台北書寫」〉,《聯合報》第48版(2000年6月5日)。
徐開塵:〈穿梭台北車站 看盡人生變貌 蔡素芬以九個故事尋找「生活在台北的理由」〉,《民生報》第4版(2005年5月29日)。
陳素芬:〈十問蔡素芬——談《燭光盛宴》〉,《自由時報》副刊(2009年10月6日)。
趙靜瑜:〈鄉愁的渡口——蔡素芬《台北車站》形色人生〉,《自由時報》第40版(2000年6月5日)。
蔡昀臻:〈長成唯一的那棵樹—鍾文音談三部曲寫作〉,《自由時報》副刊(2011年10月12日)。
伍軒宏:〈奇幻與歷史交錯的文字塔〉,《聯合文學》435期(2021年1月)。
李筱涵:〈蔡素芬X魏德聖:擺盪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台灣百年故事的雙向敘事〉,《聯合文學》435期(2021年1月)。
林黛嫚:〈跨時代的青春之歌——讀《橄欖樹》〉,《聯合文學》355期(2014年5月)。
紀大偉:〈三部曲的常數與變數〉,《聯合文學》355期(2014年5月)。
廖之韻:〈赴一場文字的盛宴〉,《聯合文學》302期(2009年12月)。
蔡錦堂:〈歷史與文學小說的對話〉,《聯合文學》435期(2021年1月)。
蘇益賢:〈秘密之下窺探人性〉,《聯合文學》435期(2021年1月)。
劉鳳芯:〈任意門,不只是門:連接現實與幻想的過道〉,《誠品好讀》第21期(2002年5月)。
五、網路資料
九歌出版 https://www.chiuko.com.tw/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s://nrch.culture.tw/
日本文化いろは事典 http://iroha-japan.net/iroha/B07_work/01_maiko.html
中央通訊社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916w001
台糖台北會館 https://www.taisugar.com.tw/resting/taipeihotel/index.aspx
行天宮 https://www.ht.org.tw/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
世界民報 http://www.worldpeoplenews.com/content/news/318143
自由副刊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530775
《阿拜的七幅畫》 https://2blog.ilc.edu.tw/2226/archives/2373
美濃李家傘 https://www.meinung-umbrella.com.tw/history.php
淡水維基館 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
樂水部落 https://www.leshui-atayal.org.tw/index.php
探索台灣歷史數位學習知識網http://education.digital.ntu.edu.tw/taiwanhistory/learnmodule.html
開放博物館 https://openmuseum.tw/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https://www.tshs.ntpc.gov.tw/
Amazing Aomori https://aomori-tourism.com/tw/feature/detail_117.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