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20.17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琬婷
作者(外文):Huang, Wan-Ting
論文名稱(中文):17世紀西拉雅族世界──王家祥歷史小說《倒風內海》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World of the Siraya Peopl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ang Jia-siang’s Historical Novel Daofeng Neihai
指導教授(中文):劉柳書琴
指導教授(外文):Liu, Shu-Qin Liu
口試委員(中文):陳萬益
黃惠禎
口試委員(外文):Chen, Wan-Yi
Huang, Hui-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5049512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王家祥《倒風內海》《山與海》歷史小說自然寫作西拉雅族
外文關鍵詞:WANG, JIA-SIANGDaofeng NeihaiMountain and Seahistorical novelNature WritingSiray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認識自身所處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為出發,擬從王家祥長篇同名歷史小說《倒風內海》,探討實存但現在已歷經不少時空變化的倒風內海。小說以荷蘭時期作背景,當台灣在17世紀躍上國際舞台後,台南西南沿海一帶西拉雅族人的生活樣貌,以及當地空間變化、生活變化為書寫重點。

筆者主要採取文本分析方式。全文除第一章緒論、第五章結論之外,分為第二章「《倒風內海》的空間書寫」、第三章「《倒風內海》歷史事件的再現」、第四章「《倒風內海》相關文學資源」共三個章節,從空間、歷史、族群、西拉雅族文學歷程上的更迭進行討論。藉由文本分析進一步觀看作者地景建構、生態書寫、豐富的歷史想像等特色。並且釐清王家祥寫作的動機,在撰寫這部小說時作者曾經受到哪些影響,以及作者有沒有企圖影響什麼、改變什麼。同時探討作者的心理和經歷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印,作者在作品中如何表達了他的思想。作品產生的時間和它的時代有什麼關係,作者又如何在作品之中體現當時的社會制度、風俗人情等等外部因素。

王家祥《倒風內海》的出現,其作品在故事情節、人物、生態描繪等方面,都有許多精采、特殊之處。王家祥將許多生動的情節,鎔鑄成為精采的文學語言,撰寫出讓讀者身歷其境的細膩深入的文本,替1990年代的台南西拉雅族麻豆社帶來地方人文與生態環境的全新視野,對這片土地的凝望,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透過一連串的分析,王家祥的歷史小說不只是歷史小說,其作品有更為複雜、豐富、多角度的內涵,進而勾勒出西拉雅族群文化的一個變遷。

The research is started from realizing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homeland by Daofeng Neihai, the historical novel of the same name of the author WANG, JIA-SIANG,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Daofeng Neihai, which has been existing for a long time.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is set at Dutch Formosa Period. It focuses on describing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western Tainan in the 17th century as Taiwan was under the s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It includes the lifestyle of Siraya Tribe, the space variations, and the life changes caused by the variations at that time.
The author uses the way of textual analysis. Besid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5 for the conclusion, there are 3 chapters between them: Chapter 2, Spatial Writing of Daofeng Neihai; Chapter 3, Daofeng Neihai Historical Event Represent; Chapter 4, Daofeng Neihai Related Literary Resources. In these 3 chapters, it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spaces, history, ethnicity, and Siraya literature transforming process.By textual analysis, it brings readers through the author’s imaginations of landscape, nature, rich cultural history, and also other features. In addition, it helps to clarify the writing motivation of the author. It shows what impacts he had met while composing the book, and if he tried to make some effects and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to trace what the author had left in the book related to his personal psychology and experiences, and how he revealed his thought. This research also explor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established time and generation. To see how the author embodied the social system, custom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in his works.
In Daofeng Neihai, it describes the storyline, characters, ecology in a unique and spellbinding way. The author WANG, JIA-SIANG, transforms the vivid plot to the impressive literature. He composes the text with exquisite depictions that as real as if readers were right in the scene. The writing has broadened the humaniti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rizon of the 1990s Siraya Madou Tribe in Tainan and helped to see our land from a whole new aspect. With a series of analyses, this historical novel of WANG, JIA-SIANG is more than a novel. Instead, it contains a multi-angle intention which is more plentiful and complicated. It in turn sketches the contours of Siraya Ethnic culture transition.
目錄.............................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對象、問題與議題重要性.7
第三節、前行研究回顧..............9
第四節、研究範疇與資料、研究方法...13
第五節、章節架構及說明............17
第二章、《倒風內海》的空間書寫......19
第一節、倒風內海的水世界...........20
第二節、西拉雅族部落分布與地方社會..29
第三節、殖民現代性的進入............43
第三章、《倒風內海》歷史事件的再現...53
第一節、麻豆社事件..................54
第二節、郭懷一事件..................61
第三節、歷史事件的女性串連者──阿蘭納.71
第四章 《倒風內海》相關文學資源......81
第一節、《倒風內海》的宇宙觀.........81
第二節、〈山與海〉、《倒風內海》的關聯.90
第三節、八○年代末西拉雅族文學的展開....99
第五章、結論.........................107
第一節、各章重點與發現................107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課題............110
參考書目.............................118

一、專書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李維史陀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出版,1989年)。
王家祥,《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199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葉石濤,《異族的婚禮》(台北:皇冠文學,1994年)。
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5年,一版)。
王家祥,《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6年,二版)。
王家祥,《山與海》(台北:玉山社,1996年)。
王家祥,《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年)。
王家祥,《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1997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琳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0 年)。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台北:聯經,2000年)。
Zygmunt Bauman,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台北:群學出版社,2001年)。
胡萬川編,《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
詹評仁編,《台南縣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紀錄》(台南:麻豆鎮公所,2002年)。
魏德聖,《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葉石濤,〈頭社夜祭〉,《蝴蝶巷春夢》(高雄:春暉,2006年)。
林滿秋著、張又然繪,《少年西拉雅》(桃園:青林國際,2007年)。
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伃、鍾國風,《麻豆水堀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南投: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08年)
林玉茹主編《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許清保著、陳國進繪,《西拉雅的故事:麻豆獵鹿人》(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
陳俊安、段洪坤、萬淑娟等編,《西拉雅正名運動暨文化復振回顧專輯》(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
黃文博主編,《倒風內海的故事》(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
羊子喬,〈心中的一棵樹〉,《西拉雅‧北頭洋部落記事》(台北:草根出版,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2011年)
吳明益,《台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 2》(新北:遠足文化,2012年)。
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台北:遠流,2012年)。
勁草著,《傳教士到台灣》(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
彭瑞金編,《河畔的悲劇──葉石濤小說選集》(高雄:春暉,2013年)。
黃文博,《倒風內海及其庄社》(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許清保,《大臺南的港口》(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Jeff Gerke著,王著定譯,《寫好前五十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段洪坤、段欣余,《渡海》(台南:臺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2015年)。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中譯,《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台北:前衛,2017年)。
黃清琦、黃驗、黃裕元,《臺灣歷史地圖(增訂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18年)。

二、專書論文

潘英海,〈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祀壺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5年),頁445-473。
葉石濤,〈《倒風內海》的收穫〉,《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1999年),頁132-134。
許尤美,〈以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論王家祥對「土地」的認知〉,《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年),頁174-205。
翁佳音,〈世變下的台灣早期原住民〉,《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台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05-124。
王家祥,〈綠色嬉皮〉,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究會」文集》(台中市:晨星,2006年),頁393-401。
王文仁,〈在城市的邊緣思索──論王家祥自然書寫中的荒野〉,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究會」文集》(台中市:晨星,2006年),頁403-423。
申惠豐,〈土地、文化與生存的辯證──論王家祥的歷史小說〉,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出版,2006年),頁425-456。
梁榮茂,〈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7年),頁159-162。
簡義明、王家祥,〈在荒野與田野之間──小說中的歷史想像與土地記憶〉,《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台北:印刻,2008年),頁84-115。
李壬癸,〈台南和高屏地區的平埔族語言──兼論麻豆社的地位〉,《珍惜臺灣南島語言》(台北:前衛,2010年),頁159-182。
藍建春,〈王家祥《倒風內海》中的族群與生態──歷史再現的寫實與浪漫〉,《2010高雄文學發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頁200-236。
段洪坤,〈西拉雅平埔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行腳西拉雅》(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1年),頁53-70。
黃靖棻,〈以海洋書寫原住民災難─王家祥《倒風內海》中的海洋戰事〉,《章法論叢‧第八輯》(台北:萬卷樓,2014年),頁337-367。
康培德,〈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頁241-268。
康培德,〈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2016年),頁137-162。
劉俊雄,〈馬卡道書寫及其認同的形成〉,《2016第五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原住民文學與文化論文集》(高雄:春暉,2017年),頁1-34。
范銘如,〈台灣生態小說的浩劫啟示〉,《生態與旅行: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秀威經典,2018年)。
曾妤珊,〈與世界擁抱:荷蘭文獻《熱蘭遮城日誌》中的竹塹地區〉,《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18年),頁340-366。

三、期刊論文

江樹生譯,〈蕭壠城記〉,《台灣風物》第35卷4期(1985年12月),頁80-87。
涂幸枝,〈梵谷型的狂熱分子──記王家祥〉,《文訊》56期 ( 1990年6 月),頁108-110。
Tonio Andrade著,白采穎譯,〈最強大的部落──從福爾摩沙平原之地緣政治及外交論之(一六二三~一六三六)〉,《臺灣文獻》50卷4期(1990年12月),頁133-148。
土田滋著、黃秀敏譯,〈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期(1992年3月),頁9-22。
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68-71。
郭玉敏,〈當代成名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6期(1996 年2月),頁26-32。
王鴻佑,〈在文明與荒野之間靜心觀察與思考──王家祥要做個自然禱告者〉,《新觀念》95期(1996年9月),頁80-88。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6期(1996年11月),頁19-56。
陳仁勇,〈王家祥化身窗口的小雨燕〉,《拾穗》555期(1997年7月),頁38-41。
陳萬益,〈臺灣歷史小說的新階段──簡評詹明儒《番仔挖的故事》〉,《文學臺灣》25期(1998年1月),頁76-84。
周佩蓉,〈為台灣織寫傳說的青年──專訪王家祥〉,《文訊》163期(1999年5月),頁86-88。
王家祥主講,李文冰整理,〈自然旅行與寫作〉,《幼獅文藝》547期(1999年7月),頁38-41。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卷3期(2000年8月),頁362-371。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0 卷 9 期(2002年2月),頁57-85。
王昕,〈「作家的成長秘密」──自然作家王家祥〉,《小作家月刊》97期(2002年5月),頁11-13。
簡光明、簡銘宏,〈王家祥〈山與海〉析論──兼論高雄文學在國文教學中的運用〉,《高雄文化研究》2003年年刊(2003年7月),頁235-248。
林玉茹,〈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1-34。
陳翰霖,〈古倒風內海地形變遷之研究〉,《南瀛文獻》4輯(2005年9月),頁22-37。
許清保,〈倒風內海的地理歷史變遷〉,《南瀛文獻》4輯(2005年9月),頁38-48。
許清保,〈尋訪哆囉嘓社群〉,《台灣文獻》58卷1期(2006年3月),頁191-212。
陳景峰,〈荷蘭時代麻豆社之經濟景況(1624-1661AD)〉,《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期(2006年8月),161-175。
陳叔倬、段洪坤,〈西拉雅族成為縣定原住民族的過程及其影響〉,《政大民族學報》第25卷(2006年12月),頁145-166。
蔡惠淑,〈析論王家祥《山與海》書寫手法〉,《中國語文》597期(2007年3月),頁60-69。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第6期(2007年7月),頁13-36。
洪麗完,〈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卷3期(2007年9月),頁1-71。
陳芷凡,〈從東番到Formosa──試探〈東番記〉、〈福爾摩沙報告〉中的性別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6期(2008年4月),頁75-101。
康培德,〈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臺灣史研究》15卷3期(2008年9月),頁1-24。
王國安,〈「真實」與「虛構」如何和平共處?──自然寫作者王家祥的小說呈現〉,《鹽分地帶文學》23期(2009年8月),頁194-211。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社會之形成暨其社會生活考察(176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歷史人類學學刊》10卷1期(2012年4月),頁31-86。
王家祥,〈挖掘被遺忘的角落〉,《文訊》320期(2012年6月),頁104-105。
李瑞源,〈人類學觀點下的西拉雅族群圖像:再評邵式柏著《十七世紀西拉雅人的婚姻與強制性墮胎》〉,《成大歷史學報》第43號(2012年12月),頁259-278。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21卷3期(2014年9月),頁181-218。
蔣正興,〈找尋失落的1862年臺南地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324期(2014年11月),頁6。
康培德,〈荷政時代的原住民史料與史觀〉,《原住民族文獻》24期(2015年12月),頁6-12。
簡妟庭,〈魏德聖 每拍完一部電影就一定要讀一遍〉,《英語島English Island》27期(2016年6月),頁28-31。
段洪坤,〈從「番管業碑」探討哆囉嘓社傳統生活領域變遷〉,《原住民族文獻》37期(2018年12月),頁28-36。

四、學位論文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岫傑,〈臺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1624-1911)〉(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三甲,〈王家祥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與靈魂》、《倒風內海》、《餘生》為研究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瑋婷,〈再現的「番」母系:王家祥小說中的原住民形象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
許慈君,〈王家祥兒童文學研究〉(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怡靜,《王家祥的歷史小說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守金,〈王家祥及其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吳素芳,〈記憶、書寫、圖象──王家祥作品中的家國敘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林美蘭,〈試論王家祥在《小矮人之謎》、《魔神仔》中展現的環境意識〉(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段洪坤,〈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 :以台南西拉雅族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溫筑嵐,〈臺灣華語小說中的西拉雅書寫──以《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倒風內海》和《附身》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2012年)。
蔡佩含,〈社會介入‧自然寫作‧歷史敘事──以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為考察對象(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2年)。
李瑞源,〈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4年)。
黃靖棻,〈王家祥海洋書寫研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柯加恩,〈何謂本土──論王家祥小說對本土的思考與轉折〉(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五、報紙文章

陳萬益,〈「五族共和」的台灣新文學〉,《自立晚報》,1993年3月26日,19版。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年1月5日,34版。
包成瑩,〈王家祥寫作路上轉個彎〉,《中國時報》,1996年05月09日,39版。
劉克襄,〈倒風內海評介〉,《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42版。
黃緒勳,〈麻豆水堀頭 龍喉靈穴?〉,《聯合報》,2000年4月4日,39版。
謝進盛,〈水堀頭「出皇帝」 扁馬都均霑〉,《聯合報》2008年6月30日,C2版。

六、電子資料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http://www.metapp.org.tw/index.php/weatherknowledge/38-observe/93-2009-01-22-09-02-01 ,2019年12月17日瀏覽。
王家祥,〈送文學到校園:王家祥「從尋找小矮人談起」〉,(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3evBntEiI ,2020年2月15日瀏覽)。
林永喜,〈泛靈論〉(來源:http://120.127.233.14/detail/1306644/,2020年5月6日瀏覽)。
"Canoeing at Takow, Formosa."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Vol 96, No. 2651 (8 February 1890):181. Engraving from sketch by Mr. Edmund Hornby Grimani, who lived in Takow for several months.(來源:https://www.reed.edu/formosa/Gallery/image_pages/LondonNews/LondonNews.html,2020年6月2日瀏覽)。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來源: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2020年6月21日瀏覽。)
出版與影視跨產業媒合平台,《少年西拉雅》,(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lJjnZH0Ec,2020年6月24日瀏覽)。
陳健瑜,〈轉身撞見海角七號 拿命拚電影的魏德聖〉,《張老師月刊》370期(2008年10月)。(來源: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2967&issue_id=614,2020年7月1日瀏覽)。
李雅筑,〈台灣最敢做大夢的導演 魏德聖為何募百億蓋遊樂園?〉,《商業週刊》(2018年6月)(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4140392 ,2020年7月4日瀏覽)。
不著撰人,〈豐盛之城:魏德聖築夢〉(來源: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8/12/post-3293.html,2020年7月4日瀏覽)。
陳廷歡,〈熱蘭遮城日誌〉,《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來源: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5603,2020年7月15日瀏覽)。
不著撰者,〈熱蘭遮城日誌〉辭條,《台灣文學網》(來源: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6.aspx?Sid=120&k=%E3%80%8A%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E3%80%8B,2020年7月15日瀏覽)。
賴和紀念館,〈文學獎──王家祥先生訪問簡介帶〉(來源:http://cls.lib.ntu.edu.tw/laihe/C1/c12_063a01.htm,2020年8月11日瀏覽)。
果子電影x米倉影業,〈《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群眾集資宣傳影片〉(來源:https://youtu.be/JhtUy2vdVfM,2020年8月15日瀏覽)。

七、英文文獻

Albert Melucci,The Playing Self:Person and Meaning in the Planetary Socie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6),P1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