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87.6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香穎
作者(外文):Chen, Hsiang-Ying
論文名稱(中文):與時間對話: 楊澤詩作三大主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ialogue with the Time:Research on the 3 Themes in Yang-Ze’s Poetry
指導教授(中文):李癸雲
指導教授(外文):Lee, Kuei-Yun
口試委員(中文):楊佳嫻
陳允元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ia-Hsien
Chen, Yun-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5049509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新詩十九首生命美學
外文關鍵詞:Yang ZeThe Birth of the Rose SchoolNineteen New PoemsLife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收藏:0
詩人楊澤自1977年以《薔薇學派的誕生》初登詩壇,截至2016年出版的《新詩十九首》,出道40餘載僅有四本詩集問世。自來以抒情華美的風格備受關注,隱藏於抒情底下的是楊澤隨著年紀經驗而成長的生命美學的展現。楊澤詩橫跨40年,完整呈現一個詩人的成長歷程,也展演著其生命經驗的精華。本論文試以這四本詩集為主要文本,考察楊澤詩的書寫面向、題旨寓意、美學特色等內涵。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發現乃透過三大主題,分別是「愛與純真」、「現實觀照」與「死亡觀照」的寓意連結,拼整出楊澤詩中更完整的生命美學的面貌。在愛與純真的雙重意義下,詩人看似書寫愛情,實則充滿對於信念的肯定與執著。現實觀照中則可照見楊澤回應時代變動,調適自身而逐漸開展的島嶼認同,同時這也影響著其藝術風格的轉變。死亡觀照則從死亡逼近的迫切視角切入,折射出詩人捕捉片刻瞬間,專注於生命當下的生命態度。在這三大主題的寓意連結中,無論是楊澤詩中信念的建構、回應現實與生命態度的展演實則都圍繞在叛逆、抵抗的精神中,這毋寧是理解楊澤詩的一核心關鍵,也是楊澤詩所展現的獨特的生命美學。期望藉由三大主題的分析與連結提出一個新的理解楊澤詩的方法或視角,補足前人未論及之處,並使楊澤詩的內涵與價值能引起更多討論的聲音。
Yang Ze made his debut in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a collection of poems titled The Birth of the Rose School in 1977. During four decades of his career, he has published four collections of poems, the most recent of which is Nineteen New Poems in 2016. Renowned for his lyric style, Yang Ze in fact exhibits in his work a signature life aesthetics that he has gradually perfected as his age advances. This thesis aims to look into the themes, literary device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present in Yang Ze's poems.

My aim is to delineate the poet's life aesthetics by examining three major themes underlying his poems-- the relation between love and purity, observation of the reality, and of death. These three piece together what Yang Ze's life aesthetics look like. The discussion about love and purity is the first theme that characterizes Yang's poems. His writing of love and romance is in fact affirmation of his belief and insistence in the spiritual purity. The second theme, reality, is Yang's reply to the turbulence of his time.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island grows as he makes adjustments to reality, foreshadowing the coming changes in his aesthetic styles. The third and final theme, death, is dealt wi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ing. The approaching death, a recurring metaphor in Yang's work, gives away poet's attitude toward life as it is capsulated within the lines--carpe diem. As he strengthens his beliefs, answers to the reality and faces death, at the heart of Yang's poems sit the idea of rebellion and resistance. Thi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is poetics and the particular life aesthetics Yang exhibits. This thesis is my attempt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into Yang's poem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hree main themes in his work, which I hope to complement what has not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st an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Yang's poetic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6
第三節、研究範疇與方法 9
第四節、論文架構安排 11
第二章、給瑪麗安—楊澤詩中的愛與純真 15
第一節、愛的符號:瑪麗安的現身 15
(一)、自我肯定的象徵 16
(二)、追尋源頭的象徵 19
第二節、詩心的所在:真善美的探問 21
第三節、性靈的代號:信念之永恆 28
第四節、小結 34
第三章、新寶島曼波—楊澤詩中的現實觀照 36
第一節、徬徨的聲音:社會現象下詩人的反抗 36
(一)、資本社會高度發展下的隱憂 37
(二)、無政府主義者 40
(三)、現實?藝術?時代下詩人的兩難 43
第二節、新寶島曼波:台灣圖像的建構 47
(一)、都會文明下的眾生相 48
(二)、走入市井日常 53
(三)、自我生命與島嶼的歷史 59
第三節、人生不值得活的:從徬徨不安到戲弄幽默的轉變 64
(一)、內在聲音之轉換的時代意義 64
(二)、藝術風格的轉變 66
第四節、小結 72
第四章、浪蕩子的懺悔—楊澤詩中的死亡觀照 74
第一節、他者之死亡:旁觀者的死亡想像 75
(一)、他人生命的終結 76
(二)、大自然生命之終結 79
第二節、母親之離去:在側者的參與和悼亡 83
(一)、時間焦慮 84
(二)、生死流轉 87
(三)、死後世界 91
第三節、整裝上鞍最後一回:浪蕩子的懺悔 95
第四節、小結 102
第五章、結論 105
參考書目(依出版年代排列) 110
附錄一:楊澤出版之詩集、主編書目與譯著 114
附錄二:楊澤刊登於報紙上而未結集成冊的作品 116
附錄三:瑪麗安出場的次數 120
參考書目(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 研究文本
1.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洪範書店出版,1977)。
2. 楊澤,《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
3. 楊澤,《人生不值得活的》(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
4. 楊澤,《新詩十九首》(台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
5.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印刻文學出版,2017)。
6. 楊澤,《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台北:印刻文學出版,2017)。
(二) 專書
1. 清.王夫之著,《薑齋詩話》卷下,收入《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清.沈德潛著,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3.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1986)。
4.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
5. 林燿德、政珍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上)》(台北:書林出版,1990)。
6.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1991)
7.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8.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1993)。
9. 張 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台北:九歌出版,1995)。
10. 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出版,1996)。
11.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9)。
12. 楊澤主編,《狂飆八0》(台北:時報出版,1999)。
13.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1999)。
14.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
15.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3)。
16.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17.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
1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19. 鴻鴻,《阿瓜日記:八0年代文青記事》(台北:釀出版,2012)。
20.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修訂版)(台北:秀威資訊,2012)。
21. 謝冕、孫玉石等人編,《新詩評論》2014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三) 期刊論文
1. 駱以軍:〈飄移在小城衖到道裏的囈語—試評楊澤《1976記事1》,《現代詩》第15期(1990年5月),頁25~28。
2. 奚密:〈本土詩學的建立:讀陳黎《島嶼邊緣》〉,《中外文學》,第12期(1997年5月),頁159~169。
3. 洪淑苓:〈蓉子詩的時間觀〉,《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5月),頁355~391。
4.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詩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頁121~139。
5.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99~425。
6. 呂怡菁:〈以時間、空間、語義的游離鋪陳文化飄泊之感-洛夫《漂木》尋找「心靈原鄉」的形式結構〉,《花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7年12月),頁217~252。
7. 陳允元:〈徬徨者與信仰者一一論七、八0年代之交的楊澤詩及其時代意義〉,《臺灣詩學學刊》第13期(2009年8月),頁57~82。
8. 張之維:〈存在的痕跡–論張默〈時間,我繾綣你〉的時間意象〉,《台灣詩學學刊》第17期(2011年7月),頁251~278。
9. 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2011年10月),頁125~141。
10. 劉益州:〈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當代詩學》第7期(2011年12月)頁73~101。
11. 陳正芳:〈陳黎詩作的「拉美」:翻譯的跨文化與互文研究〉,《文化研究》第13期(2012年03月),頁81~128。
12. 翁文嫻:〈台灣後現代詩觀察:夏宇及其後的新一代書寫〉,《台灣文學研究》第2期(2012年06月),頁251~302。
13. 劉益州:〈時間的表述:楊牧詩作中的植物時間的書寫策略〉,《台灣詩學學刊》第19期(2012年12月),頁67~95。
14. 劉益州:〈論「典範效應」在台灣現代詩上的漣漪現象—以楊牧與楊佳嫻「時間書寫」為主的討論〉,《當代詩學》第9期(2014年7月),頁69~102。
15. 謝予騰:〈陳黎《朝/聖》中宗教元素的使用與間距〉,《臺灣詩學學刊》第28期(2016年11月),頁103~125。
16. 劉益州:〈生死之間:楊牧《介殼蟲》的時間表述〉,《當代詩學》第11期(2016年12月),頁102~130。
17. 楊宗翰:〈楊牧、楊澤與羅智成詩中的現代抒情風貌〉,《文史台灣學報》第11期(2017年12 月),頁153~179。
18. 林巾力:〈「反諷」詩學的探討──兼以陳黎的詩作為例〉,《文史台灣學報》第11期(2017年12月),頁181~214。
(四) 會議論文
1. 朱容瑩,〈論楊澤詩中的瑪麗安〉,《第三十八屆南區八校中文系碩博士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屏東:屏東大學出版社,2018年)
(五) 學位論文
1.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2. 林香誼,《揚帆掌舵—陳黎詩作中的島嶼史建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六) 網路資料
1. 楊澤,〈台客美學先鋒派〉,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08-17 http://tnsw.infolinker.com.tw.nthulib-oc.nthu.edu.tw/cgi-bin2/Libo.cgi?,2019.03.22下載。
2. 楊佳嫻,〈【為愛解讀】4之3 - 我祇想站在愛的一邊〉,自由時報副刊,2013.02-14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54239, 2018.12.09下載。
3. 駱以軍,〈永遠的薔薇學派少年—詩想起楊澤〉,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14.01-21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21000948-260115,2018.11.20下載。

(七) 雜誌
1. 《印刻生活文學誌》,第12卷第9期,台北:INK印刻文學,201605。
2. 《聯合文學》,第381期,台北:聯合文學,201607。
3. 《印刻生活文學誌》,第12卷第12期,台北:INK印刻文學,201608。
4. 《文訊》,第398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8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