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18.118.166.4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陳妍融
作者(外文):
Chen,Yen-Jung
論文名稱(中文):
原住民文學中的同志書寫—以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月津》、《山地話/珊蒂化》、《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homosexual written of aboriginal literature: The award-winning work of aboriginal literature、《Yuè Jin》、《Shān Dì Huà》、《Wǒ Cháng Zài Dǎ Kāi De Shù Dòng》
指導教授(中文):
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
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中文):
蕫恕明
曾秀萍
口試委員(外文):
Dong, Shu-Ming
Tseng, Hsiu-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
105049505
出版年(民國):
11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同志
、
原住民族文學
、
成長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al homosexual
、
Aboriginal literature
、
growth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55
評分:
下載:0
收藏:0
「原住民同志」涵蓋族裔和性少數兩個不同的社會群體,社會的差異關係
構成群體,具有特定的集體性,在高度分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的群
體認同。「原住民族裔」與「性少數群體」亦是在不同的社會關係過程中形塑
而成,群體間並無一致的身份屬性。認知到人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差異,重視
群體內的差異,並非偏差的 在,才能望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壓迫與不正義依
然 在,更能體現社會解放運動的價值。社會科學、性別與人類學(民族誌)
領域的相關的研究中,已有以「原住民同志」作為思考面向之論述,尚未有研
究者自文學的視角觀看與分析。近年來,以此群體作為創作題材之文本紛沓而
至,其作品不只呼喚了群體內的差異,也召喚了外部群體的社會迴響。
「文字」作為一種載體,自黨外時期即承擔訊息的傳播,原運世代的報導 文學凝聚群眾力量,至當代與各式社會群體之議題有所呼應,都提供一個發聲 場域。除過往典型單一的的文化書寫,近年來原住民族文學之內涵開始出現不 一樣的身影,脫離抗爭壓迫的書寫,開始有較多「個人」的生活經驗。「敘述」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有「療癒」的作用,透過文學創作將身體或心理的經驗 符號化,是一種象徵化的藝術,能在精神與想像中有療癒之效。因此本論文希 望透過「原住民同志」尋找原住民族文學的多重視角的閱讀。思考並回應以下 面向:一、擁有原住民族身份的同志,如何解讀自身與群體的差異。文本多以 個人相關經驗的題材進行書寫,展開其個人的當前生活的文化 述。文本內 述之經驗均放入「成長」的脈絡觀看,透過書寫成長療癒自身,或使自身得到 成長,如:卑南族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和太魯閣族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 洞》。二、關注並分析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與卑南族巴代《月津》中「原 住民同志」樣貌的呈現;原住民族裔/群體下的差異身份—性少數。探討在族群 認同的概念下,其差異在作品中之呈現。最後,探討文學作品如何同時豐富台 灣原住民族文學與同志文學的相關論述。
"Aboriginal Homosexual" covers tw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ethnicity and sexual minorities. It is formed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society and they have specific communality. Everyone has multiple group identities in this highly differentiated society. "Aboriginal ethnic groups" and "sexual minorities" are also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re is no consistent identity between groups. Recognizing that people belong to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within groups are not the existence of bias. There is discussion related to the "Aboriginal Homosexual " in social sciences, gender and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research. Nevertheless, it has not yet been viewed and analyzed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used as the theme of creative works and has come one after another. These creative works not only call for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group, but also call for the social reverberation of the external group.
"Written language"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ince the non-Party period. The reportage literature of the original generation gathered the power of the masses, and now it echoes the issues of various social groups, providing a voice field. In addition to the typical single cultural writing in the past, the connotation of aboriginal literature has begun to appear different in recent year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writing of resistance and oppression, there are mor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writing. " Narration" has a "healing" function in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y. Symbolizing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through literary creation is a symbolic art that can have a healing effect in the spirit and imagination.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find a multi-perspective reading of aboriginal literature through the " Aboriginal Homosexual ". Consider and respon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For homosexual with aboriginal identity, group/ethnic identity is a guide for them, or a source of trauma,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group. The thesis is mostly written on the subject of personal related experiences, developing a cultural narrative of personal current life. The experiences described in the text are all written and viewed in the concept of "growth" to heal oneself or make oneself grow. 2. Pay attention to and analyze the appearance of "Aboriginal Homosexual " in the aboriginal literary works;the different identities under the aboriginal ethnicity/group - sexual minorities. Discuss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ces in the works under the concept of ethnic identity. Finally, explore how literary works enrich Taiwan's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homosexual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第一章 緒論--------------------8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8
第二節 文獻回顧----------------13
一、台灣「同志學—同志運動」之發軔 — 重疊的身份-------------------13
二、「原住民同志」相關的學術期刊論文----------------------------16
三、原住民文學和同志文學的專書研究------------------------------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範疇-------------------------------------22
第四節 章節架構說明------------------------------------------24
第二章 原住民族文學獎中原住民同志之身影-------------------------26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之文學脈絡----------------------------26
一、「戰後原住民族文學」發展脈絡-------------------------------26
二、原運世代對文學書寫的影響----------------------------------27
三、「原住民族文學獎」的建構----------------------------------28
第二節 文學獎中的原住民同志-----------------------------------31
一、認同位置:生命成長路徑下找社群位置---------------------------31
二、基督宗 和漢文化的影響與牽制--------------------------------38
第三節 小結-------------------------------------------------41
第三章 巴代《月津》------------------------------------------43
第一節 角色背景的呈現----------------------------------------43
第二節 情慾與情感的刻畫--------------------------------------46
第三節 原漢文化的交織----------------------------------------49
第四節 小結-------------------------------------------------51
第四章 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洞》-----------53
第一節 成長書寫---------------------------------------------53
第二節 我是誰、我可以是誰-------------------------------------58
第三節 小結-------------------------------------------------62
第五章 結論:原住民族文化身份建構的多樣性-------------------------64
參考書目----------------------------------------------------67
參考書目(依姓名筆畫排列)
一、中文專書
巴代,《月津》,新北市:印刻文學,2019 年 10 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中》,台北:群學,2003 年。
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2008 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 1998 年。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文宣組編,《原住民:被壓迫者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 年初版。
伊苞.達德拉凡,〈慕娃凱〉,《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二十六期,2000 年 10 月,頁 68-78。
伊苞.達德拉凡,《老鷹,再見》,台北:大塊文化,2004 年,頁 177-181。
孫大川,《用文釀酒用筆來唱歌:99 年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集》,台北市:行政院原民會,2010 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文化,1991 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2020 年二版。
夷將.拔路兒等編著,《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台北縣:國史館, 2008 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 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2017 年。
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台北市:九歌,2020 年。
許維德,《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台北市:遠流,2013 年。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理仁,2009 年。
倪家珍,〈九○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性/別研究的新視野— 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2000 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2000 年初版。
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著,《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 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2002 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 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市:爾雅,2003 年。
程廷(Apyang imiq),〈tminum yaku.編織.我〉,《Vaay 104 年第 6 屆臺灣 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新北市:原民會,2015 年 12 月,頁 164-168。
程廷(Apyang imiq),《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台北:九歌,2021 年 5 月。
黃璽(Temu Suyan),〈姊姊〉,《kavaluwan 106 年第 8 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獎得獎作品》,新北市:原民會,2017 年 11 月,頁 36-52。
董恕明,《山海之內天地之外—原住民漢語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 2013 年。
楊翠,《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台北市:玉山社, 2018 年。
潘震宇,〈姊妹〉,《Vaay 104 年第 6 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 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 年 12 月,頁 96-107。
潘宗儒(paljaljim),〈在離家與返家之間成家〉,〈幼獅文藝〉第 776 期,2018 年 8 月,頁 48-50。
謝世忠,〈「山海文化」雜誌社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年,頁 175-212。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新北市:印刻文學,2013 年。
譠昌國,《排灣族》,台北市:三民,2007 年 6 月。
麗度兒.瓦歷斯(Lidur Walis),〈謊〉,《kavaluwan 106 年第 8 屆臺灣原住民 族文學獎得獎作品》,新北市:原民會,2017 年 11 月,頁 211-216。
Riessman, C. K.(1993):Narrative analysis, Washington, D.C. : Falmer Press。王勇智、鄧明宇譯,《敘說分析》,臺北:五南,2003 年。
二、西文期刊/專書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tman, Dennis.(2001).Global sex.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Young, Iris Marion.(2002).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ndolph P. Shaffner.(1984). The Apprenticeship Novel-A Study of the Bildungsroman as a Regulative Type in Western Literature with a Focus on Three Classic Representatives by Goethe,Maugham, and Mann,pp.19-20.
三、影像作品
王育麟,《阿莉芙 Alifu》,2017 年。
四、中文期刊
朱偉誠,〈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 與性別研究》第十五期,2003 年 5 月。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 30 期,1998 年。
林文玲,〈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六期,2012 年 3 月。
林文玲,〈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換中的文化身份〉,《台灣人類學刊》(11 卷 1 期 2013/07/0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999 年八月號。後收入《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2 年。
吳錦發,〈傾聽原聲—台灣文學討論會〉,《文學台灣》4 期(1992.9)。
孫大川,〈序.山海世界〉,《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1993 年 11 月)。
簡家欣,〈九 0 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0 期,1998 年。
潘宗儒(paljaljim),〈在離家與返家之間成家〉,〈幼獅文藝〉第 776 期,2018 年 8 月,頁 48-50。
趙中麒,〈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五十一期,2003 年 9 月。
董恕明,〈鬥書評 非關選擇,我行我是〉,〈聯合文學〉第 433 期,2020 年 11 月,頁 110。
五、博碩士論文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瑜馨,〈原住民族文學的非典型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洪瑋其,〈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的治癒與網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年。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 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吳紹文,〈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吳宛憶,〈抗爭與回歸—原住民自辦刊物《原報》《獵人文化》的文本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阮俊達,〈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許劍橋,〈九〇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俊霖,〈多元流動的性/別位置與實踐--原住民「姊妹」社群初探〉,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董晨晧,〈「姊妹」在北排灣族長老會處境之民族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
瑪達拉‧達努巴克,〈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 Dakanow 的生命之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瑪達拉‧達努巴克,〈找路‧回家:不再「靠勢」的原住民同志師〉,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2014 年。
六、網路資料
亞威.諾給赫(Yawi Yukex)(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yawi.hakin/videos/vb.1578020560/10215955050940628/? type=2&video_source=user_video_tab 2018.11.18)
原視,「部落大小聲—228 部落烽火狼煙串聯十年後原青接棒:原運下一步怎麼 走?」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ribalperspectives/videos/727839940951112/ 2019.4.6)
陳韋臻,〈一個直面同志題材的直男導演──專訪《阿莉芙》導演王育麟〉(來 源: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73 2017.10.26)
程廷(Apyang imiq),〈《我長在打開的樹洞》自己推薦〉(來源: https://apyangimiq.timelog.to/a275625512 2021.6.26)
林清盛主持,podcast《盛情款待》〈ep84|喜歡就是喜歡,宅家閱讀程廷的新 書《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來源:https://player.soundon.fm/p/59373e2b- 14b0-402c-a7aa-22ae60715b9c/episodes/d20dff2b-941d-49ea-bdb8-57b5e6b25f92 2021.6.23)
JheSyue Liu,〈閱讀台灣│《山地話/珊蒂化》馬翊航專訪:「我是一個正在寫作的原住民。」〉(來源: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issue/55585?atcr=56196 2021.3.2)
洪明道,〈書評〉一個 Teywan(平地人)的閱讀筆記: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792 2021.6.2)
洪啟軒,〈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書評:作為 21 世紀原住民,珊蒂醉了也要醉美麗〉(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2977 2020.11.15)
陳伯軒,〈【百篇書評 34】沒有頓號的險釁:讀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 (來源:https://showwe.tw/blog/article.aspx?a=36860 2021.6.8)
謝凱特,〈書評〉替自己客製一首情歌:讀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來 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139 2020.10.27)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金門意識與地方感形塑:以「僑鄉文學」之建構為例
2.
移民文學的離散與文化認同:以顧肇森作品為例
3.
台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
4.
「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 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
5.
臺灣移工電影中的家、城市和第三空間: 以《我倆沒有明天》、《娘惹滋味》 和《臺北星期天》為例
6.
以「空間」著眼:論阮慶岳小說之性別書寫
7.
女影再現:八八風災後原住民婦女形象研究
8.
陳永淘的客家認同之探討:生命史研究
9.
社福、監察、新媒體:2010年後臺灣報導文學初探
10.
作家紀錄片美學形式的試探—以《兩地》、《讀中文系的人》、《我城》為例
11.
浯島在他方: 金門學的「協商政治」與文學建構
12.
鄉土作為一種方法-以《夕瀑雨》、《等路》以及《花甲男孩》為觀察對象
13.
闇覗者的回返──西拉雅族議題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與國族想像
14.
女同志‧國族‧性創傷──張亦絢小說研究
15.
新人作為一種位置:馬尼尼為書寫中的邊緣主體與認同轉變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