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96.1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彥伃
作者(外文):Chen, Yen-Yu
論文名稱(中文):穿越時空的女厲/力:論林投姐故事之「越界」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The Superpower / Woman Power Crossing Time and Space : The Border-Crossing Writing of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指導教授(中文):王鈺婷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u-Ting
口試委員(中文):張俐璇
柯榮三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Li-Hsuan
Ko, Jung-S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5049504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林投姐越界文類時空性別
外文關鍵詞:Lin Tou Sisterborder-crossinggenrespace-timegende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林投姐故事是源遠流長的台灣本土鬼故事,自光緒年間的口耳相傳、文人的文字記載,到作家的改編小說,直至近期與各領域跨界合作,推出電影、歌曲、漫畫、桌遊等相關作品,在人們不斷地以林投姐為題材進行改編之下,此故事穿越時空,衍生出惡有惡報的教化意圖之外更豐富而繁複的意涵。
本論文聚焦林投姐故事相關版本,試圖以「越界」為核心,並且採用文本分析法,開展「文類」、「時空」以及「性別」三個研究面向,透過文類越界梳理作者書寫策略、藉由時空越界觀察兩岸關係發展,並以女性越界探討父權制度困境;此外亦適時參照社會時事,以期更全面地闡釋以上議題。
總結以文類、時空以及女性為研究面向開展的論述,最後回到「越界」之命題,本論文指出林投姐故事越界書寫之積極意義,在於歷來作者放眼台灣的共同關懷,走出特定時空的侷限,反映出書寫策略變化所流露的作者自省精神、兩岸因歷史命運分歧而邁向不同進程,以及女性自主意識由保守到起步的轉變。林投姐故事在不斷被創作的過程中,從台灣鬼故事的經典存在轉化、累積為豐厚的文化底蘊,更在現代社會跨領域的媒合與碰撞之中,激盪出多元而豐富的靈光,引領更多人回顧、凝視、並且展望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is a Taiwanese ghost story which runs a long course from a remote source. Since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has been told by people as folklore, recorded by scholars, and adapted by writers. Recently, lots of movies, songs, comic books and board games cooperated by different fields were released. Along with the adaptions,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is considered to cross time and space, creating much more meanings besides the lesson of “a bad penny always comes back”.
Taking different versions adapted to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for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border-crossing writing” of the tale and give textual analysis to explore issues of literary genres, space-time and gender, including strategies of wri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oppression under patriarchy.
Summarizing the study of literary genres, space-time and gender, and return to the proposition of “border-crossing writ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ositive meanings of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including introspection reflected by the change of writing strategies, different processes between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aiwan, and the start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Being a classic Taiwanese ghost story, the tale of Lin Tou Sister has been not only transformed to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creation, but also sparkled during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in modern society, leading people to review the past, gaze at the presen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aiwa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前行研究 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6
第四節、章節架構 8
第二章、從文類越界看作者書寫策略 14
第一節、軼聞記載的蒐羅考察 14
第二節、民間故事的整理潤飾 21
第三節、小說的擴寫與新編 25
第四節、小結 30
第三章、由時空越界看兩岸關係 31
第一節、 明鄭到清領的互為戒備 31
第二節、 乾嘉盛世後的貌合神離 35
第三節、清領到日治的單方觀望 38
第四節、小結 42
第四章、從女性越界看父權制度困境 44
第一節、父權的危機意識 44
第二節、永劫輪迴的命運? 49
第三節、女厲/女力的辯證 53
第四節、小結 58
第五章、結論 60
參考文獻 63
附錄 67
參考文獻
一、文本
文亦奇,〈樹下怨婦〉,《七支妖燭》(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03)。
朱鋒,〈林投姊〉,《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02.01),頁193-204。
吳瀛濤,〈林投姊〉,《臺灣民俗》(臺北:進學出版,1969.07),頁365。
吳瀛濤,〈臺灣傳說集錦──林投姊〉,《豐年》9卷23期(1959),頁28。
李昂,〈國域之西──會旅行的鬼〉,《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1)。
李昂,〈國域之南──林投叢的鬼〉,《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1)。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臺北市 : 南天出版社,1942)。
林衡道,〈台灣的民間傳說〉,《台南文化》29期(1990.06.30),頁1-15。
林藜,〈怨女林投姐〉,《大眾周刊》122期(1987.03.28),頁56-57。
林藜,〈怨女林投姐〉,《台灣傳奇肆》(台北:稻田出版社,1991.11)。
林藜,〈殺妻現世報〉,《台灣傳奇一》(台北:稻田出版社,1991.11)。
紀羽綾,《林投記》(新北市:磐石文誌,2015.08)。
章子卿,《林投姐》(台北:聯亞,1979)。
楊雲萍,〈臺灣今古奇談──鬼女買粽子〉,《東方少年》1卷6期(1954.06),頁46-47。
廖清秀,〈查某鬼的報仇〉,《查某鬼的報仇》(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4.07)。
廖毓文,〈林投姐〉,《台灣四大奇案》(臺北:國峰出版社,1972)。
鍾肇政,〈林投樹下〉,《鍾肇政全集》第9卷(桃園:桃園文化局,1999)。

二、學位論文
申秀玲,〈「台灣四大奇案」歷年媒體互文及異變之研究〉(花蓮:花師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6)。
李玉姬,〈臺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2009.06)。
林佳琪,〈塑造好孩子: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林美齡,〈李昂《看得見的鬼》之寓意探討〉(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6)。
徐禎苓,〈現代臺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許惠盈,〈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黃淑卿,〈林投姐故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6)。
蔡怡貞,〈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之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歷史組,2012)。

三、期刊文章
〈妖怪繚亂〉,《聯合文學》388期(2017.02.03)。
〈讀者與編者〉,《豐年》9卷1期(1959),頁3。
王麗雅,〈論李昂《看得見的鬼》中的空間書寫〉,《有鳳初鳴年刊》10期(2015.11),頁71-84。
江寶月,〈從女鬼的出現談漢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宜蘭文獻雜誌》26期(1997.03),頁38-47。
余國藩作,范國生譯,〈安息罷,安息罷,受擾的靈!──中國傳統小說裏的鬼〉,《中外文學》17卷4期(1988.09),頁4-36。
吳建波,〈論「痴情女子負心漢」敘事模式的歷史演變〉,《文學評論》1期(1989),頁71-80。
呂理政,〈禁忌與神聖:台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台灣風物》39卷4期(1989.12),頁107-125。
李令儀,〈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19卷12期(2003.10),頁40-43。
阮昌銳,〈臺灣的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期(1972),頁15-38。
林藜,〈台灣民間故事──小序〉,《大眾周刊》121期(1987.03.21)。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2003.09),頁52。
施芳瓏,〈既鄙夷又畏懼──未婚去世女子的處理問題與文化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期(2002.05),頁51-58。
張以昕,〈生前的悲劇與死後的超越──李昂《看得見的鬼》的女性成長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1期(2012.01),頁161-201。
張婉聆,〈〈林投姐〉故事鬼魂文化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4期(2006.09),頁147-170。
張耀升,〈炎涼世態之外的坦蕩鬼道〉,《聯合文學》244期(2005.02),頁24-26。
陳惠齡,〈論李昂小說中鹿城鄉土的異質書寫〉,《淡江中文學報》24期(2011.06),頁131-162。
陳緯華,〈鬼魂崇拜與國家:清代臺灣國家對地方的控制〉,《新世紀宗教研究》13卷3期(2015.03),頁59-87。
游淑珺,〈何處是“歸”家?:臺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化反映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卷3期(2006.07),頁76-93。
黃沛勤,〈暴烈的溫柔──台灣「負心魂追」故事析論〉,《雄工學報》10期(2011.06),頁177-192。
黃淑卿,〈風物傳說──林衡道板〈林投姐〉故事之探究〉,《東方學報》27期(2006.12),頁198-204。
黃淑卿,〈傳統女性生命的文化價值--從〈陳守娘故事〉觀看烈婦的文化現象〉,《東方學報》30期(2009.12),頁110-117。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一)〉,《三六九小報》82期(1931.06.13),頁2。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二)〉,《三六九小報》83期(1931.06.16),頁2。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三)〉,《三六九小報》84期(1931.06.19),頁2。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六)〉,《三六九小報》87期(1931.06.29),頁2。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四)〉,《三六九小報》85期(1931.06.23),頁2。
畸雲,〈史遺──冤魂顯報(四)〉,《三六九小報》86期(1931.06.26),頁2。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頁7-36。
賴俊雄,〈回應鬼魂:當政治幽靈遇見倫理臉龐〉,《文山評論》7卷1期(2013.12),頁1-32。
謝聰輝,〈女有所歸──台灣冥婚儀式的文化意義〉,《臺灣人文》2期(1998.07),頁131-150。

四、研討會論文
王釗芬,〈「林投姐」故事的流傳與演變〉,《台灣史蹟研究會九十一年會友會實錄》(台北:北市文獻會,2002),頁684-688。
簡齊儒,〈兇殺、暴力與諧謔──台灣民間婚外情欲故事的變異〉,《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頁209-242。

五、專書篇章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4.10)。
李昂,〈自序──鬼國無疆,只有鬼聲啾啾〉,《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1),頁7-8。
李昂,〈後記〉,《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1),頁237-239。
林藜,〈序〉,《台灣傳奇》(台北:稻田出版社,1991)。
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台灣小說的鬼/地方〉,《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頁85-106。
范銘如,〈林投姐的姊妹們──評李昂《看得見的鬼》〉,《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新北:印刻,2005.10),頁66-68。
郝譽翔,〈鬼聲啾啾的國族寓言──李昂《看得見的鬼》〉,《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
梅家玲編,〈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頁309-322。
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葉石濤,〈總序〉,《鍾肇政全集》第9卷(桃園:桃園文化局,1999),頁5-7。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知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餘生猶懷一寸心》(台北:印刻,2006.07.01)。

六、專書
克朗著,楊淑華等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李獻璋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02.01),頁193-204。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
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陳秀華,《台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台北:台灣東販,2018)。
陳國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11)。
彭小妍編,《文學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
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盧忱、柳博贇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9)。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

七、報紙
蔡淑華,〈旅行到鬼魂的國度──專訪李昂〉,《自由時報》,2001.11.15,第39版。

八、電子媒體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yaomoquigua,2017)。
林怡秀,〈林間影徊六十載:台語電影中的民間奇譚與靈異鬼話〉,(來源: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480.html,2019.08.01)。
阿綸,〈臺灣樟腦害死了林投姐?〉,(來源: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camphor-ghost/,2016.10.24)。
張玉音,〈如果台灣是一座魔幻鯤島: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來源:https://artouch.com/exhibition/content-11413.html,2019.07.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