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聯經出版。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2011,<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2011)>。頁6-9。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2013,<2013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表1:1989-2013台灣基督教教會教勢統計。 方文,2008,<轉型心理學:以群體資格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雜誌。 方鎮明,2008,<二十世紀靈恩運動與教會復興>。《舉目》第30期。 王婉妮,2014,<網路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今傳媒2014年12期。 王博賢、廖斌洲,2013,<資本主義倫理與成功神學精神>。《新使者》第134期P19 - 23。 王樂,2018,《國外網路宗教治理經驗淺析》。資訊安全與通信保密雜誌社。 匡文波,2008,<「新媒介」概念辨析>。《國際新聞界》(2008)06-0066-04。 何玖陵,2016,<宗教型非營利組織運用新媒體行銷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新生命小組教會為例>。 李樂夫、王利民,2015,《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手冊》。高接觸有限公司。 肖文、戴益信,2005,<論大眾傳播系統中的反饋機制及其現實效果>。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5期。 林本炫,1997,<宗教熱潮或是信仰重組?:對台灣當代信仰變遷的另一種解讀>。中研院社會所「宗教、靈異與科學」研討會論文。 林本炫,2000,<台灣的宗教變遷與社會控制>。輔仁學誌 -- 法, 管理學院之部1~26頁。 林金水,2003,《台灣基督教史》。九州出版社。 林瑋嬪,2018,《跨越界線:LINE與數位時代的宗教》,《媒介宗教——音樂、影響、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 金勛,2003,《現代日本的新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 金勛,2015,<互聯網時代 世界宗教的新形態>。《中國宗教》2015年04期。 金勛,2016,<宗教與網路:世界新宗教發展的一個趨勢>。發表於《第十三屆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基督教新媒體運動,2017,<千里之行 由心出發>,《教牧分享》2017年7月號,世界華福中心。 康來昌,1998,《井歌》〈未死的神死神學〉。雅歌出版。 張海平,2013,《社會研究法(概要)精粹(含社會統計)》。高點出版社。 張強,2013,<宗教力芻議>。《社會科學論壇》第五期。 張遠來,2009,<基督徒與網路>。《天風》,2009年08期。 莊佳穎,2014,《探勘小確幸世代:當代台灣年輕人的認同地景和每日生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師著作。 陳胤安,2012,<宗教經驗的形塑及其意識形態:以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為例>。 陳韋安,2016,<資本主義化的教會>。文章來源:時代論壇。 喬慧玲,2016,<文化/媒體與差傳>。文章發表於「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曾來海,2015,《新媒體概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牧,2003,《狂飆後的微聲——靈恩與侍奉》。明風出版。 楊雅祺,2012,<個人與宗教組織的探戈-以臺北都會區細胞小組教會為例>.台灣神學論刊 ; 34期 (2012 / 06 / 01) , P59 – 85。 葉先秦,2012,<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台灣神學論刊》。 葉輔焌,蔡佳靜,2006,<認同管理對教會成長之影響-以華人地區基督教會為例> 鄒川雄,2004,<從現代社會的反身性論當代基督宗教的靈恩現>。世界宗教學刊4:43-72。 翟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桂冠出版。 趙子林,2017,<傳播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探析>。《懷化學院學報》2017年第9期。 趙星光,2006,<張力與融滲-台灣地區基督教會發展的個案觀察>。發表於第一屆基督教與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研討會。 齊偉先,2018,《台灣漢人民間信仰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媒介宗教——音樂、影響、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 劉立夫,2003,<宗教與科學的本質對立及其功能關係>。《自然辯證法研究》第19卷,第11期。 劉怡寧,2011,<重估世俗化:從台灣人間佛教現象出發的考察>,宣讀於「2011 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研究新世代」,臺北:台灣社會學會、台灣大學社會系。 劉苑如,2018,《孤獨的必要:<刺客聶隱娘>中的色彩語言與宗教意識》,《媒介宗教——音樂、影響、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 劉寶中,2015,<基督徒群體身份認同衝突研究——以北京市BC家庭教會為例>。 潘春旭,2004,<今日台灣基督教會增長的因素>。《神學論集》141期451-461。 鄭仰恩,2008.〈台灣靈恩運動發展初探〉,《台灣神學論刊》30,2008,頁77-110。 鄭志明,2011,《台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文津出版社。 鄭志明1995,《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譚笑,2016,《跨媒體營銷策劃與設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譚策方,2011,<基督教教會增長與領導及組織運作模式之研究:以北台灣基督教教會為例>。 蘇永明,2000,<教育大辭書>。詞條:同儕壓力。 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107 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105年內政統計年報電子書》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6463&sn=6465 維基百科詞條:第二次恩典,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8C%E6%AC%A1%E6%81%A9%E5%85%B8
二、英文部分: Berger, Peter L,1969,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Doubleday. Campbell, Heidi,2012,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Online and Offline in a Networked Socie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80(1):64-93. Comiskey, Joel著、郭淑儀譯,2003,《大豐收》。高接觸有限公司。 Defleur, Melven L.著、杜力平譯,1982,《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又名《大眾傳播理論》。新華出版社。 Durkheim,Emile著、渠東、汲喆譯,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Eisensten, Elizabeth著、何道寬譯,2010,《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早期近代歐洲的傳播與文化變革》。北京大學出版社。 Gates, Hill,1996, China’s Motor: A Thousand years of petty capital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otler ,Philip, and Hermawan Kartajaya, and Iwan Setiawan著、畢崇毅譯,2011,《營銷革命3.0:從產品到顧客,再到人文精神》。機械工業出版社。 Levinson, Paul著、何道寬譯,2011,《新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 Lofland, John, and Rodney Stark,1965, A Theory of Conversion to a Deviant Perspective. Journal for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Madsen, Richard著、趙文詞譯,1999,《五代美國學者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McLuhan, Marshall著、何道寬譯,2011,《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譯林出版社。 McLuhan, Marshall,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Miller, Donald E, and Testunao Yamamori, 2007, Global Pentecostalism: The New Face of Christian Social Engagement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eighbour, Ralph W.,1990,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 guide for the Cell Group Church. Houston, TX: Touch Publication. Neuman, W. Lawrence著、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 Shiner, Larry,1972, Religion’s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pp.469-486. Simmel, Georg著、曹衛東譯,2003,《現代人與宗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Stolow, Jeremy,2005, Religion and/as Media,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Vries, Hent de, and Samuel Weber,2001, In Media Res: Global Religion, Public Spheres, and the Task of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Wach, Joachim,1944, Sociology of Relig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agner, Peter著、牛膝草小組譯,1988,《聖靈第三波》。臺北:以琳書房。 Wallace, Anthony,1966, Religion: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New York :House. Wallis, Roy, and Steve Bruce,1992, Secularization: The Orthodox Model, in Steve Bruce, ed., Religion & Modernization (Oxfoird: Clarendon 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