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14.8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秀盈
作者(外文):Chen, Hsiu-Ying
論文名稱(中文):《史記》的書寫策略——以漢武帝一朝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riting Strategy in“Shiji” —— As the Examples of the Han Wu Emperor Dynasty
指導教授(中文):林聰舜
指導教授(外文):Lin, Tsung-Shun
口試委員(中文):張菀琤
郭永吉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5041515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史記武帝一朝書寫策略敘事
外文關鍵詞:Shi-jiHan Wu Emperor DynastyWriting Strategy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4
  • 收藏收藏:0
太史公秉持著「實錄」的精神撰寫史記,將歷史真相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記錄之。然而,司馬遷既身處皇權專制的武帝一朝,又親受宮刑之苦,成書於巫蠱之禍的《史記》,必得更為謹慎。太史公書寫敏感的當代史,既要規避面對現實政治權威的壓力,又要如實地呈現歷史真相,寓含個人價值判斷於其中,實非易事。根據太史公自言,可見每當觸及當代忌諱之事,史公多師法《春秋》,運用其書寫策略以突破現實的桎梏。換言之,欲探究太史公撰寫《史記》一書所使用的書寫策略,武帝一朝即是最佳的著眼點。

本文擬從武帝一朝出發,聚焦於《史記》中書寫武帝擇任將相的標準、獨尊儒術、外征四夷、封禪求神等四大主題之內容,以章句為線索,著眼於太史公之史料選擇、立傳標準、表現手法,探討太史公如何透過書寫策略的運用,論述歷史的多元性。同時做到既將客觀史實與主觀思想融於《史記》一書當中,又能在武帝現實政治威壓之中明哲保身,進而完成其「成一家之言」的撰史目的。透過觀察《史記》之書寫策略,亦可見史公之價值判斷。
Sima Qian held the neutral spirit of “recording” to write Shiji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hich possessed the principle of “calling a spade a spade” to record historical truth. However, Sima Qian lived in the Han Wu Emperor Dynasty, which was a royal absolutism period; additionally, he suffered from castration. Therefore, Shiji, a book comple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Witchcraft Conspiracy (wu-ku chih-huo)”, Sima Qian must need to be more prudent. Writing the sensitive contemporary history, Sima Qian not only had to avoid facing the realistic pressure of political authority but also needed to present the truth of the history, as well as hiding his value and judgement in the work, which was not an easy task. According to his own words, Sima Qian attempted to imitate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Chunqiu, when encountering contemporary taboos, which conducted the writing strategies to break the realistic shackles. In other words, to probe into the writing strategies of Shiji written by Sima Qian, paying attention to Emperor Wu of Han would be the best starting point.


The article aims to develop from the Emperor Wu of Han and focus on the four themes regarding his standards of selecting generals and prime ministers, his particular respect of Confucianism only, the warfare for the barbarous areas around the mainland, and the behavior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for praying. Using th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as a thread to study the material selection, writing criteria, and presenting techniques of Sima Qian, furth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writing strategy and discourse the diversity of history.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Sima Qian merged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s with his subjective thoughts in the book of Shiji; meanwhile, how Sima Qian managed to protect himself and survive under the coercion of realistic politics by Emperor Wu of Han while completing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history that “forms a philosophy of his own”. Through observing,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Shiji can also reveal the value judgement of Sima Qian.
目次
第一章---------------1
第二章---------------17
第三章---------------53
第四章---------------82
第五章---------------106
第六章---------------129
第七章---------------154
參考書目-------------157

一、 專書

(一) 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周〕左丘明撰,趙生群注:《春秋左傳新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孟子撰,胡毓寰注:《孟子本義》,台北,正中出版社,1958年。
〔西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
〔西漢〕班固著,〔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西漢〕班固著,據宋景祐刊本影印:《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西漢〕桓寬著,張敦仁考證:《鹽鐵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西漢〕董仲舒著,曾振宇注:《春秋繁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漢〕王充著:《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揚雄著:《法言》,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1983年。
〔漢〕荀悅著,張烈點校:《前漢紀‧孝武皇帝》,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三國〕韋昭著:《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三國〕韋昭著:《法言》,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1983年。
〔晉〕陳壽著,〔宋〕斐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南朝宋〕裴駰著:《史記集解》,臺北 : 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3年。
〔明〕凌稚隆輯校,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唐〕元稹著:《元氏長慶集》,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
〔宋〕王安石著,李壁注:《王荊公詩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里仁書局,1986年。
〔宋〕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鄭明、王毅耀校點:《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蘇洵著:《嘉祐集》,台北:藝文出版公司,1975年。
〔明〕茅坤著:《史記鈔》,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所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138) 史鈔類》,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李蟄評纂:《史綱評要》,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75年。
〔明〕于慎行著:《山東文獻集成》,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王又樸補選:《史記七篇讀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清〕方苞著:《方望溪(苞)先生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方苞著:《方望溪先生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清〕牛運震著:《史記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姚苧田著:《史記菁華錄》,台北:文津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吳見思著:《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1970年。
〔清〕吳闓生著:《左傳微》,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清〕吳汝綸著:《史記集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清〕徐與喬評輯,〔清〕潘椿重訂:《史漢初學辨體》,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清〕畢振姬著:《西北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所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211) 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清〕許嵩著:《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梁玉繩著:《史記志疑》,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張文虎著:《舒藝室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清〕趙翼著:《廿十二史札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清〕趙翼著,董文武譯注:《廿十二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錢謙益著:《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顧炎武著:《原鈔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劉大櫆著:《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劉熙載著、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貴陽:貴州人民文學出版,1986年。
〔清〕劉熙載著、薛正興點校:《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章學誠著:《文史通義 : 內篇五卷外肩三卷附校讎通義 三卷》,台北:世界出版社,1956年。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湯諧著:《史記半解》,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壹輯,第拾貳冊)》北京: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2000年。
〔清〕曾國藩著:《求闕齋讀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二) 今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立群著:《漢武帝──王立群讀〈史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王國維等著:《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王靖宇著:《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初慶等編:《紀實與浪漫 : 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2002年。
牛運震撰:《史記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白壽彝著:《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
可永雪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九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冉欲達著:《文學描寫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
吉川幸次郎著:丘引譯:《漢武帝傳》,臺北:國際文化,1991年。
朱自清著:《略讀指導舉隅》,台北:漢京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
岑運強主編:《語言交際語言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岑運強編著:《語言學理論求索集》,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咏吟著:《創作解釋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振宏著:《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笠著:《廣史記訂補》,上海市:復旦大學,2001年。
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景星著:《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李偉泰等選注:《史記選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何世華著:《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呂思勉著:《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世浩著:《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林時民著:《史學三書新詮 : 以史學理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林聰舜著:《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林聰舜著:《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
林聰舜著:《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季鎮淮著:《司馬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季進著:《錢鍾書與現在西學》,上海,三聯書局,2002年。
范文芳著:《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施丁、廉敏著:《史記研究(上)(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柯馬丁、李紀祥主編:《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 續編》,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年。
俞樟華著:《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晉文著:《桑弘羊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九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十二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第六十七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莊春波著:《漢武帝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君毅著:《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75年。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年。
張維嶽編:《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嵩高出版社,1985年。
張大可著:《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大可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一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張大可著:《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大可著:《史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張大可、黃俊度、管正主編:《史記論叢(第八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張文虎著:《舒藝室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張強著:《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兆強著:《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2010年。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逯耀東著:《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出版社,2009年。
程金造著:《史記管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燕起著:《歷代名家評史記》,北平: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
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甘蕭:蘭州大學,1988年。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匯集:《史記集評》,北京:華文書局,2005年。(收錄於張大可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六卷)。
楊生民著:《漢武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靳德竣著:《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年。
趙生群、王增文、陳曦主編:《史記論叢(第十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
蒲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鄭之洪著:《史記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劉光義著:《漢武帝之用儒及漢儒之說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劉咸炘著:《推十書增補全文 丙輯 壹)》,上海:上海圖書館,2005年。
劉黎明、巩紅玉:《春秋之謎》,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家和著:《史學、經學與思想 : 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北平:北京師範大學,2013年。
陳桐生著:《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桐生著:《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臺北:洪葉出版社,2002年。
陳新雄、于大成主編:《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出版社,1978年。
陳新雄等著:《先秦兩漢論叢》,臺北:洪葉出版社,1999年。
陳其泰、張愛芳主編:《漢書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閻崇東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八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傅修延著:《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賴明德著:《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東大出版社,1981年。
錢穆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韓兆琦著:《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韓兆琦著:《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韓兆琦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聶石樵著:《司馬遷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羅書華著:《中國敘事之學:結構、歷史與比較的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羅鋼著:《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羅義俊著:《漢武帝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 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美] 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喬國強、李孝弟譯:《敘述學詞典(修訂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美] 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 Denis Crispin); 魯惟一 (Loewe, Michael)編,胡志宏譯:《劍橋中國秦漢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法] 布洛克(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二、 論文(依論文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一) 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李昱東:《西漢前期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發展–從黃老思想向獨尊儒術的演變》,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王明蓀先生,2006年1月。
余其濬:《司馬遷以實事求是精神治史探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偉泰先生,2014年1月。

2、碩士論文

陳雅萍:《由《左傳》、《國語》看《史記》人物形象的特出──以吳越爭霸相關人物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簡宗梧先生,1994年7月。
陳玲華:《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聰舜先生,1995年7月。
劉奎君:《「經」「史」辨析──論《史記》「以史為經」的表現手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聰舜先生,2007年7月。
陳慧英:《從《史記》看漢武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威熊先生,2009年7月。
許愷容:《《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高評先生,2012年1月。

(二) 期刊論文

高亨:〈《史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文史哲》1956年2月號,頁15-21。
阮芝生:〈太史公怎樣搜集和處理史料〉,《書目季刊》第7卷4期,1974年3月,頁17-35。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3月,頁253-284。
傅樂成:〈漢法和漢儒〉,《食貨月刊》第5卷10期,1976年1月,頁449-461。
施丁:〈司馬遷寫當代史〉,《歷史研究》第7期,1979年,頁38-51。
季鎮淮:〈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性及其敘事特點〉,《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頁13-19。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析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頁65-80。
楊松岐:〈論司馬遷的論斷語言藝術〉,《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頁45-48。
楊松岐:〈再論司馬遷的論斷語言藝術〉,《殷都學刊》,1994年第4期,頁45-58。
逯耀東:〈「巫蠱之禍」與《史記》的成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8期,1994年12月,頁39-61。
村田浩:〈『漢書』郊祀志の「泰一」の祭祀について〉,《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9號,1996年12月,頁67-80。
陳桐生:〈《史記˙封禪書》的幾個理論問題〉,《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1995年9月,頁14-20。
陳念先:〈從《史記》看漢武帝的用將原則〉,《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頁59-74。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0期,1996年11月,頁307-340。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1-59。
莊春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考辯〉,《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頁59-71。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51-205。
陳曦:〈《史記》隱含敘述探索〉,《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頁5-14。
黃聿寧:〈驪姬之亂〉,《人文集刊》第4期,2006年4月,頁137-160。
俞樟華:〈論傳記文學的藝術加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20-29。
李秋蘭:〈論《史記》「推見至隱」之敘事修辭〉,《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5卷,第2期,2007年12月,頁143-176。
李宗富:〈淺探司馬遷《史記》的寫作筆法〉,《劍南文學》第6期,2011年,頁288-290。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3-44。
林聰舜:〈《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89-122。
曾令愉:〈「太史公」之敘事自覺-解讀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中國文學研究》第34期,2012年7月,頁33-67。
馮樹勳:〈從《鹽鐵論》看西漢的法律公共討論空間〉,《臺大中文學報》第38期,2012年9月,頁21-69。
歐修梅:〈司馬遷抑揚李、衛、霍三將軍與戰功不相稱論〉,《輔仁國文學報》第35 期,2012年10月,頁 61-84。
林聰舜:〈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63-94。
王爾敏:〈秦漢時期神仙學術之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卷2期,2014年6月,頁49-72。
林時民:〈顯隱褒諱之間:《史記》與《史通》史學批評比較〉,《興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14年12月,頁1-24。
林聰舜:〈李廣之死與「一軍皆哭」—六郡良家子的共同委屈〉,《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6。
朱枝富:〈封建社會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評議〉,《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7期,2015年5月,頁20-28。
邱詩雯:〈相映、相對、相發:屬辭比事與《史記》敘事評點〉,《淡江中文學報》第33期,2015年12月,頁227-252。
林聰舜:〈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2018年5月,頁1-40。
林宏安:〈「切當世之文」與「忌諱之辭」:《史記》寫漢匈戰爭的微言與忌諱之筆〉,《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8期,2018年8月,頁197-2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