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72.5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黃雅稚
作者(外文):Huang, Ya-Chih
論文名稱(中文):朱西甯文學終曲三重奏—— 從「三位一體」神學架構論述《華太平家傳》之中西交融模式及其文學性
論文名稱(外文):The Trio Finale of Chu Hsi-Ning: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Presentation and the Fusion Model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Hua Tai Ping Jia C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inity Doctrine
指導教授(中文):羅仕龍
指導教授(外文):Lo, Shih-Lung
口試委員(中文):詹閔旭
鍾秩維
口試委員(外文):Zhan, Min-Xu
Chung, Chih-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5041505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華太平家傳》文學神學性福音中國化三位一體中國文化本位神學西體中用永生觀文學
外文關鍵詞:Hua Tai Ping Jia ChuanTheological meaning in literatureAmending the gospel teachings for a Chinese audienceTrinityChinese culture-centered theologyApplying the essence of Western principles in Chinese societyLiterature on immorta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朱西甯(1926—1998)於一九八○年重新起筆的《華太平家傳》(2002),曾多次易稿、最後只完成預計的六分之一,但已然貫徹他畢生福音中國化、西體中用之理想,可謂重要遺作。回顧朱氏的創作歷程,「反共」乃至「神學」是理念的逐漸融合,最終揭示其信仰核心便為「華族」。小說將救贖現代華族的方法明確提出,整體亦展現見證神恩的基調,形成了作家晚年自我和諧的總論。故此,本文試圖以神學角度切入小說,得出「文學神學性」的相關結果,並在論述上遵循神學詮釋學之要求。前人研究曾從離散、外省人、懷鄉/現代主義、烏托邦、三三/文學性、胡蘭成影響論/宗教、基督教文學來分析這本小說,然而本文認為應回歸作家個體生命、觀察其對信仰的體認,並綰合小說裡的反共精神、將軍形象及神學書寫。具體而言,本文以三位一體神學作為研究架構,觀察小說處理中西議題的方法,以呈現作者如何整合人生觀、實踐自己「三三文學」的過程。各章分別採取索隱論、大/小歷史、永生觀書寫加以剖析,指出朱西甯對三位一體的理解,體現於小說中祖父講道、我父現代化生活創建、我的藝術見證。他們演繹了真理「在」、「同在」、「臨在」三種神性展現之型態,證成朱氏特有的中西交融模式,並作為其現當代文藝理論的新主體和能動性。
  In 1980, Chu Hsi-Ning (1926–1998) restarted writing the novel Hua Tai Ping Jia Chuan (The Hua Family Heritage, 2002;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ovel”). The draft of the novel underwent multiple revisions, but ultimately only one-sixth of the planned content was completed and published as a key posthumous work by Chu. Nonetheless, the novel represents Chu’s opinions toward amending the gospel teachings for a Chinese audience and applying the essence of Western principles in Chinese society.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hu’s writing career revealed that he progressively merged the concept of anti-communism with theologist beliefs and highlighted the position of the ethnic Chinese people at the core of faith in his works. His novel details the method of salvation for contemporary ethnic Chinese people and is presented as a witness to God’s grace, suggesting that Chu lived in a state of self-harmony in his old age. Accordingly, this study interpreted the novel from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its theological meaning in literature and provide a discourse on the nove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ological hermeneutics.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aspora, Chinese mainlanders, homesickness and modernism, utopianism, the San-san Literary Group and its literality, Hu Lan-Cheng’s theories and religion, and Christian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ed its analysis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life, examining the author’s belief and revelations, the anti-Communism spirit, the image of generals, and the theological narrative presented in the novel. In terms of specific research steps,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Trinity doctrine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for observing how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s handled in the novel and how the author expressed his own outlook on life, contributed to the San-san Literature group, and added his own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Figurism, big/small history, and the narrative of immortality were applied in each chapter of this paper for analysis. To clarify Chu’s insights on the Trinity, the sections of the novel with regard to the preaching of Tai-ping Hua’s grandfather, modernized lifestyle and accomplishments of Hua’s father, and Hua’s artistic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 to explore Chu’s understanding of how “God’s existence,” “God’s being with us,” and “God’s presence” are realized,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rinity of their work, this model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introduced a new subject and agency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 iv
目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陳述......................................................................................1
一、 研究動機...........................................................................................................1
二、 問題陳述...........................................................................................................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24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限制.............................................................................................35
第二章 天何言哉,「祖父」得天啟:小說中國文化本位的基督教詮釋.........................37
第一節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39
一、 左批洋人.........................................................................................................39
二、 右打二毛子.....................................................................................................41
第二節 祖父式索隱功夫論........................................................................................44
一、 聖經及基督教教義........................................................................................46
二、 中國經典和文本............................................................................................49
三、 本來日常.........................................................................................................52
第三節 「斯文在斯」的教義........................................................................................55
一、 以色列乃賤民................................................................................................56
二、 斯文在中國.....................................................................................................57
三、 聖經和五經.....................................................................................................57
四、 聖經以外的儒門是當代啟示.......................................................................58
五、 截長補短、海納百川......................................................................................58
第四節 小結..................................................................................................................59
第三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小說裡「我父」為首之中國現代化生活創建........61
第一節 晚清作為時代疲弊的隱喻............................................................................62
一、 教會直報申報剪貼簿上的中國反智社會..................................................62
二、 我父視窗裡民間觀點演繹............................................................................63
三、 私天下之氾濫.................................................................................................66
第二節 中國在地兩種實踐現代性之脈絡...............................................................68
一、 西人傳教士之理性:以任恩庚牧師為例....................................................69
二、 村夫村婦的「幹家」精神:以李二老爹為例................................................72
第三節 家傳而華傳:我父作為「西體中用」的使徒行傳.......................................75
一、 史詩..................................................................................................................76
二、 悲歌..................................................................................................................81
第四節 小結..................................................................................................................83
第四章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論小說中「我的」永生觀意境書寫................85
第一節 我在我看我聽我感受....................................................................................87
一、 敘事者在場.....................................................................................................88
二、 感官體驗與想像.............................................................................................90
第二節 心廑勤懇之細節描繪....................................................................................92
一、 單純的孩童心靈.............................................................................................94
二、 神童般細節掌握.............................................................................................97
三、 長大的孩子.....................................................................................................99
第三節 光明亮堂的人性美學..................................................................................102
第四節 小結:遺作成為「迤」作................................................................................106
第五章 結論:三位一體作為朱西甯中國現代文藝理論之見證.................................110
參考文獻.................................................................................................................................116
一、文本
朱西甯,《大火炬的愛》,臺北:重光文藝出版,1952年。
   ,《朱西甯隨筆》,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年。
   ,《曲理篇》,臺中:慧龍文化有限公司,1978年。
   ,《微言集》,臺北:三三書坊,1981年。
   ,《茶鄉》,臺北:三三書坊,1984年。
   ,《春城無處不飛花》,臺北:遠流出版,1989年。
   ,《將軍令》,臺北:三三書坊,1989年。
   ,《貓》,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
   ,《華太平家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鐵漿》,新北:印刻出版,2003年。
   ,《破曉時分》,新北:印刻出版,2003年。
   ,《八二三注》,新北:印刻出版,2003年。
   ,《旱魃》,新北:印刻出版,2005年。
   ,《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短篇小說精選》,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狼》,新北:印刻出版,2006年。
   ,《加減乘除》,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1年。
   ,《冶金者》,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1年。
   、劉慕沙著,《非情書》,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2年。
   ,《1949來台日記》,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2年。
二、專書
王晉民主編,《台灣文學家辭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景山編,〈朱西甯〉,《臺港澳暨海外華文作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年,頁874-875。
王德威,〈鄉愁的超越與困境──司馬中原與朱西寧的鄉土小說〉,《小說中國:晚
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1993年,頁279-298。
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2003年。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朱西甯著,《現在幾點鐘:
朱西甯短篇小說精選》,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頁221-245。
田新彬:〈文學的方舟〉,收入朱西甯等著,《小說家族》,臺北:希代書版,1986
年,頁25-39。
司馬中原,〈試論朱西甯〉,收入朱西甯,《狼》,新北:印刻出版,2006年,頁
255-283。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任繼愈屬簽,《基督教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的基督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宗教辭典》(上)(下)(Dictionary of religion),臺北:博遠出版,
2002年。
朱寶惠譯,《重譯新約全書──串珠、註解原文釋詞》,香港:拾珍基金,1993年
再版。
朱西甯,〈我們的政治文學在哪裡?──談中國的政治文學兼論當前的文藝政
策〉,故鄉文化出版事業公司編輯部編,《民族文學的再出發》,臺北:故鄉文化出版,1979年,頁285-316。
朱西甯主編,《山東人在台灣:文學篇》,臺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
基金會,1997年。
   ,〈桃花依舊笑春風〉,朱西寧等著,《我的初戀》,臺北:暖流出版社,
1980年,頁7-18。
   ,〈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入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
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頁204-226。
   ,〈生命的方向──亞洲華文作家今後的創作方向〉,亞洲華文作家會談籌
委會編,《亞洲華文作家會談論文集》,臺北:亞洲華文作家會談籌委會,1981年,頁10-12。
   ,〈我與臺灣〉,收入新生副刊主編,《有情歲月四十年:台灣新生報創刊四
十週年紀念》,臺北:臺灣新生報社出版部,1985年,頁1-8。
   ,〈蜂鴉大戰〉,朱西寧等著,《小說家族》,臺北:希代書版,1986年,頁
77-110。
   ,〈報喜〉,封德屏主編,《四十年來家國:返鄉探親散文》,臺北:文訊雜
誌社,1989年,頁43-52。
   ,〈一點心跡──《鐵漿》代序〉,朱西甯著,《鐵漿》,新北:印刻文學生
活雜誌出版,2003年,頁17-18。
   ,〈哭之過程〉,康來新、林淑媛主編,《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文化
公司,2005年,頁24-47。
朱天文,〈揮別的手勢──記父親走後ㄧ年〉,收入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臺
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17-23。
   ,〈做小金魚的人──讀《華太平家傳》〉,收入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875-879。
   ,〈後記:致父親母親和他們的一代〉,收入朱西甯著,《1949來台日記》,
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2年,頁246-256。
朱天心,〈《華太平家傳》的作者與我〉,收入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臺北:聯
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7-15。
   ,〈我們今生是這樣的相聚──寫父親西甯先生住院的一段時光〉,收入朱
西甯著,《華太平家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867-873。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收入朱西甯著,《1949來台日記》,新北: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2年,頁4-11。
朱天衣,〈父親小時候〉,《記憶如此奇妙:朱天衣散文集》,臺北:麥田出版,
2014年,頁33-35。
   ,〈一片屬於父親的拼圖〉,《記憶如此奇妙:朱天衣散文集》,臺北:麥田
出版,2014年,頁339-341。
朱雙一,〈臺灣文學中的中國北方地域文化色彩〉,《臺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
廈門:鷺江出版社,2008年,頁297-306。
李懷、桂華撰文,〈不斷求變的小說創作者──朱西甯〉,收入莊永明總策畫,《文
學臺灣人》,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頁155-159。
李奭學,〈千年一嘆──評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書話臺灣:1991─2003文
學印象》,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161-164。
李喬,〈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收入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
土神學》,臺南:南神出版社,2005年,頁1-25。
李熾昌主編,《文本實踐與身分辨識: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的中文著述(1583~
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宜涯,《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10
年。
吳億偉記錄整理,〈重新評讀朱西甯〉,收入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197-213。
吳達芸,〈書寫在異鄉──再讀朱西甯及《八二三注》〉,收入王德威等著,《紀念
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63-94。
   ,〈在君父的城邦--朱西甯《八二三注》的書寫策略〉,收入陳建忠編
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237-266。
蔡鈴敏,〈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國內佈道事工發展起始〉,收入吳文仁等編著,
《從邊疆到福爾摩沙:浸信會在臺五十年史(1948~1998)》,臺北:中華浸信會出版社,1998年,頁112-115。
沈芳序,〈朱西甯遺作《華太平家傳》的出版〉,收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
會,《2002台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年,頁186-188。
卓新平主編,《基督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林慶文,〈鄉土中國的傳道人〉,《台灣當代宗教小說作家群像》,臺北:秀威資訊
科技,2019年,頁33-45。
林淇瀁(向陽),〈康莊有待──七○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康莊有待》,臺北:
東大出版社,1985年,頁49-86。
   ,〈沒有鄉土,哪有文學?──七○年代的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
收入須文蔚、吳明益、林淇瀁等著,《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頁167-180。
周芬伶,〈愛的神祕劇──聖徒小說的終極探索〉,《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
靈圖像(1945~2006)》,新北:印刻出版,2007年,頁22-58。
   ,〈朱西甯最後的自我淨化──《華太平家傳》的天啓說〉,《聖與魔──臺
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新北:印刻出版,2007年,頁302-306。
周聯華著,〈總序〉,收入黎子鵬編著,《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新北:橄欖
出版,2012年,頁iii-v。
胡蘭成(李磬),《今日何日兮》,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
   ,《中國的禮樂風景》,臺北:遠流出版,1991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柯慶明,〈論朱西甯的一本短篇小說集:《鐵漿》〉,收入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
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165-198。
夏志清,〈時代與真實──雜談臺灣小說〉,《夏志清文學評論集論文》,臺北:聯
合文學雜誌社,1987年,頁235-247。
浸信會編譯,《聖經‧現代標點和合本》(CUVMP Traditional),香港:浸信會出版
社,1993年。
袁瓊瓊,〈生命中的刻痕──懷念西甯大兄〉,收入朱西甯,《貓》,新北:印刻文
學生活雜誌出版,2021年,頁394-396。
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許正平記錄整理,〈小說家們談朱西甯〉,收入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215-242。
莫言,〈我的先驅──讀《旱魃》雜感〉,收入朱西甯著,《旱魃》,臺北:印刻出
版,2005年,頁9-14。
莊雅棠,〈回應--〈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收入曾昌發編,
《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臺南:南神出版社,2005年,頁27-38。
莊宜文,〈日月並明,仙緣如花──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學因緣〉,收入
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267-302。
張大春,〈威權與挫敗──當代臺灣小說中的父親形象〉,《張大春的文學意見》,
臺北:遠流出版,1992年,頁65-71。
   ,〈那個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的新小說初探〉,收入朱西甯,《現在幾點
鐘:朱西甯短篇小說精選》,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247-271。
張素貞,〈試探朱西甯小說的主題意識〉,收入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
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197-212。
張誦聖,〈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
跡》,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頁43-76。
張瀛太,〈從「傳統的現代化」到「現代的民族化」──論《華太平家傳》與朱西
甯小說創作美學的轉變〉,收入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303-322。
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
2012年。
   ,〈朱西甯文學研究綜論〉,收入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87-109。
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郷土文學的意義與反思〉,《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頁91-107。
   ,〈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重讀「鐵漿時期」的作品〉,收入王德威等
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179-195。
   ,〈一九七○年代台灣文學的延伸與轉化──一九七○年代朱西甯、胡蘭成
與三三集刊〉,《台灣新文學史》(下),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頁592-603。
陳正醍著,陳炳崑譯,〈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收入曾建民主編,《臺灣鄉土文
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頁129-181。
曾昌發編,《臺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臺南:南神出版社,2004年。
曾慶豹,〈從移植到紮根—民國基督教〉,收入漢寶德、呂芳上等著,《中華民國發
展史:教育與文化》,臺北:政治大學出版、聯經出版,2011年,上冊,頁223-253。
曾慶豹編,《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一)(二)》,香港:硏道社有限公司,
2012年。
黃錦樹,〈隱藏的教誨或釋意的迷途──朱西甯小說的詮釋問題〉,收入朱西甯
著,《破曉時分》,臺北:印刻出版,2003年,頁9-14。
   ,〈身世,背景,與斯文──《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收入王德威
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95-123。
   ,〈原鄉及其重影〉,《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
2006年,頁289-323。
黃伯和,《不做陌生人:臺灣本土神學工作手冊》,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
馮季眉,〈悲劇是尋求希望的啓始力量──專訪小說家朱西甯先生〉,收入朱西甯
主編,《山東人在台灣:文學篇》,臺北: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1997年,頁298-305
葉曉青著,夏曉虹編,《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楊照,〈壯麗而人性的戰爭生活──重讀朱西甯的《八二三注》〉,收入朱西甯著,
《八二三注》,臺北:印刻出版,2003年,頁9-18。
   ,〈總序: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日本文學名家十講》,臺北:麥田
出版,2023年。
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上)(下)(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臺北:校
園書房,1997年。
楊慶球主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上)(下),香港九龍:福音證主協會,2001
年。
楊儒賓,《1949禮讚》,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
齊邦媛,〈眷村文學──鄉愁的繼承與捨棄〉,《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
版社,1998年,頁153-187。
舞鶴,〈評介:珍貴的因緣〉,收入朱西甯,《冶金者》,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出版,2021年,頁228-232。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香港:三聯書
店,2006年。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Christian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erms and
persons),臺北:光啟文化,2005年。
黎子鵬編著,《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新北:橄欖出版,2012年。
劉大任,〈灰色地帶的文學──重讀《鐵漿》〉,收入朱西甯,《鐵漿》,臺北:印刻
出版,2003年,頁9-16。
劉慕沙,〈看電聯車的日子〉,收入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2002年,頁881-886。
   ,〈背後的風景〉,收入朱西甯,《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短篇小說精選》,臺
北:麥田出版,2005年,頁31-42。
劉希文,〈不可拿漢奸思想來反對鄉土文學〉,收入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
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頁648-650。
劉枋,〈華髮似雪的老作家──記朱西甯〉,《非花之花》,臺北:采風出版社,
1985年,頁163-169。
盧龍光主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ity),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3年。
聯合聖經公會譯,《新標點和合本聖經》,香港:聯合聖經公會,1988年。
   ,《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香港:香港聖經公會,1995年。
鍾怡雯,〈臺灣散文裡的中國圖像〉,收入楊文雄、陳昌明主編,《孤獨的帝國:第
二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臺北:文建會,1999年,頁507-530。
應鳳凰,〈朱西甯的反共文學論述〉,收入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頁39-62。
   ,〈朱西甯早期小說及其反共文學論述〉,收入陳建忠編選,《臺灣現當代作
家研究資料彙編. 24, 朱西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頁213-235。
羅大岡著,《代序:試論《追憶似水年華》》,收入〔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著,《追憶似水年華》(第1卷),李恒基、徐繼曾等譯,新北:聯經出版,2015年。
〔英〕蘇珊‧巴斯奈特(Bassnett, E. Susan)著,查明建譯,《比較文學批評導
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瑞〕孔漢思(Küng, Hans)、秦家懿著,吳華主譯,《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
北:聯經出版,1989年。
〔英〕白芝(Birch, Cyril)著,楊澤、童若雯摘譯,〈朱西甯、黃春明、王禎和三
人小說中的苦難意象〉,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文學論(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頁199-215。
〔美〕尼布爾‧利查(Helmut Richard Niebuhr)著,賴英澤等譯,《基督與文
化》,臺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92年。
〔法〕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著,施康強譯,《追憶似水年華‧序》,
收入〔法〕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著,《追憶似水年華》(第1卷),李恒基、徐繼曾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89年,頁7。
〔捷〕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
2004年。
〔英〕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
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Reminiscences by Timothy Richard),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竹內好(たけうち よしみ)著,孫歌編,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
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5年。
〔美〕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7年。
〔德〕保羅‧田立克(Paul J. Tillich)著,羅鶴年譯,《信仰的能力》,臺南:教會
公報,1999年。
〔美〕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著,左心泰譯,《神學詮釋學》,新北:校園書
房,2007年。
〔法〕茨維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文學作品分析〉,收入張寅德編
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英〕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著,楊長慧譯,《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新
北:校園書房,1998年。
〔色〕瑞蒙‧柯南(Shlomith Rimmon-Kenan),《敘事虛構作品》,倫敦:梅休因,
1983年。
〔美〕路易士‧羅賓遜(Lewis S. Robinson),黃瀞萱譯,〈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眼
中的基督教〉,收入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頁343-390。
〔美〕奧爾森(Roger E. Olson)著,吳瑞誠、徐成德譯,《神學的故事》,臺北:
校園書房,2002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
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
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Yip, June. “Confronting the Other, Defining a Self: Hsiang-tu Litera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Taiwanese Nationalism,” 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3-48.
三、研討會論文
方忠、于小桂,〈論臺灣當代文學中的佛教文化精神﹝朱西甯部分﹞〉,收入《第
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承辦,2005.10.28-29,頁239。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中的基督教〉,收入《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11.11.12-13,頁305-328。
陳惠齡,〈為父作史--朱西甯《華太平家傳》中的宗祖情結〉,收入《慈孝文化
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彙編》,山西: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等主辦,2013.6.24-26,頁1-14。
四、期刊論文
王德威,〈請客吃飯,做文章──王安憶《一把刀,千個字》〉,《當代文壇》2021
年第2期,2021年2月,頁58-62。
王雲芳,〈輕逸的沉思:論朱西寧創作中的民間敘事〉,《理論界》第468期,2012
年4月,頁100-101。
   ,〈論朱西寧小說中的基督教文化印記〉,《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77期,2013年3月,頁134-136。
朱雲霞,〈原鄉想象與“後遺民”書寫──朱西寧《華太平家傳》的家族書寫〉,
《當代文壇》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頁27-30。
沈芳序,〈「士」與「知識份子」的爭奪—論七○年代三三文學集團與《三三集
刊》中「士」之實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9期,2009年10月,頁91-106。
吳學峰,〈文化啟蒙與敘事創新──論“三三”譜系作家的民間書寫〉,《世界華文
文學論壇》2021年第3期,2021年3月,頁29-34。
   ,〈從批判啟蒙到文化認同──論“三三”譜系作家小說的民俗書寫〉,《閩
臺文化研究》第69期,2022年3月,頁102-108。
   ,〈朱西寧原鄉認同的文化考察〉,《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
第2期,2019年3月,頁113-118。
   ,〈傳承五四傳統與重建禮樂文化──論臺灣三三文學集團的鄉土書寫〉
(哲學社會科學版),《華僑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2019年3月,頁46-53。
馬森,〈寫實小說中的方言──以朱西寧的小說為例〉,《純文學(香港)》復刊第1
期,1998年5月,頁37-41。
祝平一,〈經傳眾說──馬若瑟的中國經學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78本第3分,2007年9月,頁435-472。
張彩霞、劉怡暢,〈論朱西寧作品中的傳統性與現代化──以《鐵漿》為例〉,《現
代臺灣研究》2022年第1期,2022年1月,頁68-74。
張瀛太,〈從「行為演出」到「心理演出」—朱西甯60-70年代(早、中期)小說
的情節經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57-80。
陳國偉,〈朱西甯《鐵漿》中的邊緣人物書寫──認同、忽視和回歸的宿命悲
劇〉,《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創刊號,1999年4月,頁75-92。
陳建忠,〈反共作家?鄉土作家?或現代主義作家?──朱西甯文學研究史小
考〉,《文史臺灣學報》第4期,2012年6月,頁51-78。
喻賽瓊,〈迷途與拯救──論朱西甯《旱魃》中的基督教敘事〉,《文教資料》第
846期,2019年12月,頁148-151。
Lewis, Stewart Robinson, “Chu Hsi-Ning: The Christian World of a Veteran Writer,”
Ching Feng: a Journal o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 景風, 28/2-3, July. 1984, 137-150.
五、學位論文
王雲芳,《遷徒流變中的文化傳統:境外魯籍作家創作研究》,濟南:山東大學
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王澤偉,《17-18世紀初在華耶穌會士的漢字收編:以馬若瑟《六書實義》為例》,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江衍宜,《「細述」衷情──朱西甯小說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1年。
朱雲霞,《“解嚴”以來臺灣文學中的家族書寫研究》,江蘇:南京大學文學院
博士論文,2012年。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邢鼎賢,《朱西甯小說中之生命觀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吳學峰,《諷“三三”譜系作家小說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
2019年。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1年。
陳國偉,《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文學生命的寂寞單音》,嘉義:中正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
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6年。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彭婉蕙,《戰後台灣小說將軍書寫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13年。
黃雅稚,《李喬小說超越向度追求中隱含之神學意義──以《情天無恨──白蛇新
傳》、《情世界──回到未來》為例》,臺南:長榮大學神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桃園: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楊政源,《家,太遠--朱西甯懷鄉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7年。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淑貞,《林中路:現代主義小說的抒情徵狀及其倫理性實踐》,臺北: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六、報章雜誌
丁文玲,〈文學家族的燈火〉,《中國時報》第22版,2002年3月17日。
小民,〈天家路近怡然行──送別朱西寧兄〉,《中華日報》第16版,1998年3月
27日。
王德威,〈一隻夏蟲的告白〉,《中國時報》第39版,1994年1月3日。
王藝學,〈寫到最後一口氣〉,《中央日報》第19版,2002年3月11日。
毛亞楠,〈莫言對談朱天文:我和朱西甯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方圓》第22期,
2018年11月,頁62-65。
朱西寧,〈宜否考慮開放五四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
7期,1974年7月,頁76-79。
   ,〈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9期,1977年9月,頁
2-9。
   ,〈若要鄉土文學浩蕩,宜先免於提倡〉,《綜合月刊》第106期,1977年9
月,頁134-135。
   ,〈鄉土文學的真與偽〉,《文學思潮》第1卷,1978年2月,頁84-93。
   ,〈論戰鬪文藝〉,《國魂》第388期,1978年3月,頁39-41。
   ,〈從早年的岔路回到民族的根本〉,《聯合報》第12版,1979年5月5
日。
   ,〈文藝與文化〉,《國魂》第410期,1980年1月,頁42-43。
   ,〈生之向〉,《中央月刊》第13卷第4期,1981年2月,頁122-123。
   ,〈中國現代小說的根本〉,《中華文藝》第123期,1981年5月,頁20-
24。
   ,〈中國禮樂文學的香火〉,《文學思潮》第10期,1981年12月,頁63-
77。
   ,〈天的理論‧神的理論〉,《文訊月刊》1983年第1期,1983年7月,頁
17-19。
   ,〈父親節特輯──父教與教父〉,《幼獅少年》第106卷,1985年8月,頁
8-9。
   ,〈希臘今古〉,《幼獅文藝》第428期,1989年8月,頁92-118。
   ,〈被告辯白〉,《中央日報》第16版,1991年4月12日。
   ,〈永生在今生〉,《聯合報》第25版,1992年1月16日。
   ,〈豈與夏蟲語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9版,1994年1月3日
   ,〈臺地近期的小說生態──從八十年代走入九十年代〉,《台港與海外華文
文學評論和研究》第2期,1994年2月,頁11-14。
   ,〈終點其人,起點其後–張愛玲先生〉,《中央日報》第3版,1995年9月
11日。
   ,〈膀胱有言(上、中、下)〉,《聯合報》第37版,1996年8月13-15日。
   ,〈基督降臨乃是一反〉,《聯合文學》第146期,1996年12月,頁66-68。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臺灣文學──透視臺灣作家的良心〉,《臺灣新文化》第14
期,1987年11月,頁37-38。
言叔夏,〈晚期工作──朱西甯與《華太平家傳》〉,《文訊》第364期,2016年2
月,頁116-117。
吳至青,〈不斷求變的朱西寧〉,《書評書目》第60期,1978年4月,頁62-74。
李昂,〈在小說中記史──朱西寧訪問記〉,《書評書目》第16期,1974年8月,
頁104-116。
李令儀,〈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出版,給女兒特別禮物〉,《聯合報》第14版,2002
年3月7日。
李筱涵,〈記憶廢墟裡的勞作者──文學朱家紀錄片《願未央》、《我記得》導演對
談側記〉,《文訊》第436期,2022年2月,頁89-93。
邱上林,〈不老的朱西甯〉,《青年日報》第17版,1992年10月3日。
邱貴芬、詹正德、楊雅儒、莊宜文、顧玉玲、謝海盟、李筱涵,〈文學朱家特輯─
─《願未央》‧《我記得》〉,《文訊》第436期,2022年2月,頁66-93。
虹影,〈落葉落影──懷念朱西甯先生(上、下)〉,《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
11月9-10日。
高大鵬,〈不沉的方舟──朱西甯先生病榻印象記〉,《聯合報》第41版,1998年
2月21日。
晏山農,〈文學巨擘殞落──「以宗教之心筆耕大地」小說家朱西寧紀念專輯〉,
《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3月23日。
馬森,〈寬恕的靈魂──朱西甯小說中的人物〉,《中央日報》第22版,1998年3
月24日。
袁瓊瓊,〈事小說若神明的人──小說家朱西甯訪問記〉,《中華文藝》第64期,
1976年6月,頁24-32。
袁瓊瓊、李瑞騰、劉克襄、晏山農,〈「以宗教之心筆耕大地」小說家朱西寧紀念
專輯〉,《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3月23日。
張望,〈《華太平家傳》〉,《臺灣日報》第25版,2002年3月12日。
張大春,〈不厭精細捶殘帖──一則小說的起居注〉,《聯合文學》第160期,1998
年2月,頁18-25。
   ,〈朱先生的性情、風範與終極目標〉,《聯合報》第41版,1998年3月23
日。
   ,〈被忘卻的記憶者:朱西甯的小說語言與知識企圖〉,《中國時報》第43
版,1998年3月26日。
   ,〈從講古、聊天到祈禱──追思朱西甯先生的一篇小說報告〉,《聯合文
學》第163期,1998年5月,頁80-83。
張瑞芬,〈以父之名──朱西甯《華太平家傳》評介〉,《聯合文學》第211期,
2002年5月,頁152-155。
張夢瑞,〈寫寫撕撕近10回,朱西寧心頭巨構漸成形〉,《民生報》第26版,1991
年10月13日。
陳芳明,〈狼與貓與蛇──重讀朱西甯〉,《聯合文學》第221期,2003年3月,頁
20-21。
陳綱佩,〈懷念「華太平家傳」主人〉,《明道文藝》第269卷,1998年8月,頁
150-155。
陳國偉,〈從朱西甯到駱以軍──說不盡的流亡/民史〉,《中央日報》第19版,
2001年4月1日。
   ,〈為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朱西甯與他的《華太平家傳》〉,《中央日
報》第19版,2002年4月8日。
彭歌,〈性情的真實〉,《聯合報》第12版,1979年4月28日。
瘂弦,〈懷念老友──朱西甯〉,《幼獅文藝》第533期,1998年5月,頁21-25。
筱芳,〈文學、藝術、宗教──朱西寧弘揚傳家三寶〉,《文藝月刊》第202期,
1986年4月,頁11-19。
楊雅儒,〈故事未央〉,《文訊》第436期,2022年2月,頁75-77。
趙靜瑜,〈朱西甯遺作《華太平家傳》出版〉,《自由時報》第40版,2002年3月
9日。
廖炳惠,〈家庭或國家的傳說?〉,《中國時報》第22版,2002年3月17日。
   ,〈從紫山到尚佐:家庭與歷史的見證〉,《中央日報》第18版,2002年3
月21日。
蔡逸君紀錄整理,〈寫來作生命──記朱西甯先生遺作《華太平家傳》新書發表
會〉,《聯合文學》第210期,2002年4月,頁58-64。
魯軍,〈拈花微笑看人間──紀念西甯逝世五周年〉,《青年日報》第10版,2003
年3月22日。
   ,〈天堂的微笑〉,《青年日報》第15版,1999年3月27日。
劉慕沙,〈他是文學的殉道者〉,《中時晚報》第7版,1998年3月26日。
賴素鈴,〈朱西甯星歸文學天空〉,《民生報》第19版,1998年3月23日。
   ,〈朱西甯逝世周年,親友追思,《華太平家傳》緊繫一家人的心〉,《民生
報》第19版,1999年3月22日。
   ,〈文學家族共構史詩,《華太平家傳》出版了〉,《民生報》第13版,2002
年3月7日。
   ,〈是寫作的也是文學的收成〉,《民生報》第13版,2002年3月7日。
   ,〈難忘那伏案的身影:父親奉獻寫作的執著,深深影響朱天文、朱天
心〉,《民生報》第19版,1998年3月23日。
應鳳凰,〈【作家第一本書】50 朱西甯/大火炬的愛〉,《人間福報》第15版,
2012年12月17日。
謝材俊、陳芳明、黃錦樹、吳達芸、應鳳凰、莊宜文,〈寫作者的側影──懷念朱
西甯先生〉,《聯合文學》第221期,2003年3月,頁10-27。
謝材俊,〈返鄉之路〉,《聯合文學》第221期,2003年3月,頁12-19。
蘇玄玄,〈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幼獅文藝》第189期,1969
年9月,頁89-105。
七、網路資料
〈信仰立場〉,「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網站,
https://www.twbap.org.tw/contents/text?id=3,瀏覽日期:2022年12月29日。
玉裁,〈朱西甯:即使像蒼蠅一樣的市井小民,也應有狼一樣的尊嚴〉,「新京報書
評週刊」網站,https://mp.weixin.qq.com/s/lo-xWX9IAZQbZg9yDrelVw,瀏覽日期:2021年7月18日。
朱西寧、黎世芬演播,〈中國基督教文學發展〉,「國家圖書館數位服務影音系統」
網站,https://dava.ncl.edu.tw/Home/DataInfo?funtype=0&BMID=550233,瀏覽日期:2022年11月17日。
朱寶惠譯,《重譯新約全書》,「珍本聖經數位典藏查詢系統」網站,
https://bible.fhl.net/ob/ro.php?book=215&procb=1,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朱太平,〈朱寶惠〉,「華典」網站,https://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zhu-
baohui,瀏覽日期:2022年12月29日。
李亞丁,〈李提摩太〉,「華典」網站,https://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li-
timotai,瀏覽日期:2022年12月29日。
余文生,〈中西文化的橋: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豐盛恩典」網站,
https://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iography/richard.htm,瀏覽日期:2022年12月29日。
林淑芬,〈【專訪楊儒賓(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實踐: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C-Culture Zine」網站,http://culturezine.ccstw.nccu.edu.tw/interview/2260/,瀏覽日期:2021年4月6日。
   ,〈【專訪楊儒賓(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實踐 :在文化與政治之
間〉,「C-Culture Zine」網站,http://culturezine.ccstw.nccu.edu.tw/interview/2276/,瀏覽日期:2021年4月6日。
張瀛太,〈朱西甯〉,「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99,瀏覽日期:2021年12月25日。
楊照,〈楊照主講:朱西甯與他的大時代(12) 長篇小說《華太平家傳》〉,「趨勢教
育基金會TRENDFD」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prWHTIw_0,瀏覽日期:2022年11月25日。
   ,〈楊照主講:朱西甯與他的大時代(2) 一九四九年日記與書信集〉,「趨勢
教育基金會TRENDFD」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DNJoG_vOA&list=PLlb0p7VQQDLaN_KFmVUOWBV7l4pW5tT0d&index=2,瀏覽日期:2022年11月25日。
薛毅,〈現代價值與東方理想──讀竹內好的《近代的超克》〉,「華東師範大學現
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網站,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2605_2.htm,瀏覽日期:2022年11月2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