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23.16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奕進
作者(外文):Tan, Jee-Chin
論文名稱(中文):域外行旅與文學實踐:以旅歐詩人徐志摩、王獨清和王統照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Overseas Travels and Literary Practices: On Europe Travel Poet Xu Zhimo, Wang Duqing and Wang Tongzhao
指導教授(中文):顏健富
指導教授(外文):Guan, Kean-Fung
口試委員(中文):楊佳嫻
趙家琦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ia-Hsien
Chao, Chia-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5041423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旅歐文體徐志摩王獨清王統照
外文關鍵詞:Europe travelpoetrygenreXu ZhimoWang DuqingWang Tongzhao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收藏:0
晚清以降,旅外先驅者如斌椿、志剛、郭嵩燾、張德彝、薛福成和王韜等人,他們的跨疆域流動不只開拓了時人嶄新的時空觀念,無形中也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思想、知識與文化結構,中外各層面的交流因而頻繁起來。進入民國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旅行者不再局限於官僚、商人或教徒等擁有特殊身分的人士,秉持著各種原因和目的前去歐洲的人不勝枚舉,特別以留學生為主體,甚至建構了中國的新文學場域。當時的文人看待域外的「歐洲」或「歐羅巴」基本上與「世界」等同,走向歐洲即走向世界,反之亦然。
對步入現代的文人來說,旅歐是一場充滿未知的世界之旅。行旅總能帶來新穎的經驗、情感與想像,生活並沉浸於異域空間塑造了他們別具一格的人生觀與文藝觀。有趣的是,在近現代中國文學的發展進程中,越界和跨境的行為經常誘發詩或文學的革新和演變,如梁啓超的「詩界革命」是其在往返夏威夷途中有所啟發後提出的主張;黃遵憲的雜事詩是在觀察日本現代化之後借由其認知所變化出的新寫法;魯迅對中國詩人之民族擔當和摩羅詩學的精神期盼產生於他留學日本之際;胡適對新詩的思考及試驗也是在留美期間與友人論辯後的結果,這些例子都是很好的證明。因此,在這些例子當中以歐洲為首的域外文化資源扮演著不可忽視的因素。
民國的詩人群中也有不少人遠赴歐洲異域,不管是遊山玩水、留學考察、流浪放逐還是避難旅居,一再地挑戰我們對「旅歐」的認知,因而他們在旅程中所產生的文學思考與啟發更引人好奇。本文聚焦於三位同代詩人:徐志摩、王獨清和王統照特殊的旅外模式,考察他們旅歐期間的生平事跡與文學實踐,並且發掘域外行旅對他們個人與文學生命的文化意義。從他們與行旅相關的文學活動和表現,本文進而探究詩人們如何通過詩以及各種文學體裁和書寫樣式,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面向世界、安頓生命和自我表述。他們的旅歐經驗每每指向的不止於中國詩的革新與創造,也觀照中國文化、文學和文體的發展。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pioneer travelers such as Bing Chun, Guo Songdao, Wang Deyi, Xue Fucheng and Wang Tao, their journey towards the foreign lands not only had brought new perception on time and space to the people but also brought changes on the thought,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aspect of modern Chin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ecame more frequent. After ente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entire social status had been very differ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ffic,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ector enable more and more common people to travel abroad. People travelled to other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reasons and motives, especially to study abroad. Most of them had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forming a new literary paradigm in China. At that moment, the literati perceive foreign “Europe” or “Europa” as the synonym of the idea of “world”. Therefore, travelling to Europe means travelling to the newly discovered and unknown world, which is very inspiring for the people who seek for changes in China.
For those literati who experiencing modernization, travelling to Europe was a journey full of unknown. However, travel is always a source of new experience,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By living and immersing themselves in the foreign space, those literati shaped their philosophy, beliefs and values of life and literature. Interesting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act of travelling across the boundaries often induc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We could list a few examples such as the advocacy of “Poetry Revolution” (詩界革命) in his trip to Hawaii, Huang Zunxian’s new style poetry which also known as “Chores Poem”(雜事詩) was written during his trip to the modernized western and eastern countries, Lu Xun’s calling for the “Mara Poet” to bear the burden of China’s salvation happen when he was still a student in Japan, and let’s not forget the argument and experimentation of Hu Shi vernacular poetry (白話詩)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of these examples prove the viewpoint above. Hence, the journey that involved cultural exchange, especially those with the influence and interference of Europe 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ere were quite some poets who travel to Europe and foreign lands. Their travelling purpose such as tourism, study, exile and sojourn had challe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idea of Europe travel. Their reflection and inspiration on literature are worth to be explor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ravelling patterns three poets from the same generation, they are Xu Zhimo, Wang Duqing and Wang Tongzhao, to examine their travelling life and literary practices in Europe. This would help us discovered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travelling in their writing career and how travelling creates chang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hesis will look further into the actual writings and works of those poets, analyze how they comprehend and express themselves in a modern world. Their travelling experience not just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poetry but also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literature and genre in a whol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緣起:晚清的境外行旅與詩界革新....................................................................................1
第二節 民國詩人與文本的時空背景.................................................................................................6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說明....................................................................................................................12
(一)行旅與文學..................................................................................................................12
(二)徐志摩研究動態..........................................................................................................19
(三)王獨清研究動態..........................................................................................................21
(四)王統照研究動態..........................................................................................................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23
(一)方法...............................................................................................................................23
(二)架構...............................................................................................................................25

第二章、文人的旅行與旅行的「人」/「文」:徐志摩及其詩學建構....................................28
第一節 引言:在詩化的生活之前....................................................................................................28
第二節 青年徐志摩的壯遊................................................................................................................30
第三節 歐洲文化氛圍下「文」的轉向...........................................................................................37
第四節 第一與第二次歐遊的著作....................................................................................................43
(一)第一次歐遊(1920年9月-1922年8月)——詩體的建立時期.......................43
(二)第二次歐遊(1925年3月-7月)——從詩到文的拓展時期.............................49
第五節 「『我』的趕路方法」——第三次歐遊始末與寫作困境(1928年6月-10月)...54
第六節 小結..........................................................................................................................................60

第三章、旅人的生命情調:王獨清異域詩意的創造...................................................................62
第一節 引言:留歐的創造社詩人....................................................................................................62
第二節 漂泊的身世:文學生命的歷程...........................................................................................64

(一)漫遊法國.......................................................................................................................65
(二)流浪歐洲各國..............................................................................................................69
(三)返回中國.......................................................................................................................71
第三節 衰弱者的形象:「情」的主張與憂鬱書寫......................................................................72
(一)重「情」的詩歌方程式.............................................................................................72
(二)憂鬱的發生與寫作......................................................................................................75
第四節 跨文化的詩意.........................................................................................................................83
(一)混語書寫.......................................................................................................................83
(二)典故與形象..................................................................................................................85
(三)詩歌與圖畫..................................................................................................................87
(四)詩與劇...........................................................................................................................93
第五節 小結..........................................................................................................................................95

第四章、逃/遊的鴻跡:王統照紀遊詩文的文體表現..................................................................98
第一節 引言:「山雨」欲來的時代...............................................................................................98
第二節 三〇年代政治、文學與行旅的互涉.................................................................................101
第三節 思與詩的「底本」:〈歐遊日記〉.................................................................................106
第四節 由東至西的考察「報告」:遊記.....................................................................................110
第五節 行程「紀感」:舊詩與新詩.............................................................................................117
(一)旅客愁思——舊詩....................................................................................................117
(二)回望故國——新詩....................................................................................................126
第六節 小結........................................................................................................................................134

第五章、結論:疆界、文體與形象的跨越..................................................................................137
參考文獻.............................................................................................................................................146
附錄.......................................................................................................................................................160
一、近人著作

《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王粲著;俞紹初校點,《王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漢〕司馬遷著,《(新校本)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2004年。
〔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蘇〕勃洛克著;戈寶權譯,《十二個》,桂林:灕江出版社,1985年。
王統照,《山雨》,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
王統照,《王統照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統照,《王統照文集·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統照,《王統照文集·第六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統照,《王統照文集·第四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統照,《遊痕》,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
王統照,《歐遊散記》,上海:開明書店,1939年。
王統照著;王立誠編校,《歐遊日記〉,《新文學史料》,1997年第1期。
王獨清,《11DEC》(出版資料不詳)。
王獨清,《死前》,上海:樂華圖書公司,1931年。
王獨清,《如此》,上海:新鐘書局,1936年。
王獨清,《我在歐洲的生活》,上海:大光書局,1936年。
王獨清,《長安城中的少年》,上海:光明書局,1933年。
王獨清,《聖母像前》,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7年。
王獨清,《楊貴妃之死》,上海:創造社出版部,1928年。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朱自清著;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一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自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3年。
郁達夫,《郁達夫文論·下》,吉林: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胡適著;季羨林編,《嘗試集》,《胡適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南強編輯部編,《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上海:上海南強書局,1932年。
施佳瑩編著,《徐志摩詩選》,台中:好讀,2016年。
馬建忠,《適可斎紀言紀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上海:新月書店,1930年。
徐志摩,《雲遊》,上海:新月書店,1932年。
徐志摩著;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一卷·散文(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志摩著;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二卷·散文(2)》,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志摩著;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八卷·翻譯作品(2)》,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志摩著;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三卷·散文(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志摩著;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詩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陶晶孫,《音樂會小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年。
〔清〕梁啓超,《新民說》,《飲冰室專集(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清〕梁啓超,《德育鑒》,《飲冰室專集(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北京:文化學社,1930年。
楊牧編,《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
趙景深編,《現代日記選》,北京:北新書局,1934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三閒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二、研究專書

王元,《傳記學》,台灣:牧童出版社,1977年。
王巨川,《中國現代時期新舊詩學互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立鵬,《王統照詩詞註評》,山東:山東師大學報,1989年。
王立鵬,《諸城文苑》,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煦華、朱一冰,《1927-1949年禁書(刊)史料彙編·第二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季進主編,《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德威,《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外國文學手冊》編寫組編,《外國文學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田曉菲,《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美〕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皮國立,《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新北:台灣商務,2019年。
朱文華,《風騷餘韻論——中國現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壽桐,《情緒:創造社的詩學宇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日〕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法〕克里斯德瓦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青果,《學術變遷與近代文學的中國想像》,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歐梵,《中西文學的徊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著;季進編,《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李歐梵著;季進編,《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台北:聯經,2019年。
吳永貴,《民國出版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何其昌編,《美術辭林(外國繪畫卷)》,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余來明,《「文學」概念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邵華強編,《徐志摩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
金觀濤、劉青峰,《從「天下」、「萬國」到「世界」——兼談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孟華,《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錦媛編,《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13年。
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姜濤,《公寓裡的塔:1920年代中國的文學與青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姚蜀平,《回首百年路:伴隨中國現代化的十次留學潮》,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
〔法〕莫蘭著;康徵等譯,《反思歐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美〕馬歇爾·鮑曼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2003年。
〔美〕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美〕奚密著;宋炳輝譯,《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美〕詹姆斯·克里弗德著;Kolas Yotaka譯,《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台北:桂冠,2019年。
〔德〕班雅明著;張旭東等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年。
夏志清著;丁福祥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時國炎,《現代意識與20世紀上半期新文學家舊體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台北:聯經,2016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唐㢭,《晦庵書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陳三井編,《民初旅歐教育運動史料選編》,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4年。
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建華,《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2007年。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台灣現代旅行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
陳從周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彙(增訂本)》,福建:莆田廣化寺,年份不詳。
陳曉蘭主編,《想像異國——現代中國海外旅行與寫作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
孫玉石,《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梅新林、俞樟華,《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婁曉凱,《衝突與整合:論具有留學背景的中國現代作家》,台北:秀威,2013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2001年。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桃洲,《聲音的意味:20世紀新詩格律探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張豈之、陳國慶著,《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張靜廬,《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丙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2012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2016年。
程光煒等著,《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光廉、劉增人編,《王統照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甯應斌、何春蕤,《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趙毅衡,《對岸的誘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憲章、包兆會,《文學變體與形式》,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蔡登山,《蕭紅、徐志摩、朱自清等21位五四文青羅曼史》,台北:釀出版,2014年。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台北:書林,2009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14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台北:聯經,2012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導論》,台北:麥田,2017年。
歐清煜,《中華龍文化詞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樂黛雲等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介民,《類同研究的再發現: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增人,《王統照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
劉增人,《王統照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鴻濤,《徐志摩與劍橋大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鍾叔河,《走向世界叢書》,湖南:岳麓書社,2008年。
謝春山,《旅遊理論多維研究》,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8年。
應國靖,《文壇邊緣》,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羅志田,《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譚佳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台北:聯經,2016年。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Robert K.Yin著;尚榮安譯,《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2001年。
Anthony F. D’Elia. Pagan virtue in a Christian World: Sigismondo Malatesta and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Erik H. Erikson. Identity and the Life Circle. W.W. Norton & Company, 1980.
Erik H. Erikson.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68.
Olin, Margaret.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in Alois Riegl’s theory of art.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orter, Dennis. Haunted Journeys: Desire and Transgression in European Travel Writ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Riegl, Alois and Alina Alexandra Payne. The Origins of Baroque Art in Rome.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Russell, Bertrand.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Bolshevi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0.

三、學位論文

田運良,《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意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安然,《1912-1949年中國旅歐遊記中的歐洲形象》,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李一鳴,《中國現代遊記散文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李友橋,《中國20世紀行旅文學回眸》,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8月。
李嵐,《行旅體驗與文化想像——論現代中國文學發生的遊記視角》,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吳淑媛,《徐志摩歐遊散文中的地景書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7月。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1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年。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邑華,《中國現代遊記審美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陳昱蓉,《遷台女作家域外遊記研究(1949-1979)》,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陳碩文,《上海三十年代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1927-1937)》,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梅啟波,《作為他者的歐洲:歐洲文學在中國 20世紀30年代的傳播》,華中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常俊,《王獨清及其文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婁月華,《現代視域下的歐遊心影——以徐志摩、朱自清和王統照為主》,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張繼暉,《徐志摩文學創作中的異國形象》,延邊大學中國現代的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黃立安,《徐志摩論》,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黃飛,《論中國現代抒情散文的詩意追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楊波,《晚清旅西記述研究(1840-1911)》,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四、單篇論文

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017年6月第31期。
李仲凡,〈新文學家舊體詩寫作中的矛盾心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6期。
李建中,〈王獨清生平考辯〉,《新文學史料》,1994年第3期。
李掖平,〈徐志摩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8年第3期。
李遇春、魯微,〈在舊體詩詞與新體小說之間——論王統照的文體選擇〉,《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宋玉玲,〈王獨清的文學道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姚素英,〈「書生報國慚無力,把筆愁為說部篇」——王統照的東北之行〉,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諸城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王統照先生懷思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斯〕馬立安·高利克著;李凡等譯,〈王獨清《威尼市》與中國頹廢主義文學及歐洲文學傳統〉,《現代中文學刊》,2016年第2期。
〔斯〕馬立安·高利克著;劉燕譯,〈痛苦的母親——對王獨清《聖母像前》與基多·雷尼《戴荊冠的基督》的思考〉,《中文學術前沿》,2011年第2期。
馬光仁,〈袁記《出版法》的制定與廢止〉,《新聞與傳播研究》,1987年第2期。
翁文嫻,〈浪漫與現代主義詩內「陰暗面」的份量——兼論雨果、徐志摩、波特萊爾〉,《成大中文學報》,2013年第43期。
高冰冰,〈《我在歐洲的生活》主要人物索隱〉,《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唐㢭,〈由現代文學博士研究生試題想起的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第1期。
陸耀東,〈王獨清:欲推到詩、畫、音樂墻的詩人〉,《文藝研究》,2005年第11期。
陳太勝,〈徘徊於「抒情緒」與「敘事實」之間——重評徐志摩的新詩寫作〉,《文化與詩學》,2015年第1期。
陳世驤著;高文萱譯,〈波蘭文學在中國與作為「摩羅詩人」的密茨凱維奇〉,《東亞觀念史集刊》,2018年第15期。
陳玨,〈晚清「海外遊記」與「殖民時代」——以《稿本航海述奇彙編》中的「物質文化」為引子〉,田浩編,《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文集》,台北:聯經,2009年。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1997年第26卷第4期。
陳相因,〈「自我」的符碼與戲碼——論瞿秋白筆下「多餘的人」與「多餘的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4年第44期。
陳偉華,〈緣情而生 因情而滅——試析徐志摩文學創作發生、衰竭之因〉,《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3卷第5期。
崔文東,〈義大利英雄傳記的跨文化流動:從明治日本到晚清中國〉,「跨」與「轉」:現當代華語文學文化的遺產、變革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年11月1-2日。
張木榮,〈漫談文學批評中的傳記學方法〉,《學術交流》,1999年第5期。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9年第29卷第3期。
楊佳嫻,〈戰爭、地方與崇高:以路易士發表於《中華副刊》的詩與散文為例(1942-1945)〉,《中國現代文學》,2015年第27期。
楊洪承,〈王統照歐遊時期創作散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6期。
楊振,〈現代與傳統之間——巴黎拉丁區與1920年代的中國文人〉,《文學研究》,2016年第2期。
廖太燕,〈現代日記文學出版述論〉,《中國出版史研究》,2019年第1期。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2002年第175期。
劉正忠,〈墳墓,屍體,毒藥:新月詩人的魔怪意象——以徐志摩、聞一多、朱湘為主〉,《清華中文學報》,2008年第2期。
劉洪濤,〈徐志摩與羅素的交遊及其所受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6卷第6期。
劉納,〈舊形式的誘惑:郭沫若抗戰時期的舊體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3期。
劉增人,〈論王統照與新文學文體建設〉,《東方論壇》,2002年第6期。
劉龍心,〈王權釋放與近代空間生產——20世紀初的調查旅行〉,章清編,〈新史學·第11卷·近代中國旅行寫作》,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劉嶸,〈現代作家日記研究綜述〉,《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潘頌德,〈論王統照三十年代的詩歌創作〉,《綏化師專學報》,1996年第16卷第2期。
閻奇男,〈論王統照歐遊創作中的現代化自然景物之美——兼論在全球化語境中與王韜的不同〉,《濟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13卷第6期。
錢理群,〈論現代詩與現代舊體詩的關係〉,《詩探索》,1999年第2期。
鍾怡雯,〈徐志摩詩歌的經典化與再詮釋〉,《江漢學術》,2018年第37卷第3期。
聶珍釗,〈五四時期詩歌倫理的建構與新詩創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2卷第6期。
顧炯,〈徐志摩在劍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年第2期。
Leed, Eric.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 In Defining Travel: diverse vision, ed. Susan Roberson.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1.
Hsia, Chih-tsing. “Obsession with China: The moral Burde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lona E. Evans, et al., eds.. China in Perspective. Massachusetts: Wellesley College, 1967. Reprinted in A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2nd enlarged edition.
Spitzer, Leo. “CLASSICAL AND CHRISTIAN IDEAS OF WORLD HARMONY: Prolegomena to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Stimmung": Part I.” in Traditio, Vol. 2 (194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五、報刊雜誌

《大共和日報》
《小說月報》
《友聲》(杭州)
《少年中國》
《中學生》
《文匯報》
《文學》(上海)
《申報》
《民國日報》
《西北風》
《宇宙風》
《改造》
《努力週報》
《東方雜誌》
《河南》
《洪水》
《現代評論》
《晨光》
《晨報》
《清議報》
《創造月刊》
《創造季刊》
《創造週報》
《詩》
《新小說》
《新月》
《福爾摩斯》
《語絲》
《曙光》

六、網絡資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冤家」詞條,網址(檢閱日期2020年6月3日):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64851
線上拉丁語—英語辭典「taedium vitae」詞條,網址(檢閱日期2020年6月3日):https://www.lexico.com/definition/taedium_vitae
線上希臘語—英語辭典「αθυμία」詞條,網址(檢閱日期2020年6月3日):https://glosbe.com/el/en/%CE%B1%CE%B8%CF%85%CE%BC%CE%AF%CE%B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