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0.195.1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顏英強
作者(外文):Gan, Yin-Keong
論文名稱(中文):親緣、家國、革命:黃錦樹小說的「父親」形象研究與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Kinship, Nation, and Revolution: A Study of the Father Image and Discourse in Ng Kim Chew’s Fictions
指導教授(中文):鍋島亞朱華
林建國
指導教授(外文):Nabeshima, Asuka
Lim, Kien-Ket
口試委員(中文):高嘉謙
詹閔旭
口試委員(外文):Ko, Chia Cian
Zhan, Min X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號:105041422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馬華文學黃錦樹父親遷徙經驗政治抒情馬共題材
外文關鍵詞:Mahua literatureNg Kim ChewFatherMigration ExperiencePolitical LyricismMalayan Communist Party (MCP), Malaysi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這篇論文選取黃錦樹1986年至2016年的小說作品為研究範圍,擬定探討黃錦樹小說的「父親」形象為研究議題。論文主要依據作品精讀的研究進路,同時綜合作者的遷徙經驗的進展,採取「親緣父親」、「家國父親」、「革命父親」為作品的討論界面,探索黃錦樹小說的三組關於「父親」的書寫脈絡,由此回應全篇論文考察黃錦樹小說的「父親」形象的問題意識。

<「親緣父親」:膠林生活與家園記憶>一章,主要分作「遊子的父親」、「離世的父親」、「追憶的父親」作討論,當中各別呈現遊子的家園情思、人子悼念亡父,乃至文學想像的逆轉與補償。<「家國父親」:受困處境及其解脫>一章,主要討論黃錦樹小說的三個「鴨都拉」的情感脈動,當中至少可以帶來「非國族身份」與「非穆斯林身份」兩組政治身份失落的線索,同時隱藏著一段家國身份逐步剝離的過程。<「革命父親」:事故餘生及其應對>一章,主要分作「事故餘生的父親」、「文字虛境的父親」、「重返現實的父親」作討論,其中可謂承載一組面對信仰失落的生命事故的應對曲線。

這篇論文經由「親緣父親」、「家國父親」與「革命父親」,深掘黃錦樹小說的「父親」形象與意義,至終完成一幅介於家庭倫理意義、家國身份意識,乃至形而上的文字信仰,三個的經驗意識層次的「父親」圖景。黃錦樹小說的「父親」——那是人子、國民、書寫者的理想之所繫、歸屬之所據。「父親缺席」因而預示著家園歸屬的消散、家國身份的剝離,乃至文字信仰的失落,無不環繞在馬華主體的歸屬存繼的課題。
This thesis focuses on Ng Kim Chew’s fictions published between 1986 and 2016 to explore the “Father” image represented there. Based on an intensive reading, this research teases out from Ng’s migration experience the themes of “Kinship Father,” “National Father,” and “Revolutionary Father” as the main points of discussion, and places his works under the three headings above as a response to the problematic of the “Father” image Ng proposes.

In the chapter “On the ‘Kinship Father’: Life in the Rubber Tree Plantation and Homeland Memory,” the “Father” image comes in three kinds: the “Wanderer’s Father,” the “Lost Father,” and the “Father in Memory,” each of which represents the wanderer’s feelings toward his homeland, the son’s mourning for his deceased father, and the compensation he makes in literary imagination. In the chapter “On the ‘National Father’: Predicament and Resolution,” the emotional flow created by the three “Abdullahs” in Ng’s fictions is discussed, where we see how the “non-national” and “non-Muslim” identities are granted to the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they experience a loss of political identity; the attendant process of slowly losing one’s family and national ties is hidden within. The chapter “On the ‘Revolutionary Father’: Survival Stories of the Day After” is divided into the “Father of the Day After,” the “Father in the Virtual Reality of Words,” and the “Father who Returns to Reality.” Here the stories about the loss of faith when facing various incidents in life in a twisted manner are discussed.

This thesis employs the themes of “Kinship Father,” “National Father,” and “Revolutionary Father” to delve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Father” image in Ng Kim Chew’s fictions to inquire how a vision that comprises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ties,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transcendental faith in the literary is given rise. The “Father” image in Ng Kim Chew’s fictions is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 ideal of a son, a citizen, and a writer as Ng rests. The “father in absentia” thus signals the disappearance of homeland and belonging, the fall of citizen status, and the loss of faith in the literary, all of which circle around the issue of belongingnes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subjectivity.
目錄

摘要 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文獻回顧 4
(一)黃錦樹的「馬華書寫」 4
(二)「馬華文學」的黃錦樹 7
(三)學位論文回顧 10
第三節、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親緣父親」:膠林生活與家園記憶 17
第一節、前言 17
第二節、遊子的父親 18
(一)父親與居所 18
(二)父親的擁有物 22
(三)期望的父親 24
第三節、離世的父親 27
(一)消朽的父親 27
(二)父親與僅有物 31
(三)焚毀的居所 33
第四節、追憶的父親 37
(一)如果父親寫作 37
(二)墳、家與故鄉 40
第五節、結語 42
第三章、「家國父親」:受困處境及其解脫 45
第一節、前言 45
第二節、文學公民論述 46
(一)「文學公民」及其意義 46
(二)「鴨都拉」的兩個側面 50
第三節、黃錦樹的三個「鴨都拉」 55
(一)壓力與困境的顯題:<阿拉的旨意> 55
(二)離開現實作為應對:<開往中國的慢船> 58
(三)戲諷現實作為應對:<我的朋友鴨都拉> 61
第四節、結語 64
第四章、「革命父親」:事故餘生及其應對 67
第一節、前言 67
第二節、「革命父親」釋題 68
(一)作為形上理念的「父親」 68
(二)涉及創傷語境的「革命」 71
第三節、事故餘生的父親 73
(一)那年「父親」死亡 73
(二)餘生:虛耗與自棄 75
(三)消極餘生:鬼魅與幻影 79
第四節、文字虛境的父親 81
(一)尋找夢中「父親」 82
(二)餘生:殘肢與墳穴 85
(三)紙上國度 88
第五節、重返現實的父親 92
(一)故鄉雨中「父親」 92
(二)現實 96
第六節、結語 98
第五章、結語 100
參考書目 108
附錄:主要討論作品年表 126

參考書目

一、黃錦樹著作
(一)黃錦樹小說集、散文集
黃錦樹,《夢與豬與黎明》,台北:九歌出版,1994年。
黃錦樹,《烏暗暝》,台北:九歌出版,1997年。
黃錦樹,《由島至島:刻背》,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黃錦樹,《焚燒》,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
黃錦樹,《猶見扶餘》,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
黃錦樹,《刻背(全新修訂版)》,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
黃錦樹,《火,與危險事物:黃錦樹馬共小說選》,吉隆坡:有人出版,2015年。
黃錦樹,《魚》,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黃錦樹,《火笑了》,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
黃錦樹,《雨》,台北:寶瓶文化,2016年。
黃錦樹,《烏暗暝》,台北:麥田出版,2017年。
黃錦樹,《民國的慢船》,吉隆坡:有人出版,2019年。
黃錦樹,《時光的贈禮》,台北:麥田出版,2019年。
黃錦樹,《大象死去的河邊》,台北:麥田出版,2021年。

(二)黃錦樹論文集、評論集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出版,1995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12年。
黃錦樹,《注釋南方》,吉隆坡:有人出版,2015年。
黃錦樹,《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麥田出版,2016年。
黃錦樹,《幽靈的文字》,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年。

(三)報章、文藝刊物、文學訪談
黃錦樹,<進谏馬華文學>,《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6年1月5日。
黃錦樹,<燒芭餘話>,《星洲日報·星洲廣場》,1998年1月25日。
黃錦樹,<草草>,《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8年2月25日。
黃錦樹,<一般見識>,《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8年4月22日。
黃錦樹,<傳統:自然與超自然>,《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8年7月22日。
黃錦樹,<作為對象的鄉土>,《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8年8月15日。
黃錦樹,<馬華現實主義的出路>,《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8年12月30日。
黃錦樹,<現代中文之「文」的限度>,《南洋商報·南洋文藝》,1999年3月16日。
黃錦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0年5月9日。
黃錦樹,<現實主義的局限>,《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2年8月20日。
黃錦樹,<創作者文論>,《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2年9月3日。
黃錦樹,<幸福,或稍微少一點的幸福>,《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2年10月1日。
黃錦樹,<破中文與好作品>,《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2年11月2日。
黃錦樹,<深刻的寓意——評賀淑芳的中國時報得獎小說《別再提起》>,《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3年3月8日。
黃錦樹,<原鄉與亂離>,《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3年4月13日。
黃錦樹,<境外馬華文學的論述>,《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3年5月3日。
黃錦樹,<在烈火中降臨>,《星洲日報·廣場人物》,2003年11月16日。
黃錦樹,<族群關係·敵我:小說與移民史重層>,收錄於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9-19。
黃錦樹,<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4年4月26日。
黃錦樹,<長期讀書>,《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4年5月31日。
黃錦樹,<文學獎,遺珠,異國情調>,《蕉風》第492期,2004年6月30日,頁4-7。
黃錦樹,<聆聽張大春>,《星洲日報·星洲話題》,2004年8月24日。
黃錦樹,<沒有家園>,《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4年10月3日。
黃錦樹,<註釋註釋的南方>,《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4年11月7日。
黃錦樹,<《別再提起》二三事>,《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4年12月19日。
黃錦樹,<簡而言之:批評的批評附記>,《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5年1月8日。
黃錦樹,<在兩地本土論的夾縫裡>,《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月30日。
黃錦樹,<殖民地國家文學>,《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2月13日。
黃錦樹,<抵達之謎:關於《由島至島》的對話>,《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2月27日。
黃錦樹,<大南洋:關於《烏鴉巷上黃昏》的對話>,《星洲日報·星洲廣場》,2005年3月13日。
黃錦樹,<輓歌:最後的(精神)貴族>,《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5月8日。
黃錦樹,<互文性,寫作,與文學教養>,《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6月19日。
黃錦樹,<小說史鐘面>,《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7月3日。
黃錦樹,<插曲>,《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7月17日。
黃錦樹,<告别郭松棻>,《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7月31日。
黃錦樹,<亡兄認同的符號>,《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8月4日。
黃錦樹,<廢人:不堪負荷的歷史重擔>,《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8月28日。
黃錦樹,<本質的策略,策略的本質與解釋的策略>,《文化研究》第1期,2005年9月,頁131-135。
黃錦樹,<石頭記的皺褶,波赫士的魔術>,《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9月11日。
黃錦樹,<二百年的孤獨>,《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9月25日。
黃錦樹,<永生及其他>,《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0月9日。
黃錦樹,<殖民地華文文學>,《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0月23日。
黃錦樹,<旅台的在地>,《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1月5日。
黃錦樹,<中國的翻譯及其他>,《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1月20日。
黃錦樹,<大國國民的抱負>,《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2月4日。
黃錦樹,<歲末有感>,《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5年12月18日。
黃錦樹,<文學史熱病>,《文化研究》第1期,2006年3月,頁298-301。
黃錦樹,<見證與哀悼的工作>,《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4月24日。
黃錦樹,<魔幻空間:《最後的貴族》中的敘事技藝>,《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5月22日。
黃錦樹,<一車土>,《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8月27日。
黃錦樹,<理論的貧困>,《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1月29日。
黃錦樹,<兩腳狗的故事>,《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8月13日。
黃錦樹,<開往四點零八分的火車>,《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9月10日。
黃錦樹,<仿佛只有地母能包容一切>,《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9月24日。
黃錦樹,<最後的農具:讀太平風物>,《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10月8日。
黃錦樹,<大背景,小產業,歷史墳場>,《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10月22日。
黃錦樹,<在我們遺世的樣品宿舍>,《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年11月19日。
黃錦樹,<我們的演化>,《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7年2月11日。
黃錦樹,<我們這一代>,《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7年8月5日。
黃錦樹,<虛耗時光的美學>,《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7年9月9日。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文藝青年:閱讀《蕉風》有感>,《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7年9月30日。
黃錦樹,<帝國,現代性與合法性:回應汪暉>,《文化研究》第5期,2007年10月,頁190-198。
黃錦樹,<春雨·曼陀羅·狗>,《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07年11月11日。
黃錦樹,<公雞威廉>,《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8年1月29日。
黃錦樹,<走向技術化的華文教學>,《星洲日報·星洲廣場》,2010年11月14日。
黃錦樹,<尋找詩意:大馬新詩史的一個側面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第23期,2013年6月1日,頁155-173。
黃錦樹,<馬華文學需要怎樣的理論?>,《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13年11月20日。
黃錦樹,<小說能做甚麼>,《澎湃》2014年5月6日。
黃錦樹,<貼在墻上的中國字>,《文化研究》第21期,2015年9月,頁238-242。
黃錦樹,<我用瘦弱的滾木搬運巨大的詞>,《中山人文學報》第40期,2016年1月,頁63-79。
黃錦樹,<叔辈的故事>,《南洋商報·副刊》,2016年2月16日。
黃錦樹,<歷史傷停時間里的「寫作本身」>,《中山人文學報》第43期,2017年7月,頁1-21。
黃錦樹,<這樣的「華語語系」論可以休矣!──史書美的「反離散」到底在反甚麼>,《說書》,2018年1月2日。
黃錦樹,<我早已沒有故鄉,故鄉只在我的寫作裡>,《界面新聞》,2018年5月14日。
黃錦樹,<南方華文文學共和國:一個芻議>,《中山人文學報》第45期,2018年7月,頁1-20。
黃錦樹,<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上海書評》,2020年3月22日。
黃錦樹,<馬華文學的慾望:一個文學性和友誼的故事>,《依大學刊》,2020年12月號,2020年12月,頁129-140。
黃錦樹,<我的文學路>,《文訊》第426期,2021年4月號,頁126-133。

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多寡為序)
方修,《馬華新文學史稿》(上·中·下),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62-1965年。
方修,《馬華文藝思潮的演變》,新加坡:萬里文化企業公司,1970年。
方修,《馬華新文學簡史》,新加坡:萬里書局出版,1973年。
方修,《馬華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新加坡:烘爐文化企業公司,1976年。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新加坡:T.k. Goh,1978年。
朱崇科,《「南洋」糾葛與本土中國性》,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朱崇科,《馬華文學12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李有成,《他者》,台北:允晨文化,2012年。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林建國,《馬華文學批評大系:林建國》,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年3月。
莊華興,《國家文學:宰制與回應》,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5年。
高嘉謙,《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年3月。
陳大為、鐘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形聲Ⅰ》,台北:萬卷樓出版,2004年。
陳大為、鐘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形聲Ⅱ》,台北:萬卷樓出版,2004年。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臺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陳中和,《馬來西亞伊斯蘭政黨政治:巫統和伊斯蘭黨之比較》,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策略咨詢研究中心,2006年。
陳中和,《多元族群社會的族群政治:馬來民族主義和馬來西亞的建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編,《辣味馬華文學》,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2002年。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2003 年。
張錦忠,《關於馬華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9年。
張錦忠,《馬華文學批評大系:張錦忠》,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年3月。
張錦忠編,《離散、本土與馬華文學論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年。
許文榮,《南方喧嘩》,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04年。
許文榮,《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溫明明,《離境與跨界:在台馬華文學研究(1963-201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7月。
楊貴誼譯,《阿都拉傳》,馬來西亞:熱帶出版社,1998年。
楊貴誼譯,《阿都拉遊記:吉蘭丹篇》,馬來西亞:熱帶出版社,1999年。
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1年。
魏月萍,《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魏月萍》,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年3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人政治之探討,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三、單篇文獻(依作者姓名筆畫多寡為序)
王德威,<魂兮歸來>,《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4年,頁12-29。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1-37。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年12月,頁1-18。
王德威,<華夷風起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2015年1月,頁1-29。
王德威,<華夷之變:華語語系研究的新視界>,《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12月,頁1-27。
朱浤源、王樂麗、鄭月裡,<融合或衝突?馬華伊斯蘭近代發展初探簡介>,《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2期,2000年5月,頁233-234。
朱立立,<歷史記憶·始源想像·身份建構──馬華新生代作家的歷史書寫及屬性意識>,《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頁77-83。
任丹墨,<生命的震顫:黎紫書、黃錦樹小說的死亡敘述對比>,《名作欣賞》第11期,2013年11月,頁64-65。
余禺,<和歷史對話:一份閱讀報告試析黃錦樹小說的時間結構>,《華文文學》第65期,2004年6月,頁35-41。
邱貴芬,<與黃錦樹談文學史書寫的暴力問題>,《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3月,頁280-291。
邱苑妮,<由島至島:論黃錦樹的返鄉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4期,2011年,頁35-40。
邱向宇,<論馬華新生代作家的「馬共」歷史書寫:以黃錦樹、黎紫書小說為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16年,頁15-21。
吳小保,<馬華文學:少數民族意識與文學公民身份>,收錄於莊華興、潘永強等編,《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2014年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論文集(人文與文學卷)》,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出版,2015年9月,頁393-413。
吳小保,<十九世紀馬來人的改革派——讀《阿都拉傳》>,《當代評論》2021年6月6日。
吳小保,<文師阿都拉的爭議:傀儡、父親、伊斯蘭、世俗>,《當代評論》2021年8月31日。
李曉珺,<看黃錦樹小說《魚骸》中「龜」之意象:反思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的心態轉變>,《南方學院學報》第6期,2010年10月,頁99-112。
汪榮,<戀物、悼亡與家國寓言黃錦樹《魚骸》的離散詩學>,《華人前瞻研究》第9卷1期,2013年5月,頁93-105。
李莉,<馬華作家黃錦樹小說中的閩南情結>,《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2014年,頁12-15。
李婧,<論黃錦樹的國族書寫:尋找失落的族群文化>,《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3期,2019年,頁51-52。
李強,<「沒有」的詩學與雨水的可能性:論黃錦樹的《雨》>,《芒種》第1期,2019年,頁111-115。
林建國,<現代主義者黃錦樹>,收錄於黃錦樹,《馬華文學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1998年。
林建國,<反居所浪遊:讀黃錦樹的《夢與豬與黎明》>,收錄於黃錦樹,《由島至島:刻背》,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12月。
林建國,<火與黑暗之間,以及少年>,《誠品好讀》第19期,2002年3月。
范若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伊斯蘭黨關係簡析>,《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頁60-68。
祝家豐,<國家統合主義、巫統政治支配權與大馬華團的政治參與:從抗衡到歸順之路>,收錄於祝家華、潘永強編,《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南方學院、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出版,2007年11月,頁225-254。
胡賢林,<再現中國性的幽靈——論黃錦樹的小說創作主題>,《揚子江評論》2015年2期,2015年3月,頁107-112。
洪美恩(Ien Ang),<不會說中國話:論散居族裔之身分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第21卷7期(1992年12月),頁48-69。
姜安琳、王列耀,<黃錦樹小說中的中國文人形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19年,頁88-92。
馬強,<文化捐客亦或文化邊緣:多族群多宗教背景下的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山海之間:從華南到東南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月,頁484-493。
馬超群、蔣成浩,<馬華文學中的本土歷史重構與中國——黃錦樹小說集《雨》《死在南方》為例>,《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20年2月,頁108-112。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第34卷10期,2006年3月,頁43-60。
莊華興,<馬來西亞華人的內族群關係>,收錄於鄭文泉、傅向紅編,《粘合與張力:當代馬來西亞華人族內關係》,雪蘭莪:新紀元學院,2009年,頁7-22。
莊華興,<語言革命與複數的馬來西亞>,《獨立新聞在線》2010年1月7日。
莊華興,<知識界共同體>,《新加坡文獻館》2010年5月29日。
莊華興,<離散華文作家的書寫困境:以黃錦樹為例>,收錄於陳建忠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頁485-502。
莊華興,<馬華文學的疆界化與去疆界化:一個史的描述>,《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93-106。
莊華興,<東亞邊緣現代性歷程的零餘者:以黃錦樹與龍瑛宗小說為核心>,收錄於陳惠齡編,《傳統與現代:第一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出版,2015年,頁1-14。
莊華興,<馬華創作精神與精神基調>,《當今大馬》2015年4月13日。
莊華興,<語言、文體、精神基調:思考馬華文學>,《思想》第28期,2015年5月,頁199-219。
莊華興,<戰後馬華(民國)文學遺址:文學史再勘察>,《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1卷1期,2016年4月,頁7-30。
莊華興,<華語語系與新興國家的現代性悖反>,《當今大馬》2016年5月26日。
莊華興,<當前馬華文化的格局>,《當今大馬》2018年3月26日。
莊華興,<從「馬共書寫」想起的若干問題>,《當代評論》2018年11月30日。
高嘉謙,<歷史與敘事論黃錦樹的寓言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頁143-164。
高嘉謙,<骸骨與銘刻:論黃錦樹、郁達夫與流亡詩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2011年5月,頁103-125。
高嘉謙,<離散馬華與文學史:黃錦樹的論述/小說個案觀察>,《台灣文學的感覺結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台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15年,頁401-430。
高嘉謙,<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的多面向觀察>,《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1卷1期,2016年4月,頁1-6。
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年3月),頁103-131。
陳昱文,<在如夢的回憶裡悼亡:試析黃錦樹《魚骸》及其相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2012年,頁28-32。
張永新,<張永新的「沒啥特別」人生>,《星洲日報·人物》,2021年2月8日。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7期(2004年12月),頁153-166。
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象>,《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6月,頁93-105。
張頌聖,<「位置」與「資本」:側評黃錦樹、任佑卿兩篇有關台灣文學史的論文>,《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3月,頁292-297。
張琴鳳,<淺論馬華作家黃錦樹小說的敘事形態>,《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頁54-56。
張思陽,<鄉愁烏托邦:黃錦樹「舊家系列」小說的「歸鄉」主題>,《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40卷第1期,2019年,頁92-97。
張斯翔,<論黃錦樹「後」馬共書寫中的抒情意識:從《火,與危險事物》談起>,《中外文學》第48卷1期,2019年3月,頁163-197。
張衡,<熱帶「迷宮」中的拾憶與尋根——淺析黃錦樹《雨》中的「歸來」主題>,《石家莊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20年3月,頁147-154。
秦艷華,<《死在南方》與被遮蔽的鄉愁>,《中國圖書評論》第10期,2007年,頁119-122。
許德發,<民間體制與集體記憶: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傳承>,《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第9期,2006年,頁1-18。
許德發,<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週年的再思考>,《思想》第6期,2007年9月,頁233-246。
許德發,<馬來西亞:原地主義與華人的「承認之鬥爭」>,《思想》第10期,2008年9月,頁29-47。
許德發,<歷史與平等價值:初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追求>,《思想》第17期,2010年10月,頁50-73。
許德發,<分歧的社會正義觀?馬華巫族群的「平等」、「公正」論述與權利爭奪>,《思想》第28期,2015年5月,頁151-175。
許德發,<馬華社會之文化權利及其文化再生產>,《思想》第39期,2020年1月,頁99-120。
黃萬華,<黃錦樹的小說敘事:青春原欲、文化招魂、政治狂想>,《晉陽學刊》第2期,2007年,頁115-118。
黃麗麗,<論黃錦樹小說的潛隱對話>,《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16年,頁26-32。
黃祖恩,<生與雨的歸返:黃錦樹《雨》中生殖與雨之意象探討>,收錄於張錦忠、熊婷惠編,《異代新聲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9年,頁217-232。
康凌,<無國籍者的文學,或南方的左翼——論黃錦樹晚近短篇>,《南方文壇》第5期,2020年,頁29-36。
游俊豪,<馬華文學的族群性:研究領域的建構與誤區>,收錄於《移民軌跡和離散論述:新馬華人族群的重層脈絡》,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4年。
曾維龍,<馬來西亞「後茅草行動」的華社變遷:以「動地吟」詩人群體為個案討論>,《文化研究》第27期(2018年12月),頁127-153。
葉金輝,<文學的國籍、有國籍馬華文學、與「入臺」(前)馬華作家:兼與黃錦樹和張錦忠商榷>,《中外文學》第45期第2卷,2016年1月,頁159-190。
溫明明,<跨界的文學書寫:在台馬華文學創作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第1期,2016年1月,頁37-43。
温明明,<從失蹤到重寫:論黃錦樹馬共題材小說中的父>,《華文文學》第149期,2018年6月,頁84-89。
劉淑貞,<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林中路:現代主義小說的抒情徵狀及其倫理性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頁119-154。
劉淑貞,<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中山人文學報》第35期,2013年7月,頁69-99。
詹閔旭,<華語語系的跨國連接:台灣-馬華文學(2013)>,《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8期,2013年5月,頁45-74。
詹閔旭,<多地共構的華語語系文學:以馬華文學的台灣境遇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30期,2017年6月,頁81-110。
齊冰昕,<淺論黃錦樹小說敘事中的「夢囈」與「真實」>,《名作欣賞》第29期,2013年,頁103-105。
鄭文泉,<論聯合政府的種姓化對公民正義感之戕害>,收錄於祝家華、潘永強等編,《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南方學院、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出版,2007年11月),頁395-409。
鄭文泉,<華人「族學」的馬來西亞「國學」體系意義>,收錄於莊華興、潘永強等編,《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2014年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論文集(人文與文學卷)》,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出版,2015年9月,頁515-532。
鄭月裡,<皈依後的社會適應:馬華穆斯林田野調查之分析>,收錄於夏誠華編,《新世紀的海外華人變貌》,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9年,頁320-322。
蔡源林,<大馬華社的伊斯蘭論述之分析(1983-1999):一個後殖民文化認同政治之個案>,收錄於李豐㮊、林長寬等編,《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台北: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頁269-325。
劉小新,<「黃錦樹現象」與當代馬華思潮的嬗變>,《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2000年,頁58-63。
劉小新,<論馬華作家黃錦樹的小說創作>,《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第1期,2002年,頁40-43。
劉建基,<從全球理論異域文化的邊緣議題:以黃錦樹《由島至島:刻背》為例>,《中外文學》第35卷4期,2006年9月,頁37-55。
劉欣玥,<《遲到的青年》:1933年的時間流亡與青年狂想>,《山西文學》第708期,2020年4期,頁86-90。
潘寶玲,<馬來西亞回教化對本土華裔的影響>,收錄於潘永強、魏月萍編,《走近回教政治》,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4年。
潘婉明,<文學與歷史的相互滲透:馬共書寫的類型、文本與評論>,收錄於徐秀慧等編,《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台北:里仁出版,2011年,頁439-476。
潘婉明,<政治不正確與文學性:馬共書寫的「馬共書寫」>,《燧火評論》2015年2月28日。
潘頌漢,<論馬華散寓作家黃錦樹的故鄉書寫>,《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2期,2016年,頁91-100。
賴志豪,<寫於家國之外:黃錦樹的馬共小說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4期,2018年11月,頁79-118。
魏月萍,<族群政治與宗教暴力:馬來西亞宗教多元論的實踐困境>,《哲學與文化》第40卷2期,2013年2月,頁3-18。
魏月萍,<伊斯蘭文明的挑戰:族群政治中的宗教戰爭?>,《人間思想》第五期冬季號,2013年12月,頁135-139。
魏月萍,<有關記憶的建構和虛構>,《人間思想》第九期春季號,2015年5月,頁57-61。
魏月萍,<留學生的認同與實踐:神州詩社文學記憶的回望>,《當代評論》2019年9月29日。
顏健富,<惡聲與憂患:論黃錦樹的「憂族」書寫>,收錄於張錦忠編,《離散、本土與馬華文學論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219-253。
龍揚志,<馬華文學知識譜系及其跨界建構>,《學術研究》第8期,2013年,頁153-180。
羅鵬,<「他者的單一語言」:地域、語言與文學創作>,《江漢學術》第35卷第3期,2016年6月,頁76-81。
羅鵬,<導論「文」的界限>,《南方文坛》第5期,2017年,頁19-24。
羅鵬,<文學分類的語言、族群和政治:黃錦樹與馬華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19年1月,頁115-123。
羅鵬,<傳統與離散:從魯迅到黃錦樹>,《傳播研究與實踐》第9卷第2期,2019年7月,頁105-120。
蘇穎欣,<死傷慘重的南洋:黃錦樹與馬共書寫>,《蕉風》第509期,2015年 11月,頁43-46。
蘇穎欣,<繪製南洋圖景:黃錦樹的馬共小說(MAPPING THE SOUTH SEAS THE COMMUNIST FICTION OF NG KIM CHEW)>,《中山人文學報》第41期,2016年7月,頁97-116。
蘇穎欣,<馬華文化主體性的焦慮:中國性、主體性與第三世界>,《人間思想》第十輯,2019年11月,頁148-171。
顧冰琳,<雙重身份下的馬華文學書寫:黃錦樹文學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2016年9月26日,頁66-70。
諸葛靖浩,<迷惑憶往下的叢林重層:淺談黃錦樹《魚骸》中的意象可能>,《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2012年,頁23-27。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份為序)
洪王俞平,《文化身份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芳莉,《在台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鐘怡雯、陳大為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秀雁,《閱讀馬華:黃錦樹的小說研究》,台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玉慧,《越界:馬華文學中的郁達夫與黃錦樹》,台北: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謝佩瑤,《馬華離散文學研究:以溫瑞安、李永平、林幸謙及黃錦樹為研究對象》,金寶:拉曼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麗鈴,《論黃錦樹創作中的父親與還鄉》,南京: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伍靜香,《金枝芒和黃錦樹的馬共書寫研究——以<饑餓>與<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為討論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邵韶韶,《論黃錦樹馬華文學論述的建構》,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吳麗君,《黃錦樹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