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圖書館首頁
|
網站地圖
|
首頁
|
本站說明
|
聯絡我們
|
相關資源
|
台聯大論文系統
|
操作說明
|
English
簡易查詢
進階查詢
論文瀏覽
熱門排行
我的研究室
上傳論文
建檔說明
常見問題
帳號:guest(18.227.228.2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論文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作者(中文):
柳至芳
作者(外文):
Liu, Chih-Fang
論文名稱(中文):
移動‧顯像‧對話──以黃春明的作品作為高中國文教育改革之實驗過程的反身民族誌
論文名稱(外文):
Mobility, Visualization and Dialogue: A Reflexive Ethnography Using Huang Chun-Ming’s Literatures as a Set of Materials to Create a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指導教授(中文):
李威宜
指導教授(外文):
Lee, Wei-I
口試委員(中文):
陳中民
何浩慈
口試委員(外文):
Chen, Chung-Min
Ho, Hao-Tz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
104141518
出版年(民國):
11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移動
、
顯像
、
對話
、
黃春明
、
實驗課程
、
反身人類學
外文關鍵詞:
Mobility
、
Visualization
、
Dialogue
、
Huang Chun Ming
、
Experimental Curriculums
、
Reflexive Anthropology
相關次數:
推薦:0
點閱:10
評分:
下載:0
收藏:0
黃春明以城市為背景的小說中,描寫鄉下人進城後面對城市生活的掙扎拚搏,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的觀察與感受。本論文是筆者作為一名高中國文教師,以民族誌的參與觀察為研究方法,採第一人稱、散文方式寫就,視線和思緒往返於觀看與遙想之間,在閱覽黃春明其人及其作品時,看到了他的移動故事,也看見了自己進城的進程與進出城鄉的反思;同時,也在臺上看著眼前沒有制服、終有一日移動到他方的學生,想起那些年穿著制服坐在臺下、企圖奔向遠方的自己。
當筆者將教室變成田野地後,多了他者的視角與反身的路徑,才有能力拉出距離檢視教學過程、推行實驗課程,嘗試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變成可被體驗的教學活動,教學身分便從講課者、說書人變至策展人與造境者,從而體察離開家鄉、抵達彼方不再是前行的唯一意義,反而是前進時與他人產生連結、與群體創造同在變成了定義自己的方式。於是,在輔導學生升學的過程中,體悟學生他日移動到彼方的原因正是筆者移動到此地的意義,希望能協助學生透過走讀與對話進行有意義的移動,讓他們也有能力述說個人的生命經驗,進而增進自己與他人同理共感之能力。
Mr. Huang Chun Ming’s literary publications focused on his experience of leaving his rural roots and moving and settling into urban settings. In many of this publications he reflected his observation and feeling on such transition processes. As a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er trying to teach Huang Chun Ming’s works, I realized that I also have the same kind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experience. Many of my students also have same type of experience. Thus, I decided to use such migratory experience, depicted by the author and shared by myself, my students as the foci in a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o enable my students to relate their own experience with the materials that they were studying.
This thesis is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such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Using participant-observation and reflexive methods, I documented how the instructor changes her role from that of a teacher to a story-teller as well as a curator who creates new teaching materials by combining her own life history and her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such new teaching method and materials I was able to help my students to relate their own migratory experience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that they were studying and ga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literature that they were studying. When the students were encouraged to learn by “dialoguing” their own experience with that of the author’s, I was able to help them “visualize” their personal stories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empathize with the subject that they were studyi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7
第二章 移動 9
前言 9
第一節 離開是移動後的適應方式與結果 9
第二節 我與黃春明的相逢 17
一、黃春明城市小說中之個體在城鄉間的移動 17
二、我受黃春明跨界創作的觸發 20
小結 22
第三章 顯像 25
前言 25
第一節 我與數理實驗班學生的相逢 25
一、用板書進行國文課程的說書人 28
二、用投影片和電影進行研究方法課程的策展人 32
第二節 我與普通班學生的相逢 39
一、教學現場的困境 39
二、可視化的課程作業 42
小結 49
第四章 對話 51
前言 51
第一節 跨界閱讀理解工作坊 51
一、暑期工作坊日程 51
二、用對話進行工作坊課程的造境者 62
第二節 我與小仲、小潔、小彤的相逢 65
一、啟動小仲勇氣的是他人的作為而不是權位 65
二、聽著阿公年代的歌說自己的故事的小潔 67
三、在體驗中捕捉脈絡、促進理解的小彤 73
四、我和報導人在工作坊相逢之後的故事 75
小結 79
第五章 結語 81
一、重返實驗課程 81
二、學生開始成為說故事的人 83
參考文獻 88
黃春明
1979《我愛瑪莉》。臺北:遠景出版社
2009《看海的日子》。臺北市:聯合文學。
2009《兒子的大玩偶》。臺北市:聯合文學。
2009《莎喲娜啦‧再見》。臺北市:聯合文學。
Sassen, Saskia.
1999 Whose City is it? Glob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Claims.
劉春城
1985《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臺北: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Mike Crang
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市:巨流。
Tim Cresswell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陳建忠等
2007《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
2009《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市:聯合文學。
蕭阿勤
2010《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葉蓁
2011《想望台灣:小說、電影、國家中的文化想像》,黃宛瑜譯。臺北:書林。
柳書琴、張文薰編選
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6‧張文環》。臺南市:臺灣文學館。
Allen, Joseph.
2012 Taipei: City of Displacements.
Chuang, Ya-Chung.
2013 Democracy on Trial.
李瑞騰、梁峻瓘編選,
2013《黃春明》(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2)。臺南市:臺灣文學館。
馬克‧歐傑Marc Augé
2014《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周伶芝、郭亮廷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5《重返巴黎地鐵》,周伶芝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露絲‧貝哈Ruth Behar
2019《到得了遠方,回不去故鄉:一位女性主義人類學家的跨國成長旅行》,李開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項飆、吳琦
2020《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雪裡紅
2022〈自我民族誌與俗民紀錄片除了「再現」、「主體性」之外〉。刊於「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71,2022年12月12日。
龍應台
2023〈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龍應台:「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刊於「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712,2023年5月12日。
楊彩杰
2023〈世紀.六合文藝:安妮‧艾諾:以遲來者的位置書寫記憶(上)〉,《明報》,2023年7月1日。
電子全文
摘要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1.
遊戲、地方與學習-一所國中地理課程核心素養教學實驗過程之民族誌
2.
大肚山下,時速二十的紅色達可達: 台中海線文盲女工民族誌
3.
兒童的藝術體驗與想像: 一所國小美術班邁向畢業美展的民族誌觀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論文瀏覽
|
熱門排行
|
管理/審核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