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08.1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廖書馨
作者(外文):Liao, Shu-Hsin
論文名稱(中文):佛乘一帆引-佛乘宗教徒宗教實踐力行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The Way Fosheng Zhong Disciples Practice Their Buddhism
指導教授(中文):陳中民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ung-Min
口試委員(中文):陳祥水
方怡潔
口試委員(外文):Chen, Hsiang-Shui
Fang, I-C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04141510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新興宗教佛乘宗實踐力行
外文關鍵詞:New religionFosheng Zhong BuddhismPracti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1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探討新興宗教除了提供個人心靈上的救贖管道之外,它也擔負起教化人心的功能。除了在宗教場域進行宗教性的活動外,更教導其信徒將個人修行延伸至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而宗教的領導者除了以克里斯瑪展現(charismatic display)與教徒互動外,更以身作則展現修行者簡樸、布施風範。透過觀察佛乘宗教徒實踐力行之樣貌,除了傳統的禮佛、拜懺、打坐以及禪功,更重要的發現他們是如何藉著團體的力量,加強信徒察覺自己的習氣,願意改變自己,從自覺昇華至覺他。
筆者以台灣之新興宗教-「佛乘宗」作為研究對象,試圖觀察以下四個面向:(1)信徒如何實踐宗教儀式的活動;(2)宗教如何影響信徒;(3)領導人如何影響信徒;(4)組織團體如何影響信徒修行。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書寫,以佛乘宗七位信徒做為觀察訪談對象,進行宗教實踐相關的深度訪談,並佐以「佛乘宗」之宗教出版品以及文獻資料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教徒參與宗教的途徑皆由親友介紹,訪談過程中,發現教徒對於去留皆以因緣觀進行解釋。內文將佛乘宗教徒對於宗教實踐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宗教性活動及生活力行。研究發現,受過宗教洗禮的教徒,對於食衣住行、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皆有”正向”的改變。此外,位居領導者越核心的教徒,其宗教性實踐力越高。教徒信服領導者的原因,除了克里斯瑪的非自然影響力之外,領導者的德性也為吸引教徒原因之一。最後,團體修行有助於增進教徒修行動力,透過他人的觀察建議,教徒生命的經驗以不同角度建構詮釋,因為自己的改變,也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正向,生命朝向更豁達樂觀的方向前進。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Fosheng Zhong, a new Buddhist sect popular in Taiwan, not only promise a way of ultimate salv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regimen for its believers to “rectify” their daily conducts. The believers practice their rites, such as chanting the name of Buddha, doing qigoon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religiously and follow the discipline prescribed by their mentors. Religious leaders display charis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ver as examples of persons who do good deed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ims at discovering: a.) How the disciples practice their rites? b.) To what extend that their daily live was changed by their belief system? c.) How the leaders influence their disciples? and, d.) how group solidarity enhance the disciples’ practice of rites?

This research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follows seven Fosheng Zhong practitioners intensively to observe their behaviors and conducted many in-depth interviews to gain an emic view of their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addition, many Fosheng Zhong publications were used as reference materia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 新興宗教現象 3
二、 克理斯瑪(Chrisma) 4
三、 靈驗性 6
四、 正向心理學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一、 研究步驟 9
二、 研究特色 9
三、 研究對象 10
第二章 佛乘宗 12
第一節 佛乘宗傳承 12
一、 第一代祖師 12
二、 第二代祖師 13
三、 善性導師 13
第二節 佛乘宗思想觀及修行法門 13
一、 十大一如 15
二、 十無量相應心品 16
三、 修行法門-三禪一懺 16
四、 弘法四大原則 20
第三節 佛乘宗之團體活動 22
一、 人員及課程次第分明 22
二、 弘法為己任 23
三、 關懷利他 23
四、 同修活動 24
第三章 佛乘宗教徒訪談資料分析 25
第一節 訪談個案 25
第二節 個案資料整理與分析 56
一、 入門緣由 56
二、 三禪一懺力行分析 57
三、 生活力行改變樣貌 62
四、 訪問資料統整 78
第四章 教徒實踐力行之影響、意義 81
第一節 因緣觀 81
第二節 正向轉變 83
第三節 世出世間共融 88
一、 神聖與世俗交互流動 89
二、 易信者,亦願行 90
第五章 佛乘宗團體影響力 92
第一節 靈驗神通之祕 92
一、 靈驗性/神通事蹟 92
二、 靈驗性/神通對教徒的意義 93
三、 身心變化非神通 96
第二節 領導者之風範 97
一、 指導修行方法 97
二、 修行境界印證 98
三、 實踐力行催化者 99
四、 修行模範者 101
五、 疑難雜症諮詢者 103
第三節 團體共修力量大 103
第六章 結論 105
文獻參考
附錄一 佛乘宗門人、學員修行功課表 113
表目錄
表1-1:佛乘宗教徒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25
表1-2:個案E生活面向之改變分析表 41
表1-3:個案E身語意面向之改變分析表 42
表1-4:個案E貪嗔癡慢疑面向之改變分析表 43
表1-5:個案E我、法二執面向之改變分析表 43
表1-6:個案E去習氣計畫表 46
表1-7:教徒入門途徑、動機及入教年齡表 57
表1-8:教徒進行宗教實踐之執行率及三禪一懺項目之紀錄表 59
表1-9:佛乘宗教徒綜合訪談內容整理表 79
圖目錄
圖1- 1:習氣改變流程圖 64

丁仁傑
2004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市:聯經。
2014 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可信性」: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新世紀宗教研究》,12(3):1-38。
王怡婷
2012 新興宗教信徒規信之研究-以創價學會竹苗區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宇 色
2016 我在人間的靈修迷藏,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慧雅
2004 松山慈惠堂的靈驗經驗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朱迺欣
2014 靜坐:當東方靜坐遇上西方腦科學。新北市:立緒文化。
吳雪鈺
2015 池和宮教師信徒的靈驗感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亦園
2010 信仰與文化,華藝數位出版社。
明奘法師
2010 圓覺經講記,台北縣:智慧大學出版有限公司。
黃俊諭
2007 宗教商品化之探討-以佛乘宗大緣精舍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2015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張傳琳、陳坤虎、李怡真、王沂釗、何醞琪、危正芬、許育齡(以章節排名)
2013 正向心理學,p.80。台北:洪葉。
鄭志明
1996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4。
2011 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第一卷。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善性導師
2011 金剛經關鍵密碼。台北市︰一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佛乘叩鳴集6。一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緣道祖師、緣聖宗師
2017 妙緣善法-開啟宇宙生命之鑰。台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股份有限公司。
瞿海源
1986 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刊於《中國時報》75年2月1日。
顧忠華
1992 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出版社。
莊春江
1996 阿含經隨身剪輯。慧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政憲
2011 新興宗教與宗教對話-以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的實踐觀為例證。台北:蘭臺出版社。
楊博光
2001 自求內證「佛法實修實證班」學員心得實錄(一),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
2006 自性相應「佛法實修實證班」學員心得實錄(三),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
2011 一心圓法界-學員心得實錄菁華篇,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
鄭志明
1996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4。
2011 當代新興宗教現象第一卷,頁94~96。
韓佩凌、陳柏霖
2017 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台北:雙葉。
Duckworth, A.L., Steen, T.A.,& Seligman, M. E.P.(2005)。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practice. Annual Reviews Clinical Psychology,1,629-651.
Martin E.P. Seligman, Ph.D.(2003)。《真實的快樂》。洪蘭譯。台北:遠流出版。
Michael Angrosino(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張可婷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Nagai Mikiko(永井美紀子)(1995)。”Magical and Self-Cultivation in a New Religion: The Case of Shinnyoen”,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22(3-4):301-320.
Ryuho Okawa(大川隆法)
2011 神秘之法。台北市:佳赫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William James(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蔡怡佳、劉宏信譯。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網站資料:
歷代傳承-佛教佛乘宗大乘禪功台北總堂,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ndaten/li-dai-chuan-cheng,
摘錄日期:107年03月15日。
佛乘宗宗本部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www.buddhayana.org.tw/trad/,
摘錄日期:107年03月15日。
緣道觀音廟【佛乘宗祖師廟】,
https://www.yuandao.org.tw/forshang/origin.html,
摘錄日期:107年03月17日。
瞿海源教授,〈新興宗教與社會變遷〉,弘誓雙月刊第108期99.06.26,佛教弘誓學院,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6312B7BB1BC2C53F5AB91CA5EC72D1E3,
摘錄日期:107年09月10日。
瞿海源學術資訊網,〈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中國時報》75年2月1日,
http://www.ios.sinica.edu.tw/hyc/index.php?p=column&s=mc&cm=1&keyword=&q=40,
摘錄日期:107年09月10日。
歷代傳承-佛教佛乘宗大乘禪功台北總堂,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ndaten/li-dai-chuan-cheng,
摘錄日期:107年03月15日。
愛因斯坦:我願意成為一名佛教徒,
http://www.buddha.twmail.cc/2-1/Einstein.htm,
摘錄日期:107年04月12日。
楊振寧談物理學與佛教,
http://blog.xuite.net/lingf01/twblog/141969493,
摘錄日期:107年04月12日。
佛教“八識”是什麼?,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0/95382.html,
摘錄日期:107年5月13日。
密勒日巴傳,
http://www.vajrayana.asso.fr/Chinois/Maitres-C/Kagyupa-milarepa-C.htm,
摘錄日期107年5月13日。
南懷瑾老師說學佛只有兩種人能成功,
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gkaa46.html,
摘錄日期107年5月13日。
楊定一:靜坐,讓領悟與快樂的光透進來,
網址: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562,
摘錄日期107年6月22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