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3.170.6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郭芝瑜
作者(外文):Kuo, Chih-Yu
論文名稱(中文):我國科技產業轉型與理工人才培育之關係:以1985-1995年出生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industrial transition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the generation born in 1985-1995
指導教授(中文):胡美智
指導教授(外文):Hu, Mei-Chih
口試委員(中文):史欽泰
李傳楷
口試委員(外文):Shih, Chin-Tay
Lee, Chuan-K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號:104076543
出版年(民國):106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科技產業轉型高等教育理工教育科技與社會跟隨者心態
外文關鍵詞:Taiwan Technology Industry TransitionHigher EducationEngineering EducationTechnology and Societythe follower mindse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台灣於1970年代開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成功帶動整體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在各項促成條件及原因之下,以理工人才的培育為重要幕後功臣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理工人才培育的角度為切入焦點,比較今昔理工人才的個性特質與思考價值觀,並了解現今的理工人才養成的過程,對台灣目前再次的科技產業經濟升級轉型的影響為何,以作為目前科技產業轉型瓶頸的參考。本研究主要有四點發現:(1)新世代理工專業知識份子追求興趣熱情與務實主義的平衡;(2) 新世代理工專業知識份子普遍仍有跟隨者的心態;(3)新世代理工專業知識份子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雖然有質疑與對抗,但仍受中華文化及世代經驗影響而略顯單調狹隘並習慣服從;(4)新世代理工專業知識份子對於台灣未來整體發展的看法,屬於中肯偏向樂觀,樂意擴張視野並積極與國際接軌。
Taiwan’s strategic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semiconductor and ICT industries since the 1970s, has successfully laid a solid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mongst all the successful factors, the fostering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manpower stands out as one of the inevitable drivers. By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young generation who was born in the period of 1985-1995 and with scientific/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ersonal mindset and value ideology of these interviewees who are very likely to become the high-tech industry employees in the future.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aiwan’s high-tech industrial transition from the angle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Four points of findings are concluded: (1)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background generation born in the period of 1985-1995 tends to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personal passion and practical reality; (2) the interviewe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background generation generally has the “follower” mindset; (3) the interviewe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background generation has conservative value and attitude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ast experience while tends to compromised with the top authority, but they also question and fight with the traditional social value; (4) the interviewe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background generation is generally optimistic toward Taiwan’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willing to broaden up their horizon and increase their international exposure.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1節 研究背景 1
第2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3節 研究程序 1
第4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4
第1節 訪談法 4
第2節 資料蒐集方式 5
第三章 我國科技產業發展 8
第1節 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之濫殤 8
第2節 我國科技產業於國家經濟發展的角色 14
第3節 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瓶頸 18
第4節 本章小結 22
第四章 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關連 24
第1節 大學於產業發展脈絡下的角色演變 24
第2節 我國大學在產業發展所扮演的角色:以科技產業為例 28
第3節 我國人才培育之發展脈絡 32
第4節 我國大學通識教育之規劃:以交通大學為例 40
第五章 個案訪談 43
第1節 訪談問卷設計 43
第2節 訪談內容分析 48
第3節 本章小結 5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1節 研究結論 57
第2節 管理意涵與政策建議 59
第3節 研究限制 61
第4節 未來研究建議 62
參考文獻 63
英文文獻 63
中文文獻 65
英文文獻
1. Bania, N., Calkins, L. N., and Dalenberg, D. R. (1992),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R&D laboratori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2, 209–228.
2. Binswanger, H. P. (1978), “The microeconomic of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in H. P. Binswanger and V. W. Ruttan (eds.),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3. Florax, R. and Folmer, H. (1992),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Monte Carlo evaluation of pre-test estimator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2(3), 405–432.
4. Ghezeljeh, T. N., & Emami, A. (2009).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Nurse Researcher, 17(1), 15-23.
5. Malecki, E. J. (1989), “What about people in high technology? Some research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Growth and Change, 20, 67–79.
6. Markusen, A., Hall, P., and Glasmeier, A. (1986), High-Tech America: The What, How, and Why of the Sunrise Industries, Boston, MA: Allen and Irwin.
7. OhUallachain, B. and Satterthwaite, M. A. (1992), “Sectoral growth patterns at the metropolitan level: An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entiv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1, 25–58.
8. Ruppel, P., & Mey, G. (2015).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Narrativity Revisited.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 49(2), 174-186. doi:10.1007/s12124-015-9301-y
9. Saxenian, A. (1985),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Regional prototypes or historic exceptions?”, in M. Castells (ed.), High Technology, Space,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10. Sternberg, R. (1996), “Regional growth theories and high-tech reg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 518–538.
11.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6), The Wisconsin Idea.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sconsinidea.wisc.edu/


中文文獻
A. 期刊、研討會論文
1. 林文源(2005)。通識課程的規劃、整合與發展:以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科技與社會”課程規劃為例。通識教育,12(4),19-53。
2. 林文源(2013)。打造科技、打造人:後進實驗室的追趕實作文化與人材培育。文化研究,(17),159-214。
3. 林崇熙(2000)。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7(4),39-58。
4. 徐振雄(2009)。科技與社會(STS)融入通識課程的規劃與教學實踐:以萬能科技大學“從本土環境保護意識解析科技發展下蛻變的環境價值”STS計畫爲例。通識教育學刊,(3),37-65。
5. 張峰源(2004)。轉變2001與挑戰2008-由幾項經濟及科技指標所得之觀察。國家政策季刊,3(1),201-212。
6. 陳良治(2012)。國家與公共研究機構在產業技術升級過程中的角色及演化:台灣工具機業。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1),19-50。
7. 陳清溪(2014)。我國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12),1-24。
8. 陳瑞麟(2007)。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227-266。
9. 黃武雄(1994)。通識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1(1),1-20。
10. 黃雅淳、劉金源(2014)。通識教育作為大學基礎與核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革新之目標與策略。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3),75-103+105。
11. 溫振源, 無日期, 以學生事務的角度觀察博雅教育的實踐, 收錄於《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
12. 雷祥麟(2002)。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23-171。
13. 蔡蕙安(2008)。台灣高科技產業之發展與相關實證課題探討。經濟論文叢刊,36(2),183-233。doi:10.6277/ter.2008.362.2
14.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B. 碩博士論文
1. 范蕎宇(2009)。產業變遷與大學課程之發展及趨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2. 葉坤靈(2004)。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C. 專書
1. 王世明. (1992). 資訊電子工業年鑑. 台北巿: 全華科技.
2. 王秀槐(2005)。教學使命的重新定位。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 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267-292)。台北市:高等教育。
3. 王振寰(2011)。百年企業,產業百年:台灣企業發展史。台北市:巨流
4. 王晴佳(1997)。大學之理念:洪堡德與傅斯年觀點之比較。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51-66)。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5. 朱延智(2007)。高科技產業分析。台北市: 五南
6. 吳榮義(2011)。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台北市: 新臺灣國策智庫
7.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台北市:天下。(Porter, Michael E., 1990)
8.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9. 林孝信、黃俊傑(1997)。美國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以芝加哥大學為例。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67-100)。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10. 林清江(1994)。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11.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文化
12.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13.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14.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15. 康自立(1997)。大學與產業界合作。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決策與管理。台北市:漢文書店。
16.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頁27-45)。台北市:巨流。
17. 陳伯璋(2001)。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改革方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18.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師苑
19. 曾孝明. (2004). 知己知彼 : 臺灣產業的對焦與失焦 (初版. ed., Perusal trend 5). 臺北市: 御書房.
20.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台北市:風雲論壇。(Berger Arthur Asa, 2000)
21. 黃俊傑. (2005). 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 (初版. ed.,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21). 臺北市: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2. 樓玉梅、趙偉慈、范瑟珍(2006)。我國 94-104 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心理
24.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
25. 謝凱蒂(譯)(2009)。讓天賦自由。台北市: 天下遠見。(Robinson, Ken & Aronica, Lou, 2009)
26. 瞿宛文, 安士敦 , 著, & 朱道凱, 譯. (2003). 超越後進發展 : 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 (初版. ed.). 台北市: 聯經.
D. 官方資料
1. 交通大學通識課程說明,access on 2017.5.30 http://gec2017.nctu.edu.tw/?page_id=2
2. 黃俊傑,2006,台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
E. 報章雜誌
1. 盧昭蓉(2012)。台灣電腦的始祖。科學發展,(474),32-37
2. 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2001.11.30)。工商時報
F. 網路資料
1. 換日線, 2015,〈你的人生,不該有標準流程〉, access on 2017.5.30,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475&nid=5373
2. 換日線, 2017, 〈專業訓練 vs 博雅教育──學什麼才不會在未來被淘汰?〉, access on 2017.5.30,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695&nid=7820
3. 維基百科, 無日期, 博雅教育, access on 2017.5.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9%9B%85%E6%95%99%E8%82%B2
4. 博雅青年講堂, 無日期, 博雅教育, access on 2017.5.30 http://www.latea.tw/liberal-arts
5. 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史(年表), access on 2017.6.2 http://ccckmit.wikidot.com/in:taiwanelectronicstimeline
6. 少年科技人,2014,access on 201.6.3 http://programmermagazine.github.io/y201410/htm/focus1.html
7. 光華商場歷史沿革,無日期,access on 2017.6.6 http://www.gh3c.com.tw/index.php?app=article&act=view&article_id=35
8. 竹科歷年營業額成長推移圖,無日期,access on 2017.6.14 http://www3.hbmsp.sipa.gov.tw/itri/tw/images/NewsList1000314_07.htm
9. BuzzOrange,2017,〈誰才是真.天龍人?各縣市平均薪資排行曝光:1 個新竹人薪資可以聘 2 個屏東人〉,access on 2017.6.14 https://buzzorange.com/2017/05/09/average-salary-of-every-county-and-city/
G. 影音資料
1. 子易電影有限公司(2001)。綠色矽島首部曲: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史紀事 。台北市: 經濟部技術處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