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文文獻 1. 專書 王澤鑑(1998),《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臺北:自刊。 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臺北:王慕華發行。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 林山田(2004),《刑法各罪論(下冊)》,臺北:自刊。 林秀雄(2018),《親屬法講義》,臺北市:五南。 黃榮堅(2017),《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臺北:商周。 鄧湘全(2017),《外遇森林:律師的婚姻哲學》,新北:斑馬線。 Laura Davis(著),楊大和、陳仕佳、徐雅菁(譯)(2000),《復原路上我和你─「重要他人」陪伴手冊》,新北:聯經。 Lundy Bancroft(著),朗迪.班克羅夫特(譯)(2019),《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他上一秒說愛,下一秒揮拳?親密關係暴力的心理動機、徵兆和自救》,新北:大家。 2. 期刊論文 王澤鑑(2017),〈非財產上損害的金錢賠償-慰撫金〉,《法令月刊》,68卷2期,頁1-31。 王鵬翔、張永健(2015),〈經驗面向的規範意義──論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中研院法學期刊》,17期,頁205-294。 甘添貴(2003),〈妨害婚姻與口交通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152-160。 田欣(2019),〈不貞蒐證權與隱私權之界線-論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8年度消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科技法律透析》,31卷11期,頁5-10。 何建志(2002),〈懲罰性賠償金之法理與應用-論最適賠償金額之判定〉,《臺大法學論叢》,31卷3期,頁237-289。 呂麗慧(2008),〈論離婚損害──慰撫金存在價值之探討〉,《法學新論》,3期,頁1-25。 呂麗慧(2013),〈從身份法角度論侵害配偶權之民事責任〉,《月旦民商法雜誌》,41期,頁35-51。 沈秀華(2017),〈通姦罪,姑息助長權勢性暴力的惡法〉,《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6期,頁14-15。 林世宗(2002),〈合理懷疑與優勢證據法則〉,《全國律師》,6卷9期,頁65-73。 林秀雄(1984),〈通姦與精神上之損害賠償(上)〉,《軍法專刊》,30卷,5期,頁13-20。 林秀雄(1984),〈通姦與精神上之損害賠償(下)〉,《軍法專刊》,30卷,6期,頁27-30。 林慈偉(2017),〈口交成立通姦乎?-評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易字第107號刑事判決〉,《法令月刊》,68卷10期,頁83-104。 林維新、吳威志(2015),〈我國通姦罪除罪化議題與婚姻人權之關聯〉,《人權會訊》,118期,頁47-53。 邱聰智(2012),〈我國侵權行為法構成上之潛在危機:民法債編侵權行為修正之綜論〉,《法令月刊》,頁374-378。 姜世明(2007),〈證明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頁307-402。 張永健、李宗憲(2015),〈身體健康侵害慰撫金之實證研究:2008年至2012年地方法院醫療糾紛與車禍案件〉,《台大法學論叢》,44卷4期,頁1785-1843。 許宗力編(2013),〈婚外性的罪與罰座談會〉,《台灣法學雜誌》,223期,頁16-55。 郭姿君(2018),〈民法第195條第3項身份法益侵害之界線〉,《月旦法學教室》,138期,頁123-124。 陳汝吟(2019),〈侵害陪伴動物之慰撫金賠償與界限〉,《東吳法律學報》,30卷3期,頁45-96。 陳宜倩(2008),〈改寫異性戀霸權腳本?-通姦罪與罰之女性主義法學透視〉,《事新法學》,2卷1號,1-42頁。 陳昭如(2010),〈婚姻作爲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6期,頁113-199。 陳昭如(2013)〈婚外性的罪與罰〉,《台灣法學雜誌》,223期,頁14-15。 陳聰富(2013),〈人格權的保護〉,《月旦法學雜誌》,132期,頁42-53。 陳聰富(1997),〈美國懲罰性賠償金的發展趨勢-改革運動與實證研究的對峙〉,《臺大法學論叢》,第27卷1期,頁231-264。 曾揚嶺(2008),〈論美國懲罰性賠償金之法理與我國之應用〉,《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47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第770-798頁。 黃詩淳、李容萱、邵軒磊(2019),〈離婚慰撫金的法律資料分析初探〉,《月旦裁判時報》,84期,頁68-82。 葉啟洲(2012),〈身分法益侵害之損害賠償的實務發展及其檢討〉,《政大法學評論》,128期,頁1-78。 劉昭辰(2007),〈通姦行為侵害「配偶權」?必須負損害賠償責任?─由台中地院兩則判決談起〉,《法令月刊》,58卷6期,頁33-44。 3. 學位論文 林實芳(2008),〈百年對對,只恨看不見:台灣法律夾縫下的女女親密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正華(2016),〈人格權與配偶權衝突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菀真(2004),〈台灣婦運的外遇與婚姻論述---以通姦除罪化議題為例(1990-2003)〉,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姵吟(2016),〈侵害債權人人格權之債務不履行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2008),〈民事損害賠償法上慰撫金數額算定標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劉彥伯(2017),〈婚外情與婚外性之慰撫金請求—以我國地方法院判決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藍家偉(2009),〈慰撫金量定之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政府委託研究案及其他文獻 王美玉(2018),〈109財調0004調查報告〉,《監察院調查報告》,頁33。 官曉薇(2013),〈CEDAW施行後之性別統計與法規審查:以台灣通姦罪判決之統計為核心〉,《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頁1-23。 官曉薇、郭蕙如、周承佑(2020),〈通姦罪處罰之性別分析〉,《會台字第12664號臺灣苗栗地方法院苗栗簡易庭快股法官等聲請解釋案:法庭之友意見書》,頁1-28。https://www.awakening.org.tw/news/5377(最後瀏覽日:6/19/2020)。 林鈺琪,〈立法院-通姦除罪化後民事賠償問題研析〉。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249&pid=196733(最後瀏覽日:07/17/2020) 法務部(2019),〈妨害婚姻及家庭罪案件統計分析〉,《法務統計》。https://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File.ashx?list_id=1654(最後瀏覽日:07/18/2020)。 紀惠容(2020),〈通姦罪一無是處〉,《法庭之友意見書》。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contents/show/32aqtnyhuphqhdb5(最後瀏覽日:07/18/2020)。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9),〈「去除通姦罪罰,讓婚姻回歸民法」台中高雄場結案報告〉,《婦女團體面對面溝通平台會議》。http://awakening.lib.tku.edu.tw/resources/everything/aw_2011_R_Article_2009_1_12_0046.pdf(最後瀏覽日:06/19/2020)。 總統府(2013),〈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之審查國際獨立專家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人權諮詢委員會》。 總統府(2017),〈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書〉,《司法改革國是會議》。 總統府(2017),〈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關於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第二次報告之審查國際審查委員會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人權諮詢委員會》。 二、 外文文獻 Korobkin. (1998), L. H., Criminal Conversations: Sentimentality and Nineteenth-Century Legal Stories of Adulte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ark, E. (2007), Coercive Control: The Entrapment of Women in Personal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tchelor, C. L. Falling Out of Love with an Outdated Tort: An Argument for the Abolition of Criminal Conversation in North Carolina.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87, 1910-1948. (2008) Bruton, H. Hunter. The Questionable Constitutionality of Curtailing Cuckolding: Alienation-of-Affection and Criminal-Conversation Torts. Duke Law Journal, 65, 755-800. (2016) Benz, Paulette. Nunn v. Allen, Living Separate and Apart in North Carolina, Separation Agreements, Sex, the Meaning of Unmarried, and Liability of Third Parties, North Carolina Central Law Review, 25(2), 364-365. (2003) Kyle Graham. Why Torts Di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35, 359-431. (2008) Lenore J. Weitzman. The Economics of Divorc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roperty, Alimony and Child Support Awards, UCLA Law Review, 28, 1811,1241-63. (1981) McMillian, L. Adultery as Tort.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90, 1987-2032. (2011) Ridgeway, S. G. Loss of Consortium and Loss of Services Actions: A Legacy of Separate Spheres. Montana Law Review, 50, 349-370. (1989) Thornton, Margaret. Loss of Consortium: Inequality Before the Law. Sydney Law Review, 10(2), 259-276. (1983) Jean M. Cary & Sharon Scudder.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North Carolina Refuses to E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rt Balm Torts. Elon Law Review, 4, 1. (2012) Rich, A.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5(4). 631-660. (1980) 宮畑加奈子(2016),〈台湾:姦通罪における男女格差の現状と課題〉,《法政論叢》,52巻2号,頁173-188。doi: 10.20816/jalps.52.2_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