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54.16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鴻駿
作者(外文):Li, Hong-chun
論文名稱(中文):浯島在他方: 金門學的「協商政治」與文學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Diverse Roots of Wu Dao : “The Negotiating Politics”and The Literary Construction of Kinmen Studies
指導教授(中文):陳芷凡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中文):石曉楓
詹閔旭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號:104049504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金門學協商政治華語語系金門縣政府楊樹清吳鈞堯
外文關鍵詞:Kinmen StudiesNegotiating PoliticsSinophoneKinmen County GovernmentYang Shu-QuingWu Chun-Yao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試圖指出金門學如何在「協商政治」的運作下進行主體建構。金門受限於地緣關係,長期處在臺灣與中國大陸在文化與政治上的邊緣,經過九○年代政治解嚴與地方學的興起,金門在厭臺情結與邊緣化的危機意識中,自我呈現與定位成為迫切的命題。由此出發,本研究將借鑒華語語系對中國性與在地化過程認同的討論,提出「協商政治」一概念,並指出金門的主體是「協商的主體」。本研究藉由討論金門縣政府的出版活動,以及與縣政府協力合作的縣籍作家楊樹清、吳鈞堯的文學表述與文化論述中,重新捕捉金門主體在不同階段對外的自我呈現與回應機制,並將此種呈現與回應的動態策略──亦即主體之間相遇、交流、摩擦等互動而產生的彈性策略──主張為「協商政治」。據此,金門縣政府具目的性的考量下,應和臺灣當局、華人社會乃至於世界思潮,定位金門在臺灣──中國──南洋──乃至於在世界的座標,進而解消主體消泯的焦慮。本研究最終指出,浯島在他方,當他方的資源得以內化、挪移、重新論述,金門方能經由各種「協商政治」的路徑進而尋回、建構主體。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oint out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inmen Studie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negotiating politics. Kinmen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so it has stood at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dge of Taiwan and China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end of the martial law and the rise of the local studies in 1990s, the sentiment against Taiwan and the crisis consciousness of marginalization forced Kinmen to face the urgent issue, self-presentation and position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Sinophone to Chineseness and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Negotiating Politics”. Moreover, it points out the subject of Kinmen is “the subject of the negotiation”. Re-capture the public self-present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Kinmen itself in different phases by discussing the publishing activities hosted by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and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description of two Kinmen County writers, Yang Shu-Quing and Wu Chun-Yao, who cooperate with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The study claims that this kind of dynamic strategy in presentation and response, a flexible strategy developed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such as they meet, communicate and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is “Negotiating Politics”. According to this claim,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should position Kinmen as it is in Taiwan, in China, in Nanyang, and even in the world with the authority of Taiwa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world with a purposeful consideration, and it will remove the anxiety of the eliminating subject. In the end of the study, it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the root of Wu Dao is diverse. When the resources from other places can be internalized, moved and re-discussed, Kinmen can follow different ways of “Negotiating Politics” to find back and construct the subje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金門主體:從「依附的主體」到「協商的主體」 1
二、地方學概念下的「金門學」建構 3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6
一、金門文學及相關作品之研究 6
二、楊樹清與吳鈞堯作家作品之研究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一、定義華語語系 10
二、華語語系的「協商政治」 11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金門學」的協商政治:金門縣政府的出版活動 17
第一節 打造閩南文化原鄉:以《金門學》叢刊為例 17
一、金門族人的移動 18
二、連結閩南,打造「文化原鄉」 19
三、成為區域,協商臺灣地方 22
第二節 想像的「文學原鄉」:以《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為例 23
一、從「僑鄉」到「僑鄉文學」 25
二、書寫異鄉,蘊生「原鄉情懷」 28
三、協商共構「文學原鄉」 30
第三節 「百年民國」的參與:以《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為例 34
一、金門庶民記憶的敘事展示 35
二、共構金門「民國敘事」:苦難、懷舊、偉業與歸根、持家 38
三、介入與補充,協商「中華民國」 40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多重協商路徑:楊樹清的文化資本、金門論述與文學實踐 44
第一節 「金門」作為資本:楊樹清的文化活動與文學位置 44
一、重探楊樹清的寫作歷程 45
二、從《金門報導》到「報導金門」──楊樹清的文學位置 50
第二節 楊樹清與《金門日報》〈正氣副刊〉論戰 54
一、「〈兩顆寒星〉論戰」經過 55
二、〈正氣副刊〉革新與「戰鬥文藝」之爭 58
三、楊樹清的鄉土觀 63
第三節 「金門學」的建構:楊樹清的金門論述與文學實踐 68
一、以「金門族」建構「金門學」 68
二、以「人物報導」補充「金門學」 73
三、渡與歸:以文學實踐「金門學」 75
第四節 小結 80
第四章 文學建構「金門學」:吳鈞堯的文化論述與金門書寫 82
第一節 吳鈞堯寫作歷程的「金門轉向」與金門論述 82
一、吳鈞堯寫作歷程的「金門轉向」 83
二、站在邊緣的位置──吳鈞堯的金門論述 86
第二節 吳鈞堯金門散文書寫的主題意識變化 91
一、金門與台北的映照與思索 91
二、由家到家鄉的再記憶 93
第三節 吳鈞堯「金門三部曲」的協商政治 96
一、《火殤世紀》與金門的「民國協商」 96
二、《遺神》與金門的「臺灣協商」 100
三、《孿生》與金門的「(文化)中國協商」 104
第四節 小結 109
第五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金門縣政府的協商策略 112
第二節 楊樹清的多重協商路徑 114
第三節 吳鈞堯的文學建構與協商策略 115
第四節 總結 117
參考資料 119

一、文學文本
(一)、《金門文學》叢刊
第一輯
吳鈞堯,《如果我在那裡》(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林媽肴,《浴在火光中的鄉愁》(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洪乾祐,《紅樹梅》(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張國治,《戰爭的顏色》(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許水富,《孤傷可樂》(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陳長慶,《失去的春天》(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陳能梨,《雲之鄉》(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黃克全,《時間懺悔錄》(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楊樹清,《番薯王》(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歐陽柏燕,《飛翔密碼》(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

第二輯
方然,《烤紅薯》(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吳玲瑤,《幽默伊甸》(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李金昌,《浯島啟示錄》(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東瑞,《失落的珍珠》(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洪絲絲,《異鄉奇遇》(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翁華璧,《落日故人情》(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張讓,《高速風景》(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寒川,《古厝》(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黃東平,《僑歌首部曲》(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黃美芬,《鄉宴》(金門:金門縣政府,2005)。

第三輯
石曉楓,《臨界之旅》(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吳慧菱,《謝謝你 赫蓮娜》(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洪春柳,《不知春去》(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洪進業,《離開或者回來》(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陳文慶,《戰地兒女》(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陳秀端,《藤壺之戀》(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黃珍珍,《心弦上的音符》(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楊筑君,《五月的故事》(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趙惠芬,《太武山上的美人蕉》(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蔡振念,《水的記憶》(金門:金門縣政府,2006)


(二)、「開門系列創作出版計畫」
方群、顏艾琳合編,《以火鍛造─金門詩選(戰爭卷)》(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方群、顏艾琳合編,《以風雕塑─金門詩選(風景卷)》(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吳鈞堯,《遺神》(金門:金門縣政府,2013)。
周志強,《放流在尖石溪》(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林靈,《大洋群女孩》(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4)。
翁翁,《睡山》(金門:金門縣政府,2013)。
黃克全,《鏡深》(金門:金門縣政府,2013)。
楊樹清,《阿背》(金門:金門縣政府,2013)。

(三)、其他文學文本
王金鍊,《星期三的文藝課》(金門:城中藝文社,2005)。
吳鈞堯,《一百擊》(台北:九歌,2017年)。
吳鈞堯,《火殤世紀》(台北:遠景,2010年)。
吳鈞堯,《如果我在那裡》(台北:聯經,2003)。
吳鈞堯,《坐在沙發上老去》(台北:台北縣政府,2004)。
吳鈞堯,《泡沫城之魚》(台北:羚傑,1995)。
吳鈞堯,《金門》(台北:爾雅,2002年)。
吳鈞堯,《凌雲-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年)。
吳鈞堯,《荒言》(台北:三民,2006年)。
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年)。
吳鈞堯,《尋找一個人》,(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
吳鈞堯,《履霜-金門歷史小說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
吳鈞堯,《熱地圖》(台北:九歌,2014年)。
吳鈞堯,《遺神》,(台北:遠景,2013年)。
吳鈞堯,《龍的憂鬱》(台北:九歌,1998)。
吳鈞堯,《孿生》(台北:遠景,2016年)。
東瑞,《出洋前後》(台北:設計家,2013)。
姜穆,《流》(台北:水芙蓉,1975年)。
施錫政等著,《變臉─第一屆臺灣省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台中: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
陳紀瀅、彭歌等合著,《井與燈》(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59年)。
陳義芝主編,《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8)。
須文蔚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2002)。
黃東平,《短稿一集》(金門:金門縣社教活動基金會,2004)。
楊樹清,《少年組曲》(台北:水芙蓉,1983)。
楊樹清,《渡》(台北:駿馬,1987)。
楊樹清,《演出自己──三十六個執著於生命的人物》(台北:合森文化事業,1990年)。
應平書編,《第11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中華日報,1998)。

二、專書
(一)、《金門學》叢刊
第一輯
吳培暉,《金門聚落風情》(台北:稻田,1996)。
李錫隆,《金門島地采風》(台北:稻田,1996)。
唐蕙韻,《金門民間傳說》(台北:稻田,1996)。
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台北:稻田,1996)。
張榮強,《金門人文探索》(台北:稻田,1996)。
陳炳容,《金門風師爺》(台北:稻田,1996)。
陸炳文,《金門祖厝之旅》(台北:稻田,1996)。
楊天厚,《金門俗諺採擷》(台北:稻田,1996)。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歲時節慶》(台北:稻田,1996)。
楊樹清,《金門族群發展》(台北:稻田,1996)。

第二輯
吳培暉,《金門澎湖聚落》(台北:稻田,1998)。
洪乾祐,《金門話考釋》(台北:稻田,1998)。
徐志仁,《金門洋樓建築》(台北:稻田,1998)。
楊天厚,《金門寺廟巡禮》(台北:稻田,1998)。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婚嫁禮俗》(台北:稻田,1998)。
楊樹清,《金門社會觀察》(台北:稻田,1998)。
楊樹清,《金門影像紀事》(台北:稻田,1998)。
葉鈞培、黃奕展,《金門族譜探源》(台北:稻田,1998)。
顏立水,《金門與同安》(台北:稻田,1998)。

第三輯
李錫隆,《金門島地漫步》(台北:稻田,2001)。
洪春柳,《金門島居聲音》(台北:稻田,2001)。
張榮強,《金門青嶼社》(台北:稻田,2001)。
陳水在,《金門解嚴前後》(台北:稻田,2001)。
楊天厚,《金門民間戲曲》(台北:稻田,2001)。
楊天厚,《金門高梁酒鄉》(台北:稻田,2001)。
楊清國,《金門教育史話》(台北:稻田,2001)。
楊樹清,《金門田野檔案》(台北:稻田,2001)。
葉鈞培著、黃奕展譯,《金門族譜探源》(台北:稻田,2001)。

(二)、《金門百年庶民列傳》
呂紀葆,《獅城人語──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南洋篇》》(新北:旺文,2011)。
李福井,《金色年代──金門百年庶民列傳《經濟篇》》(新北:旺文,2011)。
李福井,《風雨江山──金門百年庶民列傳《本土篇》》(新北:旺文,2011)。
周妙真,《浯家新婦──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媳婦篇》》(新北:旺文,2011)。
楊樹清,《東渡之歌──金門百年庶民列傳《遷台篇》》(新北:旺文,2011)。
陳榮昌,《戰地阿嬤──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婦女篇》》(台北:旺文文創,2011)。

(三)、其他專書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大江健三郎著,陳言譯,《沖繩札記》(台北:聯經,2009)。
王先正,《書寫金門》(金門:王先正,2017)。
王智明等編,《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台北:聯合文學,2018)。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
王德威,《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台北:聯經,2016)。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5)。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
史書美,《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2013)。
石曉楓,《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台北:麥田,2018)。
石牧民等著,詹閔旭編,《連結──第十五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臺灣文學館,2018年)。
江柏煒,《海外金門會館調查實錄:馬來西亞篇》(金門:金門縣文化局編印,2007)。
行政院新聞局,《百年風華》(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2011)。
吳鈞堯,《撥霧──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宋怡明,《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李仕德總編修,《金門縣志:96年續修》(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
李炷烽發行,楊樹清主編,《酒香古意:2002金門詩酒文化節‧全紀錄》(金門:金門縣政府,2002)。
李錫隆,《新聞編採歲月》(金門:李錫隆,2010)。
李錫隆編,《大哉金門 閩南原鄉》(金門:金門縣政府,2004)。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著,《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香港:中和出版,2012)。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2002)。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張火木,《金門當代藝文史料彙編(1912-2001)》(金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2002)。
張春傳,《金門島嶼邊緣》(台北:稻田,2001)。
陳則錞編撰,《心動花開了─金門10為在地作家的文學(心靈)地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2)。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2018年)。
寒川,《文學回原鄉》(新加坡:商務印書館,2002)。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彭瑞金主編,《2003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楊樹清,《金門鄉訊人物誌‧拾-過客卷》(台北:旺文文創,2012)。
楊樹清,《海上仙洲──金門》(台北:錦冠,1988年)。
楊樹清,《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台北:新新聞文化,2004)。
溫仕忠,《胡璉將軍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出版,2009年)。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檢察署六十週年史實特刊編輯小組編輯,《金馬法鑑-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檢察署六十週年史實特刊》(福建: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檢察署,2013)。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的流行生產》(新北:群學,2015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聯經,2003)。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顏立水,《顏立水論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
羅志平,《金門地方書寫與研究書目彙編》(台北:秀威,2011)。

三、期刊論文
王御風,〈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思與言》第49卷第4期(2011),頁33。
王智明,〈華語語系(與)一九四九:重新表述中國夢〉,《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頁1-27。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頁31-55。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頁11-37。
王德威,〈華夷風起:馬來西亞與華語語系文學〉,《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2015),頁1-29。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2012年9月),頁583-624。
江柏煒,〈「混雜的現代性」:近代金門地方社會的文化想像及實踐〉,《民俗曲藝》第147期(2011),頁185-257。
江柏煒,〈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2007),頁85-155。
江柏煒,〈戰地生活、軍人消費與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第9卷1期,(2013年7月),頁157-194。
汪亞玉,〈風獅爺民俗信仰探源〉,(《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010年12月),頁69-93。
林芳玫,〈沉默之聲: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台灣三部曲》的發言主體〉,《台灣期(2015),頁17-36。
高致華,〈鄭成學誌》第12功信仰在台灣──異文化之各自表述〉,《東吳外語學報》第22期,(2006),頁1-38。
張清芳,〈新世紀兩岸家族小說與歷史再現──以張煒的《家族》和吳鈞堯《火殤世紀》為考察中心〉,《新地文學》夏季號,(2013),頁61。
陳芷凡,〈想像共同體的(未)完成:金門及南洋作家的華語語系表述與反思〉,《中國現代文學》32期(2017),頁39-58。

四、研討會論文
江柏煒,〈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 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頁99-120。
吳明宗,〈從交集到聯集:論金門文學同臺灣文學之關係與研究視野〉,《第十一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區域研究與台灣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15)。
黃美娥,〈反共抗俄時代的金門文藝論述─以《正氣中華》為分析場域(1949-1964)〉,《201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頁53-81。
黃美娥,〈從英雄島、番薯島、斷代島到文學島─金門戰地書寫、歷史想像與島嶼形象塑造〉,《戰爭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
蔡相煇,〈鄭成功家族與金門〉,《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 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8),頁159-169。

五、學位論文
余懿珊,《金門意識與地方感型塑:以「僑鄉文學」之建構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
吳禹中,《離島小說之駐軍書寫──以澎湖、金門為研究對象》(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跨國文化研究所,2014)。
吳鈞堯,《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李木隆,《解嚴前《金門報導》對金門發展之分析》(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
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2010)。
林秀卿,《吳鈞堯金門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跨國文化研究所,2013)。
洪靉婷,《吳鈞堯離島文學書寫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3)。
徐雨村,《國家力量、人口流動與鄉民經濟變遷──以金門官澳為例》
翁慧玫,《金門鄉土文學之研究─以軍管時期為中心》(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張筑喻,《戰後臺灣「地方學」的發展》(花蓮: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4)。
陳茗,《近15年來金門原鄉文學略論》(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高等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班,2006)。
蔡秉蓉,《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1962-2007)》(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8)。

六、報刊雜誌
(一)、《金門日報》
續美玲,〈談文學批評〉,《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4年12月17日。
終南山,〈副刊二三事〉,《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7年2月11日。
湘客,〈余光中「案件」及其他〉,《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2月19日。
楊樹清,〈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讀後〉,《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2月19日。
楊樹清,〈談余光中的詩〉,《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3月26日。
樹清,〈以行動參與:由「正副」出發」〉,《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5月31日。
覺民,〈冷眼看金門文壇─兼至金門文藝界〉,《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12日。
彭歌講述,樹清記,〈國際文藝的現況與交流〉,《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17日。
張岳,〈腳步〉,《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18日。
陳生,〈微言小語─正副二三事〉,《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19日。
林中,〈也是微言〉,《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25日。
古靈,〈又是微言─看正副筆戰記(編者附誌)〉,《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29日。
朱琪,〈又是微言─看正副筆戰記〉,《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29日。
樹清,〈漫漫長路─記我一段平凡的歲月〉,《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30日。
樹清,〈漫漫長路─記我一段平凡的歲月〉,《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8月30日。
古靈,〈期待新綠的昂揚〉,《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10月1日。
古靈,〈秋色深寧亭台間 輸誠共話正副時──追憶正副文友小聚談〉,《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10月2日。
燕南山,〈小小談鄉土〉,《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10月19日。
沈鹿,〈看新綠的再昂揚〉,《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8年12月12日。
古靈,〈自我擊鼓論「正副」〉,《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2月5日。
紀年昇,〈我的祈望〉,《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4日。
王堯,〈編輯就是導演〉,《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18日。
吳耀南,〈我對正副的觀點〉,《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21日。
風來了,〈觀點中的觀點──兼向吳耀南軍進一言〉,《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25日。
許丕達,〈正副應如何踏出另一步」〉,《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26日。
B.E.R,〈我的「觀點」〉,《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6月28日。
莊原,〈文學必須根植在泥土中〉,《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7月8日。
王建裕,〈心靈小簡〉,《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4日。
古靈(編者附誌),〈我論「正副」〉,《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4日。
鍾音,〈我論「正副」〉,《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4日。
魯鈍,〈告饒篇〉,《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11日。
沈鹿,〈地域性是否必要〉,《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13日。
燕南山,〈我的筆耕歷程──兼述與正副的糾纏過程〉,《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21日。
白楊,〈地域性與彈性〉,《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79年8月22日。
古靈,〈答辯書〉,《金門日報‧正氣副刊》,1984年3月24日。

(二)、《金門文藝》
江寧,〈在記憶裡思索故鄉〉,《金門文藝》第6期,(2005.05)頁28-29。
呂紀葆,〈打氣燈起家的電器五金出入口商──楊清芳〉,《金門文藝》第18期,(2007.05),頁43-49。
呂紀葆,〈運輸貨倉業鉅子方水金〉,《金門文藝》第17期,(2007.03),頁47-52。
寒川,〈從土產出入口到電腦經銷商的陳國民〉,《金門文藝》第16期,(2007.01),頁48-54。
黃東平,〈《黃東平文集》情深意更濃〉,《金門文藝》第6期,(2005.05),30-31。
黃炎甫,〈靛藍的文學絲路──以鄉愁為文字裝扮的作手〉,《金門文藝》第16期,(2007.01),頁4-6。
嚴斌,〈在文學裡遇見金門~《金門文學》締造豐富的語言〉,《金門文藝》創刊號(2004.07)。

(三)、其他
向鴻全,〈神人關係的召喚與重建〉,《幼獅文藝》749期(2016.05),頁50-51。
向鴻全,〈搭起一坐堅實的文學橋梁──訪小說家吳鈞堯〉,《文訊》371期,(2016.09),頁38-41。
唐捐,〈斷代、離島、碎片:讀吳鈞堯《金門》〉,《全國新書月刊》第56期,(2003),頁55-56。
許耿修,〈建國百年活動回顧〉,《清流月刊》三月號(2012.03)。
楊樹清,〈發刊詞─共同營造金門〉,《金門報導》第七版,1990年9月6日。
蔡國裕,〈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與辛亥革命百年─兩岸不同的紀念與慶祝方式〉,《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1-8。
鍾文音,〈詩性的一瞥──讀吳鈞堯《崢嶸──金門歷史小說集》,(《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頁88-89。
顏艾琳,〈孤獨的鮭魚─訪楊樹清〉,《聯合報》(副刊2008.11.25)。

七、電子媒體
〈2007年台灣作家目錄〉,《國立台灣文學館》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422# (2019.05.27徵引)。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總統接見觀摩地方文化展的縣市首長及文化局長〉,《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243(2019.03.26徵引)。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文學與中國論述」〉,《東華大學播客系統》http://podcast.ndhu.edu.tw/podcast/show_episode/1616(2018.06.06徵引)。
北雁南飛,〈僑匯金門-金門民信局〉,《北雁南飛-金門》http://papilio0204.pixnet.net/blog/post/1465461-%E5%83%91%E5%8C%AF%E9%87%91%E9%96%80%EF%BC%8D%E9%87%91%E9%96%80%E6%B0%91%E4%BF%A1%E5%B1%80 (2018.06.21徵引)。
吳鈞堯,〈文學進京〉,《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248192?cprint=pt (2019.06.14徵引)。
吳鈞堯,〈火殤與火氣〉,《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225525?cprint=pt(2016.06.19徵引)
吳鈞堯,〈說「後殖民在金門」(下篇),《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106442 (2019.06.14徵引)。
吳鈞堯,〈說吳鈞堯的文學創作〉,《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54279?cprint=pt (2019.06.12徵引)。
吳鈞堯,〈歸鄉,需要多大勇氣〉,《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177009/ (2019.06.15徵引)。
李增汪,〈金門文學叢刊第一輯徵集作品錄取名單出爐〉,《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114174/,(2019.04.07徵引)。
李增汪,〈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徵稿至九月二十日截止〉,《金門日報》,https://210.69.114.126/1117/1271/1272/120978/(2019.04.08徵引)。
言叔夏,〈島與神的命運、歷史,及其暗角-吳鈞堯談新作《遺神》〉,(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78955,2018年4月11日)。
東瑞,〈到金門領獎〉,《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82089/ (2019.04.22徵引)。
東瑞,〈故鄉原來這樣美──五十八年來第一次還鄉記〉,《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3723?cprint=pt (2019.04.17徵引)。
林金融,〈《正氣中華報》與《金門日報》創報歷史〉,《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59884 (2019.05.23徵引)
金門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瓊林民防館開館啟用活動〉,(來源: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94&Itemid=315,2018年4月20日)。
金門國家公園,〈僑鄉文化展示館〉,《金門國家公園》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eftour&view=gtour&id=19&Itemid=10(2019.04.09徵引)。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景點介紹延平郡王祠〉,(來源:https://kinmen.travel/zh-tw,2018年04月21日)。
金門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ChanghuaCounty/lugang/0702015-JMG (2019.04.20徵引)。
陳心怡,〈《熱地圖》吳鈞堯:寫作的人講白了,就是有毛病,有個跟自己過不去的點〉,《博客來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2757 (2019.06.30徵引)。
陳榮昌,〈【金門臉譜系列─作家篇】 楊樹清 台金文化橋樑的報導文學旗手〉,《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85570?cprint=pt (2019.05.09徵引)
麻念台,〈穿梭正史稗史,吳鈞堯《遺神》描述金門諸神--新網新聞網報導《遺神》新書發表會〉,(來源:http://www.vistaread.com/reviews_dtl.php?action=view&id=162,2018年4月20日)。
楊樹清,〈《金門學》的發展與文化輸出〉,《獨家報導》https://www.scooptw.com/special/yannan-_forum/5710/ (2018.06.07徵引)。
楊樹清,〈那隻遍體鱗傷又孤獨的鮭魚─〈孤獨的鮭魚〉一日文學行動筆記〉,《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106871 (2019.06.05徵引)
楊樹清,〈浯江夜夜話風雲〉,《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9619 (2019.05.23徵引)。
當代敘事影展,〈當台灣屬於金門──邱育南,黃庭輔談“門”、“島”〉,《第二屆當代敘事影展:邊界。世界》https://treesmusicart.wixsite.com/2016/single-post/2016/11/18/%E7%95%B6%E5%8F%B0%E7%81%A3%E5%B1%AC%E6%96%BC%E9%87%91%E9%96%80%E2%80%94%E9%82%B1%E8%82%B2%E5%8D%97%E3%80%81%E9%BB%83%E5%BA%AD%E8%BC%94%E8%AB%87%E3%80%8A%E9%96%80%E3%80%8B%E3%80%81%E3%80%8A%E5%B3%B6%E3%80%8B(2018.06.03徵引)。
翟翱,〈【書與人】擺放金門的另一種方法──吳鈞堯談《孿生》〉,《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77918(2019.06.22徵引)。
韓婕,〈百年風華再現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史〉,《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0/5/n3392347.htm (2019.04.23徵引)。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