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251.12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高文謙
作者(外文):Gao, Wen-Qian
論文名稱(中文):21世紀以來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倡導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hinese “Tong Zhi”Impact Litigation Since 2000
指導教授(中文):陳明祺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ing-Chi
口試委員(中文):沈秀華
伍維婷
口試委員(外文):Shen, Hsiu-hua
Wu, Wei-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號:104045468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中國同志運動法律倡導影響性訴訟
外文關鍵詞:Chinese Tongzhi movementslegal advocacyimapct litig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興起至今中國同志社群發展十分迅猛,不論是社群網絡建設、集體文化構建還是公眾倡導均有一定地發展。2014年後影響性訴訟為代表的制度化倡導方式進入中國同志運動之中,各式第一起同志訴訟的標題見諸報章網絡。本文旨在探索2014年起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概念的內涵、具體實踐樣貌及其產生的原因。本文主要以2014年至2018年間產生的11個同志影響性訴訟為研究對象,並將通過文獻檢索如社群資料、同志法律規範以及司法訴訟文書,拼湊出中國同志運動的發展脈絡以及中國影響性訴訟的來由。同時通過個案訪談與田野調查所得,詳述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的具體實踐。但是由於本文撰寫的時間距離中國影響性訴訟倡導產生不過五年,且中國公民社會環境的動蕩,因此難以對同志影響性訴訟倡導方式的實際效果進行歸納總結,更多的是對階段性實踐的梳理與回顧。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ese Tongzhi’s communities since 2000, we have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ngzhi movement, especially in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network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cultures and public advocacy. The institutionalized advocacy, represented as impact litigation, has become a new method of Chinese Tongzhi movement since 2014. Through studying eleven Tongzhi impact litigations from 2014 to 2018,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content, practices and origins of Chinese Tongzhi impact litigation since 2014.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Tongzhi organizations which facilitated impact litigation cases. This thesis will display th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impact litigation in China, through re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such as community resources, legal norms of Tongzhi and pleadings. The practices of Chinese Tongzhi impact litigation will also be detailed by analyzing the findings of interviews and field researches. This thesis reviews and analyzes existing practices rather than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Tongzhi impact litigation in China, due to the instabilities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and the unclear future of Tongzhi impact litigation as an emerging metho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的初步分析 --------------------------------------4
第四節 章節安排---------------------------------------------------------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16
第一節 中國影響性訴訟的內涵 ------------------------------------------16
第二節 中國的法律體系與法律建設 --------------------------------------25
第三節 異性戀霸權制對中國法律的宰制 ---------------------------------29
第三章 中國同志運動脈絡及其策略轉變 --------------------------------40
第一節 中國語境下政治機會結構理論的適用 ----------------------------40
第二節 中國同志運動的發展脈絡-----------------------------------------43
第三節 中國同志運動的策略轉變-----------------------------------------59
第四章 中國同志訴訟的發展脈絡及其支持結構-------------------------- 64
第一節 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的發展脈絡----------------------------------64
第二節 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的支持結構----------------------------------74
第五章 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的具體實踐---------------------------------93
第一節 倡導時機的選擇:議題-------------------------------------------94
第二節 訴訟策略--------------------------------------------------------102
第三節 倡導機制與倡導策略--------------------------------------------113
第六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2

中文參考書目
一、專書
1、李銀河、王小波,1992,《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山西:人民出版社。
2、潘綏銘: 《中國性現狀》,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427 頁。
3、周華山,1997,《後殖民地同志》。香港: 香港同志研究社。
4、郭曉飛,2007,《中國法視野下的同性戀》。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5、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李凡,2011,《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再論公民社會的發展》。北京:世界與中國研究所。
7、富曉星,2012,《空間、文化、表演︰東北A市男同性戀群體的人類學觀察》。光明日報出版社。
8、康曉光、韓恒、盧憲英,2010,《行政吸納社會: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世界科技出版社。
9、吳革,2005,《中國影響性訴訟》。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孫立平,2004,《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11、王名,2008,《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1978-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徐卉,2008,《通向社會正義之路—公益訴訟理論研究》。法律出版社。
13、趙思樂,2017,《她們的征途:直擊、迂迴與衝撞,中國女性的公民覺醒之路》。八旗文化出版社。
二、專書論文
1、高丙中、袁瑞軍,2008,<導論:邁進公民社會>。頁碼,收錄於:《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2、王晴鋒,2014,<现代中国同性恋话语之发轫: 嵌入性抑或本土性?>。青海社會科學。
3、王晴鋒,2011,<生存現狀、話語演變和異質的聲音——90年代以來的同性戀研究>。青年研究。
4、王晴鋒,2015,<身份隐匿、族群分化与同性恋运动>。吉林大學學報。
5、魏偉,2011,<圈内人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内化的異性戀正統主義對同志的影響>。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6、王亞新,2017,法治研究,立案登記制改革:成效、問題及對策--基於對三地法院調研的思考
7、王名,2009,<走向公民社會: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歷史和趨勢>。吉林大學社會學科學報。
8、鄭準鎬,2004,《非政府組織的政策參與及影響模式》。中國行政管理。
9、殷晔颖 ,2013,《困境與發展:社會轉型中的中國律師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0、郭曉飛,2004,《對一起同性賣淫案的法理學解讀》。開放時代。
11、郭曉飛,。2007,《中國有過同性戀的非罪化嗎?》。法制與社會發展。
12、艾佳慧,2010,《網絡時代的影響性訴訟及其法治影響力 (上):基於 2005—2009 年度影響性訴訟的實證分析》。中國法律。
13、艾佳慧,2010《網絡時代的影響性訴訟及其法治影響力(下):基於2005—2009年度影響性訴訟的實證分析》。中國法律。
14、周偉,2012,《從身高到基因:中國反歧視的法律發展》。清華法學。
15、范鐘秀,2008,《合作與對抗之間:中國影響性訴訟影響公共秩序方式的初步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16、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2010,《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17、王金壽,2014,《台灣環境運動的法律動員:從三件環境相關判決談起》。台灣政治學刊。
18、曾繁旭,2009,《國家控制下的NGO議題建構:以中國議題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
19、許浩,2007,《我不是刁民:對話中國「公益訴訟第一人」邱建東》。中國經濟周刊。
20、曾鎰筠、袁佰武,2011,《公益訴訟研究綜述》。天府新論。
21、趙許明,2003,《公益訴訟模式比較與選擇》。比較法研究。
22、胡雲紅,2017,《中國公益訴訟制度沿革》。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3、梁治平,2015,《論法治與德治:對中國當代法治的一個內在觀察》。中國文化。
24、魏漢濤,2005,《法律和權力的最佳配置探尋》。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5、王莉君、孫國華,2003,《論權力與權利的一般關係》。法學家期刊。
26、陸永櫟,2016,《從立案審查到立案登記:法院在社會轉型中的司法角色》。中國法學。
27、張衛平,2009,《起訴難,一個中國問題的思索》。法學研究。
28、李步雲,2007,《中國法治歷史進程的回顧與展望》。法學。
29、張裕佳,2017,《論立案登記制實施中的問題與完善—以北京市法院為例》。法制與社會。
30、孫佑海,代傑,2015,《立案登記制改革對環境訴訟的影響研究》。環境保護。
31、胡守勇,2017,《法院立案登記制改革後之問題審視》。政治與法治研究。
32、王建國,2016,《法治中國視域下立案登記制的回顧與展望》。河北法學。
33、吳傳毅,201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探索的三階段》。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34、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35、魏偉,2010,《圈內人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內化異性戀正統主義對「同志」的影響》。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36、郭曉飛,2009,《中國同性戀者的婚姻困境:一個法社會學的視角》。法制與社會發展。
37、谢岳,2010,《從司法動員到街頭抗議:農民工集體行動失敗的政治原因及其後果》。开放时代。
38、何明修,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9、張曉杰、耿國階、孫萍,2013,《政治機會結構理論述評》。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40、文宏、戚曉雪,2016,《政治機會結構與民眾抗爭行為的策略選擇:基於蘭州市宋村集體土地糾紛的案例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41、朱海忠,2011,《西方「政治機會結構」理論述評》。國外社會科學。
42、郇慶治,2012,《「政治機會結構」視角系的中國環境運動及其戰略選擇》。南京工業大學學報。
43、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
44、廉衛東,2007,《網絡空間的同性戀群體及其建構》。東南傳播。
45、黃金橋,2007,《影響性訴訟:社會轉型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精靈》。社科論叢。
46、謝岳,2010,《從「司法動員」到「街頭抗議」:農民工集體行動失敗的政治因素及其後果》。開放時代。
47、何明修,2006,《「社會運動研究的社會學想像」質性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48、李連江、段海燕,2014,《當代中國的權利意識與規則意識》。中國社會公共安全研究報告。
49、蒋柳萍,2017,《政治機會結構視角下中國環保NGO政策倡導研究》。法制與社會。
四、會議論文
1、羅敏,2011,<另一種書寫——有關北京拉拉社區發展的一項口述歷史研究>。論文發表於「權利与多元:第三届中國「性」研究國際研討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性」與社會發展資源中心,2011年6月17日至19日。
五、碩博士論文
1、安策,2017,《中國環境NGO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
2、黃克明,2005,法律與權力關係研究。蘇州大學法律碩士論文。
3、洪安祺,2017,《同性戀權益憲法保護的困境與出路》。上海社會科學院。
4、霍春怡,2018,《LGBT群體權利的立法保障研究》。內蒙古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5、鄭夢琛,2016,《女同性戀群體的網絡化生存:基於女同APP“The L”的個案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六、其他材料
1、UNDP,2014,《「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對LGBT人群及民間社會所處的法律與社會環境的參與式調查與分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劉明輝,2016,《LGBT法律案例研究》。美國律師協會全球法治項目。
2、何小培,2008,《中國女同性戀的過去與今天》。北京粉色空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同語,2015,《北京拉拉社區發展口述史》。北京同語。
4、女愛,2008,《她們的愛在說:愛上女人的女人•上海•口述歷史(一)》。上海女愛。
5、Tom Mountford,2009,《中國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群體的法律地位與法律狀況》。北京同語。
6、黃嚴忠、賈平,2014,《全球基金的中國遺產》。https://www.cfr.org/content/.../IIGG_WorkingPaper15_Huang_Ping_Chinese.pdf,取用日期:2018年12月31日。
7、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兩岸對話,同志運動發展的現況與展望》。http://sex.ncu.edu.tw/conference/symposium/pdf/20071025.pdf,取用日期:2018年7月24日。
8、郭曉飛,《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郭曉飛:同性戀維權案件結果多為「程序性迴避」》。中國論文網。https://www.xzbu.com/1/view-7327230.htm,取用日期:2018年7月5日。
9、劉明珂,2018,《中國同志影響性訴訟研究》。同語。
中國網絡空間發展研究院,2015,《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摘要)》。

英文參考書目
一、專書
1、Andersen, Ellen Ann, 2006, Out of the closets and into the courts: Leg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and gay rights litig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Benney, Jonathan, 2013, Defending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 Routledge.
3、Epp, Charles R., 1998, The rights revolution: Lawyers, activists, and supreme cour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Evans, Harriet, 1997,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Dominant discourses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5、McCann, Michael W, 1994, Rights at Work: Pay Equity Reform and the Politics of Legal Mobilizati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Okafor, Obiora Chinedu, 2006, Legitimizing human rights NGOs: lessons from Nigeria. Africa World Press.
7、Schuck, Peter H., 2006, Meditations of a Militant Moderate: Cool Views on Hot Topics. Rowman & Littlefield.
8、Tarrow, Sidney G., 1998,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VeneKlasen, Lisa, Miller Valerie, Budlender Debbie, and Clark Cindy, 2002, A new weave of power, people & politics: the action guide for advoca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Oklahoma City: World Neighbors.
二、專書論文
1、Craig Jenkins, J., 2006,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advocacy.”, Pp, 307-332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edited by Powell, Walter W., and Richard Steinber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Engebretsen, Elisabeth L., 2015, “Of pride and visibility: The contingent politics of queer grassroots activism in China.”, Pp. 89-110 in Queer/tongzhi China: New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ctivism, and media cultures, edited by Elisabeth L. Engebretsen, William F. Schroeder, Hongwei Bao. NIAS Press.
3、Gamson, William and Meyer David S., 1996, “Framing political opportunity.", Pp. 275-290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 edited by Doug McAdam, Jonn D. McCarthy and Mayer N. Za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
1、Chua, Lynette J., 2012, "Pragmatic Resistance, Law,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Authoritarian States: The Case of Gay Collective Action in Singapore.” Law & Society Review 46(4): 713-748.
2、Cummings, Scott L and Rhode Deborah L., 2009, “Managing pro bono: Doing well by doing better.” Fordham L. Rev 78: 2357.
3、Galanter, Marc, 1983, "Reading the landscape of disputes: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nd think we know) about our allegedly contentious and litigious society.” Ucla L. Rev 31: 4.
4、Hung, C. F., 2010, “The politics of China's Wei-Quan movement in the internet age."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1(2): 331-349.
Koopmans, Ruud, 1999,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Some splitting to balance the lumping." Sociological Forum 14(1): 93-105
5、McCammon, Holly J., Chaudhuri Soma, Hewitt Lyndi, Muse Courtney Sanders,Newman Harmony D., Smith Carrie Lee, and Terrell Teresa M., 2008,“Becoming Full Citizens: The Us Women’s Jury Rights Campaigns, the Pace of Reform, and Strategic Adap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3(4):1104-1147.
6、McCann, Michael, 2006, “Law and social movements.”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2: 17-38.
7、Parkin, Siodhbhra, 2017, "LGBT Rights-Focused Legal Advocacy in China: The Promise, and Limits, of Litigation." Fordham Int'l LJ 41: 1243.
8、Spires, Anthony J., 2011, “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1): 1-45.
9、Teng, Biao and Stacy Mosher, 2012, “Rights defense (weiquan), microblogs (weibo), and the surrounding gaze (weiguan): The rights defense movement online and offline.”China Perspectives 3: 29.
10、Ulises, Moreno-Tabarez, Chávez Karma R., Leonelli Stephen J., Huang Ana, Deklerck Stijn and Rother Carina, 2014, “Queer Politics in China: A Conversation with‘Western’Activists Working in Beijing.” QED: a journal in GLBTQ worldmaking 1(3): 109-132.
四、會議論文
1、Tam, Waikeung, 2010, "Legal Mobilization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t Study of Post-Colonial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The 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 Renaissance Chicago Hotel, Chicago, IL, May 27, 2010.
五、其他材料
1、Human Rights in China, 2006, "Weiquan Online." In China Rights Forum, https://www.hrichina.org/sites/default/files/PDFs/CRF.3.2006/CRF-2006-3_Weiquan.pdf (Date visited: Dec 29. 2018)
2、Internation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 and Intersex Association: Carroll, Aengus and Mendos, L.R., 2017, State-Sponsored Homophobia 2017: A world survey of sexual orientation laws: criminalisation, protection and recognition. Geneva: ILG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