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3.0.1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李 亮
作者(外文):Li, Liang
論文名稱(中文):帝國最後一場大婚:從籌辦、展演到紀錄
論文名稱(外文):The Last Grand Wedding of the Empire: From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to Documentation
指導教授(中文):陳熙遠
李毓中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si-Yuan
Li, Yu-Chung
口試委員(中文):何漢威
劉錚雲
賴惠敏
巫仁恕
口試委員(外文):Ho, Hon-Wai
Liu, Cheng-Yun
Lai, Hui-Min
Wu, Jen-Sh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4043881
出版年(民國):113
畢業學年度:11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3
中文關鍵詞:清帝大婚慈禧太后妝奩禮節
外文關鍵詞:Qing emperor's grand weddingEmpress dowager Cixidowryritua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選秀女制度在清代晚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是滿洲統治者控制八旗人口的一種手段,也成為部分家庭實現階級躍升的機會。慈禧太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為光緒帝擇得的皇后靜芬遵循了同樣的路徑。在漫長的選秀女中,一路暢通地成為最後的勝者,代表了慈禧之後葉赫那拉家族不斷嫁入皇室,進而擴大家族的政治影響力的榮升之路。
光緒皇帝大婚典禮的籌備工作是一項多方參與的國家工程,為此專門成立臨時指揮機構——大婚禮儀處來統籌、協調這一工作,耗時兩年有餘。做事在於用人,醇親王奕譞被選擇主理此項大典,顯示出實際統治者慈禧對他的信任。大婚禮儀處的首要職責是籌措足額的銀兩,這是一筆總額高達550萬兩的款項,占全國財政收入的7%, 前後消耗了18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全部的籌措任務。銀兩的組成直接反映了彼時的國家財政狀況,其內,既有來自戶部銀庫,還有地方餉銀,二者又均由不同用途的專項銀兩拼湊而成,顯示出國家財政運轉的艱難。儘管清代的內外廷財務制度相對完備,兩個系統並行不悖,內務府銀庫服務於皇帝相關的各項開支,但大婚的巨額開銷依然全部來自戶部銀庫。
慈禧雖然表面上宣導節儉,卻在籌備過程中多次追加預算,與懿旨中「撙節」的理念背道而馳。大婚的籌備工作被分成「內辦」(內廷備辦)和「外辦」(京師內外近30 個衙門、機構分工辦理)兩個部分,相較於同治大婚,此屆確實大幅削減了預算,幾乎無一例外地體現在外辦部分。隱藏其間的是中央與地方圍繞款項控制、撥發比例、撥款方式等問題展開的博弈,特別是位於江南地區的三處織造衙門,面對內亂破壞、經費短缺、原料騰貴,不得已靠著主事官員被迫捐出的養廉銀兩才勉強涵蓋所有成本。與此同時,大婚經費總量的80%被內廷掌控,用於各種不透明的「內辦」支出,引發了慈禧藉機斂財的傳聞。
皇后妝奩是籌備工作的一個重點,既是個人用度的巔峰造作,又體現出晚清發達的物質文化。妝奩以200抬為總數,對比同治大婚妝奩情況,是一個偷換的概念——在置辦總量無甚變化的前提下,通過縮小「妝奩」數量和範圍、增加其他物品,來展現節儉的態度。妝奩入宮還是一次精心排布的展演,同其他大婚禮節一樣,都是禮制搬演的一環。《大婚典禮紅檔》作為大婚籌備工作的記錄,體現了清廷內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基礎。清廷政策往往遵循前朝成案,而慈禧太后在選擇成案時,更傾向於有利於自己的選項。
The selection of imperial consor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served not only as a means for the Manchu rulers to control the Eight Banners population but also as an opportunity for some families to achieve social mobility. Empress Dowager Cixi is a prominent example, and the empress chosen for Emperor Guangxu, Jingfen, followed a similar path. Successfully navigating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 of selection to become the final victor represented the Yixinara family’s continuous integration into the royal family, thereby expanding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after Cixi.
The preparation for Emperor Guangxu’s grand wedding ceremony was a national project involving multiple parties, coordinated by a temporary command institution called the Grand Wedding Ceremony Office. This effort took more than two years. Appointing Prince Chun, Yixuan, to oversee this grand ceremony demonstrated Empress Dowager Cixi’s trust in him.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and Wedding Ceremony Office was to raise sufficient funds, amounting to a total of 5.5 million taels of silver, which accounted for 7% of the national fiscal revenue. The entire fund-raising task took about 18 months to complet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ilver funds directly reflected the state of the national finances at the time, consisting of both funds from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and local contributions, all pieced together from various special allocations, illustrating the difficulty of national financial operations. Despite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s inner and outer courts, with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s treasury serving the emperor’s expenses, the enormous wedding expenses still came entirely from the Ministry of Revenue’s treasury.
Although Empress Dowager Cixi publicly advocated frugality, she repeatedly increased the budget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contradicting the idea of thrift in her edicts. The preparation work was divided into "internal" (inner court arrangements) and "external" (handled by nearly 30 offices and institutions in and around Beijing). Compared to Emperor Tongzhi’s wedding, the budget for this even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most exclusively in the external preparations. Hidden within this process was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truggle over fund control, allocation ratios, and disbursement methods. Especially in the Jiangnan region, the three weaving offices, facing internal chaos, financial shortages, and expensive raw materials, had to rely on the officials’ reluctantly donated stipends to cover all costs. Meanwhile, 80% of the wedding fund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inner court and used for various opaque "internal" expenditures, leading to rumors that Cixi was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to accumulate wealth.
The empress’s dowry was a focal point of the preparations, symbolizing the pinnacle of personal expenditure and reflecting the developed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dowry, totaling 200 cases, was a concept shift compared to Emperor Tongzhi’s wedding dowry—showing an attitude of frugality by reducing the number and scope of "dowry" items while increasing other items, without changing the total amount. The entry of the dowry into the palace was a carefully arranged performance, just like other grand wedding ceremonies, forming part of the ritual enactment. The "Grand Wedding Ceremony Red Archives," as a record of the wedding preparations, reflected the legitimacy of Qing court policy-making. Qing policies often followed precedents, and Empress Dowager Cixi preferred options that benefited herself when selecting prece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4
三、核心史料 10
四、本文架構 21
第二章 選后:家天下的另一種敘述 24
第一節 葉赫那拉氏女性宮廷史 24
一 、神武門外的孔雀頂轎 24
二、一門兩皇后兩福晉三夫人 26
第二節 秀女到皇后 30
一、歷三年擇三人 30
二、皇后「適齡」與貴人從缺 35
第三章 籌備:兼顧「面子」「裡子」的運籌 39
第一節 內務府之上的大婚禮儀處 40
一、人員組成 40
二、功能架構 43
三、醇親王奕譞 47
第二節 國家財政之外的巨款籌措 52
一、7%國庫收入 52
二、18個月聚攢 54
三、以國帑辦家事 57
第三節 立意「節儉」的大婚典禮 60
一、物質層面的縮減 62
二、經費短缺及應對 65
三、「內辦」與「外辦」 66
第四章 妝奩:個人用度的巔峰造作 75
第一節 製辦:舉國造物 76
一、200抬妝奩 77
二、11個衙門 82
三、一萬兩黃金 85
四、絲綢與瓷器 88
第二節 路線:時空計算 91
一、妝奩入宮 91
二、新人入宮 94
第三節 搬運:閉門大戲 99
一、拴抬工具 99
二、鑾儀禮服 100
三、千人「遊街」 104
第五章 困境:江南三織造與帝國縮影 107
第一節 尋本溯源的文書整編考 107
一、成案製作 108
二、政令形成 111
三、驛傳及電報 113
第二節 今非昔比的江南手工業 115
一、戰爭貽害 115
二、官派民織 117
三、完竣啟運 118
第三節 錙銖必較的經費爭奪戲 120
一、「由內支發」到「就近指撥」 120
二、京餉濟急 121
第四節 一味撙節的賬單出資人 123
一、別有用心的兩本賬 123
二、不斷縮減的差務款 125
三、首當其衝的織造官 128
第六章 禮節:傳統之名的變與不變 130
第一節 明清易代的大婚禮 134
一、明代天子納后 135
二、清代大婚禮改造 136
三、清朝四帝大婚禮比較 139
第二節 納采禮與納采宴 141
一、禮物 141
二、備宴 145
三、用宴 149
第三節 大徵禮 152
一、禮物和賜物 153
二、內辦緞布衣裘 156
三、馬匹和鞍轡 158
四、黃案、亭座和鑾儀衛 160
第四節 冊立、奉迎禮 161
一、吉時吉嚮 162
二、演禮 164
三、正副使節 166
四、禮節及儀物 168
結論 173
一、從父權到母權的晚清宮廷史 173
二、從國庫到私房的舉國大籌備 175
三、從作坊到圖冊的禮儀搬演場 178
徵引文獻 182
附錄一 光緒大婚典禮內辦細目一覽表 197
附錄二 同治大婚期間江南三處織造備辦妝奩及綵紬情況 199
附錄三 皇后儀駕及嬪位采仗應織繡片料工一覽 200
附錄四 清代四帝大婚時程 202
附錄五 《光緒大婚典禮全圖冊》 213
傳統文獻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王文錦審定,《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蕭嵩等,《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所藏清光緒十二年(1886)氏公善堂校刊本影印。
(南唐)靜 筠二禪師編撰,《祖堂集》,孫昌武、[日]伊川賢次、[日]西口芳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王燕均,王光照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王圻輯,《三才圖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90-192,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刻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5。
(明)不著撰者,《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十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17,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5。
(明)申時行等修,(明)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續修四庫全書》,冊789-7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內府刻本影印,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明崇禎十年(1637)塗紹煃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明)佚名編,《便民圖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18,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貞吉刻藍印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5。
(明)佚名、文嘉等編次,(清)周石林等重錄,《〈天水冰山錄·鈐山堂書畫記〉標校》,連冕、李亮等編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施耐庵著,(明)李卓吾,金聖歎點評,《水滸傳》,袁世碩,伍丁整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明)徐一夔,梁寅等纂修,《大明集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據明嘉靖九年(1530)內府刻本影印,2009。
(明)解縉等修,《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縮微膠捲影印,1962。
(明)劉基編,《多能鄙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185,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范惟一刻本影印,濟南:齊魯書社,1995。
(明)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縮微膠捲影印,1962。
(清)內務府輯,光緒《大婚典禮紅檔》,清光緒內府精寫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藏。
(清)內務府輯,《欽定宮中現行則例》,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六十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十年(1884)武英殿刻本影印,1979。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高仁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李光地等編,《御定星歷考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允祿等編,《欽定協紀辨方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允祿、蔣溥等纂修,《皇朝禮器圖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5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崑岡等修,(清)吳樹梅等纂,光緒朝《大清會典》,《續修四庫全書》,冊7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影印,1997。
(清)允祹等修,乾隆朝《大清會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1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輯72-73,冊711-730,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康熙年間(1662-1722)刻本影印,1992-1993。
(清)崑岡等修,(清)劉啟端等纂,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冊798-8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1997。
(清)托津等修,嘉慶朝《大清會典事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三編,輯69,冊681-690,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嘉慶年間(1796-1820)刻本影印,1991。
(清)允祹等撰,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2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慶桂、董誥等纂修,《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清)寶鋆等編,《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原皇史宬大紅綾本影印,1986。
(清)朱夀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張靜盧等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林述訓等修,(清)單興詩、歐樾華等纂,同治《韶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華南地方2》,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影印,1966。
(清)王椷,《秋燈叢話》,《續修四庫全書》,冊12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1997。
(清)不著撰人,〈宮中檔案紅事檔登記目錄〉,《宮中檔案專案檔登記目錄》,編號:宮乙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清代編》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1753)秦氏味經窩刻本影印,2012。
(清)罗惇曧,《羅癭公筆記選》,孫安邦、王開學點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清)劉嶽雲,《光緒會計表》,上海:教育世界社,光緒辛丑年(1901)。
(清)文煜等編,《欽定工部則例》,《故宮珍本叢刊》,冊297-298,海口:海南出版社,據清光緒十年(1884)刊本影印,2000。
《宮中雜件》第1247、1252包,轉引自王道成,〈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之初的身分〉,《清史研究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輯3,頁200。
(清)佚名輯,《總管內務府現行條例(廣儲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86,冊852-854,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4,轉引自毛立平,〈論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皇后嫁妝〉,《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頁126。
《欽定宗人府則例》,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清)來保,李玉鳴等,《欽定大清通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5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來保,李玉鳴等,《欽定大清通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5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弘晝、鄂爾泰等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冊7-1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武英殿刻本影印,2003。
(清)額騰額修,《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冊38,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道光年間抄本影印,2003。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勒斯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樂齋漫筆 崇陵傳信錄(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胡思敬,《國聞備乘》,《夢蕉亭雜記 國聞備乘》,顧菊英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8。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童正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記》,陳義傑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繆荃孫,《續碑傳集》,南京:江楚編譯書局,清宣統二年(1910)。
(清)屠仁守,《屠光祿(梅君)疏稿》,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輯31,冊302,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夏仁虎,《舊京瑣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孫珮編,《蘇州織造局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清)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
(清)蒲松齡(一說西周生),《醒世姻緣》,臺北:聯經,1986。
(清)李明智,《北京全圖》,98×61 cm,彩繪,比例尺1比15000,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清)李光祚修,顧詒錄纂,《(乾隆)長洲縣志》, 《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下編 ,冊17,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據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影印,2012。
(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沈雲龍主編,吳語亭編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輯60,冊594-600,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清)惲毓鼎,《崇陵傳信錄》,廣文編譯所主編,《清史集腋》,冊 4,臺北:廣文書局,1972。
(清)戶部,〈請飭內務府撙節用款疏(同治十一年)〉,(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武進盛氏思補樓刊本影印,1973。
《八旗都統衙門全宗檔》第39號《戶部、鑲紅旗滿、漢都統為挑選、複選、備選秀女及入選秀女謝賞等事的咨文保結之一》,轉引自許妍:《清代「選秀女」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為傳看記名秀女於光緒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進蕉園門三十一名共六排轉知會敬事房將應辦事宜照例預備事致內務府》,光緒十四年九月十八日,檔案號:05-13-002-000899-005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轉引自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
《皇太后六旬慶典檔》,轉引自李鵬年,〈慈禧六十壽慶〉,王樹卿,李鵬年,《清宮史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逸叟,〈清帝之婚儀〉,《民國日報湖南版》,1936年9月26日,第08版。
《申報》,1912年2月21日,第14007號,第2版,〈清廷遜位詔書〉。
《申報》,1887年5月25日,第5065號,第1-2版,〈都門筆記〉。
《大公報天津版》,1903年1月8日,第205號,第02版,〈中外近事〉。
《大公報天津版》,1922年4月1日,第11版,〈清帝納采〉。
《大公報天津版》,1922年11月30日,第11版,〈大婚典禮〉。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12·奏議十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哲美森輯,《中國度支考》,林樂知譯,上海廣學會排圖書集成局版印本,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李吉奎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8。
關嘉錄、佟永功、關照宏譯,《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京師公報》,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12年2月13日),「號外」。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張發穎主編,《唐英全集》,北京:學苑出版社,據乾隆古柏堂刊本影印,200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登錄號138486。
金松喬等修,《愛新覺羅宗譜》,沈陽:共和印刷所,康德五年(1938)。
劉玉才,〈雜事近聞·大婚慶典紀盛徵實〉,載《教會新報》,大清同治十二年正月廿五日,西曆1973年2月22日,第225卷,頁11。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76。
全國圖書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清內務府檔案文獻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出版社,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博物院合編,《清宮內務府奏銷檔》,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近人論著
于善浦,《光緒皇帝的珍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中國史學會編,《洋務運動》,冊6,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王志剛,《同治皇帝》,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
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統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朱家溍選編,《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第一輯 雍正朝》,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朱誠如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
江西省輕工業廳陶瓷研究所編,《景德鎮陶瓷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任萬平,《龍鳳呈祥:清朝皇帝大婚》,北京:故宮出版社,2022。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李孝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敘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李季主編,《盛世華章 中國1662-1795》,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定宜莊,《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伯棣編著,《中國財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東城區文化文物局編,《北京市東城區文化文物志》,北京:東城區文化文物局,2000。
周棠,《中國財政論綱》,上海:群益書局,宣統三年(1911)。
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政區城市卷》,北京:文津出版社,2013。
徐立亭,《咸豐 同治帝》,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徐廣源,《大清后妃寫真》,臺北:遠流,2013。
徐廣源,《清朝二十六后妃》,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韋伯,《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康樂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郭松義、定宜莊,《清代民間婚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陳捷先,《慈禧寫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陳捷先,《以史為鑑——漫談明清史事》,臺北:三民書局,2018。
陳詩啟,《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北京:商務出版社,2014。
陳曉蘇主編,《明宮冠服儀仗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陳美東、華同旭主編,《中國計時器通史 古代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莊吉發,《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梁實秋,《雅舍遺珠》,修訂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
章君穀等著,《慈禧與珍妃》,臺北:中外雜誌社,1972。
程子衿主編,《天子的食單》,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張戎,《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
張國輝,《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張家驤,《中華幣制史》,北京:民國大學出版部,民國十四年。
張衍田,《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許妍,《清代「選秀女」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湯象龍,《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財政制度》,氏著,《中國近代財政經濟史論文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7。
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一集·論著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勞倫斯·斯通,《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 1500-18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復旦大學歷史系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童書業,《童書業著作集》,童教英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楊珍,《康熙皇帝一家》,修訂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雷光明,《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經莉主編,《清內務府檔案文獻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趙豐、尚剛、龍博編著,《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紡織》,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
趙承澤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紡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趙彥,《聖潔與美的文化 黑龍江地域少數民族婚俗透視》,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7。
鄭天挺主編,《清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劉起釪、王鍾翰等,《經史說略——十三經說略、二十五史說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德齡原著,秦瘦鷗譯,《慈禧外傳》,上海:春江書局,出版年不詳。
德龄著,顧秋心譯,《清宮二年記:清宮中的生活寫照》,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1。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薛柏成,《葉赫納拉氏家族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關嘉錄、佟永功、關照宏譯,《天聰九年檔》,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蘇州歷史博物館,《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鐵源、李國榮主編,《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8。
《北京地圖》,比例尺1比15850,天津中東石印局,民國三年(1914)。


于善浦,〈珍妃和珍妃之印〉,《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頁65-72+58。
王澈、霍華,〈選秀女綠頭牌〉,《歷史檔案》,2007年第4期,頁139。
王正華,〈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形式、政治運作與形象塑造〉,《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2年第32期,頁239-316。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15-184。
王道成,〈頤和園修建經費初探〉,《清史研究》,1994年第1期,頁83-95。
王澈、霍華,〈選秀女綠頭牌〉,《歷史檔案》,2007年第4期,頁139。
王顯國,〈清代北京民間交易中白銀的成色與平碼——以館藏房、地契約為例〉,《北京文博文叢》,2020年第4期,頁11-18。
毛立平,〈清朝皇后的妝奩〉,《尋根》,2007年第1期,頁54-58。
毛立平,〈論晚清同、光兩朝的皇后妝奩〉,《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頁125-135+160。
毛立平,〈清代選秀女制度對旗人女性的意義與影響——以清宮選秀檔案為中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頁130-138。
石毓符,〈近代金貴銀賤對中國的影響〉,《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試刊),頁40-47。
任萬平,〈清代皇帝與皇子婚禮比較研究〉,清代宮廷史研究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宮史研究》,輯1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任萬平,〈以史解畫,以圖證史——關於光緒《大婚圖》冊的繪製〉,《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頁282-306+349-350。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述略〉,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編輯部、《復旦學報》編輯部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汪建紅、吳建華,〈中央皇朝與江南社會:「蘇州織造」論述〉,《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頁76-85。
吳滔,〈清代上納布匹定價機制初探〉,《清史研究》,2022年第4期,頁1-18。
吳奇衍,〈簡論清前期內務府皇商的興起:清代內務府皇商經濟專題研究之一〉,收入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冊下,頁772-783。
吳兆清,〈清代造辦處的機構和匠役〉,《歷史檔案》,1991年第4期,頁79-89。
何威萱,〈「昏禮之壞,可勝言哉!」:論明代公主婚儀的安排及演變〉,《明史研究》,第31期(2018.12),頁5-50。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中的「備指額駙」續談〉,《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頁78-81。
杜家驥,〈清代皇家的婚姻制度〉,《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1期,頁14-25。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之指婚制入關後發展變化及「備指額駙」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4期,頁67-81+214。
汪榮祖,〈記憶與歷史:葉赫那拉氏個案論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 期(2009.6),頁1-39。
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財政之研究〉,《南開史學》,1991年第2期,頁48-62。
汪建紅、吳建華,〈中央皇朝與江南社會:「蘇州織造」論述〉,《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頁76-85。
邱仲麟,〈庸人自擾——清代採選秀女的訛言與社會恐慌〉,《清華學報》,第44卷第3期(2014.09),頁419-457。
邱仲麟,〈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制〉,《明代研究》,第11期(2008.12),頁1-58。
李鵬年,〈一人慶壽 舉國遭殃——略述慈禧「六旬慶典」〉,《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3期,頁32-40。
李文傑,〈近代變局與慶寬的仕宦人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年第2期,頁85-99。
李峻祥,〈20世紀90年代以來慈禧研究綜述〉,《池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101-105。
李成丹,《清康熙朝后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李玥,《清代北京紫禁城午門功能考述》,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李曉莉,《滿族皇室婚姻制度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茅海建,〈清代的驛站、書信、電報與《縉紳錄》〉,《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20年10月24日。
范金民,〈明代南京絲織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41-48。
范金民,〈明清時期的蘇州絲織業〉,《絲綢》,1989年第7期,頁42-44+4。
范金民,〈明代絲織品加派論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頁61-69。
范金民,〈清後期江南織造的演變〉,《歷史檔案》,1992年第1期,頁109-116。
范金民,〈明代官營絲織業三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41-47。
范金民,〈16~19世紀前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絲綢棉布貿易〉,《江海學刊》,2018年第5期,頁174-187+239。
范金民、夏維中,〈明代中央織染機構考述〉,《明史研究》,1994,頁44-50。
林子雅,《清代皇帝的穿與用——以絲、瓷大運為中心》,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林姝,〈崇慶皇太后的萬壽慶典圖〉,《紫禁城》,2015 年第 10 期,頁 44-55。
胡凡、王偉,〈論明代的選秀女之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頁110-116。
柳詒徵,〈清德宗之大婚〉,《史家與史學》,第3期(1927),頁1-45。
威廉·辛普森,〈偷窥同治皇帝的婚礼〉,《科學大觀園》,2007年第2期,頁48-51。
馬雅貞,〈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2卷第2期(2014年12月),頁39-80。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頁227。
陳熙遠,〈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0(2019),頁125-197。
陳熙遠,〈共和國裡的皇室婚禮─宣統大婚與帝制王朝的最後掙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4 期(2016.12),頁77-129。
陳熙遠,〈依違於江湖與廟堂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新史學》29卷2期 (2018.6),頁165-216 。
陳國棟,〈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頁225-269+346。
陳國棟,〈清代內務府包衣三旗人員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兼論一些有關包衣的問題〉,《食貨月刊》,第12卷第9期(1982),頁325-342。
陳先松,〈北洋海防經費收數考述 (1875-189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3分(2013.9),頁557-599。
陳先松,〈修建頤和園挪用「海防經費」史料解讀〉,《歷史研究》,2013年第2期,頁161-170。
陳先松,〈海軍衙門經費析論〉,《清史研究》,2018年第2期,頁124-137。
陳先松,〈也談三海工程與海軍衙門經費〉,《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頁155-160。
陳先松、陳兆肆,〈三海工程籌款述論〉,《歷史檔案》,2009年第2期,頁77-83+112。
陳勇,〈晚清海關洋稅的分成制度探析〉,《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頁76-87。
陳鋒,〈明清變革:國家財政的三大轉型〉,《江漢論壇》,2018年第2期,頁103-107。
陳韻如,〈畫院運作機制對清代宮廷繪畫的形塑與作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9卷(2021年9月),頁101-155+157-184+348。
高曉穎,《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晚清政局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徐瑾,〈清代皇帝御容安奉制度探析〉,《故宮學刊》,2015年第2期,頁192-220。
徐燕、胡雁,〈論「甲申易樞」後的奕譞主政〉,《貴州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頁29-32。
連冕、李亮,〈米萬鍾史事:生年卒月、東林黨爭與廠庫政務〉,《故宮學術季刊》,第38卷第3期(2021.3),頁57-96。
華立,〈清代的滿蒙聯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頁45-54+79。
孫曉瑩,〈簡論清代北京內三旗所屬內務府商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78-87。
孫藜,〈書寫與密碼:晚清皇朝「靈暈」的離散〉,《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年第9期,頁95-113+128。
韋慶遠、吳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興衰〉,《歷史研究》,1981年第3期,頁127-144。
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以同治朝的关税财政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1卷第4期(2018.7),頁97-103。
倪玉平,〈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試論清朝咸、同時期的財政轉型〉,《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6期,頁87-96。
秦雷,〈京師昆明湖水操學堂史論〉,《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頁40-46。
康保成,〈中國戲神初考〉,《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頁43-54。
康保成,〈中國戲神再考(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50-58。
許以林,〈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紫禁城》,1984年第6期,頁30-31。
梁嚴冰、劉蓉,〈清代的捐納制度〉,《歷史教學》,1996年第9期,頁50-53。
張曉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張勉治(Micheal G. Chang)著,劉文鵬,王珏譯,〈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與文武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78-89。
張海榮,〈政治聯姻的背後:載灃娶妻與榮祿嫁女〉,《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3期,頁46-61。
馮幼衡,〈皇太后、政治、藝術──慈禧太后肖像畫解讀〉,《故宮學術季刊》30卷2期(2012.12),頁103-155。
童文娥,〈清院本《親蠶圖》的研究〉, 《故宮文物月刊》,第278期(2006年5月),頁70-78。
單士元,〈關於清宮的秀女和宮女〉,《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頁97-103。
葉志如、唐益年,〈光緒朝三海工程與北洋海軍〉,《歷史檔案》, 1986年第1期,頁106-112。
瑪·烏尼烏蘭,〈論清朝對阿拉善蒙古的和親政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頁62-65。
楊國強,〈捐納、保舉與晚清的吏治失範〉,《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頁130-138。
楊文概,〈奕詝並長春宮啟祥宮為一宮的前因後果〉,收入鄭欣淼、晉宏逵主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輯6 上,頁234-241。
趙克生,〈《大明集禮》的初修與刊佈〉,《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3期,頁65-69。
趙宏,〈「官搭民燒」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頁81-85。
翟金懿,〈慈禧萬壽慶典與甲午戰敗關聯性政治記憶的塑造與詮釋——從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慶典經費談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第1期,頁120-132。
滕德永,〈慈禧太后與其六旬萬壽〉,《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0期,頁61-66。
滕德永,〈清代戶部與內務府財政關係探析〉,《史學月刊》,2014年第9期,頁58-64。
劉潞,〈清太祖太宗時滿蒙聯姻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3期,頁67-91。
劉玉才,〈雜事舊聞〉,《教會新報》,1873年第225期,頁9-11。
劉鳳雲,〈養廉銀無以養廉——以乾嘉時期攤捐官員養廉銀為中心的考察〉,《史學月刊》,2020年第11期,頁28-44。
劉暢、王時偉,〈從現存圖樣資料看清代晚清長春宮改造工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頁190-206+372-373。
劉暢等,〈神祇的轎輿——故宮藏請神位龍亭初探〉,《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7,輯39,頁70-79。
劉潞,〈《祭先農壇圖》與雍正帝的統治〉,《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頁151-156。
劉小萌,〈清皇室與三藩「額駙」〉,《滿族研究》,2002年第3期,頁14-17。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第13卷第1期(2002.3),頁71-133。
賴惠敏,〈崇慶皇太后的萬壽盛典〉,《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28 期(2016. 12),頁1-52。
賴惠敏,〈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12),頁185-233。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2012.3),頁1-76。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2011.12),頁1-75。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卷(2013.6),頁1-75。
賴毓芝,〈「圖」與禮:《皇朝禮器圖式》的成立及其影響〉,《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第2期(2020.4),頁1-56。
賴毓芝,〈構築理想帝國《職貢圖》與《萬國來朝圖》的製作〉,《紫禁城》,2014年第10期,頁56-69。
聶崇正,〈清代歷史畫巨作:《康熙南巡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 期,頁 75-79。
羅開玉,〈「遊喜神方」習俗考〉,《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頁89-94。

Ana Maria César Bastos Silva, Joana Rita Rasteiro da Cunha, and, João Pedro Cruz da Silva, “Estimation of pedestrian walking speeds on footway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Municipal Engineer,. Vol 167, no. 1( March 2014): 32-43.
Chang, Michael, “Civil-Military Tensions during the Kangxi Emperor’s First Southern Tour”,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1, 6(1): 26-52.
Elliott, Mark,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James A. Millward, Ruth W. Dunnell, Mark C. Elliott, and Philippe Forêt, ed.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4.
Lee, Hui-shu, “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Peng, Yingchen, “Staging Sovereignty: Empress Dowager Cixi (1835-1908) and Late Qing Court Art”. Ph.D. dissertation, 2014,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eng, Ying-chen, “Lingering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Photograph Portraits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in Ars Orientalis 43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3), 157-175.
Rawski, Evelyn S.,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Simpson, William, Meeting the Sun: A Journey All Round the World Through Egypt, China, Japan and California,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Marriage Ceremonies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London: Longmans, Green, Reader, and Dyer, 1874.
Stone, Lawrence,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London: Penguin, 1979.
Wang, Yeh-chien,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Westermarck, Edvard Alexander,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London: Macmillan, 1921.
Yan, Yunxiang,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Zhou, Yongming, 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Wedding of Louis X of France and Clemance Hongrie (1315),Grandes Chroniques de Franc參見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edding_of_Louis_X_of_France_and_Clemance_Hongrie_(1315).jpg

數據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
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174:290815194:10:/raid/ihp_ebook/hanji/ttswebquery.ini:::@SPAWN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mcttpc/mctwebtp?@@0.684827009964330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0.953494417449631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清代職官資料庫》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officerc/officertp?@@0.348450404936309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糧價資料庫》
(http://mhdb.mh.sinica.edu.tw/foodprice/index.php)。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代奏折檔案》
https://mhdb.mh.sinica.edu.tw/document/index.php
中央研究院近史研究所所藏一史館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全文
https://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0:0:1:hjtang@@0.17786571976417465
(此全文20290708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