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17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俊婷
作者(外文):Wang, Chun-Ting
論文名稱(中文):中國歷史文獻中的植物書寫─葛的長時段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Botanical writing in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a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f Pueraria lobate
指導教授(中文):毛傳慧
指導教授(外文):Mau, Chuan-Hui
口試委員(中文):蔣竹山
梅泰理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Chu-Shan
Metailié, Georges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4043510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方志土貢中醫
外文關鍵詞:Pueraria lobateChorographyTribut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葛是一種甚早被發現使用的植物。目前已知最早出土的葛布為三片距今約五千多年的殘片,於1972年在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挖掘出土。葛在古代的應用頗多,可做為織品,也可用於治病、荒年充飢,直到現代,葛仍然因其具有的藥效而受到重視。葛在中國社會中的使用範圍頗為廣泛,且時期綿長,由於葛在古代與現代都有相當高的使用價值,筆者想透過對於葛在中國的使用與記載,系統的蒐集、整理、歸納與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對於葛的使用。本文以葛為研究核心,進行長時段的觀察,試圖從史料的爬梳中,釐清唐朝至清朝,葛的生長範圍,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於葛的使用方式,並針對這些使用方式,進行比較分析。從文化意義、經濟價值、生產技術等方面,探討為何葛的主要用途從織品,漸漸轉變為醫藥、食材。
Pueraria lobate is a plant that was discovered and used very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f China. The earliest known Pueraria lobate fabric unearthed is three fragments dating back more than 5,000 years. It was excavated in 1972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Caoxieshan, Jiangsu Province. Pueraria lobate was used a lot in ancient times, it can be used as a fabric,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to cure diseases and satisfy hunger in famine years. Until modern times, Pueraria lobate is still valued for its medicinal properties. Pueraria lobate has a very high use value in ancient times and modern times, this work systematically collect, sort, summarize and record the use and record of Pueraria lobate in history of China. This work take Pueraria lobate as the research core, conducts long-term observations,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growth range of Pueraria lobate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tries to analyze peopl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 ways of using Pueraria lobate.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economic valu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tc., this work explores why the main use of Pueraria lobat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fabric to medicine and food.
緒論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研究回顧 2
研究方法 10
史料分析 11
論文結構 18
第一章 史料文獻中葛的書寫 22
第一節 葛的異名 24
第二節 葛與野葛 29
第三節 葛的圖像 34
第二章 葛的產地分布與變遷 45
第一節 貢賦的轉變 45
(一)上古時期的貢賦 47
(二)唐朝時期的土貢 49
(三)宋朝時期的土貢 53
第二節 唐宋時期葛的生長地區 56
第三節 明清時期葛的生長地區 76
小結 97
第三章 葛的使用 99
第一節 葛織品 99
第二節 藥葛的使用 112
第三節 食葛的使用 122
結論 129
徵引書目文獻 134
古籍:
王燾(670-755),《外臺秘要》,收錄在《實用中醫經典名著》,北京:華夏,1993。
王燾,《外臺秘要》,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存(1023-1101),《元豐九域志》,收錄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地理卷二》,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王介(活動期間:1220前後),《履巉巖本草》,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990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抄彩繪本。
王禎(1561-1653),《農書》,收錄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農學卷一》,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影印廣雅書局重刊武英殿聚珍本。
王象晉(1561-1653),《二如亭群芳譜》十四茶竹桑麻葛棉,收錄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景印明天啟刊本。
王謨(1731-1817),《江西考古録》,收錄在古籍庫,清乾隆問松園刻本。
司農司,《農桑輯要》,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影印元後至元五年刻明修本。
朱申,《周禮句解》,收錄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周禮句解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景印《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四》。
朱橚(1361-1425),《救荒本草》,收錄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景印明嘉靖四年刊本。
朱橚,《普濟方》,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汪灝(1651-?),《廣群芳譜》,收錄在《國學基本叢書》二十四冊,台北:臺灣商務,1968。
杜佑(735-812),《通典》,收錄在《北宋版通典第一卷》,東京:汲古書院,1980,景印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版通典。
李吉甫(758-814),《元和郡縣志》,收錄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地理卷一》,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影印《岱南閣叢書》本。
李林甫(?- 752)、張九齡等撰,《唐六典》,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五三-職官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欽定四庫全書》。
李昉(925-996),《太平御覽》,收錄在古籍庫,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李攸(活動期間:1134前後),《宋朝事實》,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收錄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卷七,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景印明萬曆二十二年金陵胡承龍刊本。
吳仁傑(活動期間:1178前後),《離騷草木疏》,收錄在古籍庫,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吳其濬(1789-1847),《植物名實圖考》,收錄在古籍庫,清道光山西太原府署刻本。
佚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錄在古籍庫,明刻本。
佚名,《常稅則例》,收錄在古籍庫,清雍正古香齋刻本。
佚名,《粵海關志》,收錄在古籍庫,清道光廣東刻本。
林之奇(1112-1176),《尚書全解》,收錄在《孔子文化大全》經典類-尚書全解(一),山東: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92,北京圖書館《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毛氏汲古閣抄本影印。
忽思慧(活動期間:1315-1330),《飲膳正要》,收錄在古籍庫,明景泰七年內府刻本。
昝殷(797-859),《經效産寳》,收錄在古籍庫,清光緖景宋刻本。
范祖禹(1041-1098),《唐鑒》,收錄在古籍庫,明弘治刻本。
姚可成(活動期間:1642前後),《救荒野譜》,收錄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四十八輯-借月山房彙鈔卷六十一,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影印清嘉慶張海鵬輯刊借月山房彙鈔本。
胡樸安(1878-1947),《詩經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孫思邈(560-680±1),《千金要方》,收錄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醫學卷二》,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孫思邈,《千金翼方》,收錄在《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北京:中國醫藥科技,2011。
孫思邈,《千金寶要》,收錄在古籍庫,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孫思邈,《千金要方》,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慎微(活動期間:1086-1093),《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收錄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卷二二-重修政和政類本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金泰和刊本。
馬端臨(1254-1333),《文獻通考》,收錄在《中華古籍再造善本金元編史部文獻通考卷十一》,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景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
徐光啓(1562-1633),《農政全書》,收錄在《農政全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影印平露堂刊本。
徐松(1781-1848)、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收錄在《宋會要輯稿》12食貨四十至六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以一九三六年前北平圖書館影印《宋會要輯稿》線裝本為底本。
徐松(1781-1848),《宋會要輯稿》,收錄於古籍庫,稿本。
高濂(1573-1620),《雅尚齋遵生八牋》,收錄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1子部雜家類,北京:書目文獻,1988,景印明萬曆十九年刻本。
張仲景(150-219)著;王叔和撰次,《金匱玉函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張華(232-300),《博物志》,收錄在古籍庫,清指海本。
寇宗奭(活動期間:1077-1117),《本草衍義》,收錄在《百部叢書集成》76輯十萬卷樓叢書第3函第6種,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陳祥道(1042-1093),《禮書》,收錄在古籍庫,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本。
陳仁子(活動期間:1274年前後),《文選補遺》,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九九-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欽定四庫全書》。
陳元靚(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歲時廣記》,收錄在古籍庫,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陳直(活動期間:1517前後),《壽親養老新書》,收錄在古籍庫,明胡文焕刻本。
陳宓(?-1230)),《龍圖陳公文集》,收錄在古籍庫,清鈔本。
陳師文(活動期間:1110前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在古籍庫,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陳實功(1555-1636),《外科正宗》,收錄在古籍庫,明萬曆刻本。
陳弘謀(?-1771),《五種遺規》,收錄在古籍庫,清乾隆培遠堂刻匯印本。
陶穀(903-970),《清異録》,收錄在古籍庫,民國景明寳顔堂秘笈本。
陶華(1369-1463),《傷寒六書》,收錄在古籍庫,明步月樓刻本。
陶承慶,《文武諸司衙門官制》,收錄在古籍庫,明萬曆刻本。
陰時夫,《韻府群玉》,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脫脫(1314-1355),《宋史》,收錄在《四部備要》史部-宋史七,台北:中華書局,1965,武英殿本校刊聚珍倣宋版影印。
曾世榮(1252-1332),《活幼口議》,收錄在古籍庫,日本文正鈔本。
葛洪(283-343),《肘後備急方》,收錄在古籍庫,明正統道藏本。
董煟(活動期間:1193前後),《救荒活民書》,收錄在古籍庫,清嘉慶墨海金壺本。
楊士瀛(活動期間:1264前後),《仁齋直指》,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清叟(活動期間:1378前後),《仙傳外科集驗方》,收錄在古籍庫,明正統道藏本。
楊鞏(活動期間:1908前後),《中外農學合編》,收錄在古籍庫,清光緖三十四年刻本。
趙曄(活動期間:40-130前後),《吳越春秋》,收錄在古籍庫,明古今逸史本。
齊仲甫(活動期間:1220前後),《女科百問》,收錄在古籍庫,清乾隆聚錦堂刻本。
鄭玄(127-200),《周禮》,收錄在《國學名著珍本彙刊》羣經古注單疏彙刊之一-校宋周禮鄭玄上,台北:鼎文書局,1972,民國乙卯年上海石竹山房印嘉慶戊寅士禮居刊行周禮鄭氏注。
鄭若庸(1489-1577),《類雋》,收錄在古籍庫,明萬曆六年汪珙刻本。
劉昫(888-947),《舊唐書》,收錄在古籍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劉昉(1080-1150),《幼幼新書》,收錄在古籍庫,明萬曆陳履端刻本。
劉錦藻(1862-1934),《清續文獻通考》,收錄在古籍庫,民國景十通本。
劉嶽雲(1849-1917),《格物中法》,收錄在古籍庫,清同治劉氏家刻本。
蔡戡(1141-?),《定齋集》,收錄在古籍庫,清光緖常州先哲遺書本。
潘希曾(1476-1532),《竹澗奏議》,收錄在古籍庫,民國續金華叢書本。
厲荃(活動期間:1788前後),《事物異名録》,收錄在古籍庫,清乾隆刻本。
蕭統(501-531),《六臣注文選》,收錄在古籍庫,四部叢刊景宋本。
鮑山(活動期間:1622前後),《野菜博錄》,收錄在《四部叢刊廣編》卷三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上海涵芬樓借北平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
薛鎧(活動期間:1555前後),《保嬰撮要》,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龐安時(1042-1099),《傷寒總病論》,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羅願(1136-1184),《爾雅翼》,收錄在古籍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志:
沈作賓(活動期間:1189-1200)修、施宿纂,《(嘉泰)會稽志20卷》,收錄在《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549號浙江省嘉泰會稽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影印民國十五年景印嘉慶十三年刊本。
沈痒(活動期間:1500前後)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弘治間刻本。
沈紹慶(活動期間:1543-1556)修、王家士纂,《(嘉靖)光山縣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吳潛(活動期間:1511前後)修、傅汝舟纂《(正德)夔州府志》,收錄在方志庫,明正德刻本。
林庭㭿(1472-1541)修、周廣纂《(嘉靖)江西通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祝珝(活動期間:1542前後)修、蔡元偉纂,《(嘉靖)羅田縣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陳道(活動期間:1485前後)修、黄促昭纂《(弘治)八閩通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弘治刻本。
張鉉(活動期間:1343前後),《(至大)金陵新志15卷》,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五零地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張奇勛(活動期間:1682前後)修、周士儀纂《(康熙)衡州府志》,收錄在方志庫,清康熙十年刻本。
鄒守愚(?-1556)修、李濂纂《(嘉靖)河南通志》,收錄在方志庫,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
鄒漢勛(1805-1853)纂,《(咸豐)安順府志》,收錄在方志庫,清咸豐元年刻本。
趙不悔(活動期間:1166-1175)修、羅願纂,《(淳熙)新安志10卷》,收錄在《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234號安徽省新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影印宋淳熙二年修清光緒十四年重刊本。
戴璟(活動期間:1526-1535)修、張岳纂《(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收錄在方志庫,明嘉靖刻本。

專書: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香港:三聯出版社,199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石志鳥,《中國楊柳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9。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李潤海,《中國紡織史話》台北:明文書局,1982。
村山吉廣、江口尚純,《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屋,1992。
余新,《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11。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2008。
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蔣秋華主編,《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4。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5。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陳新謙,《中華藥史紀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
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榮東,《中國菊花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1。
程傑,《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
程傑、纪永贵、丁小兵,《中國杏花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5。
新文豐出版公司,《新編中藥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1991。
劉毓慶,《歷代詩經著疏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期刊論文:
王永興,〈唐代土貢資料系年——唐代土貢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82),頁60-65。
王雲,〈明清臨清貢磚生產及其社會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6(2006),頁61-72。
尤洪輝、齊田兵,〈中國古代土貢制度發展史初探〉,《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3:3(2008),頁104-105。
文穎娟,〈中藥葛根功效探微〉,《文獻綜述》,228:1(2016),頁65-66。
曲夷,〈從《傷寒論》發病觀看六經辯證的特色〉,《山東中醫雜誌》,25:4(2006),頁219-221。
李志庭,〈李吉甫與《元和郡縣志》〉,《史學研究》,2(1984),頁24-31。
肖也珍,〈讀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土貢》〉,《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987),頁37-40。
杜錫建,〈元、明、清《一統志》比較研究〉,《中國地方志》,7(2009),頁32-38。
余婷婷,〈東周時期麻葛生產區域探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1(2013.1),頁91-94。
杜洪濤,〈《大明一統志》的版本差異及其史料價值〉,《中國地方志》,10(2014),頁42-48。
何惠玲、肖永芝,〈《肘後備急方》中葛根應用經驗探析〉,《時珍國醫國藥》29:2(2018),頁397-398。
林仁壽、吳兩新、王成,〈介紹孫思邈、李時珍、馮洪錢、林仁壽四位中獸醫學者的體驗與成果〉,《中華傳統獸醫學會會刊》,15:1(2011),頁28-30。
徐大英,〈從《通典‧食貨典》看杜佑富國安民的經濟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西南師範大學,1993),頁53-56。
孫新民,〈宋陵出土的定窯貢瓷試析〉,《文物春秋》,25:3(1994),頁47-51。
徐適端,〈略論《唐六典》的編纂特色〉,《史學史研究》,125:1(2007),頁90-97。
許亦群,〈《金匱玉函經》源流初探〉,《中醫教育》,63:2(1994),頁50。
陳明光,〈20世紀唐代兩稅法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0(2000),頁2-11。
張仁璽,〈唐代土貢考略〉,《山東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1992),頁40-46。
張威、王林,〈唐宋貢茶之比較研究〉,《黑龍江史志》,234:17(2010),頁9、17。
楊照坤,〈珍貴古籍特展上的醫書亮點——彩繪本草〉,《文津流觴》,28:4(2009),頁30。
楊庭碩,〈植物與文化:人類歷史的又一種解讀〉,《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1(2012),頁1-7。
楊玉菡,〈原型解讀:《詩經》中的葛意象〉,《桂林航太工業學院學報》,81:1(2016),頁136-140。
楊皓,〈民族志之父:馬林諾夫斯基〉,《檢察風雲》,6(2020),頁74。
蔣竹山,〈非參不治,服必萬全:清代江南地區的人參藥用與補藥文化〉,《中國社會歷史評論》,8(2007),頁114-127。
劉春雨,〈雷州葛布的保護與開發〉,《山東紡織科技》,4(2014),頁51-54。
薛景,〈淺論《詩經》中的“葛”〉,《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4:4(2006.8),頁102-104。
魏慈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與《詩經》研究瑣記〉,《東華漢學》,2(2004),頁47-72。
顧吉辰,〈王存和他的元豐九域志〉,《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1989),頁49-54。

學位論文:
王馨英,〈唐代河南道土貢探析〉,安徽:安徽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3。
文緩緩,〈唐代土貢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史博士論文,2014。
姜楠南,〈中國海棠文化研究〉,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論文,2008。
唐婷,〈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論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文化哲學碩士論文,2018。
單鵬,〈宋代土貢初探〉,河北: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6。
楊萌,〈野葛、甘葛藤葉綠體基因組比較分析及分子標記開發〉,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趙庶洋,〈新唐書‧地理志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古籍整理與研究博士論文,2015。
劉偉龍,〈中國桂花文化研究〉,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論文,2004。

英文專書與論文:
Lackner, Michael. Amelung, Iwo. Kurtz, Joachim (eds.).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et al. 2001.
Métailié, George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Bota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Circumscribe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3(2007), pp. 66-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