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7.4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陳南君
作者(外文):Chen, Nan- Jyun
論文名稱(中文):診間內外:近代上海女中醫(1925-1949)
論文名稱(外文):In and Out of the Clinic: Female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Shanghai, 1925-1949
指導教授(中文):游鑑明
王憲群
指導教授(外文):Yu, Chien-Ming
Wang, Hsien-Chun
口試委員(中文):張哲嘉
皮國立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Che-Chia
Pi, Kuo-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號:10404350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近代上海近代中醫婦女職業女中醫
外文關鍵詞:modern Shanghaimodern traditional medicinecareer womenfemal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actition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為討論1925-1949年間,中國女性如何透過進入上海的中醫學校,追求獨立的職業生涯。這個過程要追溯自她們在中醫學校的經歷,或是執業前仰賴家傳或師授的養成過程。當時,政府認為中醫既不科學又落後,對於是否要讓中醫合法化的態度曖昧。因此,中醫透過請願與建立中醫學校傳授現代中醫,努力取得政府認可。另一方面,病家依舊相信中醫的效用。與此同時,女性受五四運動女性獨立思想的影響,開始考慮成為婦幼科醫者的可能性。她們將現代化的中醫執業者視為一種得以獨立的策略。自1920年代,女性遵循少數女西醫與女中醫楷模,開始追求以中醫做為職業。在她們開啟1930年代的職業生涯之前,她們可以先進入1925年中國在上海首度為女子開辦的中醫學校,學習中醫執業必備的知識與技能。當時還須仰賴男性師長帶給她們的訓練。在追求職業生涯的過程中,她們還須對抗傳統社會中對賢妻良母的期待。因此,即使到了1940年代,女中醫依舊在家庭與職業中面臨兩難,她們的獨立執業女中醫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Chinese women pursue an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career by entering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Shanghai between the 1925 and 1949. It traces how they were trained either in schools of medical schools or apprenticeship before they started practicing. It was the time when the government, which saw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scientific and backward, was ambivalent about whether to allow the discipline to remain legal. Hence the practitioners were striving for earning government recognition by petitions and establishing schools for teaching modernized vers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Besides, Chinese patients still considered traditional medicine effective. In that context, young girls, influenced by the May the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ch called for female independence,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ies to become independent practitioners who specialized in the gynecological and pediatric divisions of newly moderniz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a strategy. From the 1920s, they followed the good examples of a few female western physicians and female traditional practitioners to pursue their career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y could enter China’s first schoo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girls in Shanghai, which was built in 1925 to learn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before they started their careers in the 1930s, when they still had to have male senior practitioners to give them trainings. All of them fought for their own positions in different ways because Chinese society still imposed the stereotype of good wife and good mother to women. Hence, even in the 1940s, female practitioners still faced the dilemma between family and career. Their status as independent female doctors was still under stress.
摘要 1
Abstract 3
謝誌 5
圖像目錄 9
表格目錄 11
第一章 緒論 13
文獻回顧 14
研究問題 18
章節概要 20
第二章 醫門初開 21
第一節 女子中西醫學院 21
第二節 二十世紀初的新女醫 25
第三節 醫生做為最佳女子職業 27
第四節 上海女子中醫學校 30
第三章 步入醫門 37
第一節 招生與授課 37
第二節 女學生實習經驗 41
第三節 畢業與獲取執照 47
第四章 闖蕩醫林-1930年代女中醫初試身手 55
第一節 女醫的多重挑戰 55
第二節 1930年代前期女醫的醫療活動 60
第三節 1930年代後期女醫的醫療活動 66
第四節 女醫家庭生活 70
第五章 女醫頭銜-1940年代女中醫的挑戰 73
第一節 女醫頭銜下的真假虛實 73
第二節 亂中求穩-1940年代女醫的醫療活動 78
第三節 末代傳承-女中醫夏霽春 82
第六章 結論 87
附錄一 92
附錄二 93
參考書目 94
(一) 史料
《民國文獻類編.醫藥衛生卷》,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周慧仙,《周慧仙手錄醫案選輯》,臺北:華岡印刷廠,2008。
(二) 期刊、報紙
《上海中醫學院年刊》,上海:上海中醫學院,1934-1936。
《上海市政府公報》,上海:上海市政府秘書處,1930-1937;1945-1949。
《上海國醫學院辛未級畢業紀念刊》,上海:上海國醫學院,1931。
《上海國醫學院院刊》,上海:上海國醫學院,1929-1931。
《上海婦女(上海1938)》,上海:上海婦女社,1938-1940。
《大陸(上海1902)》,上海:作新社圖書局,1902-1905。
《小日報》,上海:小日報報社,1926-1948。
《中西醫藥》,上海:中西醫藥研究社,1935-1947。
《中國女醫》,上海:中國女醫學社,1941。
《中國紅十字會月刊》,上海: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1921-1940。
《中國醫學院月刊》,上海:中國醫學院,1932-1933。
《中國醫學院畢業紀念刊》,上海:中國醫學院,1929-1941。
《中華教育界》,上海:中華教育社,1921-1949。
《中華醫藥報》,上海:上海中華國醫學會,1935-1949。
《中醫世界》,上海:中醫書局,1929-1937。
《中醫雜誌》,上海:中醫雜誌社,1922-1930。
《內政公報》,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1928-1942。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872-1949。
《光華醫藥雜誌》,上海:光華醫藥雜誌社,1933-1937。
《宇宙風:乙刊》,上海:西風社,1939-1941。
《江蘇省公報》,鎮江:江蘇省都督府,1912-1927。
《西風(上海)》,上海:西風月刊社,1936-1949。
《政府公報》,南京:維新政府行政院,1938-1940。
《玲瓏》,上海:上海玲瓏報館,1923。
《神州國醫學報》,上海:神州國醫學會,1932-1937。
《商業月報》,上海:商業月報社,1921-1948。
《國民政府公報(南京1927)》,南京:國民政府秘書處,1927-1948。
《國民政府公報》,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1940-1945。
《婦女雜誌(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
《崇民報》,上海:崇民報館,1925-1934。
《教育部公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1929-1948。
《現代父母》,上海:中華慈幼協會,1933-1937。
《新中醫刊》,上海:新中醫出版社,1938-1941。.
《新民叢報》,橫濱:新民叢報社,1902-1907。
《新婦女》,上海:新婦女雜誌社,1920-1921。
《電聲(上海)》,上海:電聲周刊社,1934-1941。
《福爾摩斯》,上海:福爾摩斯報館,1926-1945。
《衛生署醫藥證照公告月刊》,南京:行政院衛生署,1936-1937。
《醫界春秋》,上海:醫界春秋社,1926-1937。
《醫學雜誌》,太原:中醫改進研究會,1921-1937。
(三) 口述歷史與傳記、回憶錄
〈夏霽春醫師訪談紀錄〉(尚未出版)。
王萍訪問,洪慧麗、蔡說麗紀錄,《賈馥茗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李平書,《且頑老人七十自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五輯第46冊,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陳存仁,《我的醫務生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蕭乾,《蕭乾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臺北:時報文化,1994。
(四) 專書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中國醫學院院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
上海市黃浦區檔案局(館)編,《印象八仙橋》,上海:上海市黃浦區檔案局(館),2016。
王惠姬,《中國現代化的推手-以留美實科女生為主的研究(1881-1927)》,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處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編,《中國史新論:醫學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朱鼎成、李鑫著,《海派中醫》,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朱潮,《中外醫學教育史》,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88。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新北:稻香出版社,2002。
何小蓮,《近代上海醫生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余新忠,《清以來的疾病、醫療與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三聯書店,2009。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梁其姿,《變中謀穩:明清至近代的啟蒙教育與施善救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37年初版。
陳存仁,《抗戰時代生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陸焱垚,裴建,施征主編,《海派中醫陸氏針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楊杏林、樓紹來、張如青,《名醫搖籃-上海中醫學校(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校史》,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8。
裘沛然等主編,《杏苑鶴鳴: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校史》,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9。
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五) 期刊論文
王慶林、夏坤,〈晚清教會醫校與女醫人才的培養-以廣州為中心〉,《江西行政學院學報》,z1(廣州,2006.12),頁106-109。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辯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臺北,1994.06),頁81-115。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臺大歷史學報》,23(臺北,1999.06),頁123-156。
紀征瀚、嚴季瀾、祖娜,〈民國時期女醫創辦中醫藥期刊之路〉,《中華醫史雜誌》,44:2(上海,2014.03),頁90-96。
夏坤、趙靜,〈晚清廣州女醫群體〉,《中華醫史雜誌》,1(北京,2006.01),頁46-52。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廣州,2004.12),頁39-46、75。
夏蓉,〈抗戰時期婦女指導委員會與婦女職業運動〉,《貴州社會科學》,244:4(貴陽,2010.04),頁125-131。
盛亦如,〈中國中醫教育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26:3(北京:1996.07),頁170-178。
章原,〈民國女醫的性別焦慮與身分認同-以民國女醫刊物為中心的分析〉,《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1(南京:2016.03),頁23-29。
許慧琦,〈一九三〇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4(花蓮,2002.07),頁99-136。
許慧琦,〈過新生活、做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台大文史哲學報》,62(臺北,2005.05),頁281- 320。
陳穩根、張如青,〈近代上海女中醫研究概況〉,《中醫文獻雜誌》,3(上海,2012.03),頁66-68。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社,1988.12),頁141-194。
楊杏林、陸明,〈上海近代中醫概述〉,《中華醫史雜誌》,24:4(北京:1994.10),頁215-217。
趙婧,〈醫學、職業與性別-近代女子習醫論再探〉,《婦女研究論叢》,6:總150期(上海:2018.11),頁56-67。
趙聳婷、韓大全,〈清末民初女子西醫教育及女醫職業化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5:6(呼和浩特,2012.06),頁15-18。
(六) 學位論文
尹倩,〈民國時期的醫師群體研究(1912~1937)—以上海為中心〉,武漢:經濟社會史博士學位論文,2008。
馬祥,〈民國中醫藥期刊《中國女醫》研究〉,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醫學科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張增國,〈近代中醫學校教育史的研究〉,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七) 英文專書與論文
Furth Charlotte, A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Lei Sean Hsiang-Lin,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Lin Shing-ting, “The Female Hand: The Making of Western Medicine for Women in China 1880-1920s” New York: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2015.
(八) 網路資料
重慶堂中醫診所最新消息:https://www.jochtan.com.tw/news-detail-2174245.html (查詢日期:2019.05.27)
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p=30884 (查詢日期:2018.07.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