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 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09。 2. (宋)李昉等奉勅撰,《太平御覽》,收入《四部叢刊》子部,第2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3. (宋)周應合纂、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第2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4. (明)王俊华纂修,《洪武京城圖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5. (明)朱之蕃編、陸壽柏繪圖,《金陵圖詠》,收錄于《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明天啓四年(1624)刻本影印。 6. (明)朱之蕃編、陸壽柏繪圖,《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據天啓三年(1623)刻本影印。 7. (明)余孟麟,《金陵雅遊編》,天啓四年(1624)刊本,南京圖書館藏。 8.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第26冊,臺北:中正書局,1985。 9. (明)姚士觀,沈鈇編校,《明太祖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10. (明)夏元吉等纂修,《鈔本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北京:線裝書局,2005。 11. (明)陳沂撰,《金陵古今圖考》,明正德十一年(1516)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12. (明)盛時泰,《牛首山志》,收錄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第17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13. (明)黃佑撰,《南雍志》,北京:學院出版社,1997。 14.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4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15. (明)葛寅亮,《金陵玄觀志》,收錄于《中國道觀志叢刊》,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6. (明)程嗣功修、王一劃纂,《(萬曆)應天府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第8~10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17.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 (清)丁宿章,《湖北詩徵傳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 (清)丁廷健修, 趙吉士纂,《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影印。 20. (清)于成龍纂修,《康熙江寧府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第15~18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據康熙二十二年(1683)精抄本影印。 21. (清)王士禎,《金陵遊記》,收入《漁洋山人集七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年間刊本。 22. (清)王士禎,《帶經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 (清)方文,《嵞山集續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7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4. (清)孔尚任,《桃花扇》,收入《暖紅室彙刻傳奇叢書》,第7冊,南京:江蘇省古籍出版社,1990。 25. (清)孔尚任,《湖海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25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26. (民國)王煥鑣,《明孝陵志》,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新華書店,1991。 28. 中國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84。 29. (清)朱緒曾,《國朝金陵詩徵》,清光緒年間刻本,南京圖書館藏。 30. (清)佟世燕修、戴本孝纂,《(康熙)江寧縣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縣志,第13~15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據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影印。 31. (清)邵長蘅,《青門簏匯》,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5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32. (清)余賓碩,《金陵覽古》,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33. (清)呂燕昭修、姚鼐纂,《(嘉慶)江寧府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第19~21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34. (清)沈德潛輯,《國朝詩別裁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5. (清)余懷,《板橋雜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36.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7.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收入《周亮工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38. (清)周亮工,《賴古堂印譜》,收入《周亮工全集》,第1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39. (清)周亮工,《讀畫錄》,收入《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第71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 40. (清)卓爾堪,《明末四百家遺民詩》,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73。 41. (清)金鰲,《金陵待徵錄》,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42. (清)紀映鐘,《戆叟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3.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收入《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87。 44. 陝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編,《金陵畫派書畫精品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45. (清)陳文述,《秣陵集》,收入《南京稀見文選叢刊》,第5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46. (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北京:中國書店,1989。 47. (清)高岑,《金陵四十景圖》,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48. (清)陳伯雨,《金陵通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49. (清)袁枚修纂,《乾隆江寧縣新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縣志,第16~17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50. (清)悟明編,《敕建報恩寺梵剎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51.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52. (清)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3. (清)宮夢仁,《讀書紀數略》,臺北:新興出版社,1971,據康熙四十六年刊本影印。 54. (清)唐開陶修,《(康熙)上元縣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縣志,第2~4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55. (清)陳開虞修、張怡等纂,《(康熙)江寧府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第11~14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據康熙七年(1668)刻本影印。 56. (清)孫鋐,《皇清詩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社,1997。 57. (清)徐鼐,《小腆紀傳(補遺)》,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8.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9. (清)張廷玉等奉敕纂,《明史》,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60. (清)張怡,《白雲道者自述稿》抄本,南京圖書館藏。 61. (清)張怡,《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62. (清)張怡,《謏聞續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 63. (清)張怡,《濯足庵文集鈔》,收入《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 64. (清)鄂爾泰等纂修,李洵、趙德貴等點校,《八旗通志‧初集》,第1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65. (清)《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66.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004860、005483。 67. (清)蔣廷錫等奉敕撰,《大清一統志》,清乾隆九年(1744)武英殿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68. (清)鄧漢儀輯,《詩觀初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9.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0. (清)魏憲輯,《詩持全集·詩持二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3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1. (清)藍應襲修、何夢篆纂,《乾隆上元縣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縣志,第5~6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72. (清)顧炎武撰,胡蕭白點校,《建康古今記》,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73. (清)顧炎武,《亭林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4.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 75. (清)顧雲,《盋山志》,收入《南京稀見文選叢刊》,第5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76. (清)顧夢遊,《顧與治詩》,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7. (民國)夏仁虎,《秦淮志》,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78. (民國)夏仁虎,《玄武湖志》,收入《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專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79. (民國)陳詒紱,《金陵瑣志九種(下)·鐘南淮北區域志》,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80. (民國)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收入《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81. 趙爾巽等,《清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2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2. 單國強編,《金陵諸家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
專書 1. 大木康著,《中国遊里空間―明清秦淮妓女の世界》,東京:青土社,2002。中譯本見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联经出版社,2007。 2.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合肥:教育出版社,1983。 3. 呂曉,《圖寫興亡:名畫中的金陵勝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4. 呂曉,《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5. 吕曉,《筆憶金陵:二個遺民藝術家族的山水詠懷》,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6.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7.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3。 8. 范金民等編,《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9. 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南京建置志》,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頁184。 10. 胡祥翰,《金陵勝跡志》,南京: 南京出版社,2012。 11. 夏維中、張鐵寶、王剛等編著,《南京通史·清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12.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14. Fei, Si-yen.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5. Finnane, Antonia. 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23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中譯本見安東籬、李霞譯,《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 Fong, Wen. Landscapes Clear and Radiant: The Art of Wang Hui (1632-1717).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 Goodman, Bryna.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 1853-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中譯本見顧德曼著、宋鑽友譯,《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 Kim, Hongnam. The Life of a Patron: Zhou Lianggong(1612-1672)and the Painters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China Institute, 1996. 19. Meyer-Fong, Tobie.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中譯本見梅爾清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0. Naquin, Susan. 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中譯本見韓書瑞、朱修春譯,《北京:寺廟與城市生活》,臺北:稻香出版社,2014。 21. Shang Wei. 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中譯本見商偉著、嚴蓓雯譯,《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2。 22. Spence, Jonathan D. Tsʻao Yin and the Kʻ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1988. 中譯本見史景遷著、陳引池等譯,《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論文 1. 大木康,〈順治十四年的南京秦淮——明朝的恢復與記憶〉,《文學新論》,12(2009.12),頁1-26。 2. 王仲蘭,〈金陵勝概:實景圖與十七世紀南京山水畫〉,澳門藝術博物館: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2010。 3.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頁405-56。 4. 史文娟,〈王世貞筆下的16座南京名園(1588-1589)考略〉,《建築師》,2(2017),頁31-45。 5. 林開世,〈方志的呈現與再現——以《噶瑪蘭廳志》為例〉,《新史學》,18:2(臺北,2007),頁1-60。 6. 林開世,〈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台灣人類學刊》,1(臺北,2003),頁1-38。 7.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利、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50(臺北,2005),頁115-184。 8. 王振忠,〈明清以來漢口的徽商與徽州人社區〉,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公司,2005,頁59-100。 9. 文燁,〈清代南京城市發展歷程探析(1644-1911)〉,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7。 10. 王鴻泰,〈社會圖像的建構——百年來明清社會史研究的透視〉,《東吳歷史學報》,32(臺北,2009),頁73-130。 11. 王鴻泰,〈從經國濟民到聲色犬馬——二十年來台灣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回顧〉,Ming Studies,73(2011.4):18-37。 12.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士人文化〉,收入邱仲麟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267-316。 13. 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遊活動與文藝社交圈〉,《中華文史論叢》,96(上海,2009),頁113-158。 14.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15. 王鴻泰,〈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賞與情藝生活的經營〉,《新史學》,24:2(2013),頁71-130。 16.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收入王汎森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127-86; 17.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101-147。 18.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臺北,1998),頁45-76。 19. 石守謙,〈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論十六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收入氏著《風格與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頁301-37。 20. 邱仲麟,〈從文化史、社會風俗到生活〉,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1-24。 21. 李孝悌,〈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收入氏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1-35。 22.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臺北,1993),頁97-139。 23.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收入氏著《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1-53。 24. 巫仁恕,〈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收入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頁113-49。 25.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臺北,2008),頁1-60。 26. 汪利平,〈杭州景觀建設與清代政治文化〉,收入范金民、胡阿祥編,《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頁653-72。 27. 何幸貞,〈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8. 李珮詩,〈明亡前後金陵勝景圖像之研究——以松巒古寺為例〉,《書畫藝術學刊》,4(臺北,2008),頁257-292。 29. 吳翊良,〈南都·南疆·南國——南明(1644-1662)遺民詩中的南方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30. 汪榮祖,〈桃花扇底送南明〉,《歷史月刊》,182(臺北,2003),頁28-32。 31. 呂曉,〈明末清初「金陵勝景圖」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版》,4(南京,2010),頁7-18。
32. 范金民,〈鼎革與變遷:明清之際江南士人行為方式的轉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2(北京,2010),頁26-41。 33. 孟晗,〈周亮工年譜〉,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 34. 馬孟晶,〈名勝志或旅遊書:明《西湖遊覽志》的出版歷程與杭州旅遊文化〉,《新史學》,24:4(臺北,2013),頁93-138。 35. 馬雅貞,〈商人社群與地方社會的交融:從清代蘇州版畫看地方商業文化〉,《漢學研究》,28:2(臺北,2010),頁87-126。 36.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2008.03),頁259-322。 37. 胡簫白,〈勝景品賞與地方記憶——明代南京的遊冶活動及其所見城市文化生態〉,《南京大學學報》,6(南京,2014),頁76-90。 38. 胡簫白,〈文人,和尚與皇帝:明清南京棲霞山的文化形塑與景觀政治〉,《新史學》,27:2(臺北,2016),頁39-94。 39. 洪麗君,〈明代《金陵圖詠》之編輯、出版與圖像風格探究〉,《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1:1(臺北,2009),頁61-99。 40. 陳葆真,〈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故宮學術季刊》,32:2(臺北,2015),頁1-62。 41. 郭奕,〈周亮工《讀畫錄》及其畫事研究〉,天津美術學院美術理論碩士論文,2010。 42. 陳連域,〈盛清時期的布政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3. 崔逸文,〈張氏家族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 44. 張渝,〈金陵三俊與明中期金陵文化的興盛〉,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12。 45. 許富翔,〈清代江寧滿城的研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46. 張瀚心,〈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圖冊」研究:南京意象之形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47. 梅韻秋,〈張崟《京口三山圖卷》:道光年間新經世學風下的江山圖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臺北,1999),頁195-239。 48. 梅韻秋,〈明代蘇州地區的勝景紀遊圖〉,《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北,1994。 49. 黃菲,〈祀真武或祭龍潭——清初雲南東川府的信仰空間交疊與景觀再造〉,《新史學》,23:4(臺北,2012),119-61。 50. 程章燦、成林,〈從《金陵五題》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論古代文學對南京歷史文化地標的形塑作用〉,《南京社會科學》,10(南京,2009),頁64-70。 51. 董博芳,〈周亮工的藝術交往與收藏〉,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史碩士論文,2010 52. 費絲言,〈明清的城市空間與城市化研究〉,收入邱仲麟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317-41。 53. 萬新華,〈十七世紀金陵畫家筆下的金陵勝景〉,澳門藝術博物館: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2010。 54. 楊敦堯,〈圖寫興亡:實景山水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臺北,2006),頁1-32。 55. 楊敦堯,〈景象、記憶與遺民情境:龔賢《攝山棲霞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56.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11(臺北,2009),127-62。 57. 鄭淇丰,〈從《詠懷古跡》、《板橋雜記》論余懷的金陵記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 58. 薛永年,〈地域文化与清初金陵画坛〉,澳門藝術博物館: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書畫學術研討會,2010。 59. 蘇辰,〈明代南京守備體制人員任職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2015),頁98-106。 60. 羅曉翔,〈城市生活的空間結構與城市認同——以明代南京士紳社會爲中心〉,《浙江社會科學》,7(杭州,2010),頁85-94。 61. 羅曉翔,〈「國都記憶」與晚明南京的地方敘事——兼論明清時期的國家與城市關係〉,《江海學刊》,6(2017),頁162-172。 62. Hay, Jonathan. “Ming Palace and Tomb in Early Qing Jiangning: Dynasty Memory and the Openness of History.” Late Imperial China, 20:1(June, 1999): 1-48. 63. Hay, Jonathan. “The Suspension of Dynastic Time”, In Boundaries in China, edited by John Hay.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4. pp.171-97. 64. Ma, Ya-chen. “Picturing Suzhou-Vis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City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65. Mei, Yun-chiu.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66. Owen, Stephen. “Place: Meditation on the Past at Chin-l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2 (Dec., 1990): 417-57. 67. Stuer, Catherine “Dimensions of Place: Map, Itinerary, and Trace in Images of Nanjing”. Ph.D. dissert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2012. 68. Vinograd, Richard. “Fan Ch'i (1616-after1694): Place-Making and the Semiotics of Sight in Seventeenth-Century Nanching”,《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4(2003): 129-57+244. 69. Wang, Liping. “Paradise for Sale: Urban Space and Tourism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angzhou, 1589-1937.”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97.
網絡資料 1. 王鴻泰,〈清初整風運動下江南士人城市活動與文人文化的轉折〉,「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研究計劃之子計劃,http://citylife.sinica.edu.tw/intro/intro_02.htm,擷取日期2019年1月15日。 2. 石守謙講座,〈金陵殘夢——追憶晚明的南京〉,中正紀念堂演藝廳,2015年11月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M5Ayue2tk&sns=fb&fbclid=IwAR3AbagIMpN8nmr972lqQVXgESHllZsUcz1s9OTcWR-OkAiWKrBSWcXYM3A,擷取日期2018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