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部分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onfrey, J., Nguyen, K. H., Lee, K., Panorkou, N., Corley, A. K., & Maloney, A. P. (2012). Turn-on common core math: Learning trajectories for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 Retrieved from: www. turnonccmath. net. Crowley, M. 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1-16.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Perennial, New York 39. Evensen, P.K., Chan, E.A., Sanders, B. N., &Nini, P. J. (2009). Crafting a Design Concept Prototype for an Educational Game Design: A Case Study. Retrieved from:http://www.erikevensen.com/uploads/7/0/3/4/7034222/erik_evensen_iasdr2009.pdf Gagné, R. M. (196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Oxford, England: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ibson, J. J. (1977).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 In R. Shaw & J. Bransford (Eds.), Perceiving, Acting and Knowing, 67-82. Hillsdale, NJ: Erlbaum.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 Kebritchi, M., & Hirumi, A. (2008). Examining the pedagog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1(4), 1729-1743. Lave, J. and E. Wenger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simini, F.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Optimal experience, 266-278. McLellan, H. (1993). Evaluation in a situ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39. McLellan, H. (1993). Hypertextual tales: Story models for hypertext desig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3): 239-260. Pivec, M. (2007). Play and learn: potentials of game‐bas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387-393.
Prensky, M. (2007). How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Keeping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fortable in an era of exponential change.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2(4): 40-46. Van Hiele,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Winn, W. (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
中文部分 左台益(2002)。van Hiele 模式之幾何教材設計。中等教育,53(3),44-53。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 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1-20。 吳宛儒、蔡鳳秋、楊德清(2005)。故事情境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之研究--以面 積單元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1(12),74-94。 吳德邦(1995)。范析理(van Hiele)模式對我國師範學院學生在非歐幾何學的學 習成就與幾何思考層次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9,443-474。 吳德邦、謝翠玲(1998)。根據van Heile理論來探討國小數學實驗課程之幾何 教材。中師數理學報, 2(1),20-61。 李采臻(2013)。探討將平板電腦結合 App 融入數學教學-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兒童福利聯盟(2015)。2015年兒童3C產品使用與上網行為大調查。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403 洪暉鈞(2015)。破壞式創新科技在高等教育之應用: 融匯開放式教育資源,平台與行動載具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弘昌(2008)。錨式情境教學法的靜像式情境教材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1(5),2-11。 林福來(1987)。國中生反射, 旋轉, 平移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75-0111-S003-01,NSC76-0111-S003-12。 林曉菁、姚如芬(2006)。故事式面積教學模組之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34-57。 林國欽、洪暉鈞、楊叔卿(2014)。平板電腦融入體育課程羽球技能教學效果之研究。體育學報,47(3),437-449。 柯政宏(2013)。數位遊戲教學對學童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簡單機械」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育廷(2009)。應用情境學習於國小網路隱私安全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臺北市。 涂曉琍(2011)。電子白板教材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影響之研究—以三角形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麗花(1999)。學障兒童適性教材之設計:為數學學障兒童解題診斷開教學處方。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汶后(2011)。以幾何融入面積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面積公式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嘉恩(2016)。結合情境與精熟學習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對國小因數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莊月嬌、張英傑(2006)。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與份量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33-66。 許乃賜(2004)。動態幾何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圓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淑玫(1998)。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 38(2),16-24。 許綺霓、林秋斌、宋瑗玲(2016) 。以解題歷程之行動科技支援同儕教學探究: 以小學五年級數學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毅玲(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六年級圓面積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小華(2017)。結合 POE 教學策略之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國小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嘉皇、吳碧智(2016)。圓形複合圖形面積解題學習軌道之教學實驗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1(1),1-41。 陳俊宏(2014)。使用形成性評量於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國小四年級分數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珊玉(2013)。剪紙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圓複合面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孟君(2009)。遊戲因子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數學領域數位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嘉皇(2005)。「學習軌道」理論之意涵與其在兒童圖形與面積概念發展上之探究與應用。教育科學期刊,5(2),1-26。 陳盈帆、賴阿福、蔡俊明、黃聰欽(2008)。動態幾何軟體 GSP 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面積概念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91-127。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陶淑瑗、莊宗嚴(2015)。數位科技應用於小學低年級學童數學學習之反思。數位學習科技期刊,7(2),53-71。 湯宗益、廖莉芬(2002)。遠距教學系統人機互動之研究:以Flow理論為基礎。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2(2),79-94。 黃麗衡(2015)。結合學習風格與不同引導策略情境任務式電子書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國禎、邱俐瑜(2016)。結合數位遊戲的情境模擬教學模式與應用實例。T&D 飛訊,220,1-23。 黃榆婷(2010)。應用悅趣化數位教材於國小學童空間學習成效與展開圖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幸美、張汶后(2009)。國小的面積課程與教學探討。國教新知,56(3),113-123。 黃郁雯(2005)。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子賢(2011)。幾何動態軟體融入教學的模式對國中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楊佩真(2011)。情境式遊戲學習應用在國小學童加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凱翔、葉淑珍、譚寧君(2014)。建立立體心像教學活動之國小體積課程設計本位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3),225-252。 楊德清、吳宛儒(2007)。數常識情境教學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6), 647-669。 詹士宜、李鴻亮(2005)。情境式數學教學在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之應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215-246頁)。臺北市:心理。 廖梧均(2018)。數位遊戲融入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心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家瑜、連啟瑞、盧玉玲(2013)。國小學童月亮數位遊戲學習之發展與學習成效之評估。科學教育學刊, 21(3),頁 317-344。 劉秋木(2015)。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佳玲(2013)。應用 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理論於國小平面幾何圖形概念桌上遊戲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居澤(2012)。情境教學法在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運用。體驗教育學報(6)173-178。 蔡鴻文(2009)。虛擬教具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圓周率與圓面積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蕙慈(2010)。應用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理論於國小學童體積概念數位教材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志宏(2007)。行動科技對經驗學習之支援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謝如山、潘鳳琴(2012)。情境教學於學生因數與倍數概念發展之行動研究。藝術學報,90,347-371。 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573-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