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55.1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中文):王楷棻
作者(外文):Wang,Kai-Fen
論文名稱(中文):論邱妙津及其作品的情感符碼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motional code of Qiu Miaojin and her Works’
指導教授(中文):王鈺婷
指導教授(外文):Wang, Wang-Ting
口試委員(中文):李欣倫
許劍橋
口試委員(外文):Li, Shin-Luen
Hsu, Chien-Chiao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號:1031415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符碼邱妙津魯曼女同志情感
外文關鍵詞:CodeQiu MiaojinLumanlesbianemo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時至今日,在同志運動或文學領域,邱妙津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作品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邱妙津」本身已然自成一個符碼,這個符碼囊括:女同志、拉子、鱷魚、鬼的狂歡、殉道、平權。本研究以邱妙津及其作品為對象,探討其中的情感符碼。在此運用魯曼愛情符碼化的三個面向,包括:「情感的萌芽」(理想化)、「情慾的展現」(弔詭化)、「婚姻與家庭」(功能化)來論述邱妙津作品中的情感符碼。筆者論述邱妙津及其相關作品,使用魯曼情感理論,發展出四個情感符碼面向如下:「情感的萌芽」(理想化) 、「情慾的展現」(弔詭化)、「婚姻與家庭」(功能化) 、「情感的身後」(永存化)等面向。本研究對於文本的解析抱持開放性,期許文本可以隨讀者的想像力延伸、增殖與再創作。而邱妙津早慧又早逝的靈魂不逝、精神不滅,期能鼓舞更多同志勇於面對情感,創造屬於自己的符碼。
Today, in the field of gay movement or literature, Qiu Miaoji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er wor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Qiu Miaojin" itself has become a code of its own. This code includes: lesbian, lazi, Crocodile, ghost carnival, martyrdom, equal rights. This study uses Qiu Miaojin and her works to explore the emotional codes. Here we use the three aspects of Luhmann's coding of love: "the budding of emotions" (idealization), "the expression of erotic desires" (paradoxicalization), and "marriage and family" (functionalization) to discuss the emotions in Qiu Miaojin's works Code. The author discusses Qiu Miaojin and her related works, using Luhmann's emotional theory, and developed four emotional codes as follows: "Sprout of emotion" (idealization), "Exhibition of erotic desire" (paradoxicalization), "Marriage and family" ( Functionalization), "behind the emotions" (permanence) and other aspects. This research is open to th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it is hoped that the text can be extended, proliferated and re-created with the imagination of readers. And Qiu Miaojin's early wisdom and early death of soul and spirit will not die, hope to inspire more LGBT to courageously face emotions and create their own cod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範疇……………………………………………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2
第二章 女同烏托邦與理想化的情感符碼 …………………………………..17
第一節 理想化的愛情模式………………………………………………17
一、 T婆類型符碼脈絡…………………………………………….. 18
二、 女同志情感的家庭圖像…………………………………………24

第二節 理想愛情化的特質………………………………………………….27
一、女同志愛情的無瑕性………………………………………………28
二、女同志愛情的藝術性………………………………………………30
第三章 女同志炙烈愛情的情感符碼……………………………………………35
第一節 女同志情慾的負罪感………………………………………………37
一、 原罪下的怪胎展演………………………………………………37
二、 女同志情慾的弔詭化……………………………………………40
第二節 女同志的浪漫愛情…………………………………………………43
一、 殷勤到友誼………………………………………………………43
二、 歡愉與愛情………………………………………………………45
第四章 女同志情感的永存化與邱妙津符碼的再生產…………………………49
第一節 女同志的婚姻與愛情………………………………………………50
一、 女同志情感的功能性符碼…………………………………………51
二、女同志情感的功能性分化……………………………………………52
第二節 女同志愛情符碼的再生產…………………………………………55
一、 女同志情感符碼的延續…………………………………………57
二、 邱妙津符碼及其後………………………………………………59
第五章 結論………………………………………………………………………64
參考文獻68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三島由紀夫,張良澤、鍾肇政譯,《金閣寺》,台北:大地出版社。1978年。
太宰治著,劉子情譯,《人間失格》,台北:漫遊者文化。2020年。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賴明珠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台北:印刻文學,2007年12月。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1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文學。2006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
張亦絢,《永別書》,台北:木馬文化。2015年。
賴香吟,《其後》,台北:印刻文學。2012年。
二、 期刊文章
王奕婷,〈肉身書信--[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1998年3月,頁70-71。
朱偉誠,〈邱妙津《鱷魚手記》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2001年4月,頁161-164。
江江明,〈臨界點的生命--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為例論邱妙津小說中的女性存在主義傾向〉,《文學前瞻 》,第1期,2000年6月,頁58-76。
林淑慧,〈《今日世界》所載移動敘事的文化冷戰符碼〉,《文與哲》,第32期,2018年,頁433-457。
祁立峰,〈邱妙津密碼:對印刻版《蒙馬特遺書》中〈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的探析〉,《中國現代文學 》,第13期,2008年6月,頁205-226。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臺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頁60-80。收錄於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台北市:時報出版,1997年。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戀論述〉,《晚安巴比倫:網路世 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頁137-154。
徐禎苓,〈夢的建構與失落--試論邱妙津小說中的書寫策略〉,《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5期,2011年9月,頁79-96。
高禎臨,〈從閨房、書齋,走進歷史:吳藻《喬影》的空間隱喻、物質象徵與行為意義〉,《女學學誌》,2018年,頁89-126
高禎臨,〈邊緣人物到經典角色--閻婆惜的形象塑造、表演意義與情感隱喻〉,《輔仁中文學報》,2019年,頁165-200
郭釵釧,〈自《鱷魚手記》見邱妙津主體追尋--如何能夠忠實的活著?〉,《國文天地第26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51-56。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臺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解嚴以來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頁146-170。
陳惠齡,〈作為隱喻性的竹塹/新竹符碼--在「時間-空間」結構中的地方意識與地方書寫 〉,《成大中文學報》,2019年,頁227-260
陳碧月,〈論兩岸當代小說的身體符碼與生存籌碼〉,《國文天地》,2018年,頁88-92
曾若涵,〈將軍之死--白先勇《國葬》中的國族符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12年,頁135-154
楊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年4月,頁162-165。
劉亮雅,〈九0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 劉亮雅〉,《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115-129。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39-59。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8-30。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頁39-59。
顧敏耀,〈異時空符碼再現.在地化互文演繹--臺灣古典詩中的竹林七賢〉,《臺灣學研究》,2011年,頁95-130。
三、 學位論文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佩玹,《放逐與與放逐之後:1990以降台灣女同敘事中的空間再現》,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巫珮琪,《書寫欲望與主體實踐: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新竹:國立臺灣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李宜羲,《毀滅與完成-邱妙津的自我書寫》,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美玲,《邱妙津小說《鬼的狂歡》之精神分析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台北: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筑莛,《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傅淑萍,《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楊偉立,《創作與存在的雙重追尋——論邱妙津的自我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楊莉敏,《書寫中的主體:邱妙津文學的危機與救贖》,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蔡幸儒,《向內凝視的憂鬱和死亡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 專書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著,王瑞賢譯,《階級、符碼與控制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台北:聯經,2007年。
尼可拉斯.魯曼,(Niklas-Luhmann)著張錦惠、王柏偉譯,《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出版,2017年。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1年。
五、 電子媒體
《伊莎貝爾2014廣告「他他篇」我們結婚吧,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fHTBDVv9I,2020年12月12日檢索
《金蘭醬油2018廣告「家的味道」》: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Gjf5m44Rk,2020年12月12日檢索
林新惠〈李屏瑤╳向光植物:我們該如何長大?〉,《聯合文學》採訪,來源:https://www.unitas.me/?p=5545,2018年11月23日。
湯舒雯〈閱讀生活誌〉採訪,《博客來》,來源: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65,2016年2月22日。
(此全文20260128後開放外部瀏覽)
電子全文
中英文摘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